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8):691-694
目的建立肾下腹主动脉输注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治疗脊髓缺血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 injury,SCII)大鼠模型,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缺血损伤的机制。方法 54只成年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NSC组,每组18只。假手术组进行手术操作,不阻断动脉;对照组大鼠行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阻断肾下腹主动脉120 min后开放;NSC组完成SCII操作后向留置针缓慢推注体外培养同源NSC100万。每组取5只动物分别于术后5 d、10 d、15 d行BBB评分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余下每组13只大鼠于术后7 d取材,其中8只动物用于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5只动物用于Tunnel染色。结果术后7 d,TUNEL染色发现对照组和NSC组L2节段均存在大量凋亡细胞;术后7 d对照组和NSC组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其中NSC组Bax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NSC组Bcl-2/Bax蛋白质表达比值较对照组增加(P<0.05)。BBB评分和MEP显示对照组和NSC组大鼠术后均存在显著功能障碍,其中NSC组大鼠BBB评分于术后1015 d高于对照组(P<0.05),且MEP(10 d)的波幅增大(P<0.05)而潜伏期缩短(P<0.05)。结论经股动脉移植NSC,可通过上调Bcl-2表达和下调Bax表达而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促进动物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蛛网膜下腔移植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脊髓挫伤模型,观察凋亡因子Fas和Fas-L在移植后不同时点的变化情况,为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及机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1)成年健康SD雌鼠66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成11组,每组6只,即空白对照组、损伤对照组、细胞移植治疗组(后2组再分为术后1、3、7、14、21d组)。(2)在手术前、后对大鼠进行BBB评分和爬网格试验。术后第2d移植MSCs。之后,制作15~20μm厚的连续冰冻切片,间隔取片进行荧光细胞观察及Fas和Fas—L抗体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并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脊髓灰质前角进行阳性细胞计数,用图文分析系统检测Fas和Fas—L免疫阳性反应物的平均灰度值。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组间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单因素方差分析、q检验。结果 3组脊髓组织中均可见Fas和Fas—L阳性细胞。损伤对照组和细胞移植治疗组Fas和Fas—L阳性细胞数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d组就出现表达,持续到14d组,21d组表达接近正常对照组,高峰出现在7d。21d接近正常对照组。损伤对照组与细胞移植治疗组相比较,阳性细胞数在7d、14d组出现差异(P〈0.05)细胞移植治疗组Fas和Fas—L1、3、7d组灰度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与损伤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治疗组7、14d组Fas、Fas-L阳性细胞数下降,灰度值升高,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下凋7d及14d组Fas、Fas-L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脊髓损伤模型Fas、Fas-L表达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蛛网膜下腔移植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脊髓挫伤模型,观察凋亡因子Fas和Fas-L在移植后不同时点的变化情况,为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及机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1)成年健康SD雌鼠66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成11组,每组6只,即空白对照组、损伤对照组、细胞移植治疗组(后2组再分为术后1、3、7、14、21d组).(2)在手术前、后对大鼠进行BBB评分和爬网格试验.术后第2d移植MSCs.之后,制作15~20μm厚的连续冰冻切片,间隔取片进行荧光细胞观察及Fas和Fas-L抗体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并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脊髓灰质前角进行阳性细胞计数,用图文分析系统检测Fas和Fas-L免疫阳性反应物的平均灰度值.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组间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单因素方差分析、q检验.结果 3组脊髓组织中均可见Fas和Fas-L阳性细胞.损伤对照组和细胞移植治疗组Fas和Fas-L 阳性细胞数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d组就出现表达,持续到14d组,21d组表达接近正常对照组,高峰出现在7d.21d接近正常对照组.损伤对照组与细胞移植治疗组相比较,阳性细胞数在7d、14d组出现差异(P<0.05) 细胞移植治疗组Fas和Fas-L 1、3、7d组灰度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 .结论 与损伤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治疗组7 、14d组Fas、Fas-L阳性细胞数下降,灰度值升高,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下凋7d及14d组Fas、Fas-L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观察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脊髓半切+hBMSCs组、脊髓半切+PBS组、单纯脊髓半切组和假手术组。脊髓半切+hBMSCs组和PBS组又分别分为头侧注射、尾侧注射和头尾两侧注射三个亚组。移植后1、7、14、21、28d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rdU标记hBMSCs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表达情况。结果:大鼠脊髓半切损害后,hBMSCs组动物较PBS组死亡率下降并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移植的hBMSCs 在宿主脊髓中存活,从第7天开始即有NeuN和GFAP表达并向损伤部位及对侧迁移,第28天hBMSCs来源GFAP阳性细胞可见明显的树突生长。结论:hBMSCs可在宿主损伤脊髓中存活、向损伤部位迁移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死亡率,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一种独特的干细胞来源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观察女贞子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制成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治疗组取女贞子液3.0 g/(kg·d)腹腔注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取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于各时间点制成脊髓切片,行苏木素一伊红(HE)... 相似文献
