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跖板及周围组织解剖测量,进一步了解跖板的结构特点及其损伤修复的方式。 方法 解剖19例新鲜足标本,观察跖板及周围组织结构,测量2~5跖板长度、远端宽度、近端宽度、中间及旁侧厚度。 结果 跖板作为跖趾关节周围软组织结构附着点,是跖趾关节的中心结构。测量男性足第2~5跖板的长度依次为(20.05±0.92)mm,(19.80±1.41)mm,(17.45±0.55)mm,(14.91±0.86)mm;中间宽度为(11.63±1.01)mm,(10.72±1.13)mm,(10.34±1.24)mm,(9.26±0.86);旁侧厚度为(2.04±0.16)mm,(1.97±0.29)mm,(1.69±0.12)mm,(1.47±0.10)mm。女性足第2~5跖板的长度依次为(17.29±0.82)mm,(17.36±0.51)mm,(16.03±1.14)mm,(12.12±1.19)mm;中间宽度为(10.74±0.62)mm,(10.53±0.39)mm;(10.23±0.67)mm,(9.35±0.79)mm;旁侧厚度为(2.02±0.16)mm,(2.01±0.14)mm,(1.82±0.22)mm,(1.66± 0.30)mm。足第2~5跖板的长、宽、厚,从第2跖板到第5跖板依次递减,参数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跖板维系跖趾关节周围软组织稳定,对跖板撕裂损伤进行修复是必要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数字化分析评价超声测量跖筋膜的准确度。 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50名健康成人志愿者,男25名,女25名;年龄为18~51岁,平均(31.6±3.5)岁,身高155~181 cm,平均(172.3±7.6) cm;体重49~90 kg,平均(78.3 ±3.6) kg,分别行双足CT断层、MRI断层与超声检查,记录超声图像上的跖筋膜厚度,将CT、MRI原始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aterialise Mimics Innovation Suite 16.0软件,进行数字化分析、测量,比较三者的相关性。 结果 超声、CT、MRI三者之间的测量在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性别的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一侧在男、女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种检查结果跖筋膜平均厚度男性大于女性,(P<0.05)。 结论 超声检查能够为跖筋膜厚度的测量提供相对简便的方法而且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量内侧楔骨至第2跖骨底间韧带的相关参数,为临床治疗Lisfranc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20例新鲜成人足部标本,解剖测量背侧韧带、Lisfranc韧带和跖侧韧带的长、宽,并观测Lisfranc韧带的走行方向和其在内侧楔骨的起点位置。 结果 背侧韧带长为(5.44±0.83)mm,宽为(4.20±0.64)mm;跖侧韧带长为(7.07±1.05)mm,宽为(5.23±1.10)mm;Lisfranc韧带长为(9.33±1.34)mm,宽为(8.00±1.23)mm,其与第2跖骨干中轴近端夹角为(61.45±5.03)°,其在内侧楔骨外侧面起点距关节面背侧(10.89±0.84)mm,跖侧(8.31±0.92)mm,远端(5.35±0.60)mm,近端(12.04±0.85)mm。 结论 Lisfranc韧带最为粗大,跖侧韧带次之,背侧韧带最为薄弱。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可参照Lisfranc韧带起点位置和走行方向的解剖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肩峰撞击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断层解剖学基础。 方法 (1)取15例女性标本进行肩关节的断层切割观察;(2)运用MRI技术对10例女性健康人的肩峰下脂肪垫进行测量。 结果 (1)肩峰下脂肪垫上方为斜方肌,下方为冈上肌,在肩峰下面与肩峰下三角肌滑膜囊相邻,在横断面上呈方形,在斜矢状断面和斜冠状断面上呈长条形;肩峰下脂肪垫长度为(48.91±7.5)mm, 宽度为(28.0±4.7)mm,肩峰下脂肪垫厚度在冈上肌中部为(11.5±1.9)mm,在肩峰外缘为(3.1±0.8)mm。(2)MRI轴位、斜矢状位、斜冠状位可清楚显示肩峰下脂肪垫,肩峰下脂肪垫长度(49.8±7.0)mm, 宽度为(28.7±5.2)mm,肩峰下脂肪垫厚度在冈上肌中部为(12.5±1.5)mm,在肩峰外缘为(3.2±0.8)mm。(3)断层肩峰下脂肪垫长度、宽度、厚度观测值数据和MRI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无差异(P>0.05)。 结论 MRI的肩峰下脂肪垫测量可以为肩峰撞击症早期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三维超声及MRI观测未育女性静息状态及屏气最大用力时盆底断层解剖结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30例未育健康妇女进行盆腔三维超声及MRI扫描,观测盆腔器官的位置、运动和盆底肌形态并对其进行测量。 