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9,(6)
药物诱导性荨麻疹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的因药物通过免疫或非免疫机制诱发的疾病,临床中需依据详细的病史、准确的药理知识以及体内外实验进行辅助诊断。该病最常见的诱发药物有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破伤风抗毒素和非甾体类消炎药等。由于我国传统医疗的特点,中成药诱发该病的比例有逐年增高趋势。治疗首先是停用可疑致病药物,轻中度反应口服抗组胺药物即可,而重度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则需要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组胺药物等联合治疗。明确致敏药物并尽可能避免再次使用同类及交叉反应药物是预防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摘要】 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CIndU)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仅仅靠针对诱因的规避常常无法达到满意的症状控制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在CIndU的治疗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如传统的抗组胺药、非抗组胺药、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等药物治疗,以及诱因脱敏治疗等物理治疗等,本文对这些进展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5.
罗汉超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76,(3)
荨麻疹的最满意治疗是发现病因而除去之,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对患者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系统的全身检查,仔细寻找病因。但是,众所周知,荨麻疹的病因常常难于发现,据各种丛刊报导(1),能查明原因的仅占20~30%,因此,目前对荨麻疹的治疗在大多数情况下仍是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分析诱导性荨麻疹激发试验阳性率及分布情况,探讨其在慢性荨麻疹病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荨麻疹专科就诊的患者中,筛选127例临床可疑的诱导性荨麻疹患者行6项诱导性荨麻疹激发试验,包括迟发压力性荨麻疹激发试验、皮肤划痕试验、振动性血管性水肿激发试验、冰块激发试验、热接触性荨麻疹激发试验和水激发试验。不同性别患者间激发试验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27例临床可疑诱导性荨麻疹患者中,1种及以上诱导性荨麻疹激发试验阳性者106例,占83.46%;皮肤划痕试验阳性率最高,达79.53%(101例),其次为热接触性荨麻疹激发试验(22.05%,28例)及冰块激发试验(9.45%,12例)。女性患者热接触性荨麻疹激发试验的阳性率[30.14%(22/73)]高于男性患者[11.11%(6/54)],χ^2 = 4.301,P 〈 0.05。迟发压力性荨麻疹激发试验、振动性血管性水肿激发试验、水激发试验阳性的患者皮肤划痕试验均阳性;12例冰块激发试验阳性患者中,11例皮肤划痕试验阳性;28例热接触性荨麻疹激发试验阳性的患者中,26例皮肤划痕试验阳性。两种非皮肤划痕诱导性荨麻疹激发试验同时阳性的患者占 ≥ 1种非皮肤划痕试验阳性例数的比例达18.75%(9/48)。结论 诱导性荨麻疹激发试验对慢性荨麻疹的病因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龚开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0,(3)
<正> 荨麻疹的病因与发病机理相当复杂,有些往往找不到线索。象复发性荨麻疹这样难于治疗的皮肤病是不多见的。学者们认为荨麻疹的发病中,有两种组胺受体即H_1和H_2。迄今所用抗组胺药多只能对抗H_1受体,因此疗效往往不佳。Phanuphak等对用抗组胺无效的8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用赛庚啶和甲腈咪呱联合治疗后50%有效。monoe等用安他乐同甲腈咪呱治疗本病18例并作双盲试验,其统计学表明,这两病合用比单用任何一种药都更有效。。甲腈咪呱并不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第一线药,仅在 相似文献
10.
荨麻疹在祖国医学称“(疒咅)(?)”、“瘾疹”,、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上早有详细记述,如隋代巢元方氏(公元160)已于其所著之“诸病源候论”的风瘙身体瘾疹候中载有“邪气客于皮肤,复遇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指出本病的发病机制为邪气风寒所致。唐代孙思邈氏(652年)在“备急千金方”瘾疹论中称“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被寒搏于皮肤,外发凑理开毫毛,淫气妄行之则为痒也,所以有风疹搔痒皆由于此,又有赤疹者,忽起如蚊蚋啄,烦痒,剧者重沓垄起,搔之逐手起,又有白疹者亦如此,赤疹热时即发冷即止,自疹天明冷即发”这说明本病之发生与气温冷热有关,又称“淫 相似文献
11.
荨麻疹是以风团和瘙痒以及伴或者不伴血管性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皮肤病。国内外指南将反复发作超过6周的荨麻疹划归为慢性荨麻疹,根据诱发因素不同又分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和可诱导性荨麻疹。目前非常缺乏老年人群体中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老年人独特的生理机能变化、常伴发系统疾病和服用大量药物等,使得老年性慢性荨麻疹不但临床表现更为复杂,且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更应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9,(6)
胆碱能性荨麻疹是由身体温度升高引起的,以剧烈瘙痒性小风团为特征的物理性荨麻疹,临床较为常见。本病常由锻炼、情绪激动和刺激性及过热饮食引起。与发病机制有关的因素包括乙酰胆碱、汗孔阻塞、胆碱能受体M3、汗液过敏、和出汗不良。胆碱能性荨麻疹的治疗措施根据患者是否存在排汗功能异常而有所不同。本病的治疗首选组胺H1受体拮抗剂,疗效不佳应增加剂量。对难治性病例推荐联合用药,可选择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联合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或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联合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和抗焦虑药(羟嗪)或抗抑郁药(多塞平)等方案。近年也有尝试用生物制剂如抗IgE单抗治疗难治性患者,并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荨麻疹(CU)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中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发病率约为0.1%~3%。其主要的特征为复发性并短时存在的瘙痒性风团,时间超过6周,病程迁延,经常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不愈。研究数据显示,CU患者的健康状况评分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评分相当。CU患者健康状况和主观满意度低于健康人群和呼吸系统过敏的患者。由于CU易诊难治,需长期服药,因此,规范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我们试用PHA治疗冷性荨麻疹12例,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全部患者皆有与冷水或冷空气接触后发病的历史,都可排除食物、药物造成荨麻疹的可能性.12例患者中男7例,女5例,病史最短者2天,最长者20年.年龄皆在20~50岁之间.全部患者过去都接受过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皮损持续不退,痒感不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