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为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选取志愿者40名,在螺旋CT机上沿眦耳线(CML)连续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沿翼腭间隙各通道长轴和垂直于各通道长轴分别进行CT图像重建。观察翼腭间隙通道的位置、形态及毗邻结构,测量其径线。 结果 MPR重建CT影像可清楚显示翼腭间隙通道的圆孔、翼管、蝶腭孔、眶下裂、翼上颌裂、翼腭管、腭大管、腭小管、腭鞘管和犁鞘管的位置、形态及其毗邻结构,左、右侧翼腭间隙通道呈对称性分布,各径线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圆孔、翼管、腭鞘管和犁鞘管位于蝶窦周围,可轻度或明显凸入蝶窦腔内。圆孔和翼管分别位于蝶窦腔的上、下方,长度(4.05± 0.81)mm和(14.49±1.60)mm,冠状重建影像可较清晰显示其位置关系。 结论 翼腭间隙通道的CT三维重建对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志愿者40名,在螺旋CT机上沿眦耳线(CML)连续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沿翼腭间隙各通道长轴和垂直于各通道长轴分别进行CT图像重建.观察翼腭间隙通道的位置、形态及毗邻结构,测量其径线.结果:MPR重建影像可清楚显示翼腭间隙通道的翼管、圆孔、蝶腭孔、眶下裂、翼上颌裂、翼腭管、腭大管、腭小管、腭鞘管和犁鞘管的位置、形态及其毗邻结构,左、右侧翼腭间隙通道呈对称性分布,各径线均无差异.翼管、圆孔、腭鞘管和犁鞘管位于蝶窦周围,可轻度或明显凸入蝶窦腔内.翼管前口横径(3.56±0.74)mm,后口横径(1.64±0.63)mm;圆孔前口横径(3.41±0.72) mm,后口横径(3.18±0.60)mm,翼管前、后口横径之间和圆孔前、后口横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翼腭间隙通道的MPR重建对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耳道底骨性结构及前庭神经、单孔神经骨管(神经管)的Micro-CT影像解剖学特征。方法 取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6具(颞骨12侧),其中男性4具、女性2具,具体年龄不详。对12侧颞骨均行Micro-CT扫描,再应用Mimics软件对内耳道底骨性结构及其中的神经管进行三维重建,之后进行影像解剖学观察,并分别测量前庭上神经、前庭下神经、单孔神经管相关解剖学参数。结果 经Micro-CT扫描及三维重建,内耳道底骨性结构及其内穿行的前庭神经和单孔神经管显示清晰。前庭上、下神经及单孔神经的解剖形态、位置及走行存在多种解剖变异以及多交叉分布现象。左右两侧前庭上神经管长度分别为(3.68±0.79)mm和(3.54±1.04)mm,起始处前后径分别为(2.03±0.76)mm和(1.83±0.68)mm、上下径分别为(1.75±0.35)mm和(1.72±0.43)mm,中点处的前后径分别为(0.89±0.19)mm和(1.13±0.29)mm、上下径分别为(1.58±0.26)mm和(1.69±0.58)mm;左右两侧前庭下神经管前后径分别为(0.44±0.07)mm和(0.50±0.29)mm,上下径分别为(0.53±0.11)mm和(0.76±0.38)mm。左右两侧单孔神经管直线长度分别为(3.97±0.68)mm和(3.85±0.69)mm,其内侧段长度分别为(2.54±0.70)mm和(2.26±0.82)mm、外侧段长度分别为(1.82±0.57)mm和(1.99±0.39)mm,内侧段直径分别为(0.67±0.10)mm和(0.66±0.09)mm、外侧段直径分别为(0.47±0.04)mm和(0.51±0.10)mm,内外段交角分别为128.82°±17.23°和127.51°±11.70°。以上各指标测量值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Micro-CT扫描及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内耳道底骨性结构及前庭神经、单孔神经骨管等结构及其空间位置与走行;前庭神经和单孔神经骨管解剖形态及位置、走行均存在较大变异,但左右侧别间相关解剖学测量结果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临床应用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20侧尸头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解剖和测量,并用多层螺旋CT扫描和影像工作站测量,将两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视神经管的类型:管型5%(1侧),半管型10%(2侧),压迹型55%(11侧),无压迹型30%(6侧)。