结果 不同断层影像上可获得盆底各结构清晰显像,肛提肌厚度为(8.2±1.8)mm,肛提肌裂孔面积为(11.82±2.25)cm2,静息时及屏气用力时盆底形态变化不明显, 盆腔用力时膀胱颈、子宫颈及肛直肠连接较静息状态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膀胱颈(6.1±2.0) mm, 子宫颈(8.9±4.2)mm, 肛直肠连接(14.9±6.1) mm。 结论 断层显像可清晰显示盆底静息及动态解剖结构,为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解剖胫腓连接并获得详尽的解剖学数据,比较和归纳韧带的特点。方法 选取30具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体小腿标本,死亡年龄为46~75岁,平均61岁。采用层次解剖法,测量以下数据:胫腓前韧带、胫腓后韧带,胫腓横韧带及骨间韧带的平均长度、宽度、厚度;胫腓前韧带、胫腓后韧带与水平面夹角,与内外踝中点连线夹角。结果 胫腓前韧带平均长度为(18.18±2.64)mm,宽度为(13.28±1.82)mm,厚度(1.98±0.24)mm,与水平面夹角为38°±4°,与内外踝中点连线夹角为33°±3°。胫腓后韧带平均长度为(16.12±2.40)mm,宽度为(11.58±1.98)mm,厚度(2.52±0.32)mm,与水平夹角为31°±5°,与内外踝中点连线夹角为29°±4°。胫腓横韧带平均长度为(24.42±4.54)mm,宽度为(4.96±0.92)mm,厚度为(3.12±0.42)mm;骨间韧带平均长度为(22.24±3.92)mm,宽度为(16.42±2.32)mm,厚度为(1.42±0.44)mm。 结论 揭示了胫腓连接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认识跖腱膜对维持第1跖趾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探讨早期 僵硬手术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6例新鲜尸体足标本,固定于自制生物力学加载支架,用逐级定量的方法对第1跖趾关节进行力学加载,测量跖腱膜离断前后第1跖趾关节背屈活动范围的变化。 结果 跖腱膜离断前第1跖趾关节背屈为(68.34±3.05)°,跖腱膜离断后背屈为(78.50±3.77)°,较离断前增加了(10.16±2.10)°(t=11.83,P<0.05)。 结论 跖腱膜对维持第1跖趾关节稳定有重要作用,损伤后要尽可能修复;某些足部疾病的治疗如需离断跖腱膜,尽量做部分离断;跖腱膜切开术可能是治疗早期拇僵硬可以选择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足底腱膜的形态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相关的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50只10%甲醛固定的足,观察足底腱膜浅层的形态结构;测量足底腱膜中间部(跖腱膜)止于跖骨头处内、外侧纤维束的厚度与长度;跖腱膜中间部的厚度。结果足底腱膜浅层的纤维结构主要参与前外侧部足底脂肪垫的构成,并形成与足底皮纹相似的螺旋纤维板状结构,足跟部足底腱膜浅层的纤维结构较为稀疏。中间部的厚度为(2.168±0.1139)mm;跖腱膜于第1跖骨头处内、外侧纤维束的厚度分别为(1.33±0.08)mm、(1.46±0.07)mm,明显大于止于2~5跖骨头处的内、外侧纤维厚度,P0.05;第5跖骨头处的内、外侧纤维厚度分别为(0.29±0.02)mm、(0.37±0.04)mm,明显小于1~4跖骨头处的内、外侧纤维厚度,P0.05。结论足底腱膜浅层主要参与足前外侧脂肪垫的构成,足底腱膜深层对维持足部纵弓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足部受力时有效地避免足前部趾足底总神经、趾足底总血管受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足背外侧动脉链的组成,为施行足背外侧动脉链岛状皮瓣手术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用48侧成尸足,解剖观测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外踝前动脉降支、跗外侧动脉与第四跖背动脉的外径、走行、吻合和分布范围。 结果 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为腓动脉的终末支,外径(1.0±0.3)mm。外踝前动脉降支外径(1.3±0.3)mm,沿外踝前缘向下走行,在外踝尖的水平分为前、后支,后支与跟外侧支吻合,占97.9%,吻合处的外径(0.8±0.3)mm;前支与跗外侧动脉吻合,占91.6%,吻合处外径(0.6±0.2)mm;跗外侧动脉发出分支与弓形动脉或第4跖背动脉吻合,占95.8%,吻合处的外径(0.6±0.2)mm。足背外侧皮神经与足背中间皮神经司足背外侧皮肤的感觉。 结论 上述4条动脉吻合形成足背外侧动脉链,扩大了足背外侧皮瓣的切取面积,增加了临床应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量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的解剖学数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20例(男、女性各10例20侧)正常成人防腐骨盆标本,用游标卡尺、圆规和直尺测量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的起点宽度、附着点宽度、韧带上缘、中部和下缘长度、韧带中点宽度和厚度。 