6.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MSCs,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BMSCs,损伤后24h、移植后1、3、5周评价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状况,并检测B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移植的B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3~5周后有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微管相关蛋白(MAP2);BMSCs静脉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改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5周后组织学观察,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损伤区脊髓结构较完整。结论BMSCs经静脉移植后可向脊髓损伤处聚集并存活分化,促进神经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在脊髓损伤中的定向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bonemarrowstromalcells,rMSCs)静脉移植在体内的定向迁移。方法分离培养r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rMSCs静脉移植组。假手术组、rMSCs静脉移植组同时于大鼠损伤后72小时经尾静脉移植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MSCs。免疫组化技术检测r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结果rMSCs体外分离培养扩增5代,细胞数可达1~2×1011个,具有多态性和贴壁生长特性,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45阴性,CD29、CD90表达阳性。移植的r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3~5W后即有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NF)、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2,MAP2)。结论rMSCs体外扩增迅速,具有干细胞特性,经静脉移植在宿主体内可向损伤区脊髓聚集存活分化。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建立适宜的脊髓损伤模型,对模型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并分析其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是进行临床脊髓损伤治疗的前提。目前常用的脊髓损伤模型包括挫伤型模型、牵张损伤模型、压迫损伤模型、切割或吸除型模型、缺血损伤模型等。常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法有细胞悬液立体定位注射法、腰穿细胞悬液注射法、静脉内细胞悬液输入法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方面: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向损伤处迁移,并向神经细胞表型分化。②发挥桥梁介导作用。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够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大量动物实验结果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前景是广阔的。 相似文献
9.
背景:单纯的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域神经组织的水肿、缺血、缺氧等引起继发性损伤造成的。
目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同时应用吡拉西坦,观察两者对大鼠脊髓损伤恢复的影响。
方法:雌性Wistar大鼠参照改良Allen打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即单纯损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吡拉西坦组。于伤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第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通过SRY-PCR检测雄性大鼠Y染色体上特有的基因SRY,从而得知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存活。8周后取材,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轴突的再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伤后4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恢复,联合治疗组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恢复快(P < 0.05)。单纯损伤组亦有所恢复,但程度较轻。病理切片单纯损伤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联合治疗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有SRY基因表达,单纯损伤组未检测到SRY基因。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神经纤维数联合治疗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损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透射电镜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正中横断面可见新生的无髓及有髓神经纤维。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吡拉西坦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细胞移植组,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01—2012-07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慢性脊髓损伤患者28例,骨髓干细胞动员后,采自体骨髓干细胞进行鞘内注射移植治疗,骨髓干细胞数量(1.0~10.0)×107,1次/周,共治疗2次。分别于移植前和移植后1、3、12个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2000)制订的评分标准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估疗效,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MSCs移植1个月后,针刺痛觉评分、轻触觉评分、运动评分和MBI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均明显改善(均P<0.05);移植3、12个月后各项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其中8例低热和3例低颅压性头痛,处理后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自体MSCs移植治疗SCI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1.
