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分析卵巢甲状腺肿(SO)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学对照,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卵巢甲状腺肿的临床,CT及MRI资料,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影像学表现为境界清晰的不规则肿块,大多位于单侧(n=11,91.7%),呈囊实性(n=6,50.0%)或多发纯囊性(n=6,50.0%)。囊性部分为边界清晰、多发大小不等的囊腔,均有完整囊壁,内壁光整,8例(66.7%)病灶内可见高密度囊,其中2例高密度囊腔T1WI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实性部分为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分布于囊腔之间,增强扫描囊性部分无强化,囊壁可见无或中重度强化,实性部分明显强化;8例(66.7%)囊壁可见斑点状钙化,4例(33.3%)病灶合并大量腹水及少量胸水。结论:卵巢甲状腺肿表现为边界光整的囊实性肿块,CT上的高密度囊腔及MRI上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囊腔具有相对特征性,CT及MRI诊断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X线、CT及MRI在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CT及MRI表现.男7例,女9例.年龄13~ 67岁,中位数37.5岁.病变位于手指9例、足趾5例、膝关节2例.病程4个月至20年.13例因软组织肿胀或无痛性肿块逐渐增大前来就诊,3例因发现软组织肿块伴疼痛或活动障碍前来就诊.除1例有外伤史外,其余均无明显诱因.16例患者均进行X线检查,5例行CT检查,14例行MRI检查,其中12例进行增强扫描.结果:①X线表现.16例患者中6例X线片未见异常;7例仅见软组织肿块;3例显示软组织肿块伴相邻骨质压迫性吸收,边缘硬化,无骨膜反应.②CT表现.5例行CT检查的患者均可见1.0cm×1.0 cm至2.0 cm ×2.5 cm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密度均匀且稍高于软组织,CT值约65 HU,其内均未见钙化,边界清晰.其中2例肿块位于手指,3例位于足趾,且均在掌侧.3例肿块相邻骨质未见明显破坏;2例肿块相邻骨质压迫性吸收,呈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硬化.③MRI表现.14例行MRI检查的患者均可见0.6cm×0.8 cm至3.5 cm×2.7 cm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晰,大部分可见完整或不完整包膜.7例肿块位于手指,5例位于足趾,2例位于膝关节.T1 WI呈不均匀低信号9例,其边缘或内部可见条状低信号;均匀略低信号5例.T2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11例;不均匀高信号3例,其内部可见条状及斑片状混杂信号.行增强扫描的12例患者中,9例肿块呈轻中度强化,3例肿块呈明显强化.结论:X线片仅能部分显示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病变,表现为无特异性的软组织密度肿块,伴或不伴邻近骨质改变;CT能很好地显示软组织病灶及骨质受累情况,但缺乏特征性.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在MRI T1WI和T2WI上呈不均匀低信号,在短反转时间恢复序列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其间有低信号间隔,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边界清晰,具有特征性,是目前诊断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侵袭型霉菌性蝶窦炎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型霉菌性蝶窦炎CT及MRI表现,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侵袭型霉菌性蝶窦炎主要影像表现有:CT见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状、沙粒状、条状高密度钙化影,有蝶窦壁骨质破坏;MRI窦腔内团块T1WI、T2WI信号减低,T2WI信号减低甚至低于T1WI,Ga-DTPA增强无强化.结论:CT、MRI检查是诊断侵袭型霉菌性蝶窦炎较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为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患者的MRI表现资料及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 14例患者中青少年或年轻成人居多,临床表现多为反复癫痫发作、头痛头晕。肿瘤均位于大脑半球浅表部位,单发,以颞叶居多。MRI示肿瘤表现为实性为主肿块或囊实性病变(伴或不伴壁结节型),其中实性为主4例,囊伴壁结节型7例,混合囊实性3例。