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纤维囊性疾病、乳腺小叶增生、乳腺腺病等,是指乳腺导管、乳腺小叶、腺泡上皮、纤维组织的单项或多项良性增生。以周期性加重的乳房胀痛和多发性乳房肿块为主要临床特点。本病临床较为常见,且多发于20~50岁妇女,2012年6月~2014年11月,笔者采用自拟乳癖痛愈汤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病9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乳腺增生病又可称为乳房结构紊乱症.由于乳腺组织成分增生,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退性和进行性变化,是以乳腺腺泡、导管上皮细胞及纤维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总称.好发于25~50岁,性情急躁,易怒,或性格内向的女性.其发病率占育龄期妇女50%,根据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及主要特点,将其分为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乳腺腺病(又可分为小叶增生、纤维腺病和硬化性腺病三种)、乳腺囊性增生病.  相似文献   

3.
乳腺增生症又称乳腺腺病,即乳腺小叶、导管上皮与基质呈现增生现象,根据增生成份和程度的不同,分为乳腺小叶增生、纤维腺病、硬化性乳腺病及囊性乳腺病.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妇女.临床上以乳房肿块、经常肿痛加重,经后减轻为特点.属中医乳癖的范畴.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验方双通汤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症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肖利芳  吕仕银 《河北中医》2005,27(4):310-311
乳腺增生病是临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的女性,但以30~50岁的中青年妇女最为常见。由于本病的一小部分有发展成为乳腺癌的可能性,所以有人认为乳腺增生病为乳腺癌的“癌前病变”。本病的临床命名较多,如慢性纤维囊性乳腺病、乳腺良性上皮增生病、乳腺小叶增生症、乳痛症、乳腺腺病、乳腺结构不良症等等。为避免命名上的混乱,使本病名称趋于一致,近几年来,国内临床工作者对本病的治疗进行了不少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就本病的治疗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乳腺囊性增生病也称慢性囊性乳腺病,是妇女多发病,常见于中年女性。该病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其病理形态复杂,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并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或腺管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也有发生于小叶实质,主要为乳管及腺泡上皮增生,属中医"乳癖"范畴。2011年6月~2013年12月,笔者采用自拟散结汤加减治疗乳腺增生64例,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增生病是以乳腺腺泡、导管的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乳房疼痛和肿块为特征,并随月经周期和情绪变化而出现轻重变化,属中医"乳癖"范畴.中医药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乳腺囊性增生病是妇女中常见的乳腺病。本病的命名很混乱,又名小叶增生、乳腺结构不良症、纤维囊性病。本病常见于30~49岁的妇女,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中医将之归于“乳癖”范畴。笔者自2007年5月以来,采用中药乳痛丸(自拟方)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50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乳腺增生病系指乳腺小叶,腺泡上皮、乳管、纤维组织的单项或多项增生。其中以乳腺囊性增生和小叶增生最为常见。临床以乳房胀痛与乳房内出现肿块为主要表现,是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因至今尚未阐明,一般认为与内分泌紊乱、卵巢功  相似文献   

9.
乳腺囊性增生病(mastopthy)是妇女多发病,常见于中年妇女,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其病理形态复杂,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并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或腺管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也有发生于小叶实质者.主要为乳管及腺泡上皮增生,对于该病纯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病取得了较满薏的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桂枝茯苓胶囊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囊性增生病又叫乳腺增生症,或者小叶增生,是妇女多发病,常见于中年妇女,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其病理形态复杂,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并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或腺管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也有发生于小叶实质者,主要为乳管及腺泡上皮增生。乳腺增生的本质既非炎症,又非肿瘤,仅属于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与人体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和精神因素宵着密切联系。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胀痛,与月经周期无关。  相似文献   

