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1998-2018年陕西省麻风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开展麻风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病历资料,对麻风发现率、患病率和病例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98-2018年陕西省新发现麻风病例共计477例,年平均发现率为0.070/10万,年平均患病率为0.305/10万;病例平均发现年龄为46.71岁;男女比为2.46:1;多菌型(MB)399例,占83.6% ;II级畸残共148例,畸残率为31.03%;新发现病例平均延迟期为62.01个月。结论:陕西省新发麻风病例依然存在畸残比高、延迟期长和高龄化等情况,应进一步加强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的监测,减少传播和畸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1991-2020年宝安区共发现麻风患者86例,年均发现率维持在0.5/105以下,患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56例患者来自湖南、四川、江西等中南、西南地区。分型以多菌型为主,有64例,占74.4%。病例诊断延迟期中位数为24个月,1级畸残21例(占24.4%),2级畸残16例(占18.6%)。发病高峰集中在15~45岁年龄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1996~2015年麻风病例流行学特征,为低流行状态下麻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近20年新发现麻风病例资料,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年来麻风病的发现率和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地区分布不均衡,南雄市新发病例数最多,占总数的64.46%。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延迟期为(58.75±64.31)个月,以多菌型为主,占73.08%,2级畸残比为23.08%,出现2级畸残者的病期显著长于无畸残者(t=2.16,P<0.05)。病例发现以门诊发现等被动发现方式为主,约占67.31%。结论:近20年来韶关市麻风流行状况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麻风患者延迟发现及发生畸残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蒙自市麻风治愈存活病例及现症患者资料,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延迟期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畸残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收集麻风治愈存活者及现症患者192例。中位延迟期为17(11~37.75)个月,不同文化程度、传染来源、发现方式、病期及神经损害数间延迟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䥺Symbol|@@0.01)。文盲、家庭外感染、少菌型、延迟期>24个月、病期>11年、皮肤损害数≤5块是致畸残的危险因素(P<0.05)。1956—2020年,新发病例中Ⅱ级畸残比下降、延迟期、病期明显缩短(P<0.001),Ⅰ级畸残比上升(P<0.05),儿童发病比及其Ⅱ级畸残比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蒙自市麻风防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但I级畸残及儿童发病问题值得重视。患者间延迟期差异较大,应继续加强麻风早期发现工作。文化程度、传染来源、型别、延迟期、病期及皮肤损害数是致畸残的影响因素,当地相关部门可据此制定针对畸残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文山州2018年新登记麻风病例35例,发病率为0.96/10万。35例新登记麻风病例,分布在8个县(市),28个乡镇;平均年龄为(31.23±4.37)岁,0~14岁占5.71%;多菌型占74.29%;II级畸残占5.71%,平均延迟期为(14.14±4.68)个月;传染源明确占68.57%,发现方式以被动发现为主,春季发现病人数最多 (18例,51.43%)。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浙江省麻风可疑症状监测系统的实施效果。方法:比较可疑症状监测系统实施前后早期发现情况、新发麻风病例畸残率和麻风病例误诊率。结果:监测系统运行后,新发现病人的平均延迟期从36.64个月缩短至17.89个月;Ⅱ级畸残率从23.15%降至12.12%;误诊率从79.27%降至25.76%。结论:建立麻风可疑症状监测系统有利于麻风病例的早期发现和降低2级畸残率。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1998-2018年共发现麻风患者66例,通过皮肤科门诊发现的病例占95.45%,患病率保持在<1/105的较低水平。麻风早期发现率低(36.36%),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延迟期为67.35个月;确诊时2级畸残率较高(39.39%)。南海区麻风病疫情整体呈低流行状态,确诊时Ⅱ级畸残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1-2020年陕西省新发麻风流行病学特征,为麻风防治决策提供参考。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人口数据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年鉴。使用率、构成比和百分比等对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1-2020年间,陕西省麻风发现率、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并保持在较低水平;病例的早期发现率为35.82%,患者发病到确诊平均延迟期为55.4个月,新发患者2级畸残率37.59%。病例发现方式以门诊发现为主,占60.45%。结论:2011-2020年期间,陕西省麻风发病降低,但新发麻风病例依然存在畸残比高、延迟期长等情况,应进一步加强相关麻风防治人员技能培训,提高麻风症状监测水平,降低传播和畸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贵阳市麻风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5年贵阳市十个区(市、县)报告的麻风病例资料,进行描述和比较性分析。