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导致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影响因素并加以改进,以减少采集失败的发生率。方法:统计分析改进前后研究区间内的机采血小板资料,将失败案例汇总,分析原因。结果:原因共分为6类,其中献血者血细胞常规计数异常、乳糜血、献血不良反应、穿刺不成功及血肿是造成采集失败的主要原因,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总发生率为1.0%、血常规异常、乳糜血和血肿比改进前低(χ~2=40.728、72.102、14.598、8.173,P0.05),而献血不良反应、穿刺不成功和其他在改进措施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8、3.110、0.386,P0.05)。结论: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大多由献血者筛选过程不合理和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导致。通过加强采集前检测分析与献血者筛选、采集时密切观察以及改进操作,可以有效规避。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的分析,探讨采取合适的措施,降低机采血小板采集的失败率,避免或降低对献血者的伤害,降低机采血小板的成本。方法:对2005-2012年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其各种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其间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共计68例,失败率为0.31%。具体原因有血小板冲红,脂肪血,采血部位血肿,献血反应,溶血等。其他与耗材安装不到位,耗材质量(扭曲,渗漏),机器故障等有关。结论:对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等原因进行细化分析,总结经验,有利于在以后的工作各环节中有效的处理和规避,不仅有效地减少血液报废比率,降低机采血小板成本,也为献血者的安全和临床用血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的影响因素,以便监测和控制,使能更好地为献血者服务。方法:对我站2013年3月330例献血者整个机采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献血者采前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等血液参数,以及性别,体重,血管,环境温湿度,采血技术等与机采采集过程和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结论:加强采前宣教,认真筛选合适献血者;创造适宜的环境;提高采血人员的操作技术,提高全程服务质量。能使机采过程顺利进行,缩短机采时间,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巩固和扩大机采献血者的队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各种淘汰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探讨采取合适的措施,降低献血者淘汰率,充分利用血源资源。方法:对2013-01-01-2013-12-31期间来站登记捐献血小板者淘汰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其各种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台州市中心血站2013年全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总淘汰率为18.02%,征询、体检、血液初筛各环节淘汰率分别为2.39%、2.77%、12.86%。具体淘汰原因在各环节并有次数、性别、季节的不同。结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前筛查各个环节淘汰原因进行细化分析,有利于在招募和献血服务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献血者进行宣教、答疑和干预。达到提高机采采前合格率和长久保留献血者,降低经济和社会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台州地区机采血小板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献血宣传方式,有效保留和招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确保本地区机采血小板的临床供应。方法:对台州地区2009-2013年机采血小板采集的情况(包括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年龄、性别、血型,淘汰原因等)通过office excel、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台州无偿成分献血人口比例高于2011年全国水平,男性远多于女性,年龄多分布于26~45岁,血型分布与台州地区人口血型分布基本一致,在各个淘汰指标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全血白细胞计数的淘汰率较高。结论:台州地区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的工作中,可加强对年轻人群及女性的宣传号召力度,继续提高献血者的主动屏蔽意识,以减少成分献血的淘汰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报废的原因,进而探讨改进的措施,降低机采血小板报废率,保障血液安全。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对2011-2016年福建省血液中心机采血小板报废相关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结果:期间采集机采血小板48 605人次,报废637人次,总报废率1.311%。感染性指标不合格报废占63.108%(402/637),非感染性指标不合格报废占36.892%(235/637),2011-2016年感染性指标不合格报废率和非感染性指标不合格报废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报废主要原因依次为生化检测(ALT)不合格、少量血、核酸检测阳性、梅毒阳性、乳糜血、HBV阳性、HCV阳性、冲红、HIV阳性、操作不当及血液过期等。结论:分析结果提示献血宣传、献血者的正确选择、献血前的初筛检测是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报废的重要措施,应该继续保持和加强;同时通过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既可以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又能减少不必要的报废,且能对今后机采献血者的招募以及机采血小板的采集和储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台州地区近4年机采血小板捐献情况,探讨制定相应对策,为今后的机采血小板采集工作提供指导与参考。方法:用浙江省统一的BIS2.0软件统计模块统计2010-2013年机采血小板捐献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台州地区机采献血者人群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方面都有显著特点(P0.05)。单次捐献双份血小板的比例在逐年升高,但比率较低。各年仅捐献1次血小板的献血者比例较高,献血者保留率为60%左右。结论:今后机采招募主要对象为年龄40岁以下,从事自由职业或职员的男性献血者,并根据目标人群制定招募对策。可通过提高双份捐献比例、巩固与保留现有献血者等措施,更好地保障临床血小板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监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常规,评估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献血者献血前和献血后1个月和6个月血常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比率、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血液常规项目在机采血小板前后没有明显改变。结论:体检合格的血小板献血者,定期单采血小板对献血员的血常规和健康状况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机采血小板采集量与血浆处理量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机采血小板过程中血浆处理量与血小板采集量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检测献血者的采前PLT及机采后血小板收集数量,同时观察处理血浆量,得出数据后整理分析.结果:处理血浆量越多,采集血小板量越多.结论:根据献血者的采前PLT选择合适的处理血浆量能保证血小板数量的收集.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初次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保留,并发展为固定捐献者的影响。方法:对2006—2008年842人来本站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者实施献血前、中、后心理护理干预。结果:2006、2007、2008年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后初次献血者保留为固定献血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7.95%、72.33%、87.36%。结论:对机采血小板捐献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保留,对稳定固定机采血小板队伍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采集2个治疗量献血者筛选指标。方法:对78例献血者分析其体重、体表面积和采前血小板(PLT)计数对血小板减少量的影响。结果:体重(W)≥55kg,体表面积(S)≥1.7,采前血PLT计数≥200×109/L者采集后血小板计数均≥100×109/L。对男性献血者来说W≥70或S≥1.9采集后血小板降低较少;对55≤W<65,1.7≤S积<1.8献血者来说,采后血小板降低较多。结论:机采血小板采集2个治疗单位献血者筛选时要求W≥55kg,S≥1.7,采前血PLT计数≥200×109/L。  相似文献   

12.
