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症PTCA术后48h的监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症PTCA术后在CCU 4 8h内的监护与护理方法。方法 :监测心电、血压、穿刺局部的变化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加强心理护理。结果 :38例急症PTCA术后患者 ,4 8h内出现短阵室速 2例 ,频发室性早搏 8例 ,拔管时迷走神经反射 1例 ,经及时处理好转 ,均痊愈出院。结论 :术后严密监护、积极处理 ,减少及预防并发症的出现是急症PTCA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TCA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对29例急性心肌梗死施行PTCA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结果PTCA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出现严重心律失常5例,占17.2%,迷走神经反射4例,占13.8%,穿刺部位出血5例,占17.2%。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TCA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虽较一般冠心患者高,但术后全程监护及有针对性的护理可以减少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预防PTCA术后迷走反射发生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术后迷走反射发生的预防和措施。方法 针对迷走反射发生的原因,对75例PTCA病人采取预防低血容量、控制空腔脏器过渡回缩、调整患者精神状态等措施。观察速走反射发生率,并与75例按一般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干预组速走反射发生率为2.61%;对照组速走反射发生率为28%。结论 对于PTCA患者采取预防低血容量、控制空腔脏器过度回缩、调整精神状态等措施,对降低迷走反射发生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4.
PTCA及支架安置术后患者应对方式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PTCA及支架安置术后患者的应对方式。方法采用基本情况调查表及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对50例PTCA及支架安置术后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PTCA及支架安置术后患者最常采用的应对方式为面对,其次为回避,较少使用屈服的应对方式。不同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患者所选择的应对方式也有差异。结论PTCA及支架安置术后患者主要采取面对的积极应对方式,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采取这些应对策略去缓解术后压力,以便有的放矢地改善患者手术后的身心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党书毅  张群林 《临床荟萃》2001,16(12):571-573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 ,PTCA)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CHD)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术后再狭窄 (restenosis ,RS)发生率高 ,约有 3 0 %~ 5 0 %的手术成功者在手术后 3~ 6个月出现冠脉RS。故PTCA术后RS的预防至今仍是介入心脏病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在过去的十余年里 ,人们对RS的发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但目前对其发生机制了解尚不完全 ,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待继续研究。活性氧 (re…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PTCA加支架术的术后护理。方法:通过加强术后心电、血压的监测,注重拔除鞘管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9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TCA支架术,除1例患者术后死于心脏破裂外,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后严密监护,积极处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是急诊PTCA加支架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PTCA及支架安置术后恢复期病人学习需要的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是用于改善心肌血液供应的非外科手术方法。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是在PTCA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目的是防止和减少PTCA后冠状动脉闭塞。此法因其创伤小 ,疗效显著 ,自 80年代后期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严重的冠心病。但近年国外的一些研究报道提示[1 ] ,PTCA及支架安置术后病人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分别可达到 40 %和 2 2 % ,病人术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对知识的缺乏是导致再狭窄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 ,认识术后恢复期 (6个月 )病人的学习需求 ,将有助于护士帮助病人选择适当的生活方式和…  相似文献   

8.
临床护理路径在AMI行PTCA术后早期康复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AMI行PTCA术后早期康复的作用。方法:将AMI行PTCA术后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按医嘱进行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的术后卧床时间、住监护室时间、住院时间都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 <0 .0 0 1) ,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则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 <0 .0 5 ) ,穿刺口出血及血肿等的出现无明显差异,术后患者的舒适度明显增加。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用于AMI行PTCA的术后早期康复效果好,护理质量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5月至2003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8例。在C型臂X光机引导下,经股动脉穿刺PTCA术。结果:3例冠心病PTCA不成功,转外科行择期搭桥术,其余65例手术成功.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冠心病行PTCA治疗其护理很重要,特别应加强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持续灌流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CPPTCA)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先将80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行冠脉造影,双支及以上者为多支病变,共有56例,分为药物组和在用药的基础上加用CPPTCA各28例.结果 CPPTCA组术后症状迅速缓解,室壁运动明显改善,无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随访6个月,CPPTCA组有8例心绞痛复发,9例运动心电图阳性,无1例发生心肌梗死和死亡;而对照组中28例均有心绞痛发作,运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均显示心肌缺血,有8例发生心梗和4例死亡,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PPTCA对劳力型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术后心绞痛、血管狭窄明显减轻,室壁运动得到改善,缺血样心电图大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六级法早期康复活动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113例UA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0例和对照组53例。对康复组患者实施六级法早期康复活动,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康复组较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前6min平均步行距离康复组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卧床引起的并发症(便秘)康复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肺部感染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活动较传统护理方式优越,能够显著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六级法早期康复活动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113例UA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0例和对照组53例。对康复组患者实施六级法早期康复活动,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康复组较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前6min平均步行距离康复组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卧床引起的并发症(便秘)康复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肺部感染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活动较传统护理方式优越,能够显著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王滨和 《临床医学》2009,29(4):27-28
