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宝冬  向宇燕  吕运成 《解剖学研究》2012,34(6):452-454,457
目的 通过对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研究,为临床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结构完整的成人头颈部标本12例,经红色乳胶灌注、10%的福尔马林固定,观察和测量如下指标:①观察视神经管的形态;②视神经管隆突的类型;③视神经管颅口、眶口及管中部的横径、纵径及横截面;④测量视神经管上、下、内、外侧壁的厚度;⑤视神经管内侧壁毗邻关系;⑥视神经管内眼动脉与视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 视神经管由两口(颅口、眶口)和四壁(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组成,其横截面积在眶口最大,管中部最窄;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薄,内侧壁的毗邻结构主要有3种类型:①前为同侧后筛窦、后为同侧蝶窦;②全为同侧蝶窦;③全为同侧后筛窦,眼动脉在视神经管的颅口、眶口分别以视神经的内下方和外上方多见.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参数;当打开视神经管骨壁,鞘膜的切开选择内侧壁稍上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临床应用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20侧尸头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解剖和测量,并用多层螺旋CT扫描和影像工作站测量,将两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视神经管的类型:管型5%(1侧),半管型10%(2侧),压迹型55%(11侧),无压迹型30%(6侧)。视神经管的毗邻关系:筛窦型15%(3侧),蝶窦型35%(7侧),蝶筛窦型45%(9侧),蝶鞍型5%(1侧),60%(12侧)与后筛窦相关。眼动脉在颅口80%(16侧)走行于视神经内下方,在眶口85%(17侧)走行于外下方。70%(14侧)颈内动脉管在蝶窦外壁隆起,而95%(19侧)与视神经管存在隐窝。视神经管内壁长度(10.23±1.31)mm。解剖测量视神经管眶口、颅口、视神经与颈内动脉隐窝到鼻小柱-鼻翼交界点的距离及夹角的结果与影像测量结果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 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经鼻内镜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参数。采用CT影像工作站能对视神经管重要解剖标志进行准确的测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的疗效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49例(50眼)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鼻内镜下施行视神经减压术,对比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情况,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49例(50眼)中术后的总有效率为44.00%(22/50),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视力级别为光感、眼前手动、视力0.02以上有较高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伤至手术时间在3 d以及7 d以内有显著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术前是否应用激素冲击治疗及术中是否进行鞘膜切开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具有一定效果,在创伤发生3d内以及术前视力在光感、眼前手动、视力0.02以上患者进行手术干预,可以获得较高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内窥镜卜经鼻蝶入路进行视神经管减压的手术方法建立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8例成人头颅标本在内窥镜下进行解剖观察。模拟内窥镜下经鼻蝶于术入路,分别采用经鼻中隔旁入路、经中鼻道入路、经中鼻四切除三种手术入路对蝶窦外侧壁和后壁进行解剖观察。打开蝶窦前壁后进入蝶窦,咬除蝶窦间隔,去除蝶安粘膜,暴露蝶窦后壁和后外侧壁,对视神经管及周围结构进行逐层解剖。结果:在蝶窦后壁和外侧壁的所有解剖标志中,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是相对恒定的解剖标志,在视神经管区各层中该隐窝是恒定的唯一骨性解剖标志。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毗邻视神经、海绵窦、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眼动脉、动眼神经,是视神经管内段和颅内段的分界。两侧视冲经-颈内动脉隐窝的连线是鞍结节的投影。结论:视伸经-颈内动脉隐窝在视神经管减压术中是非常重要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显微镜经鼻蝶入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6例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经鼻蝶入路手术。采用内镜辅助显微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患者32例。结果:(1)采用经鼻蝶入路,内镜下在蝶窦内可观察到更多的周围结构,利于确定鞍底、海绵窦与鞍结节位置,在显露硬膜下结构时,内镜下侧方可显露海绵窦外侧壁,前方可显露双侧嗅神经和直回。(2)3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29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辅助显微镜经鼻蝶入路对鞍区显露良好、肿瘤全切率高、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是切除垂体瘤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导航辅助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斜坡区的显露,为经鼻蝶入路切除斜坡中线区域病变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 方法 10例成人头颅湿性标本,导航辅助模拟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观测斜坡中线区域重要解剖结构暴露情况。 