视神经管的毗邻关系:筛窦型15%(3侧),蝶窦型35%(7侧),蝶筛窦型45%(9侧),蝶鞍型5%(1侧),60%(12侧)与后筛窦相关。眼动脉在颅口80%(16侧)走行于视神经内下方,在眶口85%(17侧)走行于外下方。70%(14侧)颈内动脉管在蝶窦外壁隆起,而95%(19侧)与视神经管存在隐窝。视神经管内壁长度(10.23±1.31)mm。解剖测量视神经管眶口、颅口、视神经与颈内动脉隐窝到鼻小柱-鼻翼交界点的距离及夹角的结果与影像测量结果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 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经鼻内镜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参数。采用CT影像工作站能对视神经管重要解剖标志进行准确的测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3种方法测量西藏小型猪胫骨髓腔形态的优缺点,探索其胫骨髓腔形态学特点。 方法  取30例小型猪胫骨,分别予X线、CT三维重建、实物标本测量髓腔长度、髓腔最狭窄点水平径线长度、髓腔弧度,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1)小型猪胫骨髓腔近段三角形,远段椭圆形,中间为过渡形态;髓腔全长:X线(11.75±0.58)cm,CT(11.58±0.55)cm,实物标本(11.70±0.65)cm,P=0.524;最狭窄点水平正位径线长度分别为(0.88±0.08)、(0.84±0.06)、(0.85±0.07)cm,P=0.032;髓腔弧度分别为(26.89±0.50)°、(26.06±0.49)°、 (26.50±0.42)°,P=0.106。 结论  (1)CT三维重建测量更接近实物标本测量,精确性高于X线,可作为一种新的测量方法;(2)西藏小型猪胫骨髓腔长度适中,形态与人相似,适于设计新型可控微动胫骨髓内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CT影像和断层标本上对翼腭窝及其通道的解剖学特点,为翼腭窝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月翼腭窝及其通道区域未见异常的40名成人检查者的CT影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进行重建图像。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30例,分别制成连续横、矢、冠状断层(各10例)。分别在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观察并测量翼腭窝及其通道的长度和宽度等径线。结果CT影像和断层标本横断层面可清晰显示翼腭窝前、后壁和翼管、蝶腭孔、翼上颌裂等通道,矢状层面能较好显示圆孔和翼腭管及腭大、小管的连续性,冠状层面利于观察翼腭窝内侧、上壁和眶下裂、翼管及其与蝶窦的关系;在经蝶骨体横断层面上的翼腭窝形态较固定,前后径分别为(6.16±0.65)mm和(6.22±0.44)mm,内外侧径分别为(23.10±1.16)mm和(23.34±0.67)mm。翼腭窝及其通道呈对称性,CT影像和断层标本的径线除眶下裂前后径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不同方位的CT影像和断层标本能清楚显示翼腭窝及其通道的解剖学关系,对翼腭窝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闭孔后缘螺钉通道置钉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收集50例正常成人骨盆(男女各25例)CT扫描数据,“轴位透视法”在半骨盆三维重建模型上测量闭孔后缘螺钉通道置钉参数,并于13具半骨盆骨性标本上验证。 结果 最大螺钉直径男、女性分为(6.48±1.07)mm、(5.87±1.34)mm,最大螺钉长度男、女性分为(98.03±4.08)mm、(87.34±4.76)mm;OA值男、女性分为(7.93±2.30)mm、(3.77±1.37)mm ,AB值男、女性分为(55.99±4.83)mm、(63.66±4.74)mm;∠θ男、女性分为(79.17±9.89)°、(71.81±10.61)°;∠ψ男、女性分为(108.72±6.13)°、(98.12±7.43)°。所有的测量参数均存在男女之间的统计学差异(P<0.05)。13具半骨盆骨性标本除1例女性标本外均于该通道成功置入1枚3.5 mm克氏针。 结论 根据测量所得参数,于闭孔后缘螺钉通道置入一枚长度合适、直径至少为3.5 mm的拉力螺钉是可行的,可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关置钉瞄准装置。  相似文献   

8.
