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药性味与配伍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性味与配伍初探博兴县第二人民医院(256505)范长青李俊生徐洪艳关键词四气五味配伍中药研究性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只有将其与药物作用结合起来,才能确切的把握药物的功效和灵活的组方配伍。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将中药性味与配伍关系分析如下。1性味与配...  相似文献   

2.
性味配伍理论是中药复方配伍理论之一,由于复方配伍实质上是不同性味药物的组合变化,性味配伍理论较君臣佐使配伍理论更具有实用性[1].  相似文献   

3.
中药性味配伍意义及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卫平 《江苏中医药》2005,26(11):44-45
中药的性味是药物的特有属性,反映了药物的本质特征,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性味配伍则是遣药制方的关键环节。本文就中药性味配伍意义及其应用规律择其精要,探讨如下。1中药性味配伍意义1.1性味配伍是遣药制方的关键环节配伍是中医用药特色,经过适当配伍,方能达到既用药性之偏以疗疾,又防其偏之有弊,“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效”的制方目的。而性味是进行药物配伍的重要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  相似文献   

4.
中药配伍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药药性理论,遵从"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实现"整体综合调节"的目标。中药性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中药性味配伍是中医方药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层面,是方剂配伍的原始理论之一,结合病证特点,研究方剂性味配伍,有利于明确方剂的配伍机制。中药复方配伍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进行中药成分、剂量、配伍关系等的研究,是传统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符合中药性味的药理效应入手,对性味组分的配伍效应与机制进行研究,能更好地解析中医药配伍机制,用现代信息学方法诠释中医理论,综合探究中药性味归属与组分配伍后药理效应消长的相关性,有利于推动中药复方理论的发展。中药性味与组分配伍研究应该注重性味配伍后对组分配伍药理效应的结合,明确中药配伍的科学内涵,更好的发扬中药的特色和优势。对近年来中药复方配伍方式和药效进行了综述,为后续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药性味学说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是解释中药药理作用的说理工具。它来自实践,又指导临床用药。不同的性味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性味相同的药物,作用往往相似,性味不同的,作用也有所不同。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正体现了药物具有多种作用。但中药的性味不是不变的,随着炮制、配伍及煎煮法等条件的不不同,性味也可以转化,其功效、主治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6.
酸甘化阴及其药物的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药性味配伍规律,是复方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酸甘化阴药物配伍应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和疗效的关系。方法:对《脾胃论》以及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原著中所有方剂的药物分类以及关联性,进一步阐述药物的性味配伍方法。结果:《脾胃论》中药物性味的配伍多为辛甘苦并用,能够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行气止痛、散结消痞等方面的作用。结论:《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主要是辛甘苦并用,并根据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进行组方。  相似文献   

8.
刘松林 《河南中医》2010,30(12):1145-1147
《伤寒杂病论》中方剂药物性味配伍的运用非常全面。在四气配伍方面有寒热(温)并用法和寒温(热)互投法;在五味配伍方面有辛甘化阳、辛开苦降、辛散酸收、酸甘化阴、酸苦涌泄、甘淡利湿、甘补苦泻等方法;另外还有四气配伍五味的辛温成寒反佐法。临床应充分掌握药物的性味,根据疾病证候特点,按性味特点配伍组方,才能充分发挥中药性味配伍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9.
胡波  蒋永光 《江苏中医药》2007,39(11):89-91
性味不仅反映了中药的药性特征,而且性味通过配伍实现方剂的性味合和.为此,许多学者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计算机量化研究4个方面积极探索方剂性味的配伍规律.目前方剂性味配伍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不够深入.今后要加强方剂性味理论研究,尤其是方剂性味的内涵与外延方面的研究,同时要在研究方法方面进行创新.在计算机量化研究方面要把精力集中在性味量化参数,影响方剂性味的药物配伍、剂型等因素上,使之在方剂性味研究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0.
中药性味配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气五味不仅是反映中药药性的重要方面,更是临床配伍组方中不能忽视的关键环节。一般而言,在“君臣佐使”制方原则的指导下,强调被选用药物的功用特征,而对以药物性味为主进行的组方思路则未引起现代医家的足够重视。随着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中药“性-效”高度相关的特性已被广泛认可。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药物的性味组方配伍,成为中医临床治疗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1 理论溯源 中药的性味是药物的特有属性,“其寒热温凉四气者生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是以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矣”(成无几《药方论序》)…  相似文献   

