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研究对某高校202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应激与应付方式的调查,调查所使用的量表是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简称ASLEC,刘贤臣编)与应付方式问卷(肖计划编),作者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群体心理应激与应付方式的差异,考查了生活事件作为一种社会应激源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不同应付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当个体面对应激环境时,哪一类应付方式是良好的应付方式。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战胜心理危机,维护精神健康,同时希望调查分析的结果能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起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大中专学生生活事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应激事件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方法:通过自编的“青年学生生活事件调查表”,对河南省11所大中专院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同的生活事件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各异。对学生性别、年龄、专业、不同生活背景及学业层次的分组分析结果表明,差别均有显著意义。结论:应重视生活事件对大中专学生心理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生活事件对震后中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对震后中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状况的影响,为开展震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对震区41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PTSD症状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生活事件与PTSD症状反应总分有显著相关;生活事件对PTSD总分及各维度的影响显著,解释了PTSD总分变异的16%,再体验变异的12%,逃避及麻木变异的11%,过度警觉变异的14%。结论生活事件会影响震后中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深圳地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生活事件分布特点,探讨其心理状况和心理素质,为提高小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S)对261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对六年级小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的应激源主要是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其中考试失败和被人误会等生活事件发生率频率最高;男生受惩罚因子,女生人际关系因子表现较高,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户籍学生,非户籍学生受惩罚因子较高。结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应激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的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方向孜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9):1413-1415
生活事件是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的常见应激源,主要指生活中遭遇的足以扰乱人们心理和生理稳态的重大变故,生活事件处理不当会导致焦虑、抑郁,甚至产生严重疾病[1].非自杀式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简称自伤行为,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的直接地、蓄意地伤害自己躯体的行为[2].研究表明,青少年是故意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且自伤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3].大多数大学生长期在外生活,经常会遇到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如学习、生活、人际、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与困惑,这些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易诱发心理病理问题,同时又是自伤行为较强的危险因素[4].另有研究显示,青少年心理病理状态是后期自伤行为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5-6].据此提出理论假设,即心理病理状态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的关联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为验证该假设,本研究通过调查高职学生自伤行为、心理病理状态及经历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心理病理状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探索厦门市中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厦门市1 19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就群体而言,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因素构成中学生主要的应激源;对个体来说,亲友死亡、亲友患急重病等事件的应激量最大。女生、初中生、普通中学学生面临更多来自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等各方面的心理应激,而厦门市岛内外学生则几乎没有差异。结论 应根据生活事件特点对不同学生亚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相似文献   

7.
1485例中学生心理应激源和应对方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学生心理常见应激源和应对方式,为了解中学生心理需求和制定干预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选取1485例学生以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简化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测量。结果学习压力因子与人际关系因子得分分别是1.37±0.84和1.27±0.91,为最主要的应激源。问题解决因子得分2.73±0.56是中学生最常用的应对方式。应激源和应对方式在年级、学习成绩,家庭因素等分层因素存在差异。相关性总体上,问题指向等积极应对方式与应激源呈负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与应激源呈正相关。结论中学生日常生活构成心理应激源,应关注发生重大生活事件的学生,在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区中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志群  郭兰婷 《中国校医》2004,18(2):105-108
目的探索中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来源及相关因素,为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测试成都市区中学生1 393名.结果被试最近一年内生活事件发生频率最高的是考试失败(96.27%)、学习负担重(86.29%).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因素构成中学生主要的应激源,尤其是毕业班、高中学生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面临更大的心理应激.结论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应激源,对不同中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青少年慢性心理社会应激暴露对BMI变化的影响。方法 2011年9月在江苏省徐州市区10所中学对初一和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青春期发育等级、父母肥胖程度和心理社会应激程度等信息,采用青少年多维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MLERQ)作为心理社会应激暴露测定,该量表包括家庭生活事件、学校生活事件、同伴关系、两性关系及健康成长5个维度,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基线应激对随访BMI变化的影响,使用交互分析检验基线BMI和应激对BMI改变的交互作用。结果 基线调查共获得5 473(男性2 841,女性2 632)名中学生完整数据。2013年9月获取第二轮体格检查数据,队列研究共获得4 316(男性2 171,女性2 145)名学生完整数据,失访1 157人。 随访研究表明基线超重/肥胖的女性青少年基线应激总分和随访BMI-Z分增加呈正相关,且相关性在控制了年龄、青春发育等级、父母亲肥胖程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协变量后,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男性无论在体重正常或超重/肥胖组,基线应激总分和随访BMI-Z分变化相关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心理社会应激暴露可导致青春期超重/肥胖女性BMI增加。提示女性超重/肥胖青少年为慢性心理社会应激致体重增加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自由联想法分析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青少年应激心理的结构,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619名青少年进行有条件限定的自由联想法收集应激心理的描述语,并对839条描述语进行内容分析。结果 青少年应激心理结构包括应激生理症状、个人事件、社会事件、与我无关、事件归因、事件评价、疾病信息、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解决问题、寻求帮助和调整情绪等12个方面,但以应激内容为主;应激心理结构反映出青少年存在轻视疾病、应对活动不足等心理状态;并体现出女性、初中生、病例类型多学生应激反应较重的特点。