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对于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病人关节稳定性差,用自制防脱位支架限制可能造成脱位的各种危险动作,从而避免脱位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对20例人工关节置换病人术后使用防脱位支架,观察术后下肢稳定性、肌力恢复、下地活动等情况,了解防脱位支架的功能情况。结果:使用防脱位支架,可以限制髋关节过度内收、屈曲、旋转等易造成脱位的动作,可早期肌肉锻炼,支架并不影响髋关节的屈伸、翻身及行走。结论:使用防脱位支架简便易行,使用后可以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可早期下地行走,从而减少术后脱位及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半髋关节置换在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术后根据随访结果按髋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自理情况作疗效评定指标.结果:所有病人在术后7~14d(平均8.3d)下地负重行走,术后3~6个月恢复到术前肢体功能,按Harri s评分优良率为94.4%.结论:对于严重骨质疏松且合并多系统疾病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可以尽早恢复肢体功能、早期下地负重、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将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动力髋螺钉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髋关节Harris 评分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在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髋关节 Harris 评分优良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并可早期下地行走,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梁月妹 《吉林医学》2004,25(1):22-24
目的 :研究整体护理对促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 :对 18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术前、术后的整体护理 ,通过防褥疮、防感染及饮食护理等手段 ,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早日恢复。结果 :通过整体护理 ,术后 2周拆线 ,患者可下地锻炼行走 ,无褥疮、假体脱位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系统的整体护理能够帮助该类患者早日康复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治疗及其术后康复情况。方法 32~61岁股骨头坏死患者66例78髋,均为FicatⅣ期,平均49.2岁,均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进行治疗。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2~3d引流管拔除后即扶助行器下地功能锻炼,双侧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1周左右开始下地扶助行器功能锻练。结果随访18个月以上,Harris评分优58髋、良17髋、中3髋,优良率96.2%。所有患者均无关节感染发生,无坐骨神经损伤表现,无明显双下肢不等长。术后下地功能锻炼时出现髋关节脱位2例,1例给予患肢外展中立位支具制动3个月后痊愈,另1例保守方法纠正效果不佳,反复脱位,再次手术,调整髋臼外展角及内衬高边位置后无再脱位发生。1例术后复查X片示假体柄远端穿破股骨外侧壁,于手术室重新调整假体柄位置后正常。所有患者无特异性并发症发生。无术后死亡患者。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是治疗股骨头坏死FicatⅣ期患者的一个安全有效的办法,术后康复快,可早期负重,解除了患者疼痛等症状,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原因及处理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近年本院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早期脱位的原因及处理的新方法。结果:300例全髋关节置换病例中有3例发生术后早期脱位,无因假体位置不良行翻修术者,脱位病例经树脂绷带短腿髋关节外展支具固定3周未再发生脱位。结论:术后早期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的第二大并发症。若假体位置安放正确,采用树脂绷带短腿髋关节外展支具固定髋关节是一种好方法,假体位置不正确,反复脱位是早期翻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陈航  钟环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5):2085-208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防治。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本院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发生早期脱位的原因及处理方法。137例全髋关节置换病例中有7例发生术后早期脱位,其中2例因假体位置不良行翻修术。其余施行单纯复位手术,树脂绷带短腿髋关节外展支具固定等治疗。结果:所有病例经治疗后,功能恢复满意,无再次脱位发生。结论:术后早期脱位的影响因素较多,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树脂绷带短腿髋关节外展支具固定是一种效果较为理想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 作为髋关节重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髋关节置换的后外侧入路是目前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翻修术( Revision total hip replacement) 常用的手术入路.术后髋关节后脱位是一种比较严重而常见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左右, 仅次于假体松动[1].研究表明术后脱位多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2],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是导致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目前研究发现术中软组织破坏过多导致的软组织失平衡已逐渐成为假体脱位,尤其是早期脱位的主要因素.我们通过骨锚钉技术,及部分游离阔筋膜修复重建关节囊,增加髋关节术后稳定,降低早期术后脱位风险,极大恢复了髋关节张力,最大可能地重建关节囊的正常解剖结构,使之更加接近生理状态的髋关节,有效防止髋关节脱位发生,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避免2次手术风险,减少患者痛苦,使患者早期下地负重活动,扩大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屈伸及旋转活动范围,有效预防术后血栓发生.极大提高术后关节功能,在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在预防THR 术后脱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的护理。方法:对3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做好术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术前各项常规检查、术前有关训练。术后预防髋关节脱位,严密观察并发症,及时指导髋关节功能锻炼,进行康复训练及出院指导,定期随访。结果:本组病例在护理指导下,通过早期功能锻炼,患肢血运良好,没有明显肿胀,均康复痊愈出院。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积极予以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病人能早期下地活动和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临床为了解决強直性脊柱炎病人基本生活上的困苦,常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上为了在配合该手术,使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可以在最短得时间内达到日常生活需要并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主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也应制定相应的术后康复训练计划。方法:现以近6a我科收治的26位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均为男性患者,其中最大的56岁,最小的20岁,平均年龄38岁,病史5a至25a;双髋14例,单髋12例共40髋,关节最大活动度15度、最小0度。)作为研究对象,来总结术后康复训练计划的临床效果。