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辅助应用异丙酚或哌氟合剂对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21例择期胆囊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Ⅰ组用微泵输注异丙酚2mg/(kg·h);Ⅱ组静注哌替啶氟哌啶合剂。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牵拉胆囊及术毕采静脉血测定NO和ET含量。结果麻醉后两组BP和ET均明显下降,NO升高;牵拉胆囊时HR、BP、NO和ET下降;Ⅰ组胆-心反射发生率低于Ⅱ组。结论麻醉后血压下降与神经和体液因素均有关;牵拉胆囊时血压下降可能系神经调节因素占主导所致;小剂量异丙酚对消除内脏牵拉反应的效应不够理想,但可提供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和辅助静脉内麻醉行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方法43例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组静注异丙酚和芬太厄;2组静注哌替啶和异丙嗪。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分离/牵拉胆囊及术毕取静脉血测定ET和NO含量和监测心率(HR)、血压(BP)、氧饱和度(SpO2)。结果麻醉后两组BP和ET均明显下降,NO升高;分离/牵拉胆囊时HR、BP、NO下降,ET上升;术毕恢复到麻醉前水平。结论硬膜外麻醉后、分离/牵拉胆囊时BP下降与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均有关;小剂量异丙酚和芬太尼能有效减轻应激反应,推荐用于全麻-硬膜外复合麻醉。  相似文献   

3.
CO2气腹对血浆内皮素和NO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CO2气腹对血浆NO和内皮素(ET)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分别于麻醉前,气腹前,气腹后3min及结束气腹后5min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ET和NO的含量。结果:气腹后平均动脉压(MAP)和ET含量显著高于诱导和气腹前,NO含量较气腹前明显降低。结论:LC患者CO2气腹后MAP升高,NO,ET分泌失衡,并参与了血压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静脉内异丙酚复合麻醉对腹部手术患围手术期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的影响及其与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将腹部手术患40例,随机分为静脉内异丙酚复合麻醉组(A组)和静脉内普鲁卡因复合麻醉组(B组),每组各20例;用放射免疫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两组患麻醉前、麻醉后2小时、术后2小时、术后24小时血浆中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同时动态监测血压的变化。结果A组和B组血浆ET在麻醉后2小时和术后2小时较麻醉前均升高,B组显高于A组。A组血浆:NO在术后2小时较麻醉前显升高,麻醉后2小时和术后2小时A组均高于B组,而B组在麻醉后2小时和术后2小时较麻醉前均降低。两组ET和NO在术后24小时均恢复正常。A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在围术期无明显变化,而B组在麻醉后2小时和术后2小时较麻醉前显增高。A组在麻醉后2小时血浆ET、NO与SBP和DBP均无相关关系。B组在麻醉后2小时血浆ET与SBP和DBP呈显正相关;而NO与SBP和DBP呈显负相关。结论 ET与NO在静脉内异丙酚复合麻醉中对血压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异丙酚对ET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可明显提高腹部手术患体内NO水平而减轻内皮细胞的损伤,使ET/NO的平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苏醒的影响。方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全麻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B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C组方法同B组,只是肌松药用氯化琥珀胆碱2mg/kg。三组病人均在胆囊切下后停止输入丙泊酚,术中均输入乳酸纳林格液500mL,术毕病人清醒直接送入病房。结果:A组麻醉药用量明显高于B、C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见。三组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时间明显延长,明显高于B、C两组,B组与C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皮素 (ET)和一氧化氮 (NO)在妊高征时的致病机理。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ET ;硝酸根还原酶法结合Griess法测定NO的稳定代谢产物亚硝酸基 /硝酸基 (NO-2 /NO-3 )含量。对 2 6例妊高征患者 (PIH)和 30例同期住院的正常晚期妊娠妇女的外周血ET和NO进行了研究。结果 :PIH患者与正常晚期妊娠妇女比较 ,产前外周血中ET水平显著升高 ,NO-2 /NO-3 水平显著降低 (P <0 0 1) ,随着PIH病情的加重 ,ET逐渐升高 ,NO-2 /NO-3 逐渐降低。正常晚期妊娠妇女血NO-2 /NO-3 水平与E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0 .37,P <0 0 5 ) ,PIH患者NO-2 /NO-3 水平与ET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r=- 0 .42 ,P <0 0 5 )。结论 :NO合成的减少 ,ET合成增加 ,ET与NO平衡失调 ,可能是妊高征发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时血浆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新生儿HIE急性期40例,恢复期20例及20例对照组病人的血浆ET和NO的水平,采用统计学t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HIE急性期血浆ET及NO均显著升高,且ET升高的程度高于NO升高的程度。HIE恢复期两者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在轻重程度不同的HIE中,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了解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对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下肢电击伤病人,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皮瓣修复术,随机分为PCEA组(P组)及非PCEA组(N组),每组20人。