结果 男、女性骶结节韧带上缘、中部和下缘长度分别为(12.19±0.49)cm和(11.20±0.39)cm 、(8.02±0.80)cm和(7.22±0.90)cm、(6.67±0.24)cm和(6.76±0.15)cm,两者比较除韧带起始部宽度和上缘长度存在差异(P<0.05)外,其余无统计学差异;男、女性骶棘韧带上、中、下平均长度分别为(4.45±0.14)cm和(4.56±0.32)cm、(4.27±0.17)cm和(4.54±0.67)cm、(4.44±0.33)cm和(4.67±0.42)cm,韧带起始部宽度、韧带中点宽度和厚度男、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与临床骨盆骨折和妇产科疾病的治疗联系紧密,本研究为临床相关研究和治疗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观测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性与软组织解剖特征,为临床向股骨头内打入拉力螺钉或螺旋刀片的股骨外侧皮质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 采用16例成人股骨干燥标本、10例尸体下肢标本和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横断面CT图像,分别测量外侧壁的骨性面积、软组织附着及其面积以及外侧壁骨皮质的厚度。 结果 骨性外侧壁平均高(24.4±2.4)mm,宽(23.3±2.0)mm,面积(567.0±82.8)mm2。臀中肌、臀小肌的止点与股外侧肌起点,在外侧壁处相互交织,形成致密坚韧的腱膜样重叠部,平均高(33.2±2.3)mm,宽(28.2±1.9)mm,厚(1.6±0.1)mm。老年人小转子平面的股骨外侧壁皮质薄弱,厚仅(2.3±0.5 )mm。 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外侧壁皮质薄弱,容易骨折。推荐选用头髓钉系统进行内固定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的肩胛冈(SS)解剖形态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对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放射科180例肩胛冈(左右各90例)进行数据测量,包括肩胛冈的形状、肩胛冈长(肩胛冈内侧缘至肩峰端外侧边界的直线距离)、肩胛冈中部宽(中部最低点至上缘最小距离)、基底长度、冈中隆凸宽度和冈中隆凸厚度、以及相关解剖点等。 结果 肩胛冈部位表浅,走形恒定;肩胛冈长(128.31±8.59)mm,基底长度为(80.35±6.70)mm,肩胛冈中部宽(9.69±2.48)mm,冈中隆凸厚度为(8.98±2.68)mm,冈中隆凸高度为(13.48±2.92)mm;左右数据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三维重建对肩胛冈解剖形态学研究具有其独特优势,提供精准的解剖数据,为骨科医生在制定术前计划和内固定器械种类、尺寸、厚度、手术入路选择等提供参考,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3.
以足外缘动脉弓为蒂足背外侧岛状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扩大足背外侧岛状皮瓣的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33侧成尸下肢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在手术显微镜下(×10)解剖,观测足背外侧动脉链与足底外侧动脉的吻合及吻合弓的位置,外径,长度。 结果 足背外侧动脉链与足底外侧动脉有3个较恒定的吻合。跗外侧动脉在第5跖骨粗隆后缘发出1条动脉与足底外侧动脉的吻合,命名为足外缘第1动脉弓,起点外径(0.7±0.1) mm,占54.5%(18侧);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与足底外侧动脉在外踝前缘下方和外踝后缘下方有2个吻合支,命名为足外缘第2动脉弓和足外缘第3动脉弓,起点外径分别为(0.9±0.1)mm和 (1.0±0.2)mm,分别占 88.0%(29侧)和78.8%(26侧)。 结论 以足外缘动脉弓为蒂的足背外侧岛状皮瓣可修复足底外侧,跟外侧的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趾足底动脉和趾底固有动脉的走行规律与不同平面血管外径的显微解剖研究,以及临床应用6类足趾微型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拇、手指部分缺损,为足趾微型组织瓣移植的血供重建提供指导。 方法 利用12只新鲜尸体足标本,对第1~4趾足底动脉、第1~4趾趾底固有动脉进行显微解剖、观察、测量分析。临床应用6类足趾微型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拇、手指部分缺损51例。 结果 第1~4趾足底动脉由足底深弓发出,起始外径为 (1.24±0.36)、(1.16±0.32)、(1.10±0.27)、(1.09±0.29) mm。第1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起始外径为(1.09±0.21) mm;第2~4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起始外径为 (0.98±0.24)、(0.85±0.18)、(0.82±0.17) mm。临床应用51例足趾微型组织瓣游离移植全部成活,功能恢复均为优,外观优良。 结论 第1~4趾足底动脉解剖位置与走行恒定。第1趾微型组织瓣的主要供血动脉为腓侧趾底固有动脉,第2~4趾微型组织瓣的主要供血动脉为胫侧趾底固有动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中国可视化人体数据对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进行断层解剖学和三维可视化研究,得到准确的后内侧复合体解剖学描述。