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全身炎症反应出现的情况及其与病变大小、病变部位、血糖、白细胞、体温的关系。方法 根据58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白细胞确定是否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结果 急性重症脑卒中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与病灶的大小、是否影响脑室、血糖高低显著相关;与性别、年龄无关。存在SIRS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较不存在者明显升高。结论 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出现SIRS提示脑组织的继续损害,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纳洛酮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 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血清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 方法 随机将86例SIRS分为两组,A组42例,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予以扩容、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抗感染以及重要脏器功能支持等治疗;B组44例,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另以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为对照组(C组),采用ELISA方法测定3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浓度. 结果 86例SIRS中82例(95.3%)治愈,A组和B组的死亡率(3/42,7.1%vsl/44,2.7%)存在差异(P<0.05).治疗前A组和B组的IL-6和TNF-α浓度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C组(P<0.05);A组治疗后12 h、24 h以及48 h的IL-6和TNF-α浓度无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后72 h浓度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IL-6和TNF-α进行性下降(P<0.05),治疗后B组各时间点的IL-6和TNF-α浓度低于A组(P<0.05).B组血清IL-6和TNF-α同步进行性下降,其下降与纳洛酮早期干预呈正相关(p=0.74). 结论 IL-6和TNF-α可用于动态判断SIRS的进展和预后,纳洛酮早期使用可降低IL-6和TNF-α的水平进而缓解SIRS.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古籍的整理、归纳,总结中医学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认识及外治经验,提出中医外治法治疗SIRS以刮痧和刺络放血为主要干预手段,急性期取四肢部腧穴,衰竭期根据辨证选取相应脏腑的背俞穴;此外,总结与SIRS发生相关的细胞因子及治疗靶点,分析中医外治法调节机体炎症反应的相关机制及治疗SIRS的潜在作用机制,据此提出有待验证的中医外治法治疗SIRS的潜在作用机制的通路模式图,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随意型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大白鼠为实验动物,在其背部形成7cm×2cm的任意型皮瓣,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即刻腹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术后即刻腹膜下注射NAC,并分别于术后1,12,24和48h取皮瓣组织作形态学观察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术后3h皮瓣组织TNFα的表达。结果:实验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组织学检查发现实验组皮瓣组织结构的破坏较对照组轻,炎症细胞浸润情况,术后1h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2,24和48h炎症细胞计数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5,P<0.01和P<0.01);两组术后3h皮瓣组织浸润的炎症细胞中均有TNFα表达,实验组为弱阳性,而对照组为强阳性。结论:腹膜下注射NAC可以提高大鼠背部随意型皮瓣成活率,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NFα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减少炎症细胞在皮瓣组织的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5.
程烜  马小明  梁勤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1):105-106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水平测定在创伤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测定50例创伤性SIRS患者血清TNF-α的动态变化并与创伤非SIRS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创伤性SIRS患者血清TNF-α含量明显增高,峰值出现在第1天,TNF-α持续升高的患者预后不良。结论TNF-α参与了创伤性SIRS的病理过程,对创伤性SIRS患者测定血清TNF-α有助于判断疾病的转归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以及乌司他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抗休克治疗组(Z组:26例)和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治疗组(U组:28例),U组在常规抗休克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10万U静注,1次/8h,连续用药7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ISS评分、APACHEⅢ评分、总的住院时间、住ICU治疗时间、MODS发生率、死亡率,以及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在治疗前(发生创伤1h内)以及治疗后第1d、3d、5d、7d各时间点血中的含量。结果 U组和Z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入院时ISS评分、初始APACHEⅢ评分、总的住院时间、住ICU治疗时间、死亡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组MODS发生率和治疗第3d的APACHEⅢ评分较Z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组与Z组患者在治疗第1d、3d、5d、7d各时间点检测血INF-α、IL-6浓度比较,U组较Z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TNF-α、IL-6是升高的,乌司他丁可降低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给予乌司他丁的干预治疗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有积极作用,从而起到保护器官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小儿吸入性肺炎并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本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吸入性肺炎合并SIRS患儿的病例资料,依据口服祛痰药的不同分成A、B两组,A组患儿均口服N-乙酰半胱氨酸颗粒,15 mg·kg-1·d-1,疗程1周;B组患儿均口服氨溴特罗口服液,2.5~15.0 m L,2次/d,疗程1周。