结果 打开蝶窦前下壁,磨除鞍背及斜坡骨质,剪开硬膜,可显露双侧动眼神经、三叉神经节、展神经,基底动脉及分支,小脑下后动脉及后组脑神经;导航辅助下可精确行数据测量及定位,扩大经鼻蝶入路可完全暴露斜坡,最短距离为(88.90±2.62) mm;蝶窦前下壁和下斜坡磨除范围分别以两侧翼管和破裂孔为界,各自距中线距离为(9.22±0.48) mm和(10.60±0.82) mm。 结论 斜坡中线区的病变,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是一个适当的方法。导航辅助有助于对重要结构的定位,可提高安全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经鼻蝶海绵窦下壁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1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采用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相关解剖结构。结果:⑴通过扩大入路可建立直视海绵窦下壁的通路。⑵可视的海绵窦下壁范围为不规则四边形,前界长(11.95±2.01)mm(8.66~15.15mm),内侧界长(14.02±1.68)mm(11.47~17.66mm)。⑶可完整显示海绵窦的前下腔和内侧腔及外侧腔和海绵窦外侧壁的大部。结论:切除中、上鼻甲及后组筛窦的扩大手术入路,可以较好的显露海绵窦的下壁,具有直视、微创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及测量视神经管区的有关解剖结构,为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利用显微解剖方法对成人尸体头颅、带硬膜的成人颅底标本各10具、成人颅骨标本10具进行观察及测量.结果:(1)视神经管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的长度分别为(9.89±1.46)mm、(6.45±1.59)mm、(12.03±1.74)mm、(7.85±1.63)mm;颅口及眶口四壁的厚度不同,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38.06±5.36°),与颅冠状面的夹角为(21.13±4.86°).视神经管上壁后部,由硬脑膜反折形成镰状韧带,其宽度(前后径)为(1.98±0.33)mm.(2)视神经管颅口至眉间的距离为(64.18±4.83)mm;视神经管颅口至翼点距离为(52.32±2.83)mm.(3)ACP为视神经管外侧壁,其根宽(11.96±0.58)mm,ACP全长(9.69±0.46)mm.结论:本文所测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相关参数为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治疗垂体腺瘤的手术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应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治疗垂体腺瘤25例,其中巨大腺瘤7例,大腺瘤18例;无功能腺瘤14例,垂体泌乳素( PRL)腺瘤6例,生长激素( GH)腺瘤3例, PRL+GH腺瘤2例。术前均行头颅三维CT、MRI扫描及内分泌学检查。结果:本组25例,肿瘤全切除20例(80.0%),近全切除3例(12%),部分切除2例(8%)。术后尿崩3例,鼻出血1例。所有患者在术后第5~12天出院。术后随访1~10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和内分泌学指标均有所改善,未见肿瘤复发,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具有创伤小,术野清晰,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治疗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视神经管骨折常因颅脑外伤引起,可引起视神经缺血水肿、变性,甚至视神经纤维萎缩而失明。目前公认首选的是经鼻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术。它的优点在于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不遗留疤痕及处理简单等。我科自2002年至2004年经鼻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视神经管损伤10例,经过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10~49岁。左眼4例,右眼6例。伤后视力无光感7例,眼前手动3例,伴有眼球活动障碍1例。CT提示:眼眶外侧壁、内侧壁6例,视神经管骨折2例,视神经管变窄、筛窦内积血1例。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面神经的动脉来源及分布。方法10具小儿尸体头颈部标本经双侧颈总动脉插管,加压注入红色乳胶,观察面神经的动脉来源及分布。结果面神经颅外段营养动脉来源于茎乳动脉、颞浅动脉面神经支、面横动脉、颈外动脉上面神经支、颈外动脉下面神经支、面动脉后面神经支和面动脉前面神经支。面神经颅内段营养动脉来源于茎乳动脉、脑膜中动脉的岩支、迷路动脉。结论为面神经血供来源及分布提供形态学基础,避免手术时损伤。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The endoscopic transnasal,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is considered by many a valid option to reach the sellar region and, in selected cases, to decompress the optic nerve. However, few data are available in literature about the real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cedure and the extent of nerve decompression needed to obtain a clinical result. The aim of this anatomical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most important landmarks of the 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to the optic nerv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力针刀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20侧成人尸体头颈标本上,对枕大神经的行径、穿斜方肌腱膜和深筋膜以及易发生卡压的部位进行了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①枕大神经在枕外隆凸的下方2.8cm±0.2cm,旁开2.6cm±0.1cm处穿斜方肌健膜和深筋膜至皮下;③穿斜方肌腱膜和深筋膜的部位约位于枕外隆凸到乳突尖连线中、上1/3交界点;③穿出点有大量腱纤维和筋膜束缠绕枕大神经及枕动静脉,是发生卡压的部位.结论 用针刀在枕神经穿腱膜和筋膜点的稍内侧进针,从外上向内下作分离松解,便可解除其卡压.  相似文献   

14.