P组病人用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N组病人术后根据需要间断肌注度冷丁。分别在麻醉前、术后12h、24h、48h静脉采血测血浆内皮素浓度,观察两组病人血浆内皮素浓度的变化。结果:PCEA组术后血浆内皮素浓度下降明显。结论PCEA能有效消除术后病人因伤口疼痛引起的焦虑及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血管收缩,从而加速皮瓣的动脉血供及静脉回流,有利于皮瓣成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剂量尼尔雌醇对绝经后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及血浆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3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尼尔雌醇,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及血浆纤溶活性的变化。结果:血浆一氧化氮、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显著升高(P〈0.01),血浆内皮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降低(P〈0.05)。结论:尼尔雌醇可以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和纤溶活性,可作为绝经后妇女单一预防冠心病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血浆中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探讨异丙酚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40例 ASAⅠ~Ⅱ级颅内肿瘤择期手术患者进行编号,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异丙酚组和异氟醚组,每组20例。麻醉维持分别为异丙酚组:生理盐水500 mL加异丙酚;异氟醚组:1%~2%的异氟醚持续吸入,两组均间断给予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1 h(T2)、2 h(T3)、术后4 h(T4)和24 h(T5),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NO及ET含量。结果:T1和T2时,两组患者血浆NO和ET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T3和T4时,异丙酚组血浆NO和ET水平低于异氟醚组(P<0.05);T5时,异氟醚组和异丙酚组血浆NO水平均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异氟醚组和异丙酚组血浆ET水平虽均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麻醉剂量的异丙酚能显著降低颅内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浆中NO及ET水平,提示异丙酚具有非选择性抑制一氧化氮合酶(NOS)及体内ET生成的作用,从而具有多途径、多位点的脑保护特性。  相似文献   

12.
Zhao Y  Zhang W  Wang L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6):457-459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在正常妊娠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抑郁障碍和冠心病的关系研究报道较少,国外有较多的研究.从目前的资料看,抑郁障碍和冠心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呈正相关[1].但是,其中的机制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异丙酚麻醉对肝叶切除术患者肝功能与一氧化氮(NO)/内皮素一1(ET一1)比例的影响。方法 观察组于麻醉插管后异丙酚5mg/(kg·h)微泵持续静脉输注,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微泵持续静脉输注,余同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肝门阻断前(T1)、肝门阻断末(T2)和术后第3天(T3)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血浆NO、ET-1含量的变化。结果 肝门阻断末两组患者ALT和AST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对照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ALT和AST水平均恢复至肝门阻断前水平。同时肝门阻断末两组患者血浆NO水平明显下降,血浆ET-1水平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对照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血浆NO和ET-1水平均恢复至肝门阻断前水平。结论 肝叶切除术可引起血浆NO/ET-1的比例失衡,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异丙酚对肝叶切除术患者具有保护作用,能调节患者血浆NO/ET-1比例的失衡,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中药对血浆内素,一氧化氮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祥坤 《医学综述》2001,7(2):123-125
内皮素、一氧化氮是近年来发现的血管活性肽和低分子具有细胞信使样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血管内皮细胞均可合成 ,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循环内分泌的形式 ,发挥其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内皮素具有收缩血管、促进血管平滑肌增生与细胞粘连的作用 ;而一氧化氮则与此相反 ,即舒张血管 ,抗血管平滑肌增生 ,抗血小板聚集 ,阻止血细胞之间及其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粘连 ,有利于血液流通。故内皮素与一氧化氮形成基本作用相反的血管内在自身调节平衡系统 ,对血管的舒缩功能 ,血液的流动性和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有着重要生理学意义[1 ] 。若血管内皮受损 …  相似文献   

16.