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检测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ALT、AST和CK-MB的浓度,并观察症状、体征及肺部影像学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CRP、TNF-α、ALT、AST、CK-MB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但A组较B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A组在症状恢复及炎性指标恢复等方面优于B组(P<0.05)。结论:早期口服NAC可促进痰液稀释、排出,减轻全身炎性反应对各器官的损伤,通过调控CRP和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一定程度上阻止肺炎患儿SIRS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进展,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监测肾功能不全时的临床价值。方法 32例SIRS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按照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又分为G1(Ccr〉90ml/min)、G2(Ccr在50~90ml/min)、G3(Ccr在25~49ml/min)、G4(Ccr〈25ml/min)4组,另选15名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HGF和肿瘤坏死因-α(TNF-α)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IRS患者无论是HGF浓度[(3.7575±1.1000)ng/ml]还是TNF-α浓度[(79.3113±34.8698)pg/ml]均明显升高(均P〈0.05);各组SIRS患者的HGF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2组、G3组、G4组与G1组相比明显升高(均P〈0.05)。TNF-α浓度在G1组和G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3组、G4组与G1组相比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SIRS患者血HGF在肾功能轻度受损时即明显升高,提示HGF可以早期发现肾功能不全;而SIRS患者血TNF-α浓度在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中升高明显,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DN大鼠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N组和NAC组?8周后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NF-κB蛋白表达水平,观察肾脏病理标本?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N组和NAC组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多(P < 0.01),血清hs-CRP?IL-6和TNF-α水平升高(P < 0.01或P < 0.05),肾组织NF-κ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 0.01或P < 0.05),肾脏病理改变明显;②与DN组比较,NAC组尿白蛋白排泄率减少(P < 0.01),血清hs-CRP?IL-6和TNF-α水平降低(P < 0.05),肾组织NF-κ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 < 0.05)和肾脏病理改变较轻?结论:NAC对DN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其部分机制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赵薇  施贤清 《重庆医学》2015,(20):2790-2792
目的 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2013年1~12月,入住贵州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的56例SIRS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C组)和血必净治疗组(T组).C组采用常规治疗,T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每日2次.观察治疗前、治疗后4、7d的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动态变化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Ⅱ)、体温、心率、呼吸、白细胞的改变及MODS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4、7d后,T组较C组IL-6、TNF-a、IgG、IgM、IgA水平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生命指标亦较C组改善(P<o.05),两组MODS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SIRS患者有一定的体液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方法 将收治的116例支原体肺炎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出院时,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临床症状体征(发热、咳嗽、肺部罗音)消失的时间、住院的天数及住院的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分别为4.258,5.786,3.356,2.565,7.463;P均<0.05).健康教育知晓率、护理质量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x2分别为5.946,8.340;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可缩短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对危重儿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认识,早期诊断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阻断SIRS的连续恶化,从而降低危重患儿死亡率,对65例SIR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及研究,结果:65例SIRS病例中,感染性疾病40例(占61.5%),非感染性疾病为25例(占38.5%),结果:65例SIRS病例中,感染性疾病40例(占61.5%),非感染性疾病为25例(占38.5%).结果表明:(1)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者是儿童SIRS的重要原因;(2)SIRS的预后取决于损伤的严重性和功能不全受累的器官数,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机率越高,患儿的病死率也增高;(3)MODS是SIRS的晚期阶段.  相似文献   

13.
何洪贵 《中外医疗》2016,(31):32-34
目的 探析C-反应蛋白(CRP)在小儿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小儿细菌性肺炎(细菌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各30例,均在清晨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治疗前后CRP水平.结果 细菌性肺炎组CRP水平治疗前(44.02±14.35)mg/L,治疗3 d后(15.83±6.32)mg/L,与支原体肺炎组(13.25±4.22)、(5.22±2.15)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组CRP治疗前阳性率100%,治疗3 d后阳性率53.33%与支原体肺炎组66.67%、2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细菌性肺炎患儿CRP阳性率最高,给予CRP水平测定能够更好的与支原体肺炎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4.
