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为筛窦区新型手术的开展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大体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改进的火棉胶包埋技术对前颅底区域进行连续的三维薄切片,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深入研究筛窦区域精细的解剖结构与复杂的毗邻关系。 结果 对筛窦区域解剖结构与毗邻关系显示良好精确:眶内侧壁(纸样壁)厚度左侧为(0.35±0.089)mm,右侧为(0.36±0.086)mm;鼻小柱到上颌窦开口距离左侧为(39.1±2.4)mm,右侧为(40.0±2.5)mm;筛窦中鼻道开口到筛顶壁距离左侧为(12.0±1.0)mm,右侧为(11.8± 1.1)mm。 结论 经筛窦区自然腔道行筛内、颅前窝、眶内及视神经管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鼻内镜下额隐窝区域手术提供相应的解剖基础。方法:(1)成人干颅骨5例(10侧),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观察额窦、额隐窝及毗邻骨性解剖结构;(2)成人湿性尸头5例(10侧),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观察额窦引流部位,以量角器、直尺等测量工具测量相关解剖数据;(3)另选成人湿性尸头标本5例(10侧),模拟经鼻内镜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鼻内镜下观察额隐窝及毗邻结构解剖特征。结果:(1)额隐窝作为额窦引流通道,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2)鼻内镜下经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手术可充分暴露额隐窝范围,鼻丘、钩突和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决定了具体的手术方式;(3)筛前动脉距鼻小柱与鼻翼交点(58.0±2.9)mm,与鼻底夹角(51.0±3.9)°,是辨认额窦口及前颅底的重要标志。结论:鼻丘、钩突及筛前动脉为鼻内镜下额隐窝区域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准确辨认额隐窝及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彻底性及避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额窦开口部位,为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颅骨100例、尸头30例,观察额窦开口部位,测量额窦矢状径、额骨的内侧骨板和眶部骨板的厚度、额窦口距筛前动脉管的距离。结果:100例成人颅骨有8侧额窦未发育,占4.0%;额窦开口于额隐窝者92侧(47.9%),开口于筛漏斗者52侧(27.1%),开口于筛漏斗上隐窝者40侧(20.8%);额窦的矢状径为(12.16±7.62)mm;额窦口与筛前动脉管的距离平均为(3.40±2.32)mm。30例湿性尸头额窦矢状位观测,发现有3侧额窦末发育,占5.0%;额窦开口于额隐窝者27侧(47.4%),开口于筛漏斗者17侧(29.8%),开151于筛漏斗上隐窝者12侧(21.1%);中鼻甲前下附着点至额窦开口的距离为(11.74±2.60)mm。结论:熟悉额窦开口部位及周围毗邻结构的解剖,可减少额窦开放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上颌窦和额窦冲洗及内窥镜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作者对60侧成人尸体头部正中矢状切面标本进行解剖,观测了中鼻道、额隐窝、额鼻峡(管)、上颌窦口、半月裂孔的形态、大小、位置、及上颌窦口和额鼻管口的角度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上颌窦口内径3.0±0.2mm,距鼻小柱前下缘46.0±4.0mm,鼻小柱至上颌窦口与鼻腔底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8.4±6.2°,鼻额管外口(额鼻峡)内径2.8±0.3mm,距鼻小柱前下缘47.9±3.4mm,鼻小柱至额鼻管外口与鼻腔底平面之间的夹角为56.7±7.3°。结论:经窦口行额窦及上颌窦冲洗及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时应注意额鼻管、上颌窦口的位置、角度及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者解剖观测了180具(男97、女83)新生儿、身长51~70、71~90、91~110、111~150cm六组(每组30例)小儿尸的额窦:1.