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密度与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ORIF)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接受ORIF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00例,根据术后1年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将入组患者分为HSS评分大于等于70分组(72例)和HSS评分小于70分组(28例)。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治疗及随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嗜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初始平台塌陷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复位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胫骨平台ORIF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危险性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史、Schatzker分型、初始平台塌陷程度、术后并发症、术后复位、骨密度T值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BMI、吸烟史、嗜酒史、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损伤原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史、Schatzker分型、初始平台塌陷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复位情况、骨密度T值是影响胫骨平台ORIF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危险性因素(P0.05)。将以上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等于60岁、有糖尿病史、Schatzker分型为Ⅳ~Ⅵ型、骨密度T值小于等于-1.0不利于胫骨平台ORIF术后患者临床结局(P0.05)。结论骨密度与胫骨平台骨折ORIF术后患者临床结局密切相关,骨密度T值小于等于-1.0不利于胫骨平台ORIF术后患者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 年2 月—2018 年7 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14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临床结局分为并发症组29 例、无并发症组85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后并发症。采用多元逐步Logisitic 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临床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两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年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搬运不当、长期应用激素、输血、术后C 反应蛋白(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元逐步Logistic 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 岁、BMI ≥ 24 kg/m2、糖尿病、手术时间≥ 2 h、住院时间≥ 15 d、术后搬运不当、输血过多、术后CRP ≥ 10 mg/L 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列线图预测模型经Bootstrap法重复抽样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C 指数分别为0.817 和0.795,区分度较好。结论:年龄大、BMI 大、有糖尿病、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术后搬运不当、输血过多、术后CRP 大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临床工作中应考虑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控,以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将356例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患者分为优良组(n=288)与中差组(n=68),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探讨其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骨折类型、膝关节周围合并伤、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康复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上述因素均为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或P0.01)。结论骨折类型、膝关节周围合并伤、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康复情况均为胫骨平台手术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危险因素。方法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85例(腹腔镜组),开腹胃肠手术患者80例(开腹组),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第1天和第7天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术后第1天POCD的发生率分别为24.71%和27.50%,第7天分别为18.82%和21.25%,两组在两个时间点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中,年龄、气腹时间、麻醉时间与POCD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腹腔镜和开腹胃肠手术后POCD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的年龄、气腹时间以及麻醉时间是腹腔镜患者术后POC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术中、术后情况的差异,以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330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资料,其中150例行完全腹腔镜手术(腔镜组),另外180例行开腹手术(开放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并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与开放组比较,腔镜组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均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腔镜组术后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组(8.67%vs.32.22%,P0.05),其中主要是在术后肠梗阻、腹腔出血、切口感染等外科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组(6.67%vs.31.66%,P0.05),而两组非外科并发症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3.32%vs.8.34%,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手术时间、术前患者的血清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术前合并症均并为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总的并发症控制优于开放性手术,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宫腔镜子宫壁间肌瘤切除术的优缺点及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1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30例子宫壁间肌瘤患者,通过计算机随机编码分为两组,62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68例行宫腔镜手术(宫腔镜组),统计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妊娠情况、复发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围手术期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妊娠率、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均优于腹腔镜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肌层愈合率亦高于腹腔镜组(P0.05),术后首次妊娠时间宫腔镜组较腹腔镜组短(P0.05)。术后随访中位时间12个月,两组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子宫壁间肌瘤切除术创伤小、康复快,对妊娠结局影响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70岁以上老年直肠癌病人与年轻病人围手术期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探讨老年病人围手术期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开腹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病人1596例,以70岁为界限,分析两个年龄阶段8种临床常见的可能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主要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合并内科并存病占72.8%,术后死亡率4.6%,合并术前贫血69.3%、术后死亡率6.