眶尖部CT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通过对眶尖部CT影像表现和断层解剖标本的观测 ,探讨眶尖部诸结构出现的CT扫描层面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 3 3侧干燥成人颅骨行轴位横断CT扫描 ,结合 10例颅脑断层标本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 :眶上裂和眶下裂分别出现于CM基线上、下 15mm和 10mm范围内 ,视神经管影多见于CM基线上方 7~ 12mmCT扫描层面。结论 :颞骨岩锥上部层面是观察眶上裂和视神经管的最佳层面 ,对眶尖部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颅面部骨性眶缘的参数(眶缘面积、上下眶缘对角线长度、内外眶缘对角线长度)在不同性别中的差异及其在面颅老化中的意义,为临床年轻化治疗提供思路和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集114例不同年龄段的浙江籍成年人(青年男性22例、女性20例,中年男性23例、女性14例,老年男性18例、女性17例)颅面骨薄层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将三维图像导出,采用Adobe Photoshop(2018版)软件测量上下眶缘对角线(L1)和内外眶缘对角线(L2)长度及骨性眶缘面积(S),对眶缘面积进行分区(S1、S2、S3、S4)测量和分析,对比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之间以上参数的差异。 结果 随年龄增大,男女性上下对角线长度有显著增加(P<0.05),但不同性别L1长度发生显著增长的时间段不同,在中年组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各个年龄组内男性的内外对角线长度均大于女性(P<0.05),但L2不随年龄增长而变化(P>0.05);男性的骨性眶缘总面积随年龄变化不明显,但眶缘平面分区面积S1、S2、S3随年龄增长而增大,S4反而缩小;女性骨性眶缘面积整体上随衰老而增大,增大的主要为眶下半部,即S3和S4区域。在中年期男性的骨性眶缘面积大于女性(P<0.05)。 结论 浙江籍成年人的骨性眶缘面积随衰老而发生变化,男性与女性的变化模式具有不同特征。女性的骨性眶缘面积增大更明显,主要表现为眶下半部扩大。男性眶缘总面积虽然随老龄化无明显改变,但其区域面积和形态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成人正常锁骨的曲度和髓腔形态学CT影像解剖学参数,为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和锁骨固定装置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21年3月—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影像科行胸部螺旋CT扫描的成年国人中锁骨形态正常且完整的92例CT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4例、女48例,年龄20~87(51±17)岁,按年龄分为<60岁组(61例)和≥60岁组(31例)。应用Calculate 3D工具重建出锁骨CT三维影像模型;应用“Inertial Axes”功能建立锁骨的惯性轴及其两端坐标;应用“Reslice Objects”功能重新分割锁骨CT三维影像模型,生成调整后的锁骨三维视图,并基于此观察锁骨的一般形态。依据惯性轴长度将锁骨八等分后,可得到7个等距的矢状面髓腔截面,自锁骨远端向近端依次命名为S1~S7。使用“Measure”工具,在冠状位及水平位视图上分别测量和计算锁骨体积、表面积、长度、内外两侧曲率半径和深度、远近两端关节面宽度和高度;在矢状位视图上分别测量7个截面的皮质厚度、髓腔面积、最长径和最短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各指标测量结果进行不同性别、年龄和截面间的比较。结果 本组92例92侧正常成人锁骨CT测量结果显示,锁骨体积(29 518.4±7 049.2) mm³,表面积(8 271.8±1 291.2) mm2,长度(143.7±11.5)mm,内侧曲率半径为(128.3±28.0) mm、深度为(16.4±2.6) mm,外侧曲率半径为(56.7±19.4) mm、深度为(11.4±2.6)mm,近端关节面的宽度为(20.5±3.8)mm、高度为(21.8±3.4)mm,远端关节面的宽度为(15.4±3.5) mm、高度(12.8±2.3) mm。锁骨皮质厚度从S2向两端递减,其中S2皮质最厚[(3.5±1.1) mm],S7皮质最薄[(2.6±0.7) mm]。髓腔面积、最长径和最短径在S4处最小并向两侧扩大,其中S4髓腔面积为(24.7±11.0)mm²、最长径为(6.7±1.7) mm、最短径为(4.6±1.2) mm。