新生儿额窦均未发育;Ⅱ组(51cm~)大部分不发育;在Ⅲ组(71cm~)中左右分别有3例(10%)不发育。2.额窦半数以上开口于额隐窝,左侧占51.72%,右侧占54.02%;余者开口于筛漏斗。3.额窦的形态以椭圆形占大多数,其余尚有圆形、哑铃形、舟形和三角形。4.测得了各组额窦的上下、前后、左右径及其容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CT检查在鼻内镜下额隐窝周围气房开放术术式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4年4月铜陵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46例(67侧)额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21~65岁;鼻窦炎15例,上颌窦、筛窦炎伴额窦炎29例,筛窦炎、蝶窦炎伴额窦炎2例。术前鼻窦CT检查清晰显示额隐窝区气房结构及钩突附着部位,依据钩突附着部位,确定鼻内镜下额隐窝开放术式。结果46例(67侧)中,钩突头端附着于眶内侧壁37侧(55.2%)采用Draf Ⅰ型术式,钩突附着颅底19侧(28.4%)采用Draf ⅡA术式,钩突头端附着于中鼻甲根部11侧(16.4%)采用扩大鼻丘气房入路额窦术式。手术中均顺利开放额隐窝,显露额窦口,无眶内或脑内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2年,35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10例术前症状明显改善,1例复发。结论钩突附着部位是寻找额窦口的重要解剖标志;术前CT检查可定位钩突附着部位,因而对额窦开放术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本文观察和测量了116个成年人颅骨的蝶窦开口,分析了蝶窦口上缘与蝶窦顶壁前部几乎等高的原因,为经鼻垂体手术提供了解剖学参考。结果:梨状孔下缘中点至蝶窦开口下缘的距离右侧是52.93mm,左侧是53.03mm;蝶窦口上缘的高度右侧为3.32mm,左侧为2.92mm;侵入蝶窦上方的筛房,叫蝶上筛房,其高度右侧为7.73mm,左侧为6.30mm;  相似文献   

8.
在静力作用下鼻额筛眶复合体模型应力分布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静力作用下鼻额筛眶复合体模型应力分布实验研究周振平,马洪顺,孟广伟,吴国视(吉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长春130025)范毓华,王盯,赵晓东(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关键词:鼻额筛眶复合体;视神经管;应变电测量本文报道了对国人鼻额筛眶复合体模型进行了应...  相似文献   

9.
廖建春 《解剖与临床》2014,19(2):174-176
额窦为鼻旁窦中变异最常见者,从窦腔缺失至过度发育,各种变化甚多。对于窦内广泛病变及额窦内肿瘤等病变,靠单纯经鼻开放额窦口,是无法彻底清除窦内病灶的;而对于术后复发或外伤后的病人,可造成额隐窝解剖异常,瘢痕狭窄或闭锁,使经鼻开放或重建额窦引流通道非常困难。因此,掌握额隐窝及其毗邻结构与额窦引流通道的解剖关系,熟识内镜下额隐窝解剖形态和影像特征,是成功开展鼻内镜额窦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本文就额窦手术相关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技巧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影像上额窦引流通道的解剖分型及额隐窝气房的分布特征,了解其与额窦炎症发生的关系。 方法 对1355例病人鼻窦CT薄层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图像进行解剖学观察及额窦炎诊断。对于气化额窦,按钩突附着部位分型:附着于眼眶侧壁、筛板及颅底分别为额窦引流通道I型、II型和III型;观察额隐窝气房的解剖特征及变异情况,并依据国际额窦解剖分型(IFAC)对其进行分类。 结果 本组1355例中,气化额窦2582侧,额窦炎456例,II型、III型额窦引流通道其额窦炎发生率较高,I型与II型、III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II型与III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鼻丘气房(ANC)、筛泡上气房(SBC)为“常驻气房”,炎症发生率与平均额窦炎症发生率相近,其余类型额隐窝气房炎症发生率相对于平均额窦炎症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额窦引流通道的变异及额窦周围各型气房气化情况对于额窦炎症发生都有重要影响,高分辨率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可清晰反映额窦的引流通道变异及额窦周围各型气房解剖情况。  相似文献   

11.
