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截至2018年底,我国40岁以上居民中,脑卒中患者约1242万[1],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占总数的75%~90%。文献报道,大于30%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脑卒中防治适宜推广技术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关键技术[3],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7%~25.0%[4]。目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管理多为护理人员常规进行的术前、术后护理经验总结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预防,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狭窄是由于颈动脉内膜产生粥样硬化性斑块从而导致管腔狭小,如粥样硬化斑块内有出血形成附壁血栓,再继续发展可导致动脉管腔完全闭塞,引起偏瘫、失语等一系列的并发症.自1951年Spence首次手术成功以来,证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 [1].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颈部血管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080例作为实验对象,所选患者均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对比分析颈部血管彩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颈部血管彩超诊断椎动脉病变、颈内动脉狭窄、颈外动脉狭窄、颈总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将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对于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情况诊断效果较好,具有一定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开展较晚,手术例数很少。2002年2月,我国成立了中美脑中风协作组,这是一个由中美双方的多科专家组成的、主要致力于脑血管疾病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推广的特殊组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与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方法 从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接收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10例患者,根据手术类型将其分为观察组90例,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对照组20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显效率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显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能够改善脑血管缺血症状,促进了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恢复,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较为理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恢复脑组织血流供应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关键。手术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机械取栓术能使急性闭塞的颅内大血管迅速而有效地开通,最大可能挽救低灌注区域缺血脑组织的血供;去骨瓣减压术作为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常规备选方案,手术时机的选择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作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个体化手术方案的选择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烟雾病实施脑血流重建术,精准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合理的手术方案制订和准确的术中判断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复合手术适合处理颅内/外血管长节段狭窄和(或)慢性闭塞等复杂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本文围绕上述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及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肖泉 《广西医学》2000,22(2):289-291
脑血管疾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 ,在我国占第 1位。脑血管病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多 ,以往只采用内科治疗 ,疗效不理想。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CEA)在于剥除因粥样硬化所增厚之内膜 ,恢复动脉腔径及增加病变区的血流量 ,改善脑功能 ,以降低致命或致残的脑中风发病率。国际间的合作及研究结果均肯定了 CEA在治疗和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TIA)和脑卒中的价值 (1,2 )。1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病理生理基础   50年代国外就开始注意到 ,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极可能引起 TIA和脑卒中 ,90 %的脑梗塞病例是供脑动脉的硬化 ,而脑缺…  相似文献   

8.
多中心性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 (Multicentricanglollicularlymphonodehyperplasia ,MAFH)是近年来报道的少见疾病 ,临床变化多端 ,病理形态与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相似的变化 ,而治疗预后甚为棘手 ,本文报道 4例MAFH进行探讨。1 材料和方法本文多中心性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 4例为1 990~ 2 0 0 0年在本院及外院会诊的病例 ,活检淋巴结均常规HE染色 ,光镜观察 ,并用石蜡切片做免疫组化 ,ABC法标记 ,同时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作阳性对照 ,Tir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阴性对…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内栓塞治疗是脑血管疾病血管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 ,脑血管疾病的栓塞治疗有了长足进展。近年来我院对2 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真丝线段、可脱性球囊、钨丝螺旋圈、NBCA等栓塞材料进行脑血管栓塞治疗 ,效果满意 ,其中护理作用不容忽视 ,现将脑血管疾病血管内治疗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对 2 0例经皮行股动脉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年龄 18~ 6 0岁 ,平均年龄 4 2岁 ;男 13例 ,女 7例。其中脑动脉瘤 3例 ,脑动、静脉畸形 11例 ,脑动、静脉瘘 5例 ,颈…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82例的麻醉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临床资料 2002-04/2003-10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82(男66,女16)例,年龄48~84(平均68.6)岁,病程30 d~5 a. 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0例,头晕18例,失语12例,反应迟钝6例,记忆力减退68例,昏厥17例,脑梗死后肢体偏瘫10例;57例有高血压病史,36例有糖尿病史,23例有冠心病史. 全组术前均经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确诊颈动脉狭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参考欧洲与北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协作中心经验分为三级[1]. 本组中度狭窄44%(36/82),重度狭窄56%(46/82). 手术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39例,颈丛麻醉43例. 麻醉后,平卧位,头偏向健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分离显露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静脉注射肝素5000~6000 U,10 min后阻断颈内动脉;内膜及粥样斑块切除后,仔细清理血管内表面,缝合血管,排除血管腔内空气和组织碎片后打结. 本组近期疗效良好,术后患者脑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65例,症状改善、好转14例;2例出现脑梗死、偏瘫,1例术后20 h出现颈内动脉血栓形成,血管闭塞,急诊手术清除血栓,加宽补片后治愈,3例并发症患者均使用颈丛麻醉.  相似文献   

11.
