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上肢痉挛状态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对中风上肢痉孪状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经筋刺法组60例,另设针刺手阳明经穴组60例作对照,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对受试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经筋刺法组治疗后Ashworth级别降低,(P<0.005);经筋刺法组(P<0.001)与对照组(P<0.05)治疗后Fugl-Meyer分值均提高,肌张力的降低值(Ashworth量表)与肢体功能的增加值(Fugl-Meyer量表)呈显著性正相关(P<0.001).结论:经筋刺法能降低中风病人的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而痉挛的改善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正>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以"激痛点"为标志性特点的慢性软组织源性疼痛的病症。激痛点是形成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病理因素,同时亦是其病理产物,常累及肌肉、筋膜、肌腱等部位,表现为颈部、肩部、腰背部肌肉固定压痛、牵涉痛、抽搐反应甚至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目前对于该病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而针灸以其安全、有效、简便、无副作用等优势,广泛应用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激痛点齐刺为主对急性期肩周炎患者镇痛效应及功能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87例急性期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2组均采用自主功能训练及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激痛点齐刺治疗,对照组加用激痛点常规针刺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现时疼痛程度(PPI)评分、肩关节功能活动度(ROM)评分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 35%,对照组为88. 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VAS、PPI、ROM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激痛点齐刺治疗为主对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的镇痛效果明显,能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度,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肩周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多为感受风寒湿邪,以致气血阻滞,经筋受损,不通则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笔者采用快针透刺法治疗肩周炎,效果较好.现将验案介绍如下.1 病例资料李某,女性,54岁,2011年5月10日就诊.主诉:右肩关节疼痛3月余.查体右肩局部按压疼痛,上举、外展、后伸时严重受限且疼痛,夜晚疼痛尤甚,肩前、肩井压痛明显,属冻结期,治宜活血化瘀,散寒通络止痛,治疗取右侧肩髃穴透刺肩髎穴,肩髃穴透刺臂臑穴,持1.5寸针,透刺使局部得气,酸胀感明显后行提插手法,即刻取出;右侧足三里透阳陵泉,持3寸针,透刺使局部得气后行提插法,平补平泻,并嘱患者活动病肩,行手法半分后即刻取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拮抗肌透刺法和阳明经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同时都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治疗组40例,予以拮抗肌透刺法治疗;对照组40例,予以阳明经针刺法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4周为1个疗程。结果:①治疗组患者的痉挛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痉挛程度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拮抗肌透刺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程度,疗效优于阳明经针刺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结合功能锻炼治疗粘连期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粘连期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及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结合解剖学特征,在相关肌肉、肌腱及韧带起止点等探及阳性反应点后,行经筋刺法,留针30min,治疗结束后行肩关节功能锻炼。治疗组常规选穴,针后行功能锻炼。均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美国Michael Reese医疗中心制定的肩关节活动度标准评估肩关节活动度,结合临床症状判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4.4%,优于对照组的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改善肩关节后伸、外展、内旋、外旋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P0.01),而前屈及内收改善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刺法结合功能锻炼能安全有效地改善粘连期肩周炎疼痛及肩关节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75例)和西药组(75例)。针刺组采用经筋排刺手三阳经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手三阴经治疗,每日1次;西药组采用脑复康、脑蛋白水解物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21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上肢运动功能、上肢痉挛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6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改善、上肢活动功能状况及上肢痉挛程度评定显示:治疗组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壮医经筋疗法配合刺血疗法的临床研究。方法;对治疗组32例肩周炎门诊患者给予经筋疗法配合刺血疗法,每隔两日1次,5次1疗程;对照组28例采用穴位痛点封闭治疗,每周1次,3次1疗程;1疗程后两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8%和80%,壮医经筋疗法配合刺血疗法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壮医经筋疗法配合刺血疗法疗效明显高于痛点封闭治疗,治愈率高,减少病人经济开支和精神上痛苦,缩短治疗时间,疗效满意而确切。  相似文献   

9.
肩周炎,中医称“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临床以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肩部肌肉逐渐萎缩为特征,是自限性疾病。患病后,患者往往因疼痛难忍,动则痛甚,而减少活动,导致某些基本生活失去自理,痛苦万分。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运用常规治疗方法,如针刺肩三针、条口透承山,按摩、拔罐、红外线、频谱治疗等,对疗效欠佳的37例患者加用透刺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肩峰下滑囊炎以肩部外侧疼痛、上臂外展外旋疼痛加剧和活动受限为主症,是一种滑囊水肿增厚的无菌性炎症。在临床上,常将其与肩部的关节、韧带、肌腱等病变统归于肩周炎范畴进行治疗,缺乏针对性,以致于部分患者日久不愈而出现滑囊壁内粘连,甚至肌肉萎缩的严重后果。笔者运用透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透刺联合运动疗法与单纯透刺、单纯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手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脑卒中后手痉挛患者随机分为透刺组、运动组和联合组,每组35例,其中联合组和透刺组各脱落2例,运动组脱落1例。3组均行常规作业疗法、Bobath运动等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透刺组行患侧合谷与后溪、外关与四渎相互透刺;运动组行腕关节、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的持续主动或被动运动;联合组予透刺(同透刺组)结合运动疗法(同运动组)。各组治疗均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6次,休息1 d,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手痉挛指数、手腕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变化。结果:3组治疗后手痉挛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手腕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手痉挛指数评分降低幅度大于透刺组及运动组(P<0.01),手腕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增高幅度大于透刺组及运动组(P<0.01),运动组及透刺组各指标改善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透刺及运动疗法相比,透...  相似文献   