11.
有毒中药功专效捷,其安全应用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而配伍减毒是有毒中药临床合理应用、发挥其疗效优势的重要方法。“异类相制”理论形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认知,是临床经验的提炼升华,其含义为有毒中药通过与不同性味、不同功效中药的合理配伍,以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异类相制”理论涵盖了性味相制、异效相制、扶正制毒的配伍减毒方式及交互相呈关系,各药物配伍所起的相反相成作用是其内涵的延伸,可从物质基础、效应机制两方面阐释其原理。在此理论指导下,能够优化有毒中药复方配伍方法,为临床有毒中药的配伍组方提供新策略,实现复方的减毒增效。  相似文献   

12.
刘涛  徐玉玲  李娟  詹永成 《中成药》2012,34(11):2245-2247
目的探讨性味不一致的野菊花与油菜花粉配伍后能否达到中药相须配伍的效果。方法通过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对油菜花粉与野菊花配伍前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油菜花粉与野菊花配伍后的对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与单独使用油菜花粉治疗的效果无差别。结论相须为用的配伍药物性味应一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鲁栋 《光明中医》2011,26(3):608-608
寒热并用是指将寒性中药与热性中药同用在一首方剂中,使之能够各自发挥性味功效,用于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一种常用配伍方法。制性存用中也存在寒热药物同用的情况,但制性存用往往有一种寒、热药物性味被制约而只取其功效,且常用于治疗寒热病机较为单一的病证,两者需要鉴别[1]。现以经典方、常用方为例,探讨了寒热并用中药各自发挥性味功效的原因,认为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李英博  房立敏  徐萍 《中医杂志》2006,47(9):715-716
相反相成法是中药配伍方法之一,是取两类性味、功效相反的药物结合起来.同时并进的配伍方法,常用于治疗较复杂的病情。此种配伍,预为防范.不但可纠正弊病,而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每取良效。兹掇其要,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药物配伍是中医遣方用药的主要形式,中药复方是药物配伍的进一步延伸,要科学阐明中药复方疗效、优化复方配伍,单纯针对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不足以讲清复方配伍规律及其基本药效与作用机制。中药复方作为一个整体,应通过复方作用于机体和机体所处的整体反应来判定其疗效,进而优化复方配伍。代谢组学通过分析机体相关代谢簇和代谢网络的时序变化,阐明药味及复方的疗效,进而解析复方配伍规律。单味药是配伍的基础,药对是配伍最基本的形式,方剂是复方临床应用的最主要形式。综述了近年来代谢组学在“四气五味”“七情合和”和“君臣佐使”配伍理论中的应用研究,从性味、药对、复方等不同层次对中药复方配伍进行系统性评价,分析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有助于指导中药复方临床用药以及新复方的研制。  相似文献   

16.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药物对于人体的作用倾向,可纠正机体异常。《金匮要略》下利篇所载方剂组方灵巧,结合《金匮要略》下利相关方证的特点,可从用药及配伍、服法、煎法方面进一步理解基于四气五味的组方思路。不同的炮制状态可使药物的偏性有所不同,处方的性能可通过用药的选择调整;全方性味的效力与归属可通过应用不同用量的单药或部分组合药物实现;性能功效相仿的药物配伍可相辅相成以增强功效,相反者可相互牵制、相反相成,针对有毒或药性峻猛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制约之品以减毒纠偏,不同性味特点的方剂可通过同一药物的不同配伍实现。除用药配伍方面外,药性的实现有时需配合特殊煎煮方法。处方性味效能的有效发挥还需配合适合的服用方法。如此可助临床组方更具针对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很早就重视药对的配伍研究,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在临证慢性肾炎的长期实践中,创立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药对。中药复方是中医辨病辨证的理论精髓,药对是中药复方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既体现了一定的配伍原则,又包含药物的性味归经,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药之所以能治疗疾病,就是因为中药的性味有偏颇。按照中医理论,疾病的发生就是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根据辨证选用适宜性味的药物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即以药性之偏,来调整机体阴阳之偏,这种调整作用,就是中药的功能。据此推论,由于每味药的性味一般来说是固定的,因此它的功能也应该是有限的。所以笔者认为,中药书上记述的中药功能很多,可能是除了它的性味所决定的固有功能之外,把有些药物的次生、衍化作用或经过配伍而产生的作用,也归之于前者所致,对于这一问题,似平讨论的不多,兹就笔者在学习和工作中  相似文献   

19.
相反相承法是中药配伍方法之一,是取两类性味、功效相反的药物结合起来,同时并用的配伍方法,常用于治疗复杂的病情.此种配伍,预为防范,不但可以纠正弊病,而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每取良效.兹就学习和应用仲景方药的体会,掇其要,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制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峰  陈会霞 《陕西中医》1992,13(11):518-519
本文通过对中药复方制剂与中药化学成分关系的分析,指出中药配伍及剂型的改革,不但要以中药性味功能为依据,而且也要以中药化学理论为指导,根据中药化学成分的性质,合理配伍,精心设计制备工艺,是中药剂型改革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