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发套扎器辅助电圈套器行内镜黏膜下病变切除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上消化道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黏膜下病变病人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单发套扎器辅助电圈套器行内镜黏膜下病变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记录2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穿孔及穿孔发生的部位;术后3个月首次内镜随访,记录随访时间和复发等情况。结果40例病人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观察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无病人发生术中穿孔,对照组1例胃底病变发生术中穿孔。所有病人经3~36个月随访,均未发现病灶残留和复发。结论单发套扎器辅助电圈套器行内镜黏膜下病变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方法简便,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安全高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李勇  王翻身  王昕  张渊 《中外医疗》2016,(10):38-40
目的 探究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病例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在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该科室治疗胆囊结石的病例64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2例,两组分别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对治疗后的效果及相关指标进行测评.结果 治疗组出血(3.1%)、穿孔并发症发生(0%)及复发率(0.0%)明显小于对照组(12.4%、6.2%、6.2%)(P=0.014,0.011,0.011<0.05),病变直径>3 cm与≤3 cm两种病变部位切缘阳性率(20.0%、0.0%)均明显小于对照组(37.5%、12.5%)(P=0.006,0.000<0.05),但手术时间(67.8±14.3)min明显长于对照组(31.2±12.2)min(P=0.000<0.05),均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有效切除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减少复发率和并发症,效果明显优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李学勇  伏亦伟 《求医问药》2014,(18):272-273
目的 :探讨分析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04月~2014年0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76例上消化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这176例患者均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观察这些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这176例患者的病灶均一次性切除,进行ESD手术的成功率为100%。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无1例患者因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而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出血量较多的患者有8例,发生穿孔的患者有18例,发生颈部皮下气肿的患者有5例。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患者有3例,还有部分患者出现了疼痛、发热的不适症状。结论 :用ESD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诊治上消化道黏膜层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16例经胃镜检查并经超声内镜(EUS)明确起源于黏膜层的隆起性病变患者,行EMR切除,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并定期门诊内镜随访.结果 116例患者共119处病灶,116处(97.5%)获完全切除,平均随访4.5个月无复发.术后病理为43处息肉、40处平滑肌瘤、15处炎症、9处间质瘤、2处早癌、2处类癌、2处黏膜下囊肿、其他6处,其中28例曾行术前病理活检,14例(50%)术前、术后病理吻合,14例(50%)依靠切除后大体标本送检明确诊断.并发出血20例,均经处理后停止出血,无1例发生穿孔.结论 EMR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安全、有效、实用的微创技术,因组织切除、取材完整,可提高病变确诊率.  相似文献   

5.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指生长于黏膜层以下、被黏膜覆盖而生长发育的肿瘤[1,2]。,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血管瘤和脂肪瘤等,多数患者因进食梗噎感或上腹部不适等上消化道症状就诊,行普通胃镜检查发现黏膜隆起,后经超声胃镜明确病变的组织起源、层次、性质及大小,从而明确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传统治疗是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口。,但手术创伤大,费用高,术后生活质量下降。近年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超声内镜小探头与充气CT分别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upper 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lesions, SML)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60例SML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下内镜小探头联合ESD治疗,对照组采用充气CT联合ESD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白蛋白(ALB)、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量表(PG-SGA)评分、D-乳酸(D-LA)、运铁蛋白(TF)、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前,2组患者的ALB、I-FABP、PG-SGA、D-LA、T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的ALB、TF水平高于对照组,I-FABP、PG-SGA、D-L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优良率(96.67%vs 73.33%)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并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组织活检术确诊消化道黏膜下小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普通胃肠镜,消化道钡餐造影,B超和CT检查筛选消化道黏膜下小病变;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判断病变起源层次及大小;内镜下套扎组织活检术获取标本;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明确诊断。结果获得确诊的71例消化道黏膜下小病变的病例,年龄15~72岁(平均46.6岁),女性32例,男性39例;发生于食管35例,胃27例,十二指肠2例,直肠7例。内镜下套扎组织活检术病理标本获取率100%。经病理确诊64例为良性,1例为间质瘤低度恶性不排,6例为低度恶性(类癌,均位于直肠)。结论内镜下套扎组织活检术可以确诊消化道黏膜下小病变,而且具有活检获取率高、具有可操作性、较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治疗策略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9年3月期间行超声内镜检查患者163例,分析超声内镜治疗策略与实际治疗的一致率,比较超声内镜检查与术后病理检查的差异。结果:超声内镜检查确诊163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直径范围为0.5~7.0cm;超声内镜检查后3例予以随访观察处理,其余160均优先接受内镜下治疗。其中,肿物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隧道技术(DETT)切除的成功率分别为100.0%、95.6%、75.0%。失败的5例患者进一步转外科手术治疗并获得成功,失败原因均与肿物较大(>3cm)有关。超声内镜的定位准确率和定性准确率与术前病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际治疗与超声内镜治疗策略的一致率为96.9%。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治疗策略的选择有价值,这与其良好的定位准确率和定性准确率有关。  相似文献   

