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目的探讨骶尾部藏毛窦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4年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骶尾部藏毛窦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藏毛窦切除+袋形缝合术,15例行藏毛窦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结果18例行藏毛窦切除+袋形缝合术经一次手术治愈。15例行藏毛窦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均痊愈,其中5例出现切口部分裂开或坏死延迟愈合,均经常规换药引流后愈合。藏毛窦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愈合时间较藏毛窦切除+袋形缝合术短[(19±7)d比(37±12)d,t=6.556,P<0.01].袋形缝合术组术后复发1例,复发率5.6%,Limberg皮瓣转移术组术后无1例复发,2组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藏毛窦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与藏毛窦切除+袋形缝合术均可有效治疗藏毛窦,对于复杂性和复发病例尽可能选择皮瓣转移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AC)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临床价值,回顾采用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结合VAc或一期缝合、减张缝合、敞开引流治疗的37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资料,就换药次数、材料消耗、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结合VAC治疗的患者在换药次数、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3种术式,P〈O.05;在材料消耗方面,与一期缝合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明显优于减张缝合、敞开引流治疗者,P〈O.05。结果表明,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结合VAC治疗骶尾部藏毛窦优于一期缝合、减张缝合、敞开引流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改良Limberg转移皮瓣在治疗骶尾部藏毛窦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10月至2015年5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00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分为双改良Limberg转移皮瓣组(简称"双改良皮瓣组",n=30)、经典Limberg转移皮瓣组(简称"经典皮瓣组",n=30)及直接间断缝合组(简称"间断缝合组",n=40)3组。对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返回工作时间、复发情况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 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及术前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在3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在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均明显长于间断缝合组(P0.05),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返回工作时间在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均明显短于间断缝合组(P0.05),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在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明显低于间断缝合组(P0.05),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切口血清肿和切口部分裂开的发生率在3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在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均明显低于间断缝合组(P0.05),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浸渍率在双改良皮瓣组和间断缝合组均明显低于经典皮瓣组(P0.05),双改良皮瓣组和间断缝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完全裂开率在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均明显低于间断缝合组(P0.05),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术后均无切口完全裂开者。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均无皮瓣坏死发生。结论无论采用哪种转移皮瓣治疗骶尾部藏毛窦均有效,其较传统直接间断缝合有更低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更短的返回工作时间,更低的复发率,而经典Limberg皮瓣较双改良Limberg皮瓣有较高的切口浸渍发生率。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比较少,双改良Limberg皮瓣技术长期临床疗效尚需要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局部旋转皮瓣手术在骶尾部藏毛窦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10年1月~2018年3月收治骶尾部藏毛窦病人200例,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分别采用菱形皮瓣及不规则皮瓣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一期伤口愈合情况及复发情况等。结果两组病人全部治愈。不规则旋转皮瓣组手术时间为(28.2±4.5)分钟、住院时间为(11.4±3.1)天、伤口愈合时间为(15.1±3.5)天,菱形旋转皮瓣组分别为(45.2±5.5)分钟、(14.4±3.5)天和(22.3±4.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旋转皮瓣组术中出血量为(23.1±4.2)ml,菱形旋转皮瓣组为(56.1±6.2)ml,不规则旋转皮瓣组一期伤口愈合率为97%,菱形旋转皮瓣组为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旋转皮瓣组术后并发症低于菱形旋转皮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1年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旋转皮瓣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设计不规则皮瓣有助于减少损伤,降低并发症,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切开引流囊壁搔刮术与切除袋形缝合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切开引流囊壁搔刮术治疗(切口开放搔刮组)20例,行切除袋形缝合术治疗(切除袋形缝合组)23例。结果:切口开放搔刮组、切除袋形缝合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0.40±5.22)min、(43.49±7.45)min,住院时间分别为(7.70±1.42)d、(8.17±1.47)d,愈合时间分别为(34.45±7.72)d、(24.48±5.96)d,术后疼痛NRS评分分别为(4.15±1.09)、(4.74±0.96)。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6年,两组均无复发。结论: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是治愈骶尾部藏毛窦的关键,急性感染期选择切开引流囊壁搔刮术、慢性窦道期选择切除袋形缝合术均可治愈骶尾部藏毛窦。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4种手术方法治疗藏毛窦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江苏省中医院肛肠科收治的43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藏毛窦切除+切口开放术4例(切口开放组)、藏毛窦切除+切口直接缝合术7例(直接缝合组)、藏毛窦切除+切口袋形缝合术19例(袋形缝合组)、藏毛窦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13例(皮瓣转移组)。结果①4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②切口开放组、直接缝合组、袋形缝合组和皮瓣转移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6.70±8.69)d、(16.43±10.68)d、(15.84±11.29)d和(14.69±4.01)d,术后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64.75±6.50)d、(34.57±19.15)d、(35.16±15.49)d和(17.92±4.29)d。4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愈合时间皮瓣转移组明显短于其他3组(P〈0.05),直接缝合组和袋形缝合组均明显短于切口开放组(P〈0.05),直接缝合组与袋形缝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4组的并发症:直接缝合组有2例患者切口部分裂开,2例患者因切口感染行部分拆开;皮瓣转移组1例患者术后切口渗血行部分拆开引流,1例患者出现张力性水泡;其余2组没有发生并发症。切口愈合后随访半年均无复发。结论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得出,藏毛窦术后的闭合方式根据切口张力大小而定,张力小者可行直接缝合,张力大者可行袋形缝合;病变范围广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可行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  相似文献   

7.
