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额叶皮层对尾核痛单位放电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参照Sawyer兔脑图谱,用SN-2型推进器以2μm/s速度将玻璃微电极插入尾核头部A3~5,R3.5~5,H3.5~5处引导神经元自发放电。结果:引导了尾核单位放电379个,其中痛单位86个,占引导总数的22.68%,包含痛兴奋单位(PEN)57个,占痛单位的66.28%;痛抑制单位(PIN)29个,占33.72%。尾核有74.42%的痛单位对刺激额叶皮层起反应。刺激额叶皮层可易化尾核PIN的电活动(62.52%出现增频反应),抑制PEN的电活动(64.91%出现减频反应)。脑室注射阿托品或氟哌啶醇均可不同程度的阻断刺激额叶皮层对尾核痛单位的影响。结论:额叶皮层参与对尾核痛单位的调制,乙酰胆碱,多巴胺及相应的受体可能参与其调制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缰核痛相关神经元放电频率变化为指标,观察腹腔注射前列腺素E2(PGE2)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外放电记录技术及辐射热-甩尾法测痛。结果:当腹腔注射PGE2后,可使缰核痛兴奋神经元(PEN)的放电频率增加,痛抑制神经元(PIN)的放电频率减少;用6-OHDA损毁交感神经后,腹腔注射PGE2大鼠痛阈明显降低,与未损毁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给药后缰核有变化神经元的百分率明显低于未  相似文献   

3.
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法,记录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痛兴奋神经元(PEN)的单位放电。主要观察中脑楔状核(NCF)尾部给予纳洛酮对PAG内PEN的痛放电影响。结果:①NCF内微量注入纳洛酮(5.5×10-3mol/L)能增加PAG内PEN的痛放电频率。②而预先注射纳洛酮(5.5×10-3mol/L)能部分阻断吗啡对PAG内PEN痛放电抑制效应。提示:NCF内某些神经元与脑刺激镇痛有关;内源性吗啡可能是NCF抗伤害感受作用中的递质或调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离断成年大鼠一侧隔-海马投射纤维后内侧隔核(MS)一氧化氮合成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情况。方法:成年SD大鼠,切断一侧穹窿海马伞(FF),术后分别存活1、2、 3、4周,进行 NADPH-d组织化学方法染色。结果:损伤后1周, MS的NOS阳性神经元减少了21 28%,P<0.05;损伤2周减少了36.05%,P<0.01;损伤3~4周减少了37.01~39.29%,P<0.01。结论:受损侧MS的NOS阳性神经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楔状核(NCF)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抗伤害感受作用的机制。方法: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结合核团微量注射的方法,于延髓中缝大核(NRM)内记录痛兴奋神经元(PEN)的单位放电,观察中脑导水管灰质(PAG)内注射纳络酮对NCF内注射TRH对NRM内PEN的痛放电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隔核内阿片主相应的受体在隔核影响海马单位中的作用。方法:参照Sawyer兔脑图谱,用SN-2型推进器以2μm/s速度将玻璃微电极插入海马P2.5,L3-6,H6-9处引导神经元自发放电;在A3R1H2(外侧隔核)处插入钨比有,人和刺激隔核用;在A2R1H2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P9.5R1H1.5)处分别埋不锈钢微量注射套管,用牙托水配牙托粉固定,作脑室注射用。结果:共引导85个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脑楔状核尾部给予外源性吗啡对延髓中缝大核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痛兴奋神经元的痛放电影响。方法: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法,分别在NRM和PAG内记录PEN的单位放电。结果:(1)NCF内注入吗啡能明显抑制PAG,NMR内PEN的痛放电频率;(2)NCF内预先注射纳洛酮能部分阻断吗啡对PAG,NRM内PEN的痛放频率;(3)NCF内预先注射的洛酮能部分阻断吗啡对PAG,NRM内PEN痛放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大鼠脑干脑片旁巨细胞外侧核(PGCL)区,用多管微电极技术观察了微电泳谷氨酸(L-Glu)及其拮抗剂DL-2-氨基-5-磷酸戊酸(AP5),对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效应及AP5对L-Clu作用的影响。在51片脑片PGCL区共记录136个自发放电稳定的神经元,主要呈重复放电样式。L-Glu和AP5对自发放电均有兴奋、抑制和无影响三种效应,各占所测试神经元数的80.65%、8.06%、11.29%(L-Glu)和28.00%、8.00%、64.00%(AP5)。兴奋反应呈量效依赖关系。AP5部分地阻断部分神经元(71.87%)对L-Glu的兴奋作用。结果表明大鼠离体脑片PGCL区神经元自发放电样式主要是重复放电,并从细胞水平上提示PGCL区有起递质作用的内源性兴奋性氨基酸(EAA),其神经元上有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和非NMDAEAA受体亚型。  相似文献   

9.