目的通过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心绞痛入院时血清尿酸(UA)水平,并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健康者比较,探讨尿酸与心绞痛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219例于本院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时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UA水平。在门诊体检者中选取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75例和健康对照组87例。结果各组间UA水平:UAP组(357±63)μmol/L,SAP组(259±42)μmol/L,健康对照组(207±35)μmol/L。UAP组与SAP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尿酸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故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尿酸水平,有助于了解和评价病情,早期干预可能会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卢思稼 《临床医学》2011,31(2):12-13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将122例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标准治疗,而葛根素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观察心绞痛发作的频率以及病情加重进展为心肌梗死的病例数。结果加用葛根素的治疗组心绞痛发作的频率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P〈0.05);两组进展为心肌梗死的病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P〉0.05)。结论葛根素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故有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改善患者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心脏康复训练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收治的1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经PCI治疗患者,按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单序号的55例为观察组,双序号的55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脏康复训练。对比两组PCI治疗前后心功能、运动耐量、生活质量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PCI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ventricularend-systolicdimension,LVESD)及6min步行试验(6-minutewalktest,6MW T)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VEF更高(P<0.05),LVEDD,LVESD更低(P<0.05),6MWT值更大(P<0.05)。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更高(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不稳定型心绞痛经PCI治疗患者心功能的恢复,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微小核糖核酸-155 (miRNA-155)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从而阐明miRNA-155在UAP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住院的UAP患者21例,同时以疑似不典型冠心病症状而冠脉造影正常的住院患者1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miRNA-155表达水平,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表达水平。免疫磁珠法分选10例UAP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将分离的细胞分为对照组、miRNA-155组和miRNA-155抑制物组。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干预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辅助性T细胞Th1和Th2数量,实时定量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IFN-γ受体α(interferon gamma receptor alpha,IFN-γRα)、T细胞表达T盒(T-box expressed in T cells,T-bet)、GATA结合蛋白3(GATA-binding protein 3,GATA-3)的mRNA及蛋白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IFN-γ、IL-4的表达。结果 UAP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miRNA-155与血清IFN-γ表达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miRNA-155的表达与血清IFN-γ呈显著正相关(r=0.842,P<0.01)。与对照组比较,体外培养CD4 +T淋巴细胞miRNA-155组Th1数量、T-bet mRNA及蛋白、培养液上清IFN-γ表达显著增加,IFN-γRα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Th2数量、GATA-3、IFN-γRα的mRNA、GATA-3蛋白表达及培养液上清IL-4无明显改变(均P>0.05);miRNA-155抑制物可有效地阻断miRNA-155的上述作用。结论 miRNA-155主要通过影响Th1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参与对CD4 +T淋巴细胞的调控,在UAP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调查和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围术期的焦虑状况,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法,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方法 选取348例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并行择期介入治疗的患者,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scale,SAS)测试调查,分为SAS<50分患者与SAS≥50分患者组.两组患者又分别随机分为两个亚组,其中一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另一组进行常规护理,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女性较男性SAS积分更高(61.1±10.9 vs 53.1±12.8,P=0.038),更容易存在焦虑障碍;SAS≥50分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于SAS<50分患者更高(13.6%vs 25.1%,P=0.033);对于SAS<50分的患者,是否行心理护理干预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影响不大(11.1%vs 15.6%,P>0.05),而对SAS≥50分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3.3%vs 37.1%,P<0.01).结论 介入治疗围术期焦虑状态可显著影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的预后,对焦虑患者应当加强心理护理,对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静滴 5 单硝酸异山梨酯 (IS 5 MN)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6 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以IS 5 MN 4 0mg d治疗 ;对照组以硝酸甘油 (NTG) 2 0mg d治疗。结果IS 5 MN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 94 .4 % ,NTG组总有效率75.8% (P <0 .0 5)。两组均能降低心肌氧耗指数及ECG的∑ST ,且IS 5 MN能增加UCG心功能指标。结论静滴IS 5 MN比NTG更能有效地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缺血变化 ,且IS 5 MN有改善心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目标激励式自护模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1月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目标激励式自护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心理状态和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量表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以上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中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概念、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责任感评分及SAQ量表中疾病认知程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状态、治疗满意度评分均升高(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以上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目标激励式自护模式可以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改善心绞痛症状,提高自护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2001—2007年间9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静息心电图,连续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及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与否、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危险度分层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45%的患者较高于45%的患者病死率高(P〈0.01),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患者病死率远大于左前降支病变的患者(P〈0.01),年龄60岁以上的患者较60岁以下的患者病死率高(P〈0.05),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病死率高(P〈0.05),吸烟患者较不吸烟患者病死率高(P〈0.05),饮酒患者较不饮酒患者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入院时心率大于90次/min的患者较心率小于90次/min的患者病死率高(P〈0.05),发生复杂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病死率较无复杂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病死率有明显意义(P〈0.01),高危组患者死亡率较低危组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左心室功能,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和范围、年龄、性别、吸烟、复杂型心律失常、危险度分层均是影响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远期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