该康复训练计划包括在术后的各个阶段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采用踝关节最大程度的背伸及跖屈活动练习、双下肢应用静脉泵、应用CPM机锻炼,在康复人员配合下行屈髋练习,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腰背肌锻炼,应用双拐练习下地行走等功能练习手段,即可减少由于双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不宜翻身而造成褥疮,便于局部按摩,又防止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成、可以增强体力,减少腰背部因压迫持久产生的疼痛不适,增强髋部肌力,增加关节稳定度,减少脱位。结果:术后经过康复训练的患者,术后2周屈髋基本达到90°,8周~12周均可弃拐行走,患肢肌力基本达正常甚至好于术前,未发生髋关节脱位及下肢深静脉血栓。讨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计划,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在术后患肢肌力基本达正常甚至好于术前,未发生髋关节脱位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计划可以使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在短时间内达到日常生活需要并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主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发生原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发生原因,以指导预防和治疗。方法:统计101例患者的113侧全髋置换术临床资料,对其中发生早期脱位的7例患者进行治疗及随访观察。结果:脱位主要由术后搬动及康复锻炼不适当引起,保守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髋关节周围的组织完整是全髋关节术后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通过对45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前的沟通和功能 锻炼指导,术后防止关节脱位的护理,预防血栓的护理,疼痛的处理以及镇痛后的观察,早期指导康复锻炼以及出院指导.结 论:护士在人工髋关节围手术期的观察,护理与指导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来说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张勇 《医学综述》2012,(21):3717-3719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和髋关节表面置换对髋臼骨折后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菏泽市立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61例(61髋)随机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31例)和髋关节表面置换组(30例),术后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随访时间为9个月至5.5年,所有患者髋关节活动显著改善,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无神经血管损伤、假体松动、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发生。全髋关节置换组3髋有X线片透亮区,1髋有局灶性骨溶解。髋关节表面置换组术后髋关节屈伸活动度大于全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年轻患者和对运动要求较高的老年患者,可选择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后关节功能改善明显,髋关节屈伸活动度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缝线锚入法修复后路软组织预防术后早期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缝线锚入法修补后关节囊的病例,研究锋线锚入法对预防早期脱位的作用。术中F型切开并完整保留后关节囊。取5号EHTIBOND缝线4根。中部对折。打结2个后置入髓腔。使缝线依靠线结锚着在股骨假体与髓腔后壁间。深度约2~3cm,作为后关节囊股骨侧止点,使切开之关节囊及外旋小肌群一起缝合固定于股骨颈后壁。术后观察早期的安全活动范围及脱位情况,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本组中无术后髋关节脱位出现,无感染及假体松动出现。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97.6%。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锚入式缝合法修补后关节大大增加了髋关节的后方稳定性,能够有效地预防术后早期后脱位的发生,且允许术后早期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0岁以上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时术前准备,手术入路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60岁以上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①72例经髋关节前外侧入路手术,其中61例术前采用下肢皮牵引带牵引,11例术前采用骨牵引,术中复位均较容易;术后优良者占93.1%,很好者占4.2%,好者占2.7%,十年内无后脱位和修正者.②15例经髋关节后侧入路手术.其中12例术前采用骨牵引,术中复位较容易;术后优良者占80%,好者占13.3%,尚可占6.7%;术后后脱位者2例,十年内修正者2例;另3例术前采用下肢皮牵引,术中难复位2例,稍难复位1例;五年内无后脱位者,2例进行修正术.结论60岁以上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采用髋关节前外侧入路较理想,术前采用下肢皮牵引带牵引即可,不需骨牵引;股骨距(即股骨颈内侧皮质)残留长度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症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人工髓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26例人工髓关节置换术病例,其中股骨头置换组664例,全髋关节置换组162例。总结了早期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结果 35例(4.2%)患者出现早期并发症,其中早期伤口浅层感染2例;脱位2例;股骨上段劈裂5段;下肢深静脉栓塞26例。结论 严格手术适应证,正确手术操作,强调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是减少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全赫  王秀华 《医学综述》2008,14(23):3668-3670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在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0例(12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按Crowe分级,其中Ⅰ型5例6髋,Ⅱ型3例3髋,Ⅲ型1例1髋,Ⅳ型1例2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患者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切口感染及早期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失,髋关节活动度增加,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2.0±1.8)分提高到(89.0±2.2)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1,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人工髋关节的稳定性取决于髋臼假体的精确安置。适当的髋臼角度,能够避免发生髋关节脱位以及撞击征和关节过度磨损,进而维持人工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方法应用术中C臂X光机移位测量髋臼的前倾角、外展角来确定术中髋臼假体的置入角度,并与手术前后测定的髋臼位相参数和传统髋臼假体定位器置入假体的患者全髋术后的髋臼位相参数对比,探讨这种测定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髋臼杯的精确安置可以使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得以优化,减少髋关节的脱位率和避免撞击。结论术中准确的纠正骨盆的前后倾斜、内外旋转和外展内收,以及髋臼杯的精确安放,可以提高假体置换术手术质量,减少术后脱位、假体撞击、关节活动受限以及聚乙烯磨损等并发症,促使人工关节的保存率得以延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先天性髋脱位治疗优化方法 ,减少并发症。方法 :自 1 986~ 1 998年应用改进Zahradnicek手术治疗先天性髋脱位 1 0 3例、1 36个关节 ,用特制的小儿髋臼钻有限切削臼软骨 ,重建髋臼孤形结构 ,恢复其头臼同心圆关系 ,同时矫正前倾角至 5°~ 1 0°,颈干角至1 2 0° ,用专用的 1 2 0°鹅颈钢板固定。结果 :术后疗效评定 :优 76髋 ,为 5 3% ,良 45髋 ,为 33% ,可 9髋 ,为 6 6 % ,差 6髋 ,为 4 4% ,优良率占 89%。结论 :此种手术在一次手术中使股骨头、髋臼、股骨颈及股骨干恢复或接近恢复正常解剖和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