藏毛窦切除术后切口开放、缝合或皮瓣转移的疗效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藏毛窦手术3种不同切口处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5月~2009年10月施行藏毛窦手术62例,随访43例,其中单纯切除术12例(切口开放组),切除后缝合18例(切口缝合组),切除后行各种皮瓣转移术13例(皮瓣转移组,包括菱形皮瓣转移6例,椭圆形皮瓣转移5例,三角形皮瓣转移2例)。结果单纯切除组切口愈合时间(70.1±11.6)d,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3.7±0.9)分,愈合后切口不适、针刺样疼痛7例,其中2例瘢痕处反复脱皮,无复发。切口缝合组切口愈合时间(34.3±7.6)d,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3.7±1.1)分,术后切口渗出10例,裂开5例,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1例,切口不适、针刺样疼痛3例,无复发。皮瓣转移组切口愈合时间(21.2±6.1)d,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2.3±0.9)分,切口裂开2例,前8例中2例皮肤表皮层坏死,改善缝合方法后5例无皮肤坏死,切口不适1例,1例复发。结论藏毛窦手术后切口闭合愈合时间较短,不影响手术效果,择期行切口闭合手术应是较好选择。闭合方法的选择根据切口张力的大小而定,张力小时可直接缝合切口,张力大时采用皮瓣转移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Ⅰ期切除缝合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5例骶尾部藏毛窦行Ⅰ期切除缝合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性分析。结果全组除1例术后5月复发外均治愈,无手术意外损失及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12~16天,术后随访6月~1年,无窦道复发。结论Ⅰ期切除缝合治疗藏毛窦具有手术切除彻底、复发率低、愈合时间短、缩短住院周期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骶尾部病灶切除敞开创面联合邮票植皮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疗效。方法在2008年6月至2015年9月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6例骶尾部藏毛窦病人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病灶切除敞开创面联合邮票植皮术,记录手术时间,术后观察病人并发症情况、住院及愈合时间,并对病人进行随访,观察复发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5.8min;术后当晚仅有1例病人因疼痛肌注曲马多止痛,无病人出现切口感染;病人住院时间为13~16 d,平均完全愈合时间为术后15.4 d;术后随访时间为3~14个月,无病人出现疾病复发。结论病灶切除敞开创面联合邮票植皮术治疗藏毛窦疗效满意,相比其他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手术,具有手术简单、疼痛程度轻、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复发后不增加再次手术难度等显著优点,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84例骶尾部藏毛窦病例的诊治过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分析、总结。对骶尾部藏毛窦复发者及瘘道走形长度大于5 cm者采用窦道切除切口敞开术,完整切除病变组织,予以康复新液纱条每日湿敷换药治疗;无复发者且瘘道走形长度小于5 cm者采用切除一期缝合,切口褥式缝合,消灭死腔。结果采用切除一期缝合术者36例,窦道切除切口敞开术者48例。有2例切除一期缝合术者术后半年复发,行窦道切除切口敞开术后以康复新液换药而愈;其余82例均一次性手术治愈。切除一期缝合的伤口愈合时间为14~35 d,平均为26 d;窦道切除切口敞开愈合时间为30~45 d,平均37 d。无一例发生并发症。随访1年以上均无复发。结论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以及围手术期的合理护理能最大程度地治愈及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骶尾部藏毛疾病是原发于臀沟并向上蔓延的骶尾部慢性皮下感染,常反复破溃形成窦道即藏毛窦.藏毛窦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苯酚注射、冷冻、切开引流搔刮、病灶整块切除等[1].北京市肛肠医院近年收治的藏毛窦患者多为外院手术治疗失败或复发者,通常窦道分支复杂,病变范围广泛,如果术后创口开放,二期愈合时间很长;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患者伤口疼痛和换药次数.2010年1月至6月我们采用改良Limberg、Dufourmentel菱形转移皮瓣成形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16例,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V-Y皮瓣成型术在骶尾部藏毛窦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期间我院采用切除窦道、改良V-Y皮瓣成型术治疗的12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一期愈合,无皮瓣坏死、皮下血肿及切口裂开,随访1~4年,均无复发。结论从本组有限的病例资料结果来看,改良V-Y皮瓣成型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效果较好,操作简单,术后美观。  相似文献   

13.