结果 2006-2015年,贵阳市新发现麻风129例,年平均发现率0.32/10万,平均年龄43.4±16.7岁,平均延迟期33.53月。其中儿童(≤14岁)6例(4.65%),多菌型98例(75.97%),Ⅱ级畸残43例(33.33%),以男性居多86例(66.67%),发生不良反应33例(25.58%),发现方式以线索调查为主,48例(37.21%)。截止2015年底贵阳市尚有现症病例21例,患病率为0.45/10万。重点流行地区为清镇市、乌当区、花溪区。结论 2006-2015年贵阳市麻风发现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平均延迟期长,畸残率较高,流动人口中新发麻风患者占一定比例,需加强本市尤其是以上地区麻风早期发现和流动人口的疫情监测工作,预防麻风畸残和促进麻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体检在文山州早期发现麻风病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文山州2011-2016年麻风患者血亲家系成员体检资料,比较2011-2015年与2016-2020年麻风患者血亲家系成员中新发麻风病例人口学特征及2级畸残比、平均延迟期和发现方式等流行病学指标。结果: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麻风患者血亲家系成员中新发麻风病例分别为124例和81例,2级畸残比分别为14.52%和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延迟期分别为16.23±3.45和10.77±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4岁少年儿童占比分别为16.13%和9.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菌型占比分别为51.61%和62.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风患者血亲家系成员体检促进了麻风病例的早期发现,降低了2级畸残比,缩短了诊断延迟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历年新发麻风病例2级畸残比,评价我省综合防治措施在麻风病例早期发现中的作用。方法:近10年来,我省相继开展了麻风可疑者筛查、密切接触者检查、大众宣传、人员培训、疑似病例转诊、省级诊断确认、报病奖励、强化转诊中心、麻风症状监测等病例发现措施。结果:我省2011-2020年共发现113例新发病例,其中男71例,女42例,平均年龄52.2岁,2例儿童病例。输入病例31例,主要来自云、贵、川等高发省份,以外来媳妇和务工人员为主。本土病例主要来自原高、中流行市县,以农民(工)为主。2011-2015年平均就诊延迟期为31.7个月,2016-2020年为13.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1,P=0.04)。2011年新发病例中G2D占比40%,2020年下降至20%。多因素分析发现,诊断延迟期超过24个月与2级畸残的发生相关。结论:我省采取的麻风病例综合早期发现措施有效降低了新发患者G2D占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佛山市20032012年麻风病流行特征,探讨麻风病在低流行状态下的防治策略。方法:对20032012年麻风病流行特征,探讨麻风病在低流行状态下的防治策略。方法:对20032012年间佛山市新发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0年来麻风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明显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病例的早期(诊断延迟期<2年)发现率为61.54%,发病到确诊平均延迟期为1.82年,Ⅱ级畸残率为13.82%,早期发现病例其畸残率明显低于延迟期>2年的畸残率;外地籍病例数明显多于本地户籍病例数,皮肤科门诊发现病例约占92.31%。结论:经过近60年的综合防治,佛山市麻风病已处于低流行状态,达到基本消灭指标,但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多,流动性大,输入病例每年仍有零散发生,且多为多菌型的青壮年,防治工作力度丝毫不能放松。当前的防治策略应当把工作重点放在三级防治网建设,加强培训,筑牢网底提高基层相关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的警惕性和识别能力,把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入职体检关,着重做到早期发现病人,治疗病人,以控制疾病传播和降低其致畸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广东省近11年麻风新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低流行状态下的防治策略。方法:对2000~2010年广东省新发现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1年来麻风病的发现率和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病例的早期(诊断延迟期≤2年)发现比率为64.3%,发病到确诊的平均延迟期为26.37%,Ⅱ级畸残率为11.9%。早期发现的病例其Ⅱ级畸残率明显低于延迟期2年以上的畸残率(P〈0.001)。病例发现以门诊发现为主,约占88.81%。结论:目前广东省的麻风病基本处于低流行状态。99%的地区已达到基本消灭的指标,但粤东和粤西地区是当前新发病例较集中的地区,另外在珠三角流动人口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当前防治策略应把工作重点放在粤东和粤西,并加强流动人口麻风病例的监测发现、治疗管理工作,加强培训和宣传,着重提高早期发现病人,以更好地控制传播和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14.