15.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6年间3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特点、实验室检查、X线表现特点及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疗效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不但好发于年长儿童.表现为发热,顽固性剧烈咳嗽.肺部体征少,X线表现多为单侧病变,病变下肺多于上肺,右肺多于左肺,多为不完全节段或大叶实变及大片状密度增高影,而且婴幼儿也可发生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表现为咳嗽伴喘憋,以不规则发热为主.肺部体征罗音比年长儿多.胸部X线表现多为双下肺小片状密度增高影、肺炎支原体肺炎可发生肺外脏器受损应用红霉素及阿奇霉素治疗可痊愈.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症状较重,大多数体征较轻微,X线胸片阴影明显,是本病的特点对有上述表现的肺炎患儿应及时寻找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证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尤其是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可靠,且副作用少.可做为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的临床实效性进行评价研究。方法:选取收治的支原体肺炎儿童患者90例,所有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采用红霉素治疗。结果:血清学肺炎支原体IgM支原体感染检测发现,90例儿童患者的血清MP-IgM均为阳性。观察组治愈率为40.91%(18/44),改善率为93.18%(41/44),对照组治愈19.56%(10/46),改善率80.4%(37/46),观察组的治愈率及总的改善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小,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儿童坏死性肺炎(NP)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收集昆明市儿童医院呼吸内科自2017年04月至2020年04月收治住院的46例N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原学分为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MPNP)组和细菌性坏死性肺炎(BNP)组,对比两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支气管镜下表现、治疗过程及预后情况。  结果  46例NP病例中MPNP有30例,BMP有16例。MPNP组患儿年龄明显大于BNP组患儿。总发热天数MPNP组和BN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61);有呼吸急促且需要氧疗的比例,BNP组明显大于MPNP组;有呼吸衰竭需要机械辅助通气的比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10);实验室检查发现,BNP与MPNP患儿相比白细胞计数、前降钙素(PCT)C反应蛋白(CRP)均高(P = 0.031)。影像学检查发现,MPNP组坏死病灶出现明显晚于BNP组。两组合并胸腔积液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25)。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发现,MPNP患儿气管支气管黏膜、支气管管腔、分泌物性状呈多样性炎性改变。BNP气管支气管黏膜、支气管管腔、分泌物主要呈化脓性改变。两组病例经有效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两组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62)。两组影像学大部分病灶吸收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84)。  结论  NP发热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影像学吸收时间长,支气管镜下表现严重且多样化。超过10d以上的发热咳嗽,伴有胸腔积液、CRP大于80 mg/L和米汤样肺泡灌洗液可能是NP发生的危险因素。NP经积极、有效治疗,预后大多良好。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分析白血病与非白血病患儿重症肺炎临床诊治差异,以提高儿童重症肺炎的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的91例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患有白血病将患儿分为白血病组(30例)和非白血病组(61例)。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结果 白血病组患儿以发热、气促为主要症状,大多缺乏其他症状及阳性体征;并发症以口腔炎、肠道感染、泌尿系感染、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颅内感染为主;病原学以铜绿假单胞菌、真菌、肺炎克雷白菌为主;血常规检查大多数患儿白细胞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血气分析与电解质分析以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为主,Ⅰ型呼吸衰竭及Ⅱ型呼吸衰竭各6例;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多发结节样高密度影;治愈20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93.3%,死亡2例,病死率为6.7%。非白血病组患儿多有咳嗽、发热、气促、喘息表现,出现症状、阳性体征较多;并发症以脓胸、感染性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为主;病原学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副流感嗜血杆菌为主;血常规检查大多数患儿白细胞计数升高,CRP水平升高;血气分析与电解质分析以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为主,Ⅰ型呼吸衰竭8例,Ⅱ型呼吸衰竭5例;胸部影像学多表现为单侧肺局部斑片状实变影;治愈56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95.1%,死亡3例,病死率为4.9%。结论 白血病与非白血病患儿重症肺炎临床表现、病原学、治疗有很大区别,早期认识发病的高危因素,正确处理白血病化疗时并发的感染,是化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