摘要
背景:传统观念认为,神经组织损伤后几乎不能再生,以往对SCI的治疗缺乏有效手段,致使本病致残率高,疗效差。干细胞治疗关键在于移植具有再生能力的干细胞,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可以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0/2008-6在天津市环湖医院完成。
材料:1月龄SD大鼠20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健康成年Wistar大鼠45只,雌性、同系,体质量280±20 g。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与移植组,每组各15只。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为MSCs。以动脉瘤夹夹闭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在SCI大鼠致伤后第7天,通过立体定向途径移植MSCs到移植组大鼠脊髓损伤中心,移植等量生理盐水至假手术组大鼠脊髓损伤中心,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
主要观察指标:SCI大鼠损伤前及损伤后第7天、14天、30天、60天、90天的BBB评分;损伤后第90天处死大鼠,观察其脊髓组织中有无BrdU阳性细胞、Brdu+NSE、Brdu+GFAP、Brdu+bFGF、Brdu+BDNF免疫组化双染阳性细胞并观察NSE、GFAP、bFGF、BDNF单染阳性细胞。
结果: ①BBB评分发现,MSCs移植组大鼠BBB后肢功能评分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假手术组BBB评分在损伤后30天内恢复速度慢于对照组(p<0.05),至第90天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移植组大鼠脊髓内在损伤中心及头、尾端距离脊髓损伤中心1cm处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及Brdu+NSE、Brdu+GFAP、Brdu+bFGF、Brdu+BDNF免疫组化双染阳性细胞。移植组NSE、GFAP、bFGF、BDNF单染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
结论: MSCs移植可以促进SCI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立体定向 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2.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 bone marrow stem cells, BMSC)动员移植与手术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疗效和机制。方法:选用10周龄健康SD大鼠90只,雌雄各半,建模前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 (Bromodeoxyuridine,Brdu) 50mg/kg/d×3天后抽取自体骨髓,体外分离自体BMSC;NYU(New York University,NYU) Impactor制作SCI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动员移植组、手术移植组各30只。动员移植组应用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皮下注射,20mg/kg/d×7天;手术移植组为损伤局部移植0.3ml(1×107个/ml)BMSC,各组均从术前三天开始,连续10天腹腔注射Brdu 50mg/kg/d。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检测大鼠后肢的运动功能;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e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 potential,MEP)检测脊髓上、下行神经传导通路,判断SCI和恢复程度;病理和免疫组化观察脊髓损伤组织细胞结构变化及Brdu、GFAP和NSE分布表达。结果:BBB评分1周以后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分别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P、MEP潜伏期和波幅2周后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织病理学显示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较对照组有更少的空洞、坏死及GFAP阳性胶质瘢痕组织,较多的Brdu阳性细胞和NSE阳性细胞。结论:自体BMSCs动员移植和手术移植两种方法均能明显减轻SCI的程度,促进损伤后的脊髓功能的恢复,二者对比,前者更为方便、无创,实用性强,更有可能抓住有限的治疗时机,因而应用前景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脊髓损伤的修复目前尚无良好的治疗手段,细胞移植能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及脊髓功能恢复,为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可能,但因脊髓损伤模型及移植方式不同,其治疗效果并不相同。
目的:验证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细胞移植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造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术后4周,每周进行运动功能评分,ELISA检测脊髓损伤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组织中NF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脊髓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蛋白含量明显增高(P < 0.05);移植组大鼠脊髓囊腔较小,NF200表达明显增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减少。提示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增加损伤脊髓神经生长因子含量,抑制胶质瘢痕形成,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改善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脊髓全横断损伤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MSCs)移植治疗脊髓全横断损伤(SCI)超微结构,探讨内源性细胞与再生轴突关系。方法通过全骨髓法培养、纯化MSCs,SCI9d后移植MSCs,通过免疫荧光组化观察细胞移植后损伤区轴突再生情况,免疫荧光双标、免疫电镜观察再生轴突与内源性细胞关系。结果移植8W后实验组脊髓损伤区可见大量神经微丝蛋白200(NF200)阳性纤维,对照组脊髓损伤区未见明显的NF200阳性纤维。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损伤区NF200阳性纤维和2,3'-环核苷酸磷酸而酯酶(CNP)阳性细胞之间存在密切的空间关系,免疫电镜显示CNP阳性细胞通过伸长丝状伪足形成再生轴突支架,内源性施万细胞参与再生轴突髓鞘形成。结论MSCs移植可促进损伤区轴突再生,宿主自身CNP阳性细胞和施万细胞参与损伤轴突的再生和髓鞘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
方法:2003-09/2008-04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神经外科细胞治疗康复中心行干细胞移植的脊髓损伤患者420例,按病情分为2组:完全性脊髓损伤组4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37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时间、损伤部位、损伤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首先通过手术或立体定向的方法把干细胞直接移植在脊髓损伤部位,然后再根据患者病情经腰穿途径或经静脉途径移植,每次移植间隔为1周,干细胞移植量为(2~3)个×102/kg。移植过程中为促进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给予相应的康复功能锻炼。
