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后早期反应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和了解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LD)的术后早期反应及并发症。方法:通过对2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的随访,对术后早期反应及并发症进行研究。结果:术后3例出现较为严重的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占1.05%,其中包括椎间隙感染、神经损伤。另外还有腰背部酸痛、腿部酸胀感、间隙性跛行等。结论:必须严格掌握PLD手术的适应证及操作技术,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 方法 2003年9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共有1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我院接受髓核摘除术,其中术后疗效不佳者17例(男6例,女11例),年龄37~71岁(平均54.5岁).根据患者术前、术后的影像学检查、手术记录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①手术切除髓核不彻底;②因腰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而未能彻底减压;③术后椎体间不稳定性增大;④术前误诊或漏诊.结论 术前仔细阅读X线平片、CT和MRI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巧,正确开展术后功能锻炼,是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疗效不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经皮穿刺双间隙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合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以一个经皮穿刺点行双间隙髓核摘除,治疗复合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 在应用经皮穿刺法为40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髓核摘除术中。选择L4,5、L5S1复合型椎间盘突出者35例(8.7%),采用同一穿刺点对同侧不同侧椎间盘髓核突出的相邻的双间隙作髓核摘除术。结果 接受本术式治疗的35例复合型椎间盘突出症者,其穿刺的成功率为100%,穿刺的有效率为100%。结论 以一个穿刺点作经皮穿刺髓核摘除治疗复合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具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4.
经皮穿刺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皮穿刺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4例上海长征医院(200003)王晨光,肖湘生,董生,贾连顺,陈德玉本文总结了经皮椎间盘穿刺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4例,对手术的临床价值进行初步评价。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64例中男49例,女15例;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PLD)的失败原因,进一步明确PLD的手术适应证。方法:观察21例PLD治疗失败患者的再手术所见,分析其原因。结果:再手术中发现6列有髓核脱垂;14例有髓核突出,其中伴有神经根粘连9例、髓核突出大3例、髓核突出伴骨化1例、根管狭窄1例;1例为原诊断有误。结论:应严格掌握PLD的适应证,对于髓核突出大、有脱垂现象、椎间盘已有骨化、神经根管狭窄或有多次椎管内注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宜做PLD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激光汽化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分析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本院2000年11月~2002年11月间5例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激光汽化减压术后再次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再手术原因分析: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1例,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激光汽化减压近期术后纤维环、神经根水肿1例,椎管内伴行病变3例.再次手术治疗后随访10~18个月,平均14.7个月,按Nakal疗效评价,优4例,良1例.结论:PLDD是一种微创、有限治疗,术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可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髓核摘除与射频臭氧组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适应证.方法 根据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和程度的不同,有选择的组合应用经皮髓核摘除术、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臭氧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8例.结果 随访3~10个月,优良率88.1%,未出现感染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选择性组合应用经皮髓核摘除术、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臭氧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选择性的个体化治疗,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可靠等优点,是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经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臭氧消融术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及手术适应证。方法选择3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穿刺髓核臭氧消融术治疗,根据髓核突出程度分类,分为A组:膨出型91例;B组:突出型127例;C组:脱出型82例,分别采用安全三角区入路、安全三角区入路+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和小关节内侧缘入路,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臭氧消融术,经6~18个月随访,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A组有效率82.6%,B组有效率85.7%,C组有效率80.4%,明显高于文献报道,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不同入路方法的经皮穿刺髓核臭氧消融术,其治疗效果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应根据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型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方法。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23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有腰部扭伤史者13例,合并脊柱隐裂1例,移行推2例,有家族聚集倾向2例,无明确原因5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行人工髓核置换术1例,经皮穿刺抽吸术2例,单侧半椎板减压术4例,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16例。结果随访8个月-7年,平均2.1年。失访2例,优良率为90.5%(19/21),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者优良率为93.7%(15/16)。结论外伤、先天性畸形、遗传学因素和椎间盘退变等为青少年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原因:主诉症状轻、体征重及X线检查常无异常是其特点;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宜行手术治疗,其中创伤较小的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后路髓核摘除术手术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 采用CTM对突出物的尖锐度进行测量,分析腰椎节段性不稳对手术疗效的影响。参照JOA标准对286例患者自觉症状、临床检查的改善程度进行术前、术后对照比较。结果 29例术后疗效不佳(10.1%)。其中,I组:自觉症状改善不足50%,12例;Ⅱ组:临床检查改善率不足25%,11例;Ⅲ组:神经根症状加重,6例。结论 髓核摘除手术的最佳适应证应具备3个条件:  相似文献   