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1.2%、死亡率14.2%,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年轻组(P0.05)。老年组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20.8%)、电解质紊乱(25.3%)、急诊手术率(31.6%)局高于年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计划再次手术(老年组3.6%青中年组2.9%)、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组根治手术死亡率高于年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导致老年病人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非计划再手术、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方式(根治手术)。结论老年病人围手术期风险相对较大,非计划再手术、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方式(根治手术)是导致其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结石肝部分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0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肝部分切除治疗,回顾性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影响因素。结果 10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胆道手术史、手术时间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风险因素(OR值:4.550、4.235。OR95%CI:1.885~9.857、1.779~8.789,P0.05)。结论既往胆道手术史、手术时间为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风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3种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术后并发症。方法选取近3年来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400例,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99例(A组),三孔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100例(B组),五孔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101例(c组),另外100例行传统开腹手术(D组),比较各组手术及并发症情况。术后并发症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不同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疼痛指数、排气时间、进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均优于传统开腹手术(P0.05),但不同腹腔镜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OR=3.169,95%CI:1.136~8.839)和肺部疾病(OR=4.931,95%CI:2.618~9.288)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Ⅱ级及以上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临床疗效显著,为人员配备不充裕的医院开展腹腔镜直肠手术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腹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22例经腹全胃切除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淋巴结清扫范围分为2组:D0/D1组(n=35)和D2/D3组(n=587),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是9.81%(61/622)和2.89%(18/622),D0/D1组和D2/D3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57%(3/35)和9.88%(58/587),2组术后死亡率分别为2.86%(1/35)和2.90%(17/5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肠梗阻(18.03%,11/6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是年龄≥70岁、肿瘤Ⅳ期、术前并存病、单纯手工或机械吻合、姑息性切除和联合脏器切除(P0.05),而淋巴结清除范围不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晚期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对胃癌TNMⅣ期患者行姑息性手术时应避免施行联合脏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调查术后复发情况,分析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644例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随访术后情况、复发情况。以术后是否复发作为因变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胆道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共601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29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4.83%;复发组结石数量≥3、有急性发作史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发作史及结石数量是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305、1.893。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安全、有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有急性发作史及结石数量≥3的患者应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削痂植皮术对深度烧伤患者瘢痕外观及愈合时间的影响,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76例深度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106)。对照组给予保痂肉芽创面植皮术,观察组则给予削痂植皮术。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植皮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临床疗效,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影响深度烧伤患者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缩短,一次性植皮成活率升高,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下降,临床疗效更佳,其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烧伤程度、治疗方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是影响深度烧伤患者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P0.05)。结论:与传统保痂肉芽创面植皮术比较,削痂植皮术治疗深度烧伤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缩短,植皮成活率升高,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临床总有效率显著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胃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50例胃肠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凝血指标变化水平。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31,P=0.037)。术后两组患者PT显著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INR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凝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FIB、D-dimer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FIB、D-dime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均可以导致胃肠肿瘤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腹腔镜出现高凝状态的几率更高,临床上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丁昆  李锐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1,37(12):1246-1249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胃肠肿瘤根治手术术前衰弱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择期全麻下行胃肠肿瘤根治手术的老年患者567例,男416例,女151例,年龄≥65岁,ASA Ⅰ—Ⅴ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临床指标等围术期资料,采用改良衰弱指数(mFI)评估患者术前衰弱状态。根据术后30 d是否发生并发症将患者分为三组:无并发症组,一般并发症组和严重并发症组。收集并记录年龄、ASA分级等围术期相关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术后30 d内共有276例(48.7%)患者发生一般并发症,51例(9.0%)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无并发症组比较,一般并发症组和严重并发症组年龄明显增大,ASA Ⅲ或Ⅳ级比例、衰弱比例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衰弱是术后30 d内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45,95%CI 1.294~9.711,P=0.014)。
