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寻常型天疱疮可能的细胞免疫机制。方法 用ELISA法检测33例寻常型天疱疮(PV)患者及34例正常人对照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10例PV患者及10例正常人对照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结果 PV患者血清IL-6、IL-17水平高于正常人对照(P < 0.05),IFN-γ、IL-10水平低于正常人对照(P < 0.05)。PV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百分比高于正常人对照(P < 0.05)。结论 IL-6、IL-10、IFN-γ、IL-17和Th17细胞与PV的发病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早期梅毒患者血清IL-27、IL-33水平。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接诊的80例早期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效果将其分为梅毒血清转阴组和梅毒治疗无效组两组,每组各40人,然后再选择40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对三组患者的血清RPR滴度进行检测;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三组患者的血清IL-27和血清IL-33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其在治疗前后的不同以及各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梅毒血清转阴组以及梅毒治疗无效组的血清RPR滴度均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三组患者的血清IL-27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后,梅毒血清转阴组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血清IL-27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而梅毒治疗无效组患者的IL-27水平变化明显(P0.05);治疗前,梅毒血清转阴组和梅毒治疗无效组两组患者的血清IL-33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的血清IL-33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梅毒治疗无效组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血清IL-33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梅毒血清转阴组患者的IL-33水平变化明显。结论:在患者的血清中,IL-27及IL-33均参与患者机体对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应答,其中IL-27水平对于机体清除梅毒螺旋体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对于早期的梅毒患者,在患者体内有较高水平的IL-27,则其血清RPR转阴可能性更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寻常型天疱疮及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29水平,探讨IL-29在寻常型天疱疮及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2月-2018年6月共22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13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及14例健康对照组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IL-29水平,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法,比较寻常型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清IL-29水平的差异。结果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IL-29水平为(180.52±159.17)pg/ml,较健康对照组(87.73±64.51)pg/ml显著升高(u=45,P 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IL-29水平为(290.55±231.71)pg/ml,较健康对照组亦显著升高(u=16,P 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IL-29水平与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93,P 0.05)。结论 IL-29可能参与了寻常型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发病过程,在寻常型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中的生物学作用可能表现为抗炎和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早期梅毒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血清及全血细胞中白细胞介素(IL)-27、干扰素(IFN)-γ及IL-33水平变化,探讨三者在梅毒免疫应答中的相关作用。方法随机选取前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门诊就诊的早期梅毒患者70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梅毒血清转阴组、梅毒血清未转阴组,最终每组入选25例,同时收集25例正常健康人血清及全血标本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对各组患者行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血清及全血标本中的IL-27、IFN-γ及IL-33水平变化。结果 ELISA显示治疗前,实验组两组中IL-2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梅毒血清转阴组IL-27水平高于梅毒血清未转阴组(P 0.05)。治疗后,梅毒血清转阴组患者较治疗前IL-27水平无明显变化,梅毒血清未转阴患者较治疗前IL-27水平升高(P 0.05);治疗前,实验组两组中IL-3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梅毒血清转阴组IL-33水平与梅毒血清未转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梅毒血清转阴组患者IL-33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 0.05),而梅毒血清未转阴组、正常对照组在治疗前后IL-33水平无明显变化(P 0.05);治疗前,实验组两组中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梅毒血清未转阴组IFN-γ水平高于梅毒血清转阴组(P 0.05)。治疗后,实验组两组中IFN-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05)。荧光定量PCR显示结果与ELISA结果一致。结论 IL-27、IFN-γ、IL-33在早期梅毒患者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IL-27、IFN-γ对梅毒螺旋体的清除更有意义,对于早期梅毒患者,体内IL-27与IFN-γ水平越高,其经过规则治疗后,其梅毒血清学转阴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分析天疱疮患者合并感染的情况和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7年5月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住院治疗的182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发生率与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糖皮质激素最大用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关系。