7个截面间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以上各指标中:近端关节面宽度和外侧曲率半径测量值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指标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60岁组相比,≥60岁组锁骨远端关节面的宽度和高度,以及各截面的髓腔面积、最长径和最短径较大,而皮质较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不同截面处,锁骨的皮质厚度及髓腔面积、最长径和最短径等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在选择手术方式时,术者需要考虑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以及骨折部位和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准确测量和定位视神经管的影像学方法。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以骨质鼻尖-前床突为扫描基线对20具尸头标本行薄层扫描和解剖观察,验证影像学空间处理技术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视神经管立体定位实际符合率。结果:①骨质鼻尖-前床突扫描基线与视神经管走行基本一致;②影像学空间处理技术重建的视神经管定位标记线可全程显示在三维矢状位的鼻窦外侧壁上,与解剖观察情况一致;③眶口-鼻小柱距离、颅口-鼻小柱距离和视神经管内侧壁长度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测量值分别为(77.84±3.60)mm、(77.35±3.22)mm;(84.28±4.46)mm、(84.04±4.58)mm和(10.23±1.31)mm、(10.02±1.24)mm,两种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骨质鼻尖-前床突扫描基线和空间处理技术能够准确对视神经管进行观测和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12.
庞刚  韩卉  胡玉婷  朱友余  王惠珠 《解剖学杂志》2006,29(4):490-493,F0004
目的:探讨眶上裂区及其穿经结构的薄层冠状断层解剖,为临床眶上裂区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火棉胶切片技术对5例(10侧)成人眶上裂区标本进行连续薄层冠状断层解剖学观察。结果:眶上裂被Zinn腱环分为外侧区、中央区和内侧区,内有第Ⅲ、Ⅳ、Ⅴ_1、Ⅵ对脑神经及其分支和眼上静脉通过,未见眼下静脉。视神经由颅内的横椭圆形逐渐变为眶内的圆形;眼动脉在视神经管颅口、中部和眶口处分别位于视神经的内下方、正下方和外下方。结论:冠状断层对于眶上裂区及其穿经结构显示效果良好,应作为该区影像诊断的基本层面。火棉胶包埋结合滑动式切片机薄层连续切片技术是研究眶上裂区断层解剖学的一种简便适用、定位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宝冬  向宇燕  吕运成 《解剖学研究》2012,34(6):452-454,457
目的 通过对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研究,为临床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结构完整的成人头颈部标本12例,经红色乳胶灌注、10%的福尔马林固定,观察和测量如下指标:①观察视神经管的形态;②视神经管隆突的类型;③视神经管颅口、眶口及管中部的横径、纵径及横截面;④测量视神经管上、下、内、外侧壁的厚度;⑤视神经管内侧壁毗邻关系;⑥视神经管内眼动脉与视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 视神经管由两口(颅口、眶口)和四壁(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组成,其横截面积在眶口最大,管中部最窄;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薄,内侧壁的毗邻结构主要有3种类型:①前为同侧后筛窦、后为同侧蝶窦;②全为同侧蝶窦;③全为同侧后筛窦,眼动脉在视神经管的颅口、眶口分别以视神经的内下方和外上方多见.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参数;当打开视神经管骨壁,鞘膜的切开选择内侧壁稍上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翼腭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成年尸体头颈部20例和40名志愿者,分别沿眶耳线(OML)制成连续横断层面和CT影像,观察翼腭间隙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和求积仪分别测量其长径、宽径、面积。结果翼腭间隙的形态变化大,在经蝶骨体横断层面及CT影像上较固定,与翼突的形态密切相关。在标本和CT影像上经蝶骨体、翼突、翼窝的面积分别为:(113.40±3.33)mm2和(115.86±2.58)mm2,(92.24±2.73)mm2和(93.60±3.17)mm2,(5.36±3.04)mm2和(5.40±2.93)mm2。横断层面及CT影像可清晰显示翼腭间隙前、后、内侧、外侧壁上的结构和翼管、蝶腭孔、翼上颌裂、眶下裂等自然通道。