胸腔镜下切取膈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对胸段膈神经的解剖关系进行了研究。为电视胸腔镜下切取全长膈神经进行移位治疗臂丛损伤奠定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新鲜尸体6具12侧,对膈神经及其周围器官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胸腔内覆盖膈神经的胸膜较疏松,易于分离;膈神经从锁骨下缘到入肌点的长度为右侧(16.50±2.17)cm,左侧(23.00±2.50)cm;膈神经的血供主要来源于心包膈动脉,心包膈动脉的直径为(1.30±0.15)mm;在胸廓入口处膈神经、心包膈动脉及胸廓内动脉之间的解剖关系不恒定。结论膈神经在胸腔内的解剖特点适合进行电视胸腔镜下的全长游离。但在胸廓入口处,膈神经、胸廓内动脉及由胸廓内动脉发出的心包膈动脉解剖位置不恒定。在临床操作时,该区域的处理是整个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心脏外科胸骨旁小切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研究心脏外科胸骨旁小切口的显露范围及手术适应征。方法 以15具正常成人福尔马林浸泡尸体,建立不同平面的胸骨旁小切口模型。测量皮肤切口长度,经牵引后切口的内、外缘及上、下缘的最大长度。观察心脏外表及与心脏手术相关部位的显露情况。观察经右房右侧壁切口及两房顶切口对心脏内部结构的显露情况。结果 切除右侧第2、第3、第4、第2、3、第3、4和第2、3、4肋软骨的胸骨旁小切口的皮肤切口长度分别为4.3±0.8,4.2±0.6,4.3±0.9,9.3±0.6,9.7±0.4和12.1±0.5cm。切除单个肋骨可显露一定的部位,但范围较小。切除2、3肋软骨对上腔静脉、右房、升主动脉及动脉瓣环有良好的显露,下腔静脉显露稍差。切除3、4肋软骨对上腔静脉和升主动脉显露较差,主动脉瓣环、下腔静脉及右房显露较好,切除2、3、4肋软骨对上腔静脉、右房、升主动脉、主动脉瓣环及下腔静脉均有较好的显露。结论 胸骨旁小切口对病人胸前皮肤的美观影响小,损伤小。切除单个肋软骨可完成某些手术,但难度过大。切除2、3肋软骨可完成房间隔、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等处的手术。切除3、4肋软骨可完成房间隔、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等处的手术。切除2、3、4肋软骨的手术损伤稍大,虽操作更为方便,不值得提倡。胸骨旁小切口均要求体外循环建立于切  相似文献   

16.
桡神经在臂部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桡神经在臂部的走行关系 ,为X线下肱骨骨折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 30具 6 0侧成年人上肢防腐标本 ,观察、测量桡神经与肱骨的有关距离。结果 各主要结构的平均距离及其所占肱骨最大长的百分比分别为 :肱骨最近端到肱骨肌管入口处 (118 4 9± 6 6 1)mm和 38 6 4 % ;肱骨最近端到外侧肌间隔 (177 75± 11 86 )mm和 5 7 5 9% ;肱骨最大长 (30 6 6 5± 17 4 8)mm。结论 桡神经在肱骨中 1/ 5段为危险区域 ,从术前和术中的影像 ,能测量和计算出神经的大概位置 ,从而决定进针位置和固定方法的较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