采用SPSS 22.0软件,Logistic回归分析首次住院天疱疮患者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82例首次住院患者中,82例(45.05%)出现感染,取77例患者皮损分泌物培养出107株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0株(56.07%),58株对青霉素耐药(96.67%)。182例中,低蛋白血症患者14例,11例发生感染,无低蛋白血症患者168例中69例(41.07%)发生感染。轻度天疱疮患者27例中4例(4.81%)、中度90例中34例(37.7%)、重度65例中42例(67.69%)发生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蛋白血症患者感染发生率高于无低蛋白血症患者(OR = 5.559,95% CI 1.053 ~ 29.347,P = 0.043);与轻度天疱疮患者相比,中度(OR = 4.676,95% CI 1.276 ~ 17.123)、重度(OR = 16.529,95% CI 4.183 ~ 65.314)天疱疮患者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 < 0.05或 < 0.001)。性别、疾病类型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对天疱疮患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随访145例患者,完全治愈33例,临床治愈67例,好转23例,复发或加重10例,死亡12例。死亡患者中,3例因肺炎、2例因天疱疮加重伴皮肤感染、1例因败血症去世。结论 病情重、低蛋白血症是天疱疮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细菌感染是天疱疮患者常见的合并症,重症感染是导致天疱疮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80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皮肤感染状况等进行分析,并为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天疱疮患者80例,对其临床资料、病理特点、特异性抗体、皮肤感染状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天疱疮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主。皮损部位以躯干部居多,其次是头面部及四肢。寻常型天疱疮占比65.00%。临床类型与棘层松解的部位及抗体水平有关。寻常型与落叶型/红斑型天疱疮的抗Dsg3抗体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感染以革兰阳性菌居多,其中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菌占7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克林霉素、红霉素均耐药,未发现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利福平、庆大霉素、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替加环素耐药的菌株。结论 天疱疮有特殊的临床、组织病理、免疫荧光表现,血清中存在抗Dsg抗体,这些与临床类型有一定关系。分析天疱疮患者的皮肤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情况,为合理选择抗菌素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进展期寻常型银屑病(PsV)患者血清和皮损中IL-33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126例PsV患者作为PsV组,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IL-33表达水平的差异;纳入3例行脂肪瘤切除患者,比较PsV患者皮损组织和脂肪瘤患者正常皮肤组织中IL-33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PsV患者血清IL-33表达水平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在不同临床特征中的差异、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分别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探讨血清IL-33水平在鉴别PsV和对照组、轻度和中重度PsV患者的临床效能。结果:与对照组[(40.65±12.21) pg/mL]相比,PsV组患者血清IL-33表达水平[(98.37±20.85) pg/mL]明显升高(t=17.51,P0.01)。中重度PsV患者皮损组织中IL-33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16.56±4.18)明显高于轻度PsV组(9.28±1.04)和脂肪瘤患者正常皮肤组织(5.64±1.4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56、11.04,P值均0.05);轻度PsV组患者皮损组织中IL-33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亦明显高于脂肪瘤患者正常皮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2,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L-33与PASI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85,P0.01);PsV患者血清IL-33表达水平在BMI、病程及皮损严重程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病程(OR=3.449)、PASI(OR=10.444)与PsV患者血清IL-33水平升高有关; ROC曲线结果发现,血清IL-33表达水平在鉴别进展期PsV与对照组、轻度和中重度进展期PsV的临床效能显著,AUC分别为0.945和0.870。结论:PsV患者血清及皮损中IL-3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IL-33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天疱疮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天疱疮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31例急性发病期和治疗后缓解的天疱疮患者以及15例正常人对照血清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IL-2受体(sIL-2R)水平,并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抗体滴度,同时用烧伤面积九分法记录皮损面积.结果 天疱疮患者急性发病期IL-10水平低于正常人(P<0.05),且与皮损面积呈负相关(r=-0.25,P<0.05);sIL-2R和IFN-γ水平高于正常人(P<0.05),且与皮损面积呈正相关(分别为r=0.60,P<0.05;r=0.41,P<0.05);天疱疮抗体滴度与皮损面积无相关性(P>0.05).结论 天疱疮发病中存在细胞因子的异常,IL-10、sIL-2R和IFN-γ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其水平的检测可用于监控疾病的严重程度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在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各10例,与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对照各1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Tfh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清中白介素21(IL-21)水平,同时检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抗BP180-NC16A抗体滴度,并进行抗体滴度与IL-21、Tfh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天疱疮患者组血清中IL-21水平(95.33 ± 33.69 ng/L)显著高于其正常人对照组(54.50 ± 18.13 ng/L)(t = 3.38,P < 0.01),Tfh水平(12.08% ± 4.74%)亦显著高于其正常人对照组(6.15% ± 1.62%)(t = 3.74,P < 0.01)。