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妍  杨燕  齐宝庆 《天津药学》2005,17(5):31-32
目的:评价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DVT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采用尿激酶静脉滴注,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于治疗2周后观察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皮温等情况及检查下肢血管多普勒.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剂量尿激酶配合低分子肝素治疗DVT效果优于单用尿激酶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治疗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溶栓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小剂量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联用,对照组单纯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进行对照研究。两组同时给予降颅压、脑细胞营养保护剂、钙离子拮抗剂等治疗。结果急性脑梗死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溶栓疗效优于单纯尿激酶治疗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两者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出血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血栓通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1例确认为LEDVT的患者给予尿激酶20万U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应用输液泵经患肢足背静脉注射,于半小时内滴完,每天一次,连续5~7d。同时应用注射用血栓通(冻干)0.5溶于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4100U皮下注射,1次/12h,连续5d。第3天加用华法林钠片2.5mg,每日一次,并根据PT调整药量。结果本组51例,痊愈8例(16%),有效34例(67%),无效9例(17%),总有效率为82%。治疗前后HCT、Fg都有所降低,自身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延迟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血栓通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不同剂量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中尿激酶大,小剂量与疗效,出血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20眼,随机分成两组,小剂量组60例,大剂量组60例,分别给予尿激酶1万U/kg及1.5万/kg静滴,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出血并发症,结果:大剂量疗效优于小剂量组(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与小剂量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5万U/kg静滴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较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尿激酶溶栓方案和低分子肝素抗凝方案治疗肺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P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溶栓组和抗凝组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均明显减慢,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也均明显改善,但抗凝组不如溶栓组显著(P〈0.05)。溶栓组和抗凝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2%、88.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疗效优于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并与低分子肝素钙对比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发病6h后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组和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在常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尿激酶30万~40万U/次,2次/d,连用5~7d。对照组用低分子肝素钙连用7~10d,两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低分子肝素钙。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应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各39例,A组给予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B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治疗不同时间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临床疗效高于B组,各评定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应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良好,且可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预后,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科收治的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的9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7例,给予尿激酶150万U加入100 ml生理盐水内行溶栓治疗,于半小时内静脉滴注完毕;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溶栓前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IU静脉推注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为91.7%,观察组再通率为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2.1%,对照组为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显著疗效显著,且预后好,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李爱女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0):97-97,9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应用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钙、复方丹参液、门冬氨酸钾镁(三联法综合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分两组,溶栓组40例,发病1~12h内给尿激酶1000~2000万U,0.5h内静脉滴注完,4h后,给低分子肝素钙5000U,腹部皮下注射1次/12h,门冬氨酸钾镁及复方丹参液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d,非溶栓组20例,除未用尿激酶外,其余同溶栓组。结果溶栓组总好转率96.6%,非溶栓组好转率为70%,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联法综合抗凝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既能早期溶栓,使栓死的冠脉血管再通,又能防止通后血管已发生再梗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尿激酶溶栓疗效的差别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24h之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50例,分为两组应用尿激酶溶栓,1次冲击剂量尿激酶60-100万U为大剂量组20例;10-30万U,1次/d,连续3d为小剂量组30例。结果 两组总疗效相近,但大剂量组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小剂量组(P<0.01)。结论 大剂量尿激酶1次冲击治疗急性脑梗塞起效早、安全,未见明显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与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对医院收治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汇总,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组)30例。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明显,预后良好,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应用巴曲酶和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FIB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变化(P〈0.05);两组均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尿激酶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20例颈内动脉系统的脑梗死患者按单、双号顺序随机进入大剂量尿激酶治疗组66例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组54例,各组再设三个亚组即大剂量尿激酶治疗组分为轻型15例、中型39例、重型12例;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组分为轻型14例、中型31例、重型9例。大剂量尿激酶治疗组应用药量为150万U/次,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组应用药量为50万U/次,连用3d。结果大剂量尿激酶治疗组与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3%与74.0%,统计学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中型病例有效率分别为92.3%与74.1%,统计学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轻型病例有效率比较分别为93.3%与92.8%,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重型病例有效率比较分别为75.0%与44.4%,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总有效率大剂量应用效果优于小剂量应用,尤其中型脑梗死患者用药剂量不同,疗效亦不同,即大剂量优于小剂量。  相似文献   

14.
低分子量肝素与香丹合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低分子量肝素与香丹注射液联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 0例病人分为 3组 ,联用组 4 0例 ,用低分子量肝素 5 0 0 0抗Xa国际单位腹部脐周皮下注射 ,每12h 1次 ,香丹注射液 4 0ml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5 0 0ml中 ,静脉滴注 ,每天 1次 ;低分子量肝素组 30例 ,只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 ;香丹组 30例 ,只用香丹注射液治疗。 3组治疗时间均为 10~ 14d。结果 :联用组的临床疗效高于低分子量肝素组和香丹组(P <0 .0 5 )。不良反应发生率 3组间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和香丹注射液联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效果优于单用其中一种药物治疗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王天秋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160-16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两组NIHSS、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较对照组效果明显(P〈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33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血塞通,观察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和奥扎格雷。两组患者疗程为14 d。采用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症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巴曲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巴曲酶组、低分子肝素组、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巴曲酶组患者给予巴曲酶10BU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d;低分子肝素组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10d;联合治疗组给予巴曲酶10BU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d,及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10d。于治疗前、治疗后7d,14d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在治疗前、治疗后10d进行凝血指标检测。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巴曲酶组(77.5%)与低分子肝素组(70%)(均P〈0.05)。各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和巴曲酶组经治疗,血浆蛋白原含量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联合治疗组5例,巴曲酶组1例,低分子肝素组2例出现轻微皮下、牙龈出血,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巴曲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较好,优于单独使用巴曲酶或低分子肝素,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后加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入选患者96例,随机分为尿激酶+肝素(48例)治疗组、对照组(48例)。结果治疗后12h及7、14d神经功能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特别是发病后3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者。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有效治疗方法。溶栓后需继续抗凝治疗,才能有效防治再梗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 9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与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14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同期的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尿激酶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旨在探讨动脉溶栓的优点。方法: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动脉组50例和静脉组50例,动脉组采用尿激酶30~50万U加入氯化钠注射液30 ml颈动脉推注;静脉组用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加尿激酶(100~150万U)在30 min内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于12 h后复查凝血象和血小板,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次,2次/d皮下注射,24h后复查头CT,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次,1次/d口服,共3 d,3 d后改为100mg/d口服,同时常规给予静滴灯盏花和胞磷胆碱等药物治疗。结果:动脉组总有效率76%,静脉组总有效率6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经颈动脉直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