用4%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在下丘脑室旁核(PVN)、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埋藏双极刺激电极或不锈钢管,以便刺激、损毁或电泳药物,并暴露脊髓背角,利用微电极记录脊髓背角神经元对伤害刺激坐骨神经单位反应。实验观察到:(1)电刺激PVN或注射盐酸吗啡可使大鼠痛阈显著升高。微量注射纳络酮可翻转盐酸吗啡的作用,(2)电刺激PVN可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反应,其作用持续20min,在刺激后3min作用最显著。(3)电解损毁PAG后,刺激PVN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反应仍然存在。实验结果表明:PVN是脑内镇痛的主要核团之一,其作用通过PAG实现,也可通过PVN—脊髓背角直接投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一氧化氮合酶拮抗剂对豚鼠听觉核团诱发电位及CA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鸿彦 《医学争鸣》1997,18(5):450-453
目的:探讨听觉核团一氧化氮(NO)的可能作用.方法:用核团内微量药物注射及听觉电生理方法,研究一氧化氮合酶拮抗剂N-甲基-L-精氨酸(NMLA)对豚鼠核团内听觉诱发电位(AEP)、耳蜗复合动作电位(CAP)的影响.结果:听觉中枢各核团内分别注入NMLA后,核团内听觉诱发电位均明显增大.短声诱发的耳蜗核内AEP(CN-AEP)为(98.69±3.28)μV,下丘内AEP(IC-AEP)为(136.39±3.24)μV,内侧膝状体内AEP(MGB-AEP)为(172.48±3.96)μV,与注射NMLA前相差显著(P<0.05).短纯音诱发的CN-AEP以250Hz~1kHz变化显著(P<0.01),其中500Hz是正常对照的2.01倍(P<0.01),IC-AEP以2~4kHz变化显著(P<0.05),MGB-AEP以4~6kHz变化显著(P<0.05).CAPN1波振幅降低,尤以CN内注射NMLA最为显著(P<0.01).核团内AEP潜伏期缩短.结论:听觉核团内的NO对听觉感受神经元的兴奋性及同步化有调节作用.可能直接或通过上橄榄复合体改变耳蜗神经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侧脑室微量注射NO供体对大鼠痛行为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一氧化氮(NO)在前脑对大鼠痛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辐射热作为伤害性刺激,以浅麻状态大鼠甩尾潜伏期(TFL)为测痛指标,观察侧脑室和隔核分别微量注射硝普钠或亚甲基兰对痛阈的影响。结果侧脑室注射硝普钠使大鼠TFL显著性减小(P<0.05),其最大值为36.2%,持续时间为20分钟;该作用可被NO的螯合剂血红蛋白阻断。隔核内注入硝普钠对TFL的影响与上述结果相似。侧脑室注射亚甲基兰使大鼠TFL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NO在大鼠前脑对痛行为反应具有易化作用;且部分是通过NO—cGMP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美解眠诱导鼠癫癎持续状态后观察海马神经元的细胞凋亡现象。 材料和方法:给SD大鼠腹腔注射美解眠(20 m g/kg),24 h 后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并以DNA 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海马神经元的凋亡。 结果:SD大鼠注射美解眠后出现典型的癫癎发作,光镜和电镜下可观察到海马神经元有典型的细胞凋亡现象,包括细胞体皱缩、胞质浓缩、染色质凝聚成块状、有边集现象, 同时有少量凋亡小体形成。TUNEL检测发现海马结构内可见TUNEL染色阳性细胞,其分布不均匀,有区域性差异,以CA3 区最为多见。致癎组海马CA3 区TUNEL阳性细胞数的平均百分率(75.14% )与对照组(9.4% )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 结论:癫癎发作可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兴奋对脑水肿的影响,作者观察了刺激或损毁大鼠右侧蓝斑后,同侧大脑半球脑水含量的变化.结果,NE能神经元兴奋时,同侧半球脑皮质神经元也处于兴奋状态,脑内NE,肾上腺素(E)含量分别达正常组的307.46%和299.41%,脑水含量(79.21±0.28%)也较正常组(78.46±0.42%)明显增高(P<0.01).损毁蓝斑后,同侧半球脑内NE,E含量仅为正常组的12.80%和32.31%,脑水含量稍有下降,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中枢NE能神经元兴奋可能是脑水肿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4.