结论 术前衰弱是老年患者胃肠肿瘤根治手术术后30 d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同一组医师采用腹腔镜TAPP治疗的201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腹腔镜TAPP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等术后情况、随访情况),对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术中出血量平均(7.75±4.59)mL,肠鸣音恢复时间(9.39±2.61)h,肛门排气时间(16.80±6.25)h,自主活动时间(23.98±6.03)h,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2.39±1.07)分,平均住院(3.31±0.94)d。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共31例发生并发症,其中血清肿14例,慢性疼痛10例,尿潴留6例,切口感染1例;未见肠管损伤、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BMI)、疝囊直径、嵌顿疝、术中出血量与腹腔镜TAP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BMI24 kg/m~2、疝囊直径5 cm、嵌顿疝、术中出血量10 mL是引起腹腔镜TAPP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24~10.275,P0.05)。结论:腹腔镜TAP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是安全、有效的。但患者BMI偏大(24 kg/m~2)、疝囊直径偏大(5 cm)、嵌顿疝、术中出血量较多(10 mL)均可能增加成人腹股沟疝患者腹腔镜TAP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观察老年性胃穿孔患者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对预后影响。老年胃穿孔患者107例,穿孔修补术治疗46例为观察组,胃大部切除术及其他手术方式6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性上消化道穿孔预后的因素。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6.5%(26/46)、91.3%(42/4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4%(21/61)、72.1%(44/61);观察组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10.9%(5/4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0%(25/61)(P均<0.05)。以显效、有效为好转组,无效为未愈组,Logistic回归性分析得到3个影响老年性上消化道穿孔预后的因素:发病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结果表明,老年胃穿孔选择穿孔修补术治疗,把握手术时机能有效提高预后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随访观察我院首次尿道下裂患者疗效及并发症,探究影响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从2010年11月至2015年10月接受手术的尿道下裂患者110例,均为初次接受手术治疗。其中接受TIP手术的患者70例,ⅡPG手术40例,均为一次尿道成形术。术后随访后分为两组:有并发症组,无并发症组。患者术后随访15.6~36.0个月,两组随访时间为(27.3±0.52)个月(有并发症)和(26.9±0.22)个月(无并发症)。两组年龄(7.5±0.2)岁和(7.0±0.5)岁。结果:术后随访结果:共收集患者随访资料110例,无缺失,其中有并发症患者17例(15.5%),无并发症患者93例(84.5%)。手术成功率84.5%。两组手术随访时间、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有差异性的指标为术前尿道开口的位置(P0.01)、阴茎弯曲度(P0.01)及尿道缺损长度(P=0.04),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阴茎弯曲度(OR=1.12,95%CI:1.06~1.19,P0.01)与术后并发症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结论:对于初次尿道下裂患者,选择保留尿道板一期尿道下裂修复术,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前阴茎弯曲是初次尿道下裂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阴茎弯曲高的患者术后尿道下裂并发症越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737例早期行LC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LC术后15例(2.04%)早期出现并发症,6例再次手术治疗,9例保守治疗,均治愈。单因素分析显示早期LC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既往病程、是否为结石性胆囊炎、胆囊三角解剖变异、术者经验及出血量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肥胖、合并内科疾病、胆囊颈结石嵌顿、胆囊萎缩及放置腹腔引流管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病程、术者经验是早期LC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胆囊炎患者LC术后早期容易发生并发症与既往病程较长、术者经验少相关,术者应加强训练,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及中转开腹指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发生发热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原因及诊治经验,并指导临床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15年11月~2016年10月行PCNL的1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ymbolcA@~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统计学方法,研究术后出现发热和SIRS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为鹿角形结石、是否患肾积水、术前是否合并尿路感染、术前麻醉ASA分级、手术时间、术后有无残石的关系。结果:187例患者,术后发热25例(13.4%),术后SIRS 19例(10.2%)。研究发现,女性和术前无肾积水与术后发热相关(P0.05);术前尿路感染、术前无肾积水与术后SIRS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女性和术前无肾积水是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无肾积水是术后SIRS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发热和SIRS都是PCNL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前无肾积水的患者术后发生发热和SIRS的风险增加,而女性患者更易在术后出现发热反应。  相似文献   

20.
王森  董冬  黄跃华 《颈腰痛杂志》2021,42(6):833-837
目的 探讨老年综合评估(geriatric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CGA)对老年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20年9月择期手术的271例老年LSS患者,入院后即开展CGA评估,若其中≥3项指标存在缺陷,则视为"脆弱".统计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内的并发症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验证术前CGA评估为"脆弱者"是否为老年LSS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271例患者最终排除10例(3例主动取消手术,7例改变了手术计划),余261例纳入统计分析.其中,25例存在≥3项的CGA缺陷,被纳入脆弱组;其余236例纳入非脆弱组.术后1个月内发生并发症27例(10.3%),其中全身并发症20例(7.7%),手术并发症7例(2.7%).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GA评估、手术时间均与全身并发症的发生相关(P=0.001,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GA(OR=3.62,P=0.022)和手术时间(OR=3.25,P=0.007)均是老年LSS患者术后发生全身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对65岁以上的老年LSS患者开展术前CGA评估,便于客观预估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临床防治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