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测定28例呼吸衰竭患者(呼衰组)和32例正常对照患者(对照组)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Ⅷ因子活性(Ⅷ:C)及纤维蛋白原(Fg)。结果:呼衰组血浆Ⅷ:C,VWF及Fg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AT—Ⅲ:a、AT—Ⅲ:Ag二组间无显者差异。表明:呼衰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其发生机理可能和促凝物质活性升高及纤溶受抑制有关,及时应用抑制促凝物质活性或促进纤溶的药物可能有助于呼衰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取40例三种常见恶性肿瘤(肺癌、胃癌、肝癌)患者及3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采用STAGO 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结果:三种常见肿瘤患者较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下降。结论:检测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有助于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3.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肝素化透析时影响肝素用量的相关因素,为肝素个体化提供依据。方法:52例血液透析患者,测定血液中抗凝血酶-Ⅲ抗原含量,抗凝血酶-Ⅲ活性,同时检测血色素、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及相关生化参数和干体重。结果:逐步回归分析,肝素用量随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数量和抗凝血酶Ⅲ抗原含量的不同而改变。两两变量相关分析,肝素用量与血小板、抗凝血酶-Ⅲ抗原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48和-0.502,相关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肝素化透析时肝素用量与血小板数量、抗凝血酶-Ⅲ抗原含量相关,而与血色素、红细胞压积、甘油三酯、胆固醇、抗凝血酶-Ⅲ活性无关,与干体重、透析时间长短也无关。  相似文献   

4.
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型与诊断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对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型和实验室血凝、血小板功能、抗凝和纤溶检测结果进行探讨,为早期诊断进展性脑梗死,尽早进行溶栓治疗争取时间。方法对209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问、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聚集试验、抗凝血酶Ⅲ活性、抗凝血酶Ⅲ抗原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结果209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在病情加重24~72h后复查CT或MRI,结果显示有95.2%(199/209)病例有病灶扩大或新发。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四种加重形式:急性进展型、缓慢进展性、台阶式进展型和波浪式进展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和凝血活酶时间显著低于完全脑梗死患者,而纤维蛋白原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显著高于完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试验显著高于完全脑梗死患者,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抗凝血酶Ⅲ活性、抗凝血酶Ⅲ抗原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显著低于完全脑梗死患者。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多有病灶扩大或新发,血液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高于完全脑梗死患者,抗凝和纤溶功能显著低于完全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5.
肺癌患者血液抗凝和纤溶状态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检测原发性肺癌48例的抗凝血酶Ⅲ活性,抗凝血酶Ⅲ抗原,α2-巨球蛋白,血浆纤溶酶原活性,血浆纤溶酶活活性,血浆纤溶激活抑制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结果表明,肺癌患者抗凝活性较正常人显著降低而纤溶活性增强,血液抗凝与纤溶状态异常与肿瘤期别有关,α2-巨球蛋白有突出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中晚期肺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60例中晚期肺癌患者(肺癌组)和32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血浆Ⅷ因子活性(Ⅷ∶C)、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WilbrandFactor,VWF)及纤维蛋白原(Fg)。结果:肺癌组Ⅷ∶C、VWF及Fg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表明:中晚期肺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高凝状态有利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对肺癌患者早期应用抑制内皮细胞产生促凝物质的药物可能有助于控制肺癌的生长和转移,对改善预后有利。  相似文献   

7.