使用免疫细胞化学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复合体(PAP)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下丘脑弓状核L-脑啡肽免疫反应(L-ENK-ir)阳性细胞的变化进行了半定量研究。结果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下丘脑弓状核L-ENK-ir阳性细胞数目增加,在单位剖面弓状核内阳性细胞,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0.5±8.3和31.0±9.2个。计算机图象分析阳性细胞的积分光密度(IOD),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1314±0.067和0.1106±0.03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阳性细胞数和IOD都具有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从形态学角度提示:弓状核L-ENK-ir阳性神经元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调控过程可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心理应激对下丘脑OT和AVP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心理应激大鼠模型,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系统,检测下丘脑精氨酸加压素(AVP)和催产素(OT)神经元的变化。结果表明:下丘脑AVP神经元,尤其室旁核(PVN)和视上核(SON)的AVP神经元,是参与或调控心理应激的主要神经元;在此时,下丘脑的OT反应皆较弱,但PVN的OT阳性神经元数目已增多。还对心理应激后正中隆起(ME)的外带处OT阳性纤维不增加而AVP增多,以及OT阳性纤维在SON腹侧边缘等处密集的现象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探讨大鼠旁巨细胞外侧核(PGCL)在呼吸调控中的作用,采用细胞外记录法,探查了在麻醉、自主呼吸下的14只SD大鼠的PGCL尾半侧(cPGCL)神经元的自发放电类型,分析了呼吸相关神经元(RRNs)的放电样式和分布。结果:在cPGCL区共记录到237个自发放电神经元,其中RRNs39个,非呼吸相关神经元(NRRNs)198个。NRRNs主要呈紧张性放电样式(n=178)。RRNs中,吸气神经元(INs)、呼气神经元(ENs)、跨时相神经元(PSNs)各为24、12和3个。INs的放电样式为递增型(20/24个)、稳定型或钟型(4/24个);ENs为递减型(7/12个)、稳定型或钟型(5/12个);PSNs有吸气-呼气(IENs,2/3个)和呼气-吸气(EINs,1/3个)跨时相神经元,均为稳定型或钟型放电样式。RRNs主要分布在cPGCL背外侧份,越近尾端越密集。上述结果提示PGCL是呼吸调控的重要中枢部位之一  相似文献   

17.
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神经神经元放电与脑核团注药方法,观察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内,注入胞体兴奋剂L-谷氨酸钠,对中缝大核痛兴奋神经元痛放电的影响。结果表明:PVN内微量注入L-谷氨酸钠能明显抑制NRM内PEN痛放电。示PVN内某些神经元参与痛调制,且其作用有可能通过PVN-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NRM间的纤维联系,经下行镇痛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在三碘季胺酚制动下,对53只家兔进行实验。共引导海马单位放电246个,其中仅对伤害性刺激有反应的73个,包括痛兴奋单位53个(占21.6%),痛抑制单位20个(占8.13%)。当刺激体感Ⅰ区或腓神经时,痛兴奋单位放电增加,时程延长,如果两项刺激同时作用,痛放电较任一单项刺激放电增加更明显,具协同兴奋的效应。电针两侧“内关”透“外关”后,重复上述实验,使痛兴奋单位放电减少,具有明显针效的7个,有效率达87.5%,痛抑制单位放电抑制的现象减弱或解除抑制,观察4个单位均呈明显针效,有效率达100%。注射杜冷丁后,对痛兴奋单位的影响与针效类似。提示:体感Ⅰ区参与了海马痛觉及电针镇痛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鼠脑干面口部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内P物质(SP)和亮氨酸脑啡肽(LENK)样阳性终末的中枢起源.方法: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SP样和LENK样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重标记技术.结果:将FG分别注入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或舌下神经核后,FG逆标神经元主要位于臂旁核簇、三叉上核、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脑桥和延髓网状结构、巨细胞网状核α部和延髓中缝核簇.上述结构内的部分FG逆标神经元呈SP样或LENK样阳性,这些双标神经元主要位于臂旁外侧核、延髓中缝…  相似文献   

20.
用4%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在下丘脑室旁核(PVN)、中缝大核(NRM)埋藏双极刺激电极或不锈钢管,以便刺激、电解损毁或微电泳兴奋剂或激动剂。并暴露脊髓背角,利用玻璃微电极记录脊髓背角神经元对伤害刺激坐骨神经的反应,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电刺激PVN可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反应,其作用时间持续15~25min,刺激PVN后3min抑制作用最强(P<0.01)。电解损毁NRM后,刺激PVN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反应仍然存在,并符合PVN抑制伤害反应的林点,实验结果提示:PVN参与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反应的调制过程,其作用可通过内源性镇痛系统(PAG-NRM)途径,但也可通过PVN-脊髓背角间的直接神经投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