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谢剑峰  潘喆  许力挺 《新中医》2023,55(2):144-147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附子饼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顽固性面瘫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2组均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联合常规治疗措施进行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穴位埋线配合附子饼灸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2组面部残疾指数[面部残疾躯体功能(FDIP)、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面瘫House-Brackmann (H-B)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7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FDIP、FD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DIP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FDI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2项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前,2组H-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B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H-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穴位埋线联合附子饼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鄢琼  李红琴  曹利民  刘海云  杨娜 《新中医》2021,53(19):78-82
目的:观察歪嘴巴膏翳风穴贴敷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8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 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歪嘴巴膏贴敷翳风穴。比较2 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 (H-B) 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 评分、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计数,统计住院时间和费用、肌电图(EMG) 恢复正常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9.59%,高于对照组5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 组H-B 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Ⅰ~Ⅱ级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Ⅰ~Ⅱ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 组躯体功能(FDIP)、社会生活功能(FD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FDIP、FDIS 评分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FDIP、FDIS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EPCs 计数、EPCs 集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EPCs 计数、EPCs 集落数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EPCs 计数、EPCs 集落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电图恢复正常率为71.43%,高于对照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低于对照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歪嘴巴膏贴敷翳风穴联合西医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可更好地改善患者面瘫症状和肌肉功能,增加血管内膜修复能力,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牵正散超声导入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牵正散超声导入治疗。对比两组干预前后面神经功能分级(H-B)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DIS)],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H-B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的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FDI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的FDI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FD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 <0.05)。结论 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牵正散超声导入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雷火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患者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8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观察组两组各34例。常规组予以甲钴胺、更昔洛韦、普瑞巴林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揿针联合雷火灸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耳周疼痛评分(NRS)、面神经功能(H-B)和面部残疾指数(FDI)改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NRS、FDIP、FDIS评分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 0.05)。两组经干预后NRS、FDIP、FDI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常规组(均P <0.05)。两组治疗前H-B分级分布比较,差别不大(P> 0.05)。两组经干预后H-B分级分布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常规组(均P <0.05)。结论揿针埋针联合雷火灸可减轻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耳周疼痛程度,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社会心理功能。  相似文献   

5.
莫英超 《新中医》2022,54(10):168-172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梅花针刺法联合小续命汤加味治疗风寒阻络型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纳入8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加予梅花针刺法联合小续命汤加味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评定2组患者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面部残疾躯体功能(FDIP)评分和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面神经功能评分[House-Brackmann (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评分、Portmann简易评分],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FDI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B评分及Portmann简易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2项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浮针联合田七口服液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浮针联合田七口服液治疗,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4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B)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分[包括躯体功能评分(FDIP)和社会生活功能评分(FDIS)]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FDIP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FDIP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DIS评分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在改善FDIS评分方面稍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为73.3%(22/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浮针联合田七口服液治疗顽固性面瘫,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面部功能、躯体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董氏奇穴联合火龙罐与常规针刺联合TDP照射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选取70例风寒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董氏奇穴联合火龙罐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TDP照射疗法,两组均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3周结束后评定面神经瘫痪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H-B)评分、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定标准评分、改良Portmann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躯体功能指数量表(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 Index Scale,FDIP)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社会生活功能量表(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Life Function Scale,FDIS)评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H-B评分、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定标准评分、改良Portmann评分、FDIP评分、FDI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周后、治疗3周后,两组H-B评分、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定标准评分、改良Portmann评分、FDIP评分、FDIS...  相似文献   

8.
谭洁  张阳普  黄文婷  陈琴  陈祥东 《光明中医》2022,(17):3187-3190
目的 观察四关调神针法联合超短波治疗对卒中后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及面部残疾指数(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10月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治疗的80例脑卒中后面瘫住院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包括稳定血压血糖、保护脑组织、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药物治疗)和超短波治疗,每次20 min,1次/d,5 d/周,共治20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四关调神针刺治疗,患者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5 d/周,共治20次。在治疗前和治疗28 d后分别采用H-B评分表、FDI量表评估面神经功能和面瘫程度,并进行临床疗效判定。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H-B评分、FDIP、FD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28 d后H-B、FDIP评分明显升高,FDI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H-B、FDIP评分较高、FDIS评分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巨刺法联合腹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巨刺法联合腹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4周 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Portmann简易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的变化情况,FDI量表分为躯体功能指数量表(FDIP)与社会生活功能量表(FDIS)两个部分。【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为86.67%(26/3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Portmann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FDIP评分与FDI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FDIP评分与FDI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 FDIP 评分与 FDIS 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巨刺法联合腹针治疗周围性面瘫,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灸穴位注射联合中药熏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治疗,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采用面部残疾指数(FDI)及House-Brackmann(H-B)面部神经功能分级法评定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残疾及麻痹程度改善情况。结果:①治疗4周,两组口眼歪斜、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鼓腮漏气、眼睑闭合不良等积分均降低,观察组各积分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4周,两组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积分上升,社会生活功能(FDIS)积分降低(P0.05),观察组FDIP积分高于对照组,FDIS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后,观察组H-B分级Ⅰ级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Ⅳ级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穴位注射结合中药熏蒸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肯定,可改善患者症候、面部残疾指数及面部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7.
百年以来《伤寒论》理论研究述评(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艾灸足三里在脾胃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其机制研究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大量研究证明,艾灸足三里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信号传导是通过神经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系统而复杂的,既可以直接调节胃肠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也可以作用于胃黏膜损伤的信号传导途径上。因此,艾灸足三里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作用,且作用机制不尽相同。据现有研究,对未来艾灸足三里的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当前舌象仪相关文献的发布情况,总结舌象仪的研究现况。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三大数据库进行题名或关键词检索,检索式为“舌象仪or舌象分析仪or舌诊仪or舌象采集or数字舌图or舌象分割or舌体分割or舌象分析or舌诊客观化”,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0月。对文献的发表时间、文献作者、第一作者所在地区、第一作者所在机构、期刊情况、资助基金来源、主要研究内容、舌象仪型号及舌象仪研发单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舌象仪相关研究的文献366篇,前期年发文量逐年增长,但近年来年发文量增长缓慢。舌象仪相关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及核心期刊。其主要的资助来源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各类厅局级项目。舌象仪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图像采集技术、成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分析技术、舌象仪的临床应用及舌象仪的实验室应用等内容的研究。目前应用较多的舌象仪有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ZBOX型舌象仪和DS01舌象仪,DS01舌象仪包括DS01-A和DS01-B两种型号;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发的TDA-1小型舌象仪和DKF-Ⅱ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和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ZBOX-Ⅰ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TP-Ⅰ舌象仪;天津市天中依脉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YM-Ⅲ中医舌象采集仪;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Smart TCM-I舌象仪;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的TIAG 舌象仪;天津中医药大学研发的3D舌象仪。结论 舌象仪的相关研究虽然前期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进入平台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角度探讨“软系”疗法的科学性,探求“软系”疗法疗效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