视神经管手术入路断层与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开展视神经管新型手术提供精细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大体解剖学研究基础上,应用改进的火棉胶包埋技术对前颅底区域进行连续的三维薄切片,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深入研究视神经管区域精细的解剖结构与复杂的毗邻关系。结果对视神经管区域解剖结构与毗邻关系显示良好精确。中鼻甲根部上缘至视神经管距离左侧为(28.0±5.0)mm,右侧为(29.0±6.0)mm。蝶窦下壁厚度左侧为(3.0±0.9)mm,右侧为(2.7±0.9)mm,视神经管与蝶窦或(和)筛窦间壁厚度左侧为(1.0±0.3)mm,右侧为(1.0±0.4)mm。结论经鼻、蝶窦或(和)筛窦入路行视神经管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经鼻入路视角下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显微解剖特征,为相关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10例防腐尸颅按经鼻路径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视神经、颈内动脉和蝶窦外侧壁的关系,测量前鼻棘与视神经管眶口、颈内动脉隆凸最凸点之间的距离,以及与鼻底平面的角度。 结果 颈内动脉和视神经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隆凸,两者之间呈“>”字形,前鼻棘与颈内动脉隆起最凸点之间的距离为(62.18±5.12)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为(36.8±3.4)°,与视神经管眶口的距离为(69.24±3.95)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41.4±3.0)°。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可分为鞍旁部和斜坡旁部,鞍旁部与垂体外侧壁关系最为密切,鞍旁部至中线的距离为(9.06±1.34)mm。海绵窦内侧壁由鞍旁部和蝶窦旁部组成。 结论 熟悉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学特点,对于术中定位,安全处理海绵窦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确定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境界,为临床在内窥镜下施行上颌窦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0例成人鼻腔外侧壁的标本上,测量半月裂、钩突、筛泡、额鼻管和筛漏斗的有关数据。并观察了它们相互间的关系以及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结果:半月裂、钩突、筛泡、额鼻管的长度分别为15.0mm,18.3mm,16.2mm和5.9mm;钩突与筛泡的高度分别为6.9mm和5.8mm;筛漏斗宽3.9mm、深3.7mm。上颌窦自然开口98%在半月裂内,其中60%位于半月裂后部、33%位于中部、5%位于前部、1例变异。结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形态和病变与鼻窦炎的发病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用改进火棉胶包埋技术,为新型的经蝶颅区脑桥腹侧面手术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部标本30例,取其前颅底。标本经脱钙、脱水等系列处理,分别行三维连续薄切片(厚度0.25 mm)。同时对10例成人脱钙头部标本、100侧干燥头骨标本和临床行颅脑部MRI检查患者50例进行观察和分型统计。 结果 蝶窦形态多样,除有矩形外,还有蚕豆形、鞍形、楔形、椭圆形及“人”字形等。根据视神经管突入程度可分为无隆凸、丘状隆起、半管型凸入和全管型凸入4型。 蝶窦前后径为(10.7±5.8)mm(左),(14.0±4.9)mm(右)。MRI正中矢状面蝶窦后壁Ⅰ型(后壁为一层膜样结构或薄骨板)占64%;蝶窦后壁Ⅱ型(后壁为斜坡的一部分)占36%。 