1989~1998年中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状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中国近10年来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状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989~1998年全国各县、市的22437例麻风现症病例初诊登记个案资料,由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疫情监测系统提供数据.结果1989年全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比为46 .49%,到1998年为32.31%;Ⅱ级畸残比由1989年的25.55%,到1998年的20.23%;有18个省(市)畸残比超过40%.畸残者中,Ⅰ、Ⅱ级畸残分别为37.86%和60.64%,另1.5%为仅有脱眉、面瘫、塌鼻等其他畸残,Ⅱ级畸残人数超过50%的有25个省(市).年龄在15岁以下的畸残比为24%,15~65岁者为39.85%,65岁以上者为53.33%.麻风病期在2年以内发生畸残比为29.85%,超过2年和5年者为48.82%和61.17%.有过麻风反应发生畸残比为52.9 %;神经损害3条以上者发生畸残比为46.1%.少菌型患者的Ⅱ级畸残比(28.99%)明显高于多菌型(22.04%).结论中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比较高,近10年虽有下降,但其程度无变化.因麻风诊断的延迟、麻风反应及麻风型别的不同,畸残比差异非常明显,与性别、年龄间差异无显著性.早期发现患者,规则进行抗麻风联合化疗,有效处理及控制麻风反应是预防新发患者发生畸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的流行病学现状,特别是诊断延迟和畸残情况.方法:通过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患者资料,采用SPSS 19.0软件对新/复发病例年发现率、年患病率等相关因素进行χ^(2)检验.结果:陕西省1998-2018年共发现新、复发麻风542例,年发现率从1998年的0.092/10^(5)下降到2018年的0.029/10^(5),年患病率从10.309/10^(5)下降到0.134/10^(5),均呈下降趋势.477例新发麻风,2例14岁儿童病例,148例(31%)为2级畸残.新发病例的平均诊断延迟期2018年(47.6个月)比1998年(64.0个月)减少25.63%.结论:陕西省麻风流行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级畸残率高且出现儿童病例,需继续强化麻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缩短诊断延迟期,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烟台市2007-2017年新(复)发麻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烟台市2007-2017年麻风疫情报告资料。结果:2007-2017年烟台市新发麻风13例,其中二级残疾6例,二级畸残率46.1%;复发9例,其中二级残疾8例,二级畸残率88.9%,8例畸残均属于原发畸残,无新畸残。发病平均年龄为54.6岁,主要(77.27%)集中在50-69岁年龄组(P<0.05)。新、复发病人诊断延迟期平均为42个月和6.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烟台市麻风新发病例数很少,但新发病例残疾率较高、延迟期较长,早发现早诊断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云南省近年来新发麻风病例延迟诊断情况,病例的年龄、性别分布以及延迟诊断与Ⅱ级畸残之间的关系,为今后早期发现病例,降低Ⅱ级畸残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全省(2010~2016)年新发麻风病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延迟诊断期越长,Ⅱ级畸残比也随之大幅度升高。结论利用多种方式、方法,加大对麻风病例的早期发现工作,是控制麻风传播,避免畸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西藏自治区麻风流行情况,为制定新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西藏1965-2020年麻风防治工作的历史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收集,汇总整理后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65-2020年全区共累计新发麻风患者4135例,发现率由最高年份1988年的22.07/105下降到2020年的0.05/105;患病率由最高年份1981年的6.04/104下降至2020年的0.04/104。昌都市和林芝市占新发病例的79.59%;病例平均发现年龄为29.27岁;男女比为1.39∶1;儿童病例202例,儿童占比4.89%,其中2011-2020年间有3例儿童病例;多菌型2390例,少菌型1745例,多菌型占比为57.80%;2级畸残率从1965-1970年的20.81%下降至2011-2020年的15.63%,呈下降趋势。结论:西藏麻风流行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还存在儿童麻风病例及畸残患者,需继续强化麻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缩短诊断延迟期,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10-2020年广西新发现麻风病例的流行特征。方法:描述性分析2010-2020年广西全区在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中上报的新发现麻风病例的病历资料。结果:2010-2020年,广西麻风新发病例年发现率从0.13/10^(5)降至0.06/10^(5),年均下降7.1%;共发现新发麻风病例499例,其中男333例,女166例,平均年龄(44.16±16.87)岁,儿童病例12例(2.4%);2级畸残98例(19.6%),平均延迟期为27个月,早期发现比例为31.9%。发现方式以皮肤科就诊为主(347例,占69.5%),通过接触者检查发现占8.8%,传染源来自家内的病例占27.3%。14个市均有新发病例报道,百色、河池、崇左3个市报告的病例数占广西病例总数的51.9%。结论:广西新发现麻风病例数呈下降趋势,但新发病例的平均延迟期较长,需加强接触者检查、皮肤科医师培训等工作以便早期发现病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的流行病学现状,特别是诊断延迟和畸残情况.方法:通过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患者资料,采用SPSS 19.0软件对新/复发病例年发现率、年患病率等相关因素进行χ2检验.结果:陕西省1998-2018年共发现新、复发麻风542例,年发现率从1998年的0.092/105下降到2018年的0.029/105,年患病率从10.309/105下降到0.134/105,均呈下降趋势.477例新发麻风,2例14岁儿童病例,148例(31%)为2级畸残.新发病例的平均诊断延迟期2018年(47.6个月)比1998年(64.0个月)减少25.63%.结论:陕西省麻风流行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级畸残率高且出现儿童病例,需继续强化麻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缩短诊断延迟期,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