方法选用CVH-1、CVH-2、CVH-5的双侧膝关节数据,对其后内侧复合体相关结构进行数据分割和三维可视化重建,并进行解剖学三维测量、断层与三维多角度观察以及骨性附着点检测研究。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CVH-1、CVH-2、CVH-5的双侧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相关结构的三维模型,测量得到各结构长度、宽度和厚度等几何参数,并进行解剖学描述。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结构浅层内侧副韧带为浅暗红色薄条带,长度为(107.54±15.98)mm,近端宽度为(31.48±3.70)mm,远端宽度为(10.14±0.82)mm,厚度为(1.09±0.13)mm;深层内侧副韧带为灰白色薄条带,长度为(26.05±2.32)mm,宽度为(19.11±2.93)mm,厚度为(1.37±0.11)mm;后斜韧带为深灰白色囊状,长度为(52.14±3.84)mm,宽度为(14.42±2.37)mm,厚度为(1.44±0.16)mm;半膜肌肌腱为浅暗红色扁圆柱体,长度为(60.94±5.04)mm,宽度为(14.04±1.54)mm,胫骨附着处明显增宽,为(19.20±3.29)mm,厚度为(6.08±0.75)mm;腘斜韧带为浅暗红色片状薄膜,长度为(48.99±5.44)mm,宽度为(24.51±3.44)mm,厚度为(1.38±0.22)mm;半月板后内侧角为灰白色“C”形柱,内侧边缘较厚处为(13.37±1.63)mm,中间较薄处为(8.96±1.22)mm。结论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主要由浅层内侧副韧带、深层内侧副韧带、半月板后内侧角、后斜韧带、半膜肌肌腱、腘斜韧带构成,加强对后内侧复合体的解剖学重建将有助于提高膝关节后内侧术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西北地区国人正常髌股关节CT影像相关解剖学测量数据在不同性别间差异,为人工膝关节假体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5月—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招募的78名志愿者156侧正常膝关节CT影像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美国GE Revolution CT机,对78名志愿者自髂棘至足底进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两侧髌骨厚度、髌骨关节面厚度、髌骨宽度、髌骨外侧关节面宽度、髌骨纵向长度、髌骨关节面长度、股骨左右径、股骨前后径、前股骨偏心距、滑车沟角。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间各观测指标的差异;应用线性回归模型控制年龄、身高、体质量偏倚,再次分析不同性别间各测量指标的差异,并对所有观测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78名志愿者,不同性别间年龄、身高、体质量、B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70、17.602、11.366、4.377,P值均<0.01)。在控制年龄、身高、体质量偏倚前,男性髌骨厚度、髌骨关节面厚度、髌骨宽度、髌骨外侧关节面宽度、髌骨纵向长度、髌骨关节面长度、股骨左右径、股骨前后径、前股骨偏心距分别为(22.39±1.53)mm、(11.75±0.94)mm、(47.04±2.81)mm、(27.18±2.16)mm、(45.18±2.74)mm、(30.60±2.28)mm、(86.31±3.94)mm、(66.76±3.26)mm、(6.37±1.38)mm,均明显大于女性的(19.75±1.29)mm、(10.91±0.95)mm、(40.47±2.30)mm、(23.37±1.61)mm、(38.74±2.51)mm、(26.76±1.70)mm、(74.28±3.00)mm、(60.07±2.89)mm、(5.63±1.3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92、5.582、16.024、12.518、15.303、11.969、21.545、13.581、3.381,P值均<0.01);控制偏倚后,髌骨关节面厚度和前股骨偏心距男性、女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指标男性、女性之间差异仍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7、6.581、5.207、4.673、3.045、8.053、2.331,P值均<0.05)。而滑车沟角男性为139.43°±4.78°,女性为138.29°±4.22°,无论是否控制年龄、身高、体质量偏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滑车沟角与年龄、髌骨关节面厚度、前股骨偏心距之间呈负相关,其他观察指标之间均呈正相关。在呈正相关的指标中,前股骨偏心距与其他指标相关系数均<0.30,呈弱相关性;滑车沟角除与髌骨外侧关节面宽度相关系数为0.32外,与其他指标相关系数均<0.30,呈弱相关性。结论 不同性别间正常髌股关节CT影像相关解剖学测量数据存在差异,即使在同样大小的股骨或髌骨时,前股骨偏心距与滑车沟角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因此,在设计膝关节假体时不仅要根据性别不同满足患者的需要,同时应注意股骨前髁设计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