祝斌  龙浩成  戴洛 《腹部外科》2013,(5):323-324
目的 探讨骶尾部藏毛窦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收治骶尾部藏毛窦5例,5例均骶尾部感染反复发作,待炎症消退后均行藏毛窦一期切除缝合术.结果 5例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藏毛窦,3例术后I期愈合,2例术后切口轻度裂开,经换药后治愈.随访6~1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藏毛窦疾病容易误诊,术前应仔细检查,明确手术范围,彻底手术切除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术(VSD)在骶尾部藏毛窦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组行菱形皮瓣成形术(Limberg)并VSD治疗,对照组15例行Limberg手术并常规负压引流球引流.比较2组临床指标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引流时间短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袋形缝合术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袋形缝合术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骶尾部藏毛窦13例。结果13例患者全部治愈,随访1年,未见明显复发及并发症。结论袋形缝合术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骶尾部藏毛窦手术操作简单,治疗彻底,缩小了手术创面,愈合时间相对缩短,复发少,患者痛苦少,长期效果优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骶尾部藏毛窦切除后袋形缝合和一期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至2012年我院收治藏毛窦患者并分别进行藏毛窦切除后袋形缝合术或一期缝合手术21例,其中12例采用袋形缝合,9例采用一期缝合.结果 藏毛窦切除后袋形缝合平均创面愈合时间(33.50±19.45)d,袋形组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无复发;一期缝合平均创面愈合时间(27.33±17,16)d,2例术后感染,切开引流,二期愈合,1例出现术后感染后创面未愈,再次手术治愈,1例创面轻微裂开,复发1例(11.1%).结论 藏毛窦切除后袋形缝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及复发率低,一期缝合的优点是创面愈合快,但是应当考虑到患者感染率较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乌蔹莓膏应用于急性骶尾部藏毛窦脓肿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84例采用切口开放手术(袋形缝合术)治疗的急性骶尾部藏毛窦脓肿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采用乌蔹莓膏换药治疗,n=41)和对照组(采用医用凡士林敷料换药治疗,n=43),比较两组的创面疼痛和渗液情况、创面肉芽生长情况、愈合情况、住院时间及愈合皮肤瘢痕增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创面疼痛及渗液情况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创面肉芽生长更好,创面愈合速度更快,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更短(均P<0.001)。术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中的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乌蔹莓膏应用于急性骶尾部藏毛窦脓肿术后创面的疗效较好,可有效减轻术后创面疼痛、渗液,促进肉芽生长,加快创面愈合速度,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抑制瘢痕增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筋膜组织瓣及皮瓣分层缝合修复骶尾部藏毛窦切除后创面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19年3月—2022年8月收治9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男7例,女2例;年龄17~53岁,平均29.4岁。病程1~36个月,中位病程6个月。伴有肥胖和毛发浓密者7例,感染3例,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2例。病灶切除后创面范围3 cm×3 cm~8 cm×4 cm,深度3~5 cm、达肛周或尾骨;伴有肛周脓肿形成2例,尾骨炎性水肿1例。术中扩大切除,设计并切取臀部左、右两侧筋膜组织瓣及皮瓣,范围均为3.0 cm×1.5 cm~8.0 cm×2.0 cm。创面底部放置“十”字引流管,筋膜组织瓣及皮瓣推进分3层缝合,即筋膜层“8”字缝合、真皮层内倒刺线减张缝合、皮肤间断缝合。结果 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裂开、术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均无窦道复发,臀沟外形满意,臀部两侧对称,局部切口瘢痕隐蔽,外形破坏最小。结论 筋膜组织瓣及皮瓣分层缝合修复骶尾部藏毛窦切除后创面可有效填塞腔隙,降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菱形皮瓣转移治疗骶尾部藏毛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藏毛窭炎是骶尾部窦道慢性炎症或感染.其手术方法较多,从简单的脓肿切开、窦道切除不缝合或部分缝合,到较复杂的窦道切除一期缝合或各种整形皮瓣缝合.我院收治患者大部分为手术治疗失败或复发者,有些曾行数次手术.因此简单的手术方法常不再适合,近年我们采用菱形皮瓣转移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回顾性分析124例复发性藏毛窦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发现对于急性感染期的复发性藏毛窦患者可以选择袋形缝合, 非急性期的复发病例应尽可能选择皮瓣转移技术, 其中范围较大的藏毛窦或臀沟深陷者, 要优先考虑Limberg皮瓣转移术;对于范围较小并且对创面美观度要求高的藏毛窦患者, 应选择Bascom Ⅱ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