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组血清中IL-21水平(106.70 ± 44.91 ng/L)显著高于其正常人对照组(55.37 ± 15.89 ng/L)(t = 3.41,P < 0.01),Tfh水平(11.85% ± 3.14%)亦显著高于其正常人对照组(6.03% ± 1.74%)(t = 5.13,P < 0.01)。大疱性类天疱疮组抗BP180-NC16A抗体滴度与IL-21水平呈正相关(r = 0.77,P < 0.01),与Tfh水平亦呈正相关(r = 0.67,P < 0.05)。结论 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Tfh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21水平均明显升高,可能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 探讨白介素 - 4 (IL - 4 )和白介素 - 13(IL- 13)在寻常型天疱疮 (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33例PV患者血清中IL - 4和IL - 13水平。结果 : 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中IL - 4和IL- 1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 IL - 4和IL - 13可能在寻常型天疱疮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和IL-33在慢性荨麻疹(CU)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检测60例CU患者和50名正常人外周血IL-18和IL-33表达水平,同时分析其差异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CU患者IL-1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枸地氯雷他定治疗28 d后,患者IL-18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33水平在治疗前、后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U患者在使用枸地氯雷他定治疗前、后IL-18的浓度变化与其临床疗效呈正相关(r=0.620,P0.05)。结论 IL-18可能参与了CU发病的病理过程,而IL-33是否参与有待进一步研究。枸地氯雷他定对参与CU发病的细胞因子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IL-33及IL-6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生殖器疱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生殖器疱疹患者,采用口服伐昔洛韦片治疗,治疗前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ELISA检测IL-33、IL-6的水平,并与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生殖器疱疹患者经伐昔洛韦治疗后痊愈14例(46.7%),显效13例(43.3%),有效3例(10%),无效0例,总显效率为90%,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多(t=29.83,P0.01),IL-33、IL-6水平升高(t值分别为170.88、25.03,P值均0.01)。生殖器疱疹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t=17.10,P0.01),IL-33、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63.36、15.61,P值均0.01)。结论:肥大细胞发挥其天然免疫应答作用,可能通过调节IL-33、IL-6参与HSV-2感染所致生殖器疱疹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寻常型天疱疮(PV)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在PV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1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组血清骨桥蛋白的浓度进行测定.用SPSS17.0及Excell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PV患者血清骨桥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皮肤黏膜同时受累患者血清骨桥蛋白水平高于仅皮肤受累组(P<0.05).合并感染组血清骨桥蛋白水平高于未合并感染组(P< 0.01); PV患者的血清骨桥蛋白水平与抗Dsg3抗体呈正相关(rs=0.489,P< 0.01).结论 骨桥蛋白在PV患者血清中高表达,特别是皮肤黏膜同时受累的患者,且与天疱疮抗体滴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在寻常型天疱疮(PV)发病中的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选PV组(感染组、未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3~+CD8~-白介素(IL)-17~+标记Th17细胞及CD4~+CD25~+Foxp3~+标记Treg细胞占CD4~+T细胞中的比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IL-17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水平。结果:PV组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29.52±7.60)%]高于正常对照组[(20.06±1.82)%](P0.05),PV感染组[(29.63±8.43)%]和未感染组[(28.57±6.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组血清IL-17水平[(860.07±313.60)ng/L]、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17.22±6.17)%]及血清TGF-β水平[(0.625±0.078)μ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383.45±120.95)ng/L、(3.03±0.33)%及(0.343±0.098)μg/L](P均0.05);PV感染组Treg细胞百分比[(19.07±6.02)%]高于未感染组[(14.38±5.45)%](P0.05)。结论:Th17/IL-17在PV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V患者并发感染可引起外周血Treg细胞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h17相关细胞因子IL-6、IL-17、IL-21、IL-22、IL-23和趋化因子CXCL-8、CCL-5在天疱疮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天疱疮患者治疗前后、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Th17相关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并分析天疱疮严重程度及其亚型中这些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共收集天疱疮患者31例,其中寻常型天疱疮18例,落叶型天疱疮7例,红斑型天疱疮6例。另选取明确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初发患者15例及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天疱疮组中Th17相关因子IL-6、IL-17、IL-21、IL-22、IL-23和趋化因子CXCL-8、CCL-5水平分别为(32.31±7.98)pg/mL,(17.00±4.53)pg/mL,(491.13±72.41)pg/mL,(150.91±23.32)pg/mL,(264.89±67.84)pg/mL,(27.91±10.79)pg/mL,(47.21±17.83)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8.36±1.96)pg/mL,(8.41±1.36)pg/mL,(372.73±18.45)pg/mL,(93.78±9.47)pg/mL,(163.17±9.48)pg/mL,(8.89±4.13)pg/mL,(22.66±2.8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天疱疮患者治疗后,IL-6、IL-17、IL-21、IL-22、IL-23和趋化因子CXCL-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IL-21在天疱疮组(491.13±72.41)pg/mL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组(559.58±78.56)pg/mL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寻常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及红斑型天疱疮患者的7种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L-17、IL-21、IL-22、IL-23、CCL-5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P<0.05)。