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疼痛,特别是慢性疼痛,引起包括感觉分辨、情绪体验、认知行为等多方面的改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何对慢性疼痛患者的痛觉异常、认知障碍和负性情绪等各个方面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调控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大脑边缘系统相关脑区参与了"痛觉—情绪—认知"的形成与表达。针刺对慢性疼痛具有多维度的全面调节作用,大脑边缘系统相关脑区也参与介导了针刺镇痛效应。但目前对这些脑区在针刺治疗慢性疼痛多维度调控方面的作用机制认识还相当薄弱,尚待研究。本文就目前边缘系统参与慢性疼痛的神经机制以及边缘系统在介导针刺镇痛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阐述大脑边缘系统相关脑区与慢性疼痛多个维度之间的机制研究,及其在介导针刺治疗慢性疼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刺镇痛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针刺的神经传导通路与机体痛觉传导通路基本相似,对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推断这可能是针刺缓解疼痛的一种调节机制。本文总结了近五年针刺治疗各种疼痛疾病的机制研究,从传导通路上分析得知针刺能激发神经元活性,改善周围神经的病理变化,增加神经元之间突触传递,修复受损的周围神经以缓解疼痛。此外,应用针刺或加用电针治疗痛症,能改善大脑内与疼痛相关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对镇痛起到一定的中枢调控作用。在研究中还发现针刺能减少病变区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增加细胞自噬和血管调节因子的表达。这些反应之间常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共同缓解机体疼痛症状。然而,临床中针刺手法及辅助方法众多,治疗选取的相关穴位各异,根据疾病定位定性后选择最优组合方式是今后总结经验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可导致患者肢体运动、认知、语言等多个系统发生损害,其中认知功能障碍是其常见的临床后遗症。针刺疗法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脑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其临床疗效确切,亦有大量有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该文就近年采用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临床及机制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为今后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多实用新疗法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金月  白妍  王顺 《光明中医》2023,(8):1531-1534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除了运动症状以外,还有神经精神障碍、睡眠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其中认知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抗帕金森用药对于PD伴认知功能障碍无显著改善,多项研究表明针刺对PD伴认知功能障碍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因此,文章就PD-CI的发病机制以及针刺治疗方法做简单阐述,为今后PD伴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干预对慢性疼痛经历小鼠社会认知行为的作用及机制探讨。方法:选用8周龄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针刺组(模型组+电针治疗)。3组分别进行旷场、社会认知行为实验,分析小鼠行为学结果;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方法检测海马组织中突触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表达变化及树突棘数量、密度改变。结果:旷场实验中各组小鼠运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假手术组和针刺组在中心区停留时间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社会认知行为中Trial 1实验:假手术组、模型组与针刺组小鼠围绕在两个空圆柱的探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ial 2实验:3组小鼠在陌生鼠1(Stranger 1)周围区域停留时间明显大于围绕空玻璃圆柱的时间(P<0.01);Trail 3实验:假手术组和针刺组与熟悉鼠(Familiar)相比对陌生鼠2(Stranger 2)探索时间更长(P<0.01),模型组未对陌生鼠2(Stranger 2)表现出更强的探索欲(P>0.05)。蛋白免疫印迹显示:模型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突触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针刺...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文献进行述评,为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方法对近10年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fMRI研究进行回顾,依据病种选择、样本量计算、试验设计、研究结果四方面内容进行述评,分析并总结当前研究现状。结果偏头痛、膝骨关节炎和下腰痛是目前研究中涉及频次最高的3个病种。受试者的疾病亚型、年龄段、利手习惯及fMRI禁忌症在研究中基本都保证了一致性和规范性。但多数研究仍存在样本量计算方式不明确的问题。对照组设置主要包括标准对照、无效对照和安慰对照。针刺效应因素在各研究间存在较大差异。研究中结局指标包括疾病特异性量表、疼痛评分及心理、精神状态的评估。fMRI设计以静息态和单一任务态设计为主,多任务fMRI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证实针刺可调节疼痛处理网络的功能连接,有效建立心理物理疼痛稳态。结论运用fMRI探讨针刺治疗慢性疼痛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丰硕,未来可通过扩大病种的选择,完善质量控制,关注针刺效应影响因素,丰富数据处理手段,借鉴多学科任务设计方式等方式,促进针刺疗慢性疼痛机制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证实针刺治疗慢性疼痛所致抑郁症的有效性,并分析其优势。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西药组,分别接受针刺、抗抑郁药(黛力新)抗抑郁治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疼痛模拟评分(VAS)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周末进行评定。结果:①针刺组治疗前后HAMD、VAS评分、HAMD减分率比较均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②西药组治疗前后HAMD、VAS评分、HAMD减分率比较均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③治疗后1周,针刺组和西药组组间比较HAMD减分率^*及VAS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④治疗后2周、4周针刺组和西药组组间比较HAMD、VAS评分、HAMD减分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⑤治疗前后针刺组无不良反应,西药组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刺和抗抑郁药黛力新治疗慢性疼痛所致抑郁症均有确切疗效,针刺疗效和黛力新相当,但针刺起效快。针刺治疗相对于西药治疗无副作用、无不良反应,并且针刺治疗可以多靶点对机体进行整体调整。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方法多样,主要有认知功能训练、药物治疗、针刺干预等。大量临床实践已证实针刺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恢复具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搜集近几年关于针刺对脑血流、对神经细胞内部结构以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等的影响,并从以上几方面将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部分作用机制做简单阐述;提出目前针刺治疗本病的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9.