结论 设计新型手术入路采用鼻内窥镜从中鼻道进入,经自然腔道入蝶窦,垂直穿过蝶窦后壁行基底动脉止血和脑桥相关手术;同时为开展新型手术入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额窦及前中筛窦口l引流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2 0具 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筛泡气化发育的情况 ,观察额窦及前中筛气房窦口引流情况。结果 :额窦向中鼻道引流占 87.5 % (3 5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10 .0 % (4侧 ) ;鼻丘向中鼻道引流占 90 .0 % (3 6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10 .0 % (4侧 ) ;额隐窝向中鼻道引流占 15 .0 % (6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10 .0 % (4侧 ) ;向侧窦引流占75 % (3 0侧 ) ;筛泡向筛漏斗引流占 2 5 .0 % (10侧 ) ;向侧窦引流占 75 .0 % (3 0侧 )。结论 :钩突和筛泡的解剖异常直接影响前组鼻窦的通气引流 ,从而导致前组鼻窦的炎症发生和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统计分析肝外胆管的血供来源和分布以及在十二指肠上段胆管的吻合动脉链之间的多环形血管网,为胆管外科手术提供临床解剖学理论依据。 方法 以丙烯酸树脂为动脉填充剂灌注6例肝外胆管动脉制备铸型标本,使用photoshop测量法测量微小血管内径,观测和分析肝外胆管的血供来源和分布情况。 结果 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在肝总管上方存在弓型交通支,十二指肠上段胆管左右边缘的吻合动脉链间有丰富的横向动脉,吻合动脉链的供血约53%来自下方,来自上方的约占46%,1%来自中段肝固有动脉。通过对每条横向动脉中部的内径和两侧起始部的内径测量,发现肝总管中段和上段的横向动脉较粗,中部的平均内径分别为(0.26±0.02)mm和(0.24±0.04)mm,与两侧的内径比也比较大,上段比值最大,为1.09,中段其次,为1,下段中部的平均内径为(0.14±0.03)mm;与两侧的内径比值为0.74。 结论 肝外胆管上、下方的血供来源比例相对均衡;肝外胆管手术应尽可能于动脉吻合相对较少的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和血管相对较细小肝总管下部做纵行小切口,以降低肝外胆管血供的损伤;肝总管段的血供丰富,支持现行原位肝移植离断部位在胆囊管汇合处上方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眶入路法行翼腭窝穿刺提供新的进针路径。 方法 对77个(154侧)成人颅的眶和翼腭窝进行相关的观察和测量。 结果 眶外缘点至眶外下缘点、圆孔外口下缘、眶上裂后端、眶下裂前端的距离分别为:左(4.93±1.80)mm,右(4.02±2.05)mm;左(43.74±2.75)mm,右(43.80±2.89)mm;左(47.83±2.47)mm,右(47.74±2.53)mm;左(17.74±2.18)mm,右(17.43±1.97)mm。穿刺针(直针)由眶外缘点进入翼腭窝的成功率为:左侧96.10%;右侧93.51%。对穿刺针(直针)进入翼腭窝失败者改用弯针穿刺,直针和弯针由眶外缘点进入翼腭窝的总成功率为:左、右均达98.70%。 结论 经眶外缘点行眶入路翼腭窝穿刺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蝶窦前壁区的解剖特征及其在经蝶窦入路手术中的意义。 方法 用15例(30侧)成人头部标本及20例(40侧)成人头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蝶窦前壁骨质、蝶腭动脉及其分支等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 结果 蝶窦前壁的基本形态酷似鸟头,正中线棱状高起,两侧为鸟眼样的蝶窦口,下方为鸟喙样的蝶嘴。蝶窦口距上鼻道末端(14.5±1.1)mm,距后鼻孔上缘(12.2±1.0)mm,距鼻后中隔动脉上支(8.2±0.5)mm。自鼻孔伸入探条探测蝶窦前壁时,所探及的“最浅点”大致位于蝶窦口与后鼻孔之间的中点附近。蝶腭孔位于蝶窦口的外下方和中鼻甲的后端区域,与蝶窦口间距(6.9±1.3)mm,两侧蝶腭孔内侧缘间距(18.2±2.5)mm。 结论 蝶窦前壁具有特征性的形态,蝶窦口大致位于蝶窦前壁的上中1/3交界处,其下方的骨质向前方突起。蝶腭孔位于蝶窦口下外侧方约7 mm处,经蝶窦入路手术中可以依此定位蝶腭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