病灶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混杂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明显强化7例,轻中度强化5例,不强化2例;囊壁多无明确强化,2例囊壁可见部分轻度强化。4例伴轻度瘤周水肿,且病程较余病例较短。5例行DWI检查,实性部分弥散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呈等或稍低信号。病理组织学示瘤细胞呈明显多形性,瘤细胞间充满丰富的网状纤维及淋巴细胞浸润,所有病灶呈不同程度囊变。免疫组化示所有病例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为弥散阳性反应。12例CD34表达阳性。结论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MR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病变表浅且单发,多呈囊性改变并伴有壁结节,且病程长短与瘤周水肿有一定相关性,结合应用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和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其GFAP、CD34的阳性表达,综合对比分析有助于其明确诊断和进行一定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隆突型皮肤纤维肉瘤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1例隆突型皮肤纤维肉瘤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MRI表现为皮下脂肪内规则或不规则肿块,大部分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T1WI呈低信号,与肌肉信号相当,T2WI呈较均匀稍高信号,注射Gd-DTPA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CT表现稍低密度,较肌肉密度稍低,界限相对清楚,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隆突型皮肤纤维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并具有一定临床价值,结合临床及影像特点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长骨骨干骨肉瘤X线、CT和MRI表现,探讨有关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28例长骨骨干骨肉瘤患者,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其中病变位于股骨干18例、腓骨干4例、肱骨干4例、胫骨干2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由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28例中,X线和CT显示广泛骨质破坏16例,骨膜反应22例。X线显示软组织肿块18例,肿瘤骨和瘤样钙化12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22例,增强扫描显示软组织肿块24例,肿瘤骨和瘤样钙化16例。MRI显示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10例,软组织肿块26例,其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骨膜反应在SE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软组织肿块在T1W1为等信号,T2WI及STIR呈等高信号。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在T2Wl及STIR呈高信号。MRI增强检查显示病灶均呈不均匀强化,骨髓水肿和软组织肿块均见强化。结论:X线、CT和MRI从不同方面反映长骨骨干骨肉瘤的影像病理特点,其发病率低,骨破坏范围大,无病理性骨折。成骨型骨干骨肉瘤较易诊断,溶骨型应与Ewing瘤、恶性巨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TS)的MRI和CT影像特点。方法:对39例GCTTS患者的MRI和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7例、女22例;年龄10~69岁,中位数32岁;病程3个月至18年,中位数2年。病变部位,膝关节11例、髋关节1例、踝关节14例、腕关节1例、足趾和手指小关节12例。观察不同类型、不同部位GCTTS的MRI和CT影像特点。结果:39例患者,行MRI检查26例,其中14例进行了增强扫描;行CT检查23例,其中16例进行了增强扫描。影像诊断为弥漫型GCTTS31例、局限型GCTTS7例、弥漫型和局限型(同一关节不同区域)GCTTS1例。影像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1)位于髋、膝、踝等大关节的弥漫型GCTTS,可同时侵犯关节周围和关节腔,CT影像表现为关节周围的多发结节样肿块,边缘不清晰,或关节腔内的滑膜增厚呈结节状、绒毛状及海绵垫样,有关节积液表现。