11.
乳腺囊性增生是乳腺小叶小管及末梢乳腺导管高度扩张而形成的囊肿性乳腺结构紊乱性疾病,是乳腺增生的一种病理类型。临床以乳房疼痛、可触及结节、肿块及乳头溢液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30-40岁育龄妇女,其病变比率为3%-6%。我院外科采用自制乳痛灵胶囊合化核丸治疗乳腺囊性增生52例,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洪丽 《广西中医药》2007,30(5):26-27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三大症状之一,发生率为5%~8%[1],是乳管内病变的早期表现,临床报道48%由乳腺导管炎症引起[2],临床无特殊治疗方法.笔者收集我院乳腺病经临床确诊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慢性乳导管炎,囊性增生病等致炎性乳头溢液的门诊患者,采用经乳腺导管药物灌洗,配合中医辨证用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 对乳腺增生的认识 乳腺增生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多见于中青年妇女,大多数在30岁以后发病.乳腺增生可分为单纯乳腺增生和乳腺囊性增生两种.乳腺增生的病理表现为纤维组织增生,腺小叶发育不规则和腺上皮轻度增生.乳腺囊性增生伴有腺上皮明显增生甚至瘤样增生,增生上皮处的乳管扩张或形成囊肿.  相似文献   

14.
消癖酊配合微波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腺泡或导管上皮细胞数目增多,导管高度扩张形成的一系列病变,是一种非炎症非肿瘤的疾病.该病发病率高,约占乳腺疾病75%,病程长,并可增加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特色及优势,临床多以辨证论治为主.笔者从1997年起运用本院外用制剂"消癖酊"配合微波选择性的治疗部分乳腺增生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乳腺增生病治疗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结构不良,纤维囊性乳腺病,是一种综合多种临床病症的疾病,包括乳腺组织增生症(乳痛症)、乳腺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症等。乳腺增生病在病理形态上表现为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的增生与复旧不全,导致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本病既非炎症,也非肿瘤,临床上突出表现为乳房疼痛和肿块。乳腺增生病是生育期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占全部乳房病的75%,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近年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高、月经初潮年龄早、大龄初…  相似文献   

16.
乳腺增生病,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30~40岁妇女。又称纤维囊性乳腺病、小叶增生、乳腺结构不良症等。本病既非炎症,也非肿瘤,而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2000-05~2003-10,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病18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乳腺增生即小叶增生,临床上所见到的乳腺囊性腺病、慢性乳腺病、慢性囊性乳腺炎、乳腺结构不良症、乳腺囊性增生病等都是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的常见良性病变。中年妇女多见,绝大多数小叶增生与体内内分泌平衡失调有关。它既非炎症,又非肿瘤,而是机体对内分泌不平衡所产生的生理性反应,是乳腺正常结构的错乱,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  相似文献   

18.
温阳散结法治疗乳腺小叶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培勇  邹梅 《河南中医》1999,19(5):27-27
乳腺小叶增生是指乳腺小叶的一种非肿瘤、非炎症性疾病,临床以乳房胀痛与乳房内出现肿块为主要表现,一般认为与内分泌紊乱、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属中医“乳癖”范畴。乳腺小叶增生可分为单纯性乳腺增生和乳腺囊性增生病。前者属于生理性改变,后者属于病理性改变。乳腺囊性增生病其组织学表现主要有导管上皮增生和管腔高度扩张形成囊肿,多数中、小导管内发生乳头状瘤。单纯乳腺增生通过治疗随着内分泌功能的恢复,多数病人的症状可以逐渐缓解,一般不会癌变。而乳腺囊性增生有发生癌变的可能。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如清代顾世澄《疡医大全…  相似文献   

19.
乳腺增生病,包括乳腺小叶、腺泡上皮、乳管、纤维组织的单项或多项增生。乳腺增生病有囊性改变的,据报道有癌变的可能。对乳腺增生病有主张手术切除的,我组采用“内消法”治疗乳腺增生病,以具有疏肝活血作用的“乳一方”为主。现将1975年在门诊、病房和治疗点上连续用“郛一方”观察3个月以上而资料较完整的病例74例,初步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258例乳腺增生病患者,其病理类型分乳痛型、小叶增生型、纤维腺病型、纤维化型、囊性增生型五种。经临床三种方法治疗观察,结果中药组疗效优于其它两组,有显著性差别(p<0.01),且无副作用。笔者认为本文中药是目前治疗此病比较理想的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