结论翼腭间隙的断层影像解剖对翼腭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e location and size of the opening of the nasolacrimal duct and the lacrimal fold (Hasner's valve) are variable. These features have clinical importance in nasal surgery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y in determining their loc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monstrate the anatomical features of the opening of the nasolacrimal duct and the lacrimal fold and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such knowledge in minimizing the risk of injury at surgery. Twenty sagittal head sections from formalin‐fixed cadavers were examined. The sections showed no evidence of pathology or trauma. The type of opening of the nasolacrimal duct was a vertical sulcus in 14 of 20 (70%), an oblique sulcus in 2 of 20 (10%), an oblique fissure in 2 of 20 (10%), a vertical fissure in 1 of 20 (5%), and an anteroposterior fissure in 1 of 20 specimens (5%). The lacrimal fold was present in 16 of 20 specimens (80%). Five different forms of this fold were observed. Som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were evaluated quantitatively. We believe that detailed anatomical knowledge of the opening of nasolacrimal duct will be useful in surgical approaches to this area. Clin. Anat. 22:925–931, 2009. © 2009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30o斜耳内窥镜镜头经鼻观察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鼻泪管下口的形态,总结内窥镜下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鼻泪管下口的影像解剖形态特征,为临床开展经鼻泪管下口逆行插管造影检查打下基础。  方法 选取患有泪囊前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54例(75眼),上下泪点闭锁3例(5眼)、上下泪小管阻塞15例(24眼)、泪总管阻塞18例(28眼)、陈旧性上下泪小管断裂18例(18眼),均应用30°斜耳内窥镜镜头观察鼻泪管下口,总结活体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鼻泪管下口的形态特点。  结果 54例(75眼),66眼鼻泪管下口开放,开放率88%,其中1例鼻泪管下口开放者,受刺激后,Hanser瓣膜完全遮盖鼻泪管下口,导致其呈线形关闭;9眼鼻泪管下口闭锁,占12%。根据鼻泪管下口开放的形态将其分为椭圆形宽大状(30眼,45.45%)、三角形裂隙状(12眼,18.18%)、条形裂隙状(24眼,36.36%)三种类型。21例(42眼)双眼患病的患者,双侧鼻泪管开口形态不同者15例(30眼,71.42%),双侧鼻泪管开口形态相同者6例(12眼,28.57%)。  结论 应用30°斜耳内窥镜镜头经鼻观察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的鼻泪管下口的可行性好,对于鼻泪管下口开放的患者有进行内窥镜引导下的逆行插管造影检查的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翼腭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制成连续横、矢、冠状断面,观察翼腭间隙及其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及求积仪分别测量其径线和面积。结果:翼腭间隙形态多变,经蝶骨体横断层面较固定,与翼突形态密切相关。两侧翼腭间隙及其结构呈对称性,径线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横断面可清晰显示翼腭间隙前、后、内侧和外侧壁上的结构及圆孔、翼管、蝶腭孔、翼上颌裂和眶下裂等自然通道;矢状断面能较好显示翼腭管、腭大管及腭小管的连续性;冠状断面利于观察翼腭间隙顶壁、圆孔、眶下裂、翼管及其与蝶窦的关系。结论:翼腭间隙的三维断层解剖对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