<正>部队血站在招募机采血小板献血员的过程中面临着献血员少,招募难度大,临床需求无规则等一系列问题,建立好一套适合部队血站机采血小板献血员招募的运营方式尤为重要。机采单供体血小板采集时间长,采集过程中献血员身体长时间保持一个姿态也会有不适感,而采集后的新鲜血小板保存时间短,这些因素给机采献血者的招募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部队血站供血面窄,仅供应部队医院用血,这势必造成血小板需求无规则,偏型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不同时段相关血常规的计数,探索采用Trima5.1血细胞分离机及配套耗材采集单剂量和双剂量血小板安全可行的间隔期。方法:把外周血小板计数为170×10^9/L~230×10^9/L捐献单剂量血小板(3.0×10^11个)的献血者30例定为1组,把血小板计数为250×10^9/L~300×10^9/L捐献双剂量血小板(6.0×10^11个)的献血者30例定为2组,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献血者采前、采后不同时段相关血常规计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献血者在采后30min血小板计数较采集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采后15、30d分别对2组献血员进行血细胞计数,1组献血者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献血者采后15d,血小板计数仍未能上升到采集前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采后30d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献血者RBC、HGB、HCT、WBC在不同时段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组献血者采后30min外周血小板计数全部〉100×10^9/L,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献血者机采前血小板计数〉170×10^9/L,捐献单剂量血小板的间隔期为15d是安全的;双剂量血小板捐献者采前血小板计数必须〉250×10^9/L,间隔期应为30d。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血常规的变化,了解对献血者健康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40名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为研究组,监测献血间隔期从≥4周缩短到≥2周前后的血常规,以及同期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对照组40名血常规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血常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血常规与同期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常规比较,WBC、RBC和Hb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PV、HCT和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自身血常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常规比较,WBC、RBC和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HCT和PLT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围。缩短献血间隔期对献血者健康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机采血小板在采集及运输过程中的活性变化。方法:对134单位机采血小板在采集及运输过程中的有关参数进行记录,观察输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当在采集、运输过程中不能保证血小板在振荡条件下保存时,会导致血小板绝对值降低;乳酸值增加;聚集率下降。结论:机采血小板在采集、运输巾必须在振荡条件下保存,否责会影响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正机采血小板由于其产品纯度高、抗原少、治疗效果好等原因,临床使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机采血小板成本较高,且血源紧张,因此在机采血小板时应尽量避免发生血小板成品因质量问题而报废。冲红是指在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过程中,有大量红细胞混入,是影响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单采血小板质量要求,红细胞混入量≤8.0×109个/袋~(〔2〕)。为了减少冲红现象发生,避免血源和物料的浪费,  相似文献   

17.
静脉穿刺是血液采集工作中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也是衡量一个采血护士人员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采血技术熟练、操作顺利、穿刺成功率高,则献血者很少有甚至没有疼痛感,且血流通畅,使所采血液无凝块,质量高,适合分离血液成分,也能给无偿献血者留下愉悦的献血过程,对无偿献血招募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因此采血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采血技术。然而,在血液采集的过程中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穿刺失败。现就对我站献血者静脉穿刺失败的情况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机采成分献血是无偿献血的另一种捐献形式。招募机采成分献血者是无偿献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机采成分献血者健康状况要求较高、采集时间较长、需要特殊设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机采献血者初筛血常规检测时间对血小板采集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01月-2020年12月到本采血站的献血者420例,分析静脉血、末梢血不同检测时间血常规检验(RBC、Hb、WBC、PLT)相关结果.结果:静脉血三十分钟和两小时血常规指标结果间比较,P>0.05;四小时RBC、Hb低于三十分钟和两小时,P<...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种血细胞分离机MCS+、Trima采集双份单采血小板的情况,以便指导双份血小板的采集。方法:比较150名MCS+血细胞分离机和100名Trima Accel血细胞分离机献血者血液参数以及采集过程参数。结果:统计表明,2组献血者的血液参数无明显差异。采集参数中,MCS+组的处理血量、抗凝剂使用量少于Trima组,但采集时间大于后者,而血小板采集量和采集效率均低于后者。结论:为献血者选择合适的血细胞分离机,更好地完成双份单采血小板的采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