观察了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与凝血酶含量及抗凝血酶Ⅲ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血浆丙二醛及凝血酶含量增高,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且丙二醛含量与凝血酶呈正相关,与抗凝血酶Ⅲ活性呈负相关。结果显示脂质过氧化可促进凝血酶的产生,抑制抗凝血酶Ⅲ活性,提示了一个新的可能即脂质过氧化与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28例肝硬化患者和35例非肝病患者进行血清抗凝血酶Ⅲ蛋白含量和功能活性测定,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果提示肝硬化患者血清抗凝血酶Ⅲ降低可能是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血液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和抗凝血酶Ⅲ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60例,其中有并发症患者30例(并发症组),单纯糖尿病患者30例(单纯糖尿病组),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抗凝血酶Ⅲ活性和纤维蛋白原。结果T2DM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并发症组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单纯糖尿病组抗凝血酶Ⅲ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水平和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有利于对T2DM患者凝血状态进行评估,从而为早期干预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变化对贲门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了120例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因子Ⅷ凝血活性(Ⅷ: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变化。结果 贲门癌患者术前血浆ⅧR:Ag、Ⅷ:C及Fbg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AT-Ⅲ:Ag和AT-Ⅲ:A明显降低(P<0.01),术后各项指标均明显恢复(P<0.05)。随着病期的发展,贲门癌患者血浆ⅧR:Ag、Ⅷ:C及Fbg含量逐渐增高,AT-Ⅲ:Ag和AT-Ⅲ:A逐渐降低。结论 卉门癌患者凝血活性增加,而抗凝血功能降低,测定贲门癌患者凝血功能判断病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检测34例糖尿病患者血浆蛋白C(PC)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抗原和活性及抗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因子,vWF)含量,对其中9例进行治疗前后动态观察。糖尿病患者PC活性和vWF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伴微血管病变者PC活性高于不伴者,ATⅢ抗原和活性增高见于后者,前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C活性与vWF及血清胆固醇含量呈正相关(r=0.5579,0.6712),与ATⅢ活性呈负相关(r=-0.5394)。治疗后PC活性和vWF含量均降低,ATⅢ抗原和活性无明显变化。提示糖尿病患者血浆抗凝活性受损,并与微血管病变及病情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浆D二聚体( D-D)水平及抗凝血酶Ⅲ( AT-Ⅲ)活性的变化。方法选择此次诊断为稽留流产,既往无流产史的患者70例为稽留流产组;此次诊断为稽留流产,既往有≥2次稽留流产史的患者50例为复发性流产组;选择同期在门诊行人流术、既往无流产史的患者62例为正常早孕组。所有入组者均行D二聚体水平及抗凝血酶Ⅲ活性的检测。结果稽留流产组与正常早孕组相比,D二聚体水平及抗凝血酶Ⅲ活性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性流产组与稽留流产组与及正常早孕组相比,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存在血栓形成倾向,D二聚体联合抗凝血酶Ⅲ活性的检测可预测复发性流产发生血栓事件的可能性,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吸烟对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222例,根据吸烟指数分为不吸烟组(83例)、少量吸烟组(80例)和大量吸烟组(59例)。比较各组间基本临床资料及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结果  不吸烟组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为(108.52±7.50)%,少量吸烟组为(105.30±8.88)%,大量吸烟组为(102.01±8.61)%。3组间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呈逐渐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吸烟组与少量吸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4);不吸烟组与大量吸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少量吸烟组与大量吸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2)。吸烟患者的吸烟指数与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呈负相关(r =-0.30,P <0.01)。结论  吸烟可导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水平差异的意义。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7例(实验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对照组)。分别取血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并进行比较。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明显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显著降低。结论:提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可能有血栓因素参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抗凝系统的变化及其对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35例确诊的急性PTE患者和30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蛋白C(PC)活性、蛋白S(PS)活性。【结果】PTE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C活性及蛋白S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些指标在单纯PTE组和PI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吸烟对其影响不大。【结论】PTE患者存在抗凝系统活性减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抗凝血系统的缺陷;这些指标对于PTE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手术对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液流变学、因子Ⅷ、纤维白原、抗凝血酶Ⅲ因子等指标对27例大中型择期手术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作了研究。发现术后血小板对肾上腺素反应性增强,但并未造成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无显著性改变;因子Ⅷ和纤维蛋白原术后显著增加,有血液高凝状态倾向存在;但抗凝血酶Ⅲ因子无明显降低,使凝血和纤溶功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检测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肾病综合征是由大量蛋白尿、低血浆白蛋白为特征。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凝血因子V、Ⅶ、Ⅷ及纤维蛋白尿浓度增高,抗凝血酶Ⅲ减少及纤溶抵制因子活性增高所致,故多存在高凝状态和纤溶障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86例不同病期的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浆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检测。与同年龄组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患者的ⅧR:Ag 水平明显增高(p<0.01),AT-Ⅲ活性显著降低(p<0.01),其含量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分期有一定联系。本文对ⅧR:Ag、AT-Ⅲ活性在 EHF 中的变化机理及临床意义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脾虚肝郁证患凝血机制。方法 对30例脾虚肝郁证患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TFPI:Ag)及活性(TFPI:A)与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及活性(AT-Ⅲ:A)进行了检测。结果 脾虚肝郁瘀滞型TFPI:Ag及TFPI:A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Ag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差异,AT-Ⅲ: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脾虚肝郁水泛型TFPI:A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差异,TFPI:A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Ag值及AT-Ⅲ: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脾虚肝郁两个证型患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及抗凝血酶-Ⅲ含量明显改变,这与本组病人病种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电灼伤患者的血栓前状态。方法检测26例电灼伤患者血浆中血小板P-选择素、内皮素(ET-1)、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和凝血因子Ⅱ、Ⅴ、Ⅷ、Ⅸ促凝活性,并加以分析。结果在电灼伤早期,P-选择素和ET-1显著增高;ATⅢA先下降,然后在1周时恢复至正常水平;凝血因子Ⅱ、Ⅴ、Ⅷ、Ⅸ促凝活性变化不明显,但1周后可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电灼伤激活了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致使病人处于血栓前状态,或局部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