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梗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ang Q  Jin ZY  Huang YN  Xu WH  Ren ZY  Su CB  Wang RZ  Liu W  Pan J  Cui LY  Gao S  Ye J  Dai JP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6):646-649,I002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10例发病在6h内的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并对其中2例辅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血管再通程度用TIMI分级评价。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30d进行,根据ModifiedRankinScale(MRS)分类。结果溶栓前10例患者均为TIMI0~1,溶栓后8例部分/完全再通,其中7例结果良好(MRS0~3)。发生症状性脑出血2例(10%)。结论症状发作6h内的动脉溶栓可明显改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三维颈动脉超声技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和三维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患者颈动脉三维重建,比较两种方式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内动脉内径、颈总动脉内径、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的检出情况,同时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结果:(1)两种检测方式所得的颈总动脉内径、颈内动脉内径和颈动脉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种方式检测的舒张末期最低流速、阻力指数、收缩期流速峰值、平均流速及搏动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种检测方式斑块检出情况与狭窄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SA相比,三维颈动脉超声技术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查,其动脉管壁厚度、管腔狭窄程度、斑块类型及动脉狭窄检出率较高,图像更清晰,操作更为方便,且具有无创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脑一体化超声检查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CT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颈脑一体化超声诊断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两者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11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检测血管1 989支,颈脑一体化超声的诊断符合率为93.6%,灵敏度76.5%,特异度97.0%,Kappa值0.760,ROC曲线下面积0.865。对不同程度血管狭窄进行分析,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诊断血管重度狭窄及血管闭塞的Kappa值分别为0.813和0.887,与CTA的一致性较好。对颅内血管狭窄情况进行分析,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诊断椎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Kappa值分别为0.810和0.785,与CTA一致性较好。结论: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可准确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与CTA检查一致性较好,可作为首选筛查手段,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超声技术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意义,并对好发部位及狭窄程度性质作以分析.方法 应用二维和多普勒血管技术,检测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20例无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及脑血流量.结果 二维超声检测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均明显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狭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普勒超声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CCA、ICA、VA血流量及脑血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脑血流量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呈负相关.结论 应用超声技术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不同状态以判断病程及预后,对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AcuteIschemicCere brovascularDisease ,AICD)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疾病 ,属医学急症。如能采取积极的治疗手段 ,能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 ,并能减少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目前人们对疾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研究很多 ,但至今尚无一种理想、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就目前临床上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现状综述如下。1 抗血栓治疗1.1 纤溶酶原激活剂 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 ,溶栓疗法已应用于临床 ,且被认为疗效肯定 ,是最有前途的治疗方法[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金华市中心医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53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术中、术后对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患者病变位置,狭窄程度,狭窄处血管内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术后近期预后情况。 结果 53例患者共检测动脉狭窄84处,其中单侧病变20例,双侧病变33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的狭窄程度一致性效果很好(Kappa=0.857,P<0.001);术中颈动脉吻合后,22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共发现33处细条带状高回声,其中31处为轻度异常,均为<3 mm的游离内膜片,另外2处为显著异常,均为细带状血栓;术后患者狭窄处血管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1);术后3个月内,患者死亡率为0%,3例术后出现颈部血肿,1例手术部位出现增生、水肿,1例发生缺血性脑梗死(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多处<2 mm的游离内膜片)。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前诊断、术中评估及术后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组,49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下颈部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内-中膜厚度增加的发生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颈总动脉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以及颈总动脉阻力指数(R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总动脉内径值及收缩期的最大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而言,颈动脉超声检查能有效、快速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斑块类型、分布作出鉴别,是脑血管疾病优良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症状性颈、推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8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患者51例,均通过血管造影及CT、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并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51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诊断明确单纯颅外段颈动脉狭窄19例(37.25%),单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14例(27.45%),颅外段颈动脉合并椎动脉狭窄18例(35.29%).51例患者均采取血管内介入方式治疗,成功完成手术50例,仅1例患者因血管路径差支架无法固定并伴有严重并发症而选择终止手术,手术成功率达到98.04%.结论 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诊断可结合超声影像学以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数据进行全面评估,提高介入治疗安全性,增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王凡  王晓澍  毛伯镛 《四川医学》2004,25(8):918-920
缺血性卒中占脑血管性卒中70%-90%,是一个高发和高致残疾病,目前外科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常用且成熟的手术方法有: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术和架桥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大网膜颅内移植术、椎动脉减压术、颅外-颅内血管连通术和血管介入颈动脉扩张成型和支架置人术。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车善理  周南开  李俊 《重庆医学》2002,31(12):1278-1278
患者 ,男 ,32岁。因“左侧突眼伴视力下降 ,颅内杂音 2年半”入院。患者曾 2次在外院行DSA全脑血管造影 ,诊断为左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carvernousduralarteriovenousfis tula ,CDAVF) ,行经颈外动脉血管内栓塞治疗 ,症状均无缓解。入院时查体 ;左侧眼球向外突出。左眼球结膜、睑结膜中度充血。左眼上静脉明显扩张 ,可扪及搏动。粗测双眼视野正常。视力左眼 0 .1、右眼 1.2。左眼底视乳头水肿 ,A/V =1/ 4。左眼眶上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 ,压迫左颈总动脉后杂音消失。TCD检查 :颈部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