慢性疼痛是困扰全人类的难题之一,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导致其并未得到完全有效的控制。针刺治疗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治疗慢性疼痛的主要疗法之一,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晰。表观遗传学主要研究在基因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表型或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其与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表观遗传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分子层面对其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的机制进行综述,并探讨表观遗传学视角下针刺的镇痛机制,以期为针刺镇痛的机制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科学研究常涉及对疼痛的定量评价,其中以疼痛相关量表最为常用。文章总结、分析近10年来发表在Pub Med上的高质量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RCT研究中慢性疼痛量表使用情况,以期为今后研究中疼痛测评量表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认知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PD)常见的并发症,可发展为PD痴呆,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从病因病机来看,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肾精、气血亏虚,标实为气滞、痰浊、瘀血;针刺疗法依据补肾生髓,健脑益智的治疗原则,对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PD-CI)具有一定疗效.因此,文章就PD-CI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方法做简单概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对偏头痛及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情绪障碍的改善作用及其有效时限。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Pub Med、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自建库至2018年12月针刺治疗偏头痛或膝骨性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0版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病例数2450例。在即时效应方面,针刺组患者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情感功能副表评分高于对照组(6.38[2.78,9.98],I 2=25%);在健康调查简表(SF-36/SF-12)精神健康副表、西班牙生活质量指数(PQLC)量表心理功能及消极情绪副表评分上,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针刺组MSQ情感功能副表评分高于对照组(9.66[3.06,16.25],I 2=44%);针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防治全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研究组用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对照组用音乐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术后脑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防治全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针药并用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针刺配合安理申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从诊断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辨证为肝肾阴虚证型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针刺组、针药组、西药组三组,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检查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进行评估。结果针药组与针刺组、西药组相比,MMSE和MoCA量表评分,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相比,MMSE和MoCA量表评分及P300潜伏期和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三种治疗方法中,针刺配合盐酸多奈哌齐(安理申)治疗肝肾阴虚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正常老年化和老年期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过渡阶段。据统计,10%~15%MCI患者会转变为AD,转化率是正常老龄化的10倍。针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疗效和安全性已经过国内大量临床验证,其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和多层面的作用特点,安全、有效,在临床中广泛用于治疗MCI。笔者对针刺治疗MCI的机制和临床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发现针刺可以抑制Aβ沉积、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调节胆碱能系统,发挥治疗作用;在临床治疗中,针药结合治疗MCI的疗效更好,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脑损伤是指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损伤,为临床常见且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不仅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过重的经济、心理负担,甚至还威胁到患者生命,故一直备受临床关注。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继发意外的发生。运动针刺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神经调节、肌肉力量等多个方面的康复,且具有易操作、费用低等优势,被认为对脑损伤导致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具有积极的疗效。文章旨在探讨脑损伤的病因和病机,以及运动针刺作为一种潜在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运动针刺治疗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生成、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加尼氏体的表达、调节血清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水平、降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等。这些机制有助于改善脑损伤后的神经系统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同时也有助于预防进一步的神经损伤。运动针刺治疗为脑损伤患者提供了一种全面、多角度的康复方法,为未来的脑损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文章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脑损伤的治疗机制以及发展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奥拉西坦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口服奥拉西坦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奥拉西坦治疗,疗程为4星期。观测两组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MMSE、MoC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MMSE、Mo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Hcy含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浆Hcy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口服奥拉西坦是一种治疗VCIND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杨珊莉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94-2095
认知功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Schmidt等在1994年报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1周时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为61%,6个月时仍有37%的患者遗留认知缺损[1].在临床上,以神呆思钝为其主要表现,从中医理论上来讲,属于中医"健忘"、"呆痴"、"郁证"等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杨珊莉 《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94-2095
认知功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Schmidt等在1994年报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1周时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为61%,6个月时仍有37%的患者遗留认知缺损.在临床上,以神呆思钝为其主要表现,从中医理论上来讲,属于中医“健忘”、“呆痴”、“郁证”等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有关疼痛和记忆的神经网络之间有着较多的共同结构,构成疼痛网络核心的主要结构同样也是记忆网络的一部分。慢性疼痛反复发作导致外周异位冲动长期持续性兴奋,引起神经活动依赖的突触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而产生长时程增强效应,即诱导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疼痛记忆"。针刺作为慢性疼痛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可通过刺激躯体外周对脊髓背角、海马、扣带回等"疼痛记忆"相关区域产生镇痛作用,其机制包括阿片肽介导的镇痛效应、抑制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等。本文就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国内外最新文献研究,对"疼痛记忆"的形成和针刺干预慢性疼痛突触可塑性变化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