9.
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是来源于上消化道管壁非上皮性间叶组织的一类病变。内镜检查很容易发现消化道存在隆起性病变,但很难判断其性质。微探头超声内镜(erdoscopic 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MPS)检查技术能清晰显示消化道壁及周围结构,对黏膜下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效果、安全性和并发症等。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人38例(共39个病灶),内镜下用圈套器剥离肿瘤顶部的黏膜,暴露出部分肿瘤,用钩刀、针刀或绝缘刀分离肿瘤的周围组织,再从肿瘤的底部分离。结果 38例病人(39个病灶)全部一次性切除成功,切除率为100%,手术时间为20-125min,手术中及手术后无出血、穿孔、食管狭窄等并发症。病理结果:平滑肌瘤30例、脂肪瘤5例及间质瘤3例。手术后3个月复查内镜均无复发。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治疗上消道黏膜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电子胃镜(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和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中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分析162例先后进行EGD和EUS检查的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病例的诊断符合率。结果EGD和EUS诊断符合率分别是:食管静脉瘤100%,壁外压迫94.40%,异位胰腺92.90%,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症90.90%,粘膜下良性肿瘤88.90%,怀疑恶性病变66.70%。结论掌握一定的EUS知识可以提高EGD对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操作方法、疗效及并发症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取食管、胃及结直肠病变患者53例,共治疗病变56处。依次进行标记、注射、环周切开、剥离、止血等步骤。切除标本回收送病理。所有病例均按计划内镜随访。结果所有56处病变均完整切除,术中出血3例:1例创面小动脉出血,内镜下钛夹止血;1例胃黏膜下持续出血,形成血肿,中转开腹行胃窦切除术;另1例胃体增生性息肉,病变完整切除,创面出血,热活检钳反复止血不成功,再以止血夹夹闭仍无效,术中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遂急诊中转开腹止血手术。术后延时出血1例:1例直肠管状腺瘤ESD术后7 d大出血,经肛门缝扎止血。术中发现肠壁穿孔1例,中转开腹行肠壁修补术。53例患者均康复痊愈出院,无患者出现后遗症。53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 d。在随访2-30个月后不存在复发患者。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是安全的,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较大,并发症较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上消化道表浅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7年1月-2009年5月共应用ESD方法切除上消化道表浅黏膜病变200例,包括食管黏膜病变57例,胃黏膜病变143例。结果病变完整切除率88.2%,完全切除率96.1%,术后病理诊断达到治愈性切除率85.7%。穿孔4例,1例接受开胸手术,其余均保守治愈。术后迟发出血3例。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是一种治疗消化道浅表黏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内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EUS检查.总结其中经手术病理确诊者24例II缶床资料,分析EUS图像特征及误诊原因.结果 外压性病变5例(20.8%),其中纵隔神经鞘瘤1例.纵隔淋巴结核1例,纵隔肠源性囊肿1例,胰腺癌2例,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均为60.O%.黏膜下病变19例(79.2%),其中间叶源性肿瘤9例,脂肪瘤1例,食管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食管结核2例,胃壁脓肿1例,胃壁蜂窝织炎1例,胃癌2例,胃壁巨大憩室嵌入脾脏1例,壶腹癌1例.有2例进行了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EUS-FNA),均获得细胞病理学诊断,并与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相符;定位诊断准确率94.7%,定性诊断准确率63.2%.结论 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有很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但对其定性诊断价值较低,积极开展EUS-FNA是提高定性诊断准确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小安  赵奎  李晓辉  赵微 《西部医学》2012,24(7):1255-1257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67例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进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粘膜下剥离术(ESD)、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或外科手术切除病变。结果 67例患者中,平滑肌瘤34例,息肉18例,异位胰腺7例,脂肪瘤3例,间质瘤2例,孤立性静脉瘤2例,囊肿1例;病变在胃镜下切除46例,抽取囊液1例,外科手术切除2例。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病变进行内镜下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内镜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安全性和组织学诊断。方法内镜诊断消化道SMT82例,70例(85.4%)治疗前行超声内镜(EUS)检查。SMT位于食管45例。胃29例,十二指肠和直乙状结肠各4例。除5例囊肿外,SMT大小6~20mm。53例用双活检管道内镜行粘膜切除术(EMR),把持钳剥离SMT后,将其切除,14例(SMT≤10mm)一次性用吸引法切除(10例)或用双管道内镜直接切除(4例);10例食管孤立性静脉瘤内镜套扎,5例囊肿切开引流或抽吸囊液。结果 67例实体SMT中64例(98.5%)内镜下完全切除,2例(异位胰腺和胃平滑肌瘤各1例)病变部分残留,4周时复查胃镜发现;1例直肠平滑肌瘤,未能切除。10例静脉瘤和5例囊肿均治疗有效。平均随访13.4个月未见复发。组织学诊断平滑肌瘤49例(59.8%),颗粒细胞瘤,纤维瘤、异位胰腺、脂肪瘤和类癌共13例(15.9%),5例间叶肿瘤未做特殊染色,不能确定组织来源。82例内镜治疗11例局部少量出血,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治疗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对内镜治疗SMT选择适应证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曲宗明 《中原医刊》2014,(11):43-45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13年10月齐河县人民医院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微创术方法分为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组和单纯黏膜下剥离术两组。记录两组患者的瘤体切除情况、出血量、穿孔情况、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情况、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组完全切除率显著高于单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1,P=0.035),而出血量、穿孔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单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4,P〈0.001;χ^2=4.693,P=0.030;t=1.021,P=0.077;χ^2=4.569,P=0.033;t=3.874,P=0.029;t=2.739, P=0.041)。结论将套扎术和黏膜下剥离术结合起来可以扬长避短,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确定内镜下联合治疗的可适用性及推广性。  相似文献   

18.
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率.方法:对42例疑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结果:发现外压性改变10例,其中主动脉弓8例,脾脏2例;黏膜下肿瘤32例,其中肌源性肿瘤16例,脂肪瘤4例,异位胰腺1例,食管囊肿1例,胃息肉10例,经病理证实11例.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清楚地显示消化管管壁的5层结构,能够准确判断肿瘤与消化管壁的关系,指导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但对黏膜下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尚存在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