12.
简述阿是穴、压痛点和激痛点的概念和发展历史。三者皆为疼痛或内脏疾病的反应点,但从理论来源上讲,阿是穴源于经筋理论,压痛点源于软组织肌肉理论,激痛点源于肌筋膜理论;从解剖特点上讲,阿是穴是在经筋、分肉之间,压痛点是在肌肉的骨骼附着处(起止点),激痛点是在神经肌肉的运动点上;从反映病症上讲,阿是穴主要反映软组织病变和内脏病变,压痛点主要反映软组织病变,激痛点主要反映软组织病变和少数内脏病变。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对针灸的靶向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筋排刺加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瘫5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瘫又称Bell's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肌肉运动功能障碍,如眼睑不能闭合,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不能做蹙额、皱纹、鼓气等动作,根据石学敏教授创立的“治疗面瘫应从经筋治疗入手”理论,笔者自1999年运用经筋排刺加透刺治疗面瘫54例,并与常规治疗的51例患者进行对照,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将105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54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最长半年,最短1天,平均病程21天。对照组51例,其中男性3…  相似文献   

14.
头针联合经筋刺法治疗卒中后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颖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5):1110-1112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经筋刺法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治疗结果。方法:60例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针联合经筋剌法)和对照组(传统针刺法)各30例,治疗30天后,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r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和ALD评定。对受试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头针联合经筋刺法治疗后Ashworth级别降低(P〈0.05)痉挛程度缓解有效率达83.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ugl—Meyer)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AD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别有显著性。结论:头针联合经筋刺法能降低卒中病人的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优于传统针刺组。  相似文献   

15.
运动针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肩周炎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永  林贤梅  成卓  吴凯 《新中医》2005,37(5):60-61
目的:观察运动针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101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运动针法组40例,采用运动针法(取局部阿是穴即经筋结聚部位)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常规针刺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取穴:肩髃、肩髎、天宗、肩贞、臑俞、肩前、曲池、手三里、合谷)治疗;痛点阻滞组31例,采用利多卡因、曲安奈德注射液痛点阻滞治疗。结果:愈显率运动针法组为77.5%,常规针刺组为63.3%,痛点阻滞组为51.6%。运动针法组与常规针刺组、痛点阻滞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运动针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经筋刺法对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病人肌电F波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经筋刺法治疗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的作用机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经筋刺法组60例,另设传统针刺手阳明经穴组60例作对照,观察病人治疗前后肌电F波的变化.结果:中风痉挛状态病人治疗前肌电F波表现为波幅高、时限长、阈值低.经治疗后,经筋刺法组波幅下降(P<0.01)、时限缩短(P<0.001),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阈值均有提高,但经筋刺法组(P<0.001),优于对照组(P<0.005).结论:经筋刺法通过降低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减弱牵张反射以缓解痉挛.  相似文献   

17.
以肩周炎为切入点,探析上肢经筋与肌筋膜链的相关性。通过对比二者在肩关节的循行路线、解剖功能,探究二者在肩周炎发病特点与诊疗思路等方面的相关性;并比较阿是穴与激痛点的相关分布特征与致病特点,综合阐述二者在中西医不同理论指导下诊治肩周炎的差异互补。旨在从筋膜力学角度认识与丰富传统经筋理论,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增添综合视诊、触诊和功能评估的诊疗维度,扩展经筋近治、远治疾病范围,为临床治疗筋骨疾病寻找更优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许军峰 《天津中医药》2017,34(10):649-651
通过整理石学敏教授医案、著作及跟师实践,总结了石学敏教授在经筋刺法方面的学术思想:1)经筋刺法内容广泛,非单一的"燔针劫刺"。2)主张治疗经筋病"疏利经筋"是关键。3)重视局部取穴。4)把"调神"与"经筋刺法"有机结合。5)治疗痿病,主张"补益经络气血,调节神机功能"为大法。6)治疗痛症,主张"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为关键。  相似文献   

19.
经筋刺法的源流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经筋理论源流的分析,提出了经筋刺法的概念.临床经筋刺法主要用于面瘫、肢体痉挛、痹证等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陕西中医》2016,(6):721-723
目的:研究透刺经筋法联合穴位注射对周围性面瘫面部生物电信号的影响。方法:将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治疗组给予透刺经筋法结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对照组仅给予透刺经筋法治疗,两组均以连续治疗6d,休息1d,持续4周为1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治愈率、面部残疾指数、面部生物电信号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是95.7%和79.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是89.8%和63.3%。治疗组HB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面部残疾指数FDIP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比治疗前显著升高;FDIS两组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咬肌、提唇上肌和额肌健患侧生物电差距均在治疗2周和4周后显著降低,治疗组这几组肌群的生物电信号健患侧差距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透刺经筋法联合穴位注射对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面部残疾指数和健患侧面部生物电信号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