11.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再手术8例分析谢惠缄,陆炳刚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PLD)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我国1986年以来,部分省市级医院已开展此项手术,但对其疗效及实用价值如何,有待观察。我院自1992年9月至1994年2月共有29...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脊柱微创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血栓素B2(TXB2)、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腰椎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张家口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组,各40例,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前、术后3 d的血清TXB2、PGE2、IL-6、TNF-α水平,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的VAS、ODI、JOA评分,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8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6个月。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组切口长度(0.7±0.3)cm、手术时间(73±22)min、卧床时间(1.2±0.4)d均短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3.8±1.7)cm;(106±28)min;(2.2±0.4)d,t=11.230;5.840;8.771,P<0.05],术中出血量(44±15)mL少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98±34)mL,t=9.190,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 d,两组血清TXB2、PGE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降低(P<0.05),且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组低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t=6.271;4.925;4.963;24.947,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两组VAS、ODI评分均降低(P<0.05),且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组低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P<0.05);两组JOA评分均显著升高(t=8.661,P<0.05),且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组高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P<0.05);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的25.00%(χ2=4.800,P<0.05)。 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作为一种脊柱微创手术,可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TXB2、PGE2、IL-6水平,缓解患者腰痛症状,有利于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回植式髓核摘除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8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采用全椎板切除回植式髓核摘除术治疗。结果28例经6~54个月随访,平均21个月。据Macnab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2.9%。结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全椎板切除回植式髓核摘除术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腹穿刺L2~L5椎间盘髓核摘除术(TAL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CT引导下对L2~L5各腰椎间盘进行TALD治疗,共完成TALD手术68例,其中L4/553例,L3/L4 12例,L2/L3 3例。术中采用腹部局部施压方式,使穿刺部位肠管移位,用空心针穿刺靶椎间盘后,以逐级插扩张套管方式建立手术通道,经反复钳取突出部位髓核组织,达到局部减压目的。结果本组TALD总有效率93.94%(62/66),未发现因损伤大血管造成大出血病例;因严重肠粘连致乙状结肠损伤1例。结论TALD治疗L2~L5腰椎间盘病变具有痛苦少、恢复快、风险少,远期效果好等优点。TALD必须在CT引导下施行,且应作为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的一种补救方式。L1/2椎间盘不宜行TALD治疗。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是腰腿痛常见的原因。治疗方法根据具体病例分别选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经皮穿刺手术等。现将我院1例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致髂总静脉损伤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腰椎后路髓核摘除术微创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切口微创化过程中常见问题及探讨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小切口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49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5例,女102例;年龄20~78岁,平均43.7岁;单间隙405例,双间隙86例,三间隙6例。分析手术相关并发症并探讨对策。结果:手术时间45~210min,平均70min,术后住院时间5~20d,平均10d。出现手术相关问题者47例,其中节段定位错误16例(术中发现14例、术后发现2例),神经症状缓解欠佳或加重15例(欠佳12例、加重3例),尿潴留10例,脑脊液漏5例,感染1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在微创化改良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问题,努力提高病变间隙定位能力、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及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巧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C地POLD治疗的1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程、年龄与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批 3-42个月随访,优良率达87.67%,无严重并发症。病程在2年以内者疗效优于2年以上者(P〈0.01)。结论手术时机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而年龄与疗效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目的:分析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探讨如何避免椎间孔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1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5例,女47例;平均年龄42.9岁;L3,4突出6例,L4,5突出68例,L5S1突出58例。统计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各类并发症发生原因。结果:132例患者中,术中发生硬膜损伤1例(硬膜与髓核粘连),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肌力感觉较术前无下降,创口愈合良好;术中减压不满意立即改为开放手术2例,为伴有椎间孔狭窄及髓核粘连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短期(3个月)内复发2例,术后髓核残留3例,均通过翻修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术后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经询问原有心脏病史。术中发生高脑脊液压2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学习曲线陡峭,初学者在开始椎间孔镜手术前,必须有一定的开放手术经验,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在熟悉解剖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前提下,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2013-01-2017-01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疗效评定依据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结果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术前VAS评分(8.166±0.874)分,术后3天(1.567±0.504)分,术后4周(1.067.±0.254)分,术后12周(0.967±0.183)分,手术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结果为优18例,良9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0%。结论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优化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近年来微创手术用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已得到了较广泛的发展,但目前采用的多数微创手术方法由于其设备昂贵、学习周期长,基层医院难以开展。本研究采用改良的直视下小切口微创髓核摘除术,为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目的:比较改良的直视下小切口微创手术、椎间盘镜下及传统椎板切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3例,分为3组,分别接受改良的直视下小切口微创髓核摘除术(47例)、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44例)及传统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52例),并对各组的治疗情况和近期疗效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直视下小切口微创手术组425d,椎间盘镜手术组533d,传统手术组797d,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关于下腰痛的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3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分别为:97.9%、95.5%、96.2%,治疗后平均改善率分别为:92.2%、87.6%、9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等方面,直视下小切口微创手术较传统手术显现了明显的优势,手术时间也较椎间盘镜组明显缩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的直视下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肯定,创伤小,对脊柱正常结构的破坏轻微,患者恢复快,满意度高,而且学习曲线短、无需借助专用通道及光源等特殊手术器械,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