结论: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可能与天疱疮的发病和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白癜风患者血清IL-22、IL-6和TNF-α水平,探讨上述因子在白癜风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0例白癜风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IL-22、IL-6和TNF-α的水平。结果:白癜风患者血清IL-22、IL-6和TNF-α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IL-22、IL-6和TNF-α可能参与了白癜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太极拳运动对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IL)-4的影响。方法 9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被分为对照组,太极拳组,跑步组。对照组每日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10mg口服,共90天。太极拳组常规治疗同对照组,并进行太极拳套路锻炼。跑步组常规治疗同对照组,并进行中等强度的跑步运动锻炼。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FN-γ和IL-4的含量。结果治疗90天后,太极拳组有效率85.71%,跑步组有效率62.07%,对照组有效率57.69%。治疗前,太极拳组患者血清IL-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IL-4水平(P0.05),太极拳组患者血清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IFN-γ水平(P0.05)。治疗结束后,太极拳组患者血清IL-4水平显著低于其治疗前血清IL-4水平(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血清IL-4水平(P0.05),而且太极拳组患者血清IFN-γ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血清IFN-γ水平(P0.05),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跑步组患者与对照组人群治疗前、后血清中IFN-γ和IL-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太极拳运动可以调控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细胞因子IFN-γ和IL-4水平,重建T辅助细胞亚群(Th1/Th2)平衡。太极拳运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较为理想的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IL-2,IL-6,IL-8,IL-12和TNF-α的水平在尖锐湿疣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ABC-ELISA法检测以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CO2激光治疗的35例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2,IL-6,IL-8,IL-12和TNF-α的水平。结果治疗前尖锐湿疣患者血清中IL-6和IL-12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但TNF-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结束后,组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明显较治疗前改善(P均<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CO2激光治疗可显著改善血清IL-6,IL-12和TNF-α水平,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硬下疳的效果及对血清IL-27和IL-33水平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过梅毒硬下疳治疗的54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27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梅毒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正规驱梅治疗(苄星青霉素)。比较两组患者皮损愈合情况、疗效、血清IL-27和IL-33水平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从而探讨苄星青霉素对梅毒硬下疳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血清IL-27和IL-33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皮损愈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皮损愈合例数(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27和IL-33浓度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27和IL-33浓度下降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77.78%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29.6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出现轻微呕吐、上腹不适等不良反应,且例数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苄星青霉素能够有效地缩短患者皮损愈合时间,提高治愈率,降低血清IL-27和IL-33水平,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天疱疮患者糜烂面皮损的病原菌组成及药敏情况,为临床早期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本科2004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06例天疱疮患者皮损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离出细菌200株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07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5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100%对万古霉素敏感,80%以上对利福平、复方新诺明敏感;29例多部位取材共检出病原菌53株。结论天疱疮糜烂面细菌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构成,多数对青霉素、红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复方新诺明敏感;病程长且多次就诊者易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早期使用可参考皮损主要累及部位及该部位常见定植菌种类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