心绞痛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并有血栓形成及血管痉挛所致。研究表明一氧化氮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极其重要,而内皮素是缩血管最强烈的内皮收缩因子,一氧化氮对内皮素有拮抗作用。为此,我们观察1996~1997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8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含量在心绞痛发作期及缓解期的变化,以进一步阐明一氧化氮、内皮素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的作用。8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均为住院病人,其中初发劳累型心绞痛35例,稳定型心绞痛41例,恶化型心绞痛12例。男性51例,女性37例。年龄最大者…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原发性低血压的发病机理,检测患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儿茶酚胺、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及电解质水平,结果显示原发性低血压组NO、ET水平,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显著高地对照组(P<0.05),经直线相关分析,原发性低血压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与NO、ET、NO/ET,K^ 非常显著相关(P<0.01)。说明血浆NO、ET水平的改变可能参与原发性低血压的发病。  相似文献   

18.
葛根素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 (ET)和一氧化氮 (NO)水平的影响。方法 :4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葛根素组和对照组 ,两组一般治疗基本相同 ,葛根素组加用葛根素治疗 ,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ET和NO浓度并与 30例健康组相比较。结果 :冠心病组血浆ET水平升高、NO水平低于健康组 (P <0 .0 0 1 )。治疗前两组ET、NO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后葛根素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 ,同时血浆ET水平下降 (P <0 .0 0 1 ) ,NO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0 1 ) ,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葛根素可改善CAD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能有效调节CAD患者血浆ET和HO水平 ,对CAD心绞痛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氟伐他汀对血脂、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作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氟伐他汀的调血脂疗效、及对血 浆内皮素、一氧化氮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分为两组:氟伐他汀组(n=19)口服氟伐他汀20mg/日,及辛伐他汀组(n=11)口服辛伐他汀10mg/日,疗程均为12周。观察用药前及用药12周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C-HDL-C)/HDL-C及甘油三酯(TG)、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的变化。结果;两组服药12周后,患者血清TC、LDL-C、(TC-HDL-C)/HDL-C均下降,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0.01);组间比较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 组TG下降22.01%(P<0.05),HDL-C上升5.05%、血浆内 皮素下降4.98%(P>0.05),NO上升24.19%(P>0.05)。对照组TG下降33.09%(P>0.05),HDL-C上升8.24%、血浆内皮素下降12.05(P<0.05),NO上升38.35%(P<0.05)。结论:两组氟伐全汀治疗12周后,调血脂疗效肯定,作用基本相似,但氟伐他汀对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浓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损伤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与梗塞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将71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2组:A组41例,为无梗塞后缺血事件发作及严重并发症;B组30例,为有梗塞后缺血事件发作及严重并发症,并设立对照组15例。梗塞后4-6、24、72h及1周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铜离子活化镉还原法测定血清中硝酸盐(NO3^-),采用Swan-Ganz导管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结果:A组血浆ET在发病4-6h迅速升高,24h达高峰,1周恢复正常。而血浆NO于发病24h开始升高,72h达高峰值,1周恢复正常。B组ET在各个时点上均高于A组,在1周后仍高于对照组,B组血浆NO在各个时点上均低于A组,1周后仍低于对照组。且ET与PCW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2),而NO与PCWP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时动态观察血浆ET、NO的变化,有助于判定梗塞后缺血事件的发生及并发症的出现,且血浆ET的持续升高会加重心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