结果:与入院时比较,骨髓干细胞移植1,3,12个月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针刺觉评分、轻触觉评分、运动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 < 0.05或0.01),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针刺觉评分、轻触觉评分、运动评分均无明显变化(P > 0.05),两组残损分级均无明显改善(P > 0.05)。
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动员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脊髓损伤(SCI)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SCI患者72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2组,对照组32例给予神经生长因子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体BMSCs动员治疗.治疗前后依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及潜伏期的变化评价疗效,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细胞CD133+CD34+比例,MRI观察SCI治疗前后脊髓的形态学变化,同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组患者ASIA评分明显升高,MEP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外周血细胞CD133+ CD34+比例升高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自体BMSCs动员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SCI的修复,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电针联合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认为骨髓基质细胞在损伤、缺血的脑脊髓组织中定向神经分化与损伤局部的微环境变化有关,特别是神经营养因子的诱导作用。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实,针刺可以通过增加各种细胞因子及营养因子的表达,促进神经的再生及修复。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2006-07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纯系SD大鼠80只,取8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剩余72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细胞移植组、电针组、联合组,18只/组。KWD-808II型脉冲电针仪由江苏武进第三无线电厂生产。
方法:取体外分离培养的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前72 h行BrdU标记,调整细胞浓度为1×1011 L-1备用。4组大鼠均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细胞移植组将骨髓基质细胞悬液缓慢注入到脊髓损伤临近区域的灰白质交界处,总细胞数6×105个;空白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24 h采用脉冲电针仪进行夹脊电针治疗,在距损伤处上下端两个椎体的棘突间隙旁开距中线3.0~4.0 mm处取穴,针刺20 min,1次/d;联合组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夹脊电针治疗。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 3,7,14 d,应用联合行为评分评估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状况;免疫双标法检测BrdU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烯醇化酶的表达。
结果:损伤后3,7,14 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电针组、联合组联合行为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0.05,0.01);联合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细胞移植组、电针组(P < 0.05);而细胞移植组、电针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电针组损伤区脊髓结构相对较完整,联合组脊髓结构更加完整,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的组织内可见 BrdU标记细胞在损伤区及其周边区明显聚集并存活;移植后14 d细胞移植组神经元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率分别分7.2%和1.5%,联合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7.9%和2.1%。
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可在宿主体内存活,电针可以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电针与骨髓基质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及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临床常见,致瘫率高,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一项难题.SCI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没有能提供断裂轴突有效再生的微环境而使SCI不能痊愈,给伤者留下严重的躯体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胎鼠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脊髓损伤组(SCI组),神经干细胞组(NSC组),神经干细胞标记组(BrdU+NSCs组)。采用电控脊髓损伤打击装置制作模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标记处于对数生长期的NSCs,SCI后即刻进行NSCs移植。免疫组化法观察BrdU标记NSCs的存活、迁移及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显色),改良Rivlin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BrdU+NSCs组在损伤脊髓区域可检测到BrdU标记的阳性NSCs。BrdU+NSC组与NSC组各时间点凋亡阳性细胞数均比SCI组减少(P<0.01),Bcl-2免疫阳性细胞光密度值比SCI组明显增加(P<0.01),且Bcl-2表达高峰延长至伤后7d;移植后7d、14d、28d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SCI组明显升高(P<0.01)。Br-dU+NSC组与NSC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NSCs可在脊髓损伤区域存活、迁移,并能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来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促进大鼠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大鼠胸10脊髓损伤模型,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大鼠神经干细胞,定量评价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明显地增强了生长相关蛋白(GAP-43)mRNA的表达,促进了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阳性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再生、神经结构的修复和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P<0.05)。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干细胞移植通过增强GAP-43 mRNA的表达、运动神经元的再生而促进了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是急性脊髓损伤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