结论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心理干预应侧重启动应对活动,根据应激心理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重点关注应激青少年人群对疾病信息的需求,加强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中体艺生生活满意度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56名高中体艺生进行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LSS)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测评。结果高中体艺生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在中等水平以上;男生在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和学校满意度三个领域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女生;高一、高二学生在学校满意度上显著高于高三;不同社会支持水平上高中体艺生的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高中体艺生生活满意度总分与社会支持各因子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2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生活满意度总分的总解释量为28.8%。结论高中体艺生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在中等水平以上,高中生社会支持状况对其生活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处于高考前的283名高三学生的焦虑状况进行调查。方法采用自编的高考焦虑问卷对283名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高三考生在高考焦虑的来源和心理表现上存在轻度问题,在高考焦虑的躯体反应水平上则不存在明显的问题。(2)男女生在高考焦虑的来源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女生在焦虑来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3)对来自应届重点班、应届普通班和复读班不同背景的考生的焦虑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三类考生在高考焦虑的来源、心理表现和躯体表现上均没有显著的差异。结论高三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高考考前焦虑,需要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当地重点中学高一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问卷调查.结果:全量表得分显示,受调查的285名学生中有1.8%的存在心理障碍,其中有学习焦虑的占53.7%,自责...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东城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东城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东城区4所中学的高中一、二、三年级各2个班,共1118名学生,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进行测评。结果1.7%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心理问题以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躯体症状为多见,其检出率分别为50.8%、19.1%和18.7%。女生MHT全量表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重点学校学生显著高于非重点学校学生(P〈0.05),高一、高三学生显著高于高二学生(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身体健康状况、母亲教养方式、自我期望程度、学习压力程度、学习能力自我评价、同学关系、自尊水平、主观幸福感水平是MHT全量表分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应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相似文献   

15.
高中生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的研制与考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研制高中生存质量评定量表。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筛选高中生生存质量评价体系,建立高中生生存质量量表(HSS-QOLS)。应用来自36个班的1876名城乡高中生进行测试。结果 研制出含有40个指标的生生存质量量表(HSS-QOLS),它包含3个维度:生理维工、心理维度、社会功能维度。根据指标所属范畴的不同,40个指标又分别构成了4个子量表:学校子量表、个人子量表、社会环境子量表、家庭子量表。HSS-QOLS的3个维度得分及4个子量表得分在本次调查的一类中学学生和三类中学学生中的比较结果,均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SS-QOLS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可作为定量评价高中生生存质量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学生自我伤害流行特征,探讨自我伤害与自杀相关行为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市16所学校初一至高三5 807名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参与调查的中学生35.6%报告发生自我伤害,7.0%经常发生自我伤害行为;女生自我伤害报告率高于男生,初二女生和初三男生是自我伤害发生的高发年级;重点高中、单亲和重组家庭学生是自我伤害的高发人群;自我伤害行为发生越频繁的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率越高,与无自我伤害行为发生者相比,经常发生自我伤害行为者自杀相关行为报告率增加5.7~12.3倍。结论 北京市中学生经常性自我伤害与自杀相关行为密切相关,二者高发年龄一致。应尽早对青少年开展心理行为干预和生命教育,及时发现自我伤害高发人群,开展自杀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部分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现况,为预防青少年网瘾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部分学校初一到高三年级学生1939名进行集体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北京市西城区部分中学生的网络成瘾自报率为11.2%,其中男生为11.8%,女生为10.6%,男女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生网络成瘾自报率为8.2%,其中重点学校初中生为7.4%,普通学校初中生为10.3%,普通初中和重点初中学生网络成瘾自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生网络成瘾自报率为13.1%,其中重点学校高中生为11.6%,普通学校高中生为14.8%,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学生网络成瘾自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职高学生网络成瘾自报率为17.3%,初中、高中、职高学生间网络成瘾自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成绩差学生网络成瘾自报率(17.8%)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9.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单亲家庭是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学习成绩差是高中和职高学生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结论应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引导学生科学合理使用网络,防止和降低网络成瘾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二学生社交焦虑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对200名高二学生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过度保护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不显著,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显著,其余的7个因子则与社交焦虑相关极其显著。父亲的过分干涉因子,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对社交焦虑的预测效果较大。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二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二学生社交焦虑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对200名高二学生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过度保护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不显著,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显著,其余的7个因子则与社交焦虑相关极其显著。父亲的过分干涉因子,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对社交焦虑的预测效果较大。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二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何江  赵曦  姜斌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1001-1003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高中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高中生的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对北京市海淀区6所学校618名高中生的睡眠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高中生睡眠障碍的检出率为22.7%;重点学校学生入睡时间明显多于普通学校学生,高三年级学生的睡眠时间明显少于高二和高一年级学生;与实验班的学生比较,普通班高中生睡眠时间较少,且睡眠效率较低。个人情绪、学习负担和考试成绩是影响高中生睡眠时间和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高中生出现各类睡眠障碍的情况较为普遍,睡眠时间不足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