多有骨质受累,表现为关节面下囊性变、骨质缺损、边缘硬化,骨质缺损区有液性和软组织影,软组织影的CT值与肿块CT值一致。MRI检查T1加权像呈低信号影,T2加权像为混杂的高信号影,病灶内有特征性的双低信号影,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明显。骨质受累区MRI检查呈囊性信号,疝入骨质缺损区的肿瘤组织,MRI增强扫描出现强化。(2)位于足趾和手指小关节的弥漫型GCTTS,边缘不清晰,MRI信号混杂,大多出现骨骼和肌腱受累表现。(3)位于膝、踝等大关节的局限型GCTTS,MRI和CT影像上软组织肿块与位于大关节的弥漫型GCTTS相比较局限,边缘比较清晰,相邻的骨骼、肌肉受累少,MRI检查病灶内较少出现特征性双低信号影。同一关节的不同区域可分别出现弥漫型和局限型GCTTS。(4)位于足趾和手指小关节的局限型GCTTS,表现为局限性的软组织肿块,可有分叶,边缘比较清晰;与病灶相邻的部位可出现骨质受累。MRI检查表现为T1加权像长信号影、T2加权像等信号影、抑脂序列稍高信号影,病灶内可有特征性双低信号影。结论:MRI上可见病灶内双低信号影是GCTTS的特征性表现,但不同类型、不同部位的GCTTS在MRI和CT影像上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anuerysmal bone cyst,ABC)的影像诊断方法。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ABC患者的X线、CT和MRI影像资料。男21例,女15例;年龄10~55岁,中位数23.5岁;均表现为局部疼痛不适,6例表现为剧烈疼痛,28例表现为局部肿胀或有包块,15例表现为邻近关节不同程度功能障碍;10例有明确外伤史;5例行X线检查,5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12例行X线和CT检查,7例行X线和MRI检查,5例行X线、CT和MRI检查。病程12 d至4年,中位数2年7个月。分析病变的X线、CT和MRI表现,探讨该病的影像诊断方法。结果:ABC位于长骨28例、扁短骨7例、不规则骨1例,按病变部位分为中心型15例、偏心型15例和骨旁型6例。X线检查显示骨质呈囊状膨胀性透亮区,其中界限清楚16例、界限不清13例;病灶内见粗细不均的条状间隔影17例,斑点状钙化3例;骨壳外缘呈波浪状,其中骨壳完整18例、局部骨壳断缺3例、轻度骨膜反应8例;合并病理性骨折6例,累及关节面4例,有软组织肿块2例。CT检查显示骨质呈囊状膨胀性破坏,破坏区呈不均匀低密度,其中呈蜂房样低密度15例;病灶内见液-液面11例,粗细不均的条状间隔影15例,斑点状钙化2例;骨壳外缘呈波浪状,其中骨壳完整12例、骨壳断缺10例、轻度骨膜反应10例;合并病理性骨折8例,累及关节面5例,有软组织肿块10例。5例行CT增强后见囊壁、分隔及软组织密度带呈中度甚至显著强化,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MRI检查能见病灶的内部结构,囊状病灶中央均充满液体,在T2WI上呈混杂高信号、在T1WI上呈略高于肌肉的中等信号,其中11例在T1WI及T2WI序列上均表现为低信号边缘包绕囊性缺损;病灶内可见液-液平面6例;合并病理性骨折3例,累及关节面3例,局部软组织信号影7例。3例行MRI增强后见囊壁及分隔强化,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结论:X线检查是诊断ABC首选的、最基本的影像检查方法,但对病灶内部结构的显示度有限;而CT和MRI检查对病灶内部结构及软组织的显示有突出优势,对ABC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创伤性髂腰肌囊滑囊炎的CT和MRI影像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经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中心医院和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民医院诊断为髂腰肌囊滑囊炎的12例患者的CT和MRI资料,男9例、女3例;年龄27~82岁,中位数50岁;左侧5例,右侧7例。均有明确的髋部创伤史,髋部疼痛,跛行,腹股沟区可触及囊性肿物。合并股骨颈骨折9例、髂骨骨折4例、坐骨骨折5例、耻骨骨折4例、股骨头-髋臼局限性水肿1例。观察其CT和MRI影像表现特征。结果:本组12例患者,CT检查冠状位髂腰肌囊呈水滴状低密度影,轴位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MRI检查冠状位T1WI髂腰肌囊呈水滴状低信号影,T2WI和脂肪抑制序列呈水滴状高信号影;轴位T1WI髂腰肌囊呈圆形或类圆形低信号影,T2WI呈圆形或类圆形高信号影。髂腰肌囊上下径1.9~6.5 cm、左右径0.7~1.2 cm、前后径0.5~1.0 cm,均位于髋臼层面上下、髋关节囊前方、髂外或股动静脉外后方(上部稍偏于血管外侧,下部多在血管后方)。髋臼上方层面,髂腰肌囊紧贴髂骨基底部;髋臼层面,髂腰肌囊外为髂肌,后贴髋关节囊,表面有不同厚度的肌束包绕;髋臼下方层面,髂腰肌囊位于髂腰肌肌腱内侧,耻骨肌外前方,股动静脉后方。同侧髋关节腔积液及软组织肿胀,髂腰肌不同程度受压。MRI检查可见髂腰肌囊与髋关节囊相通。5例CT检查囊腔内可见水样低密度影,CT值2~38 Hu;3例MRI检查囊腔内T1WI呈略高信号影,T2WI和脂肪抑制序列呈不均匀高信号影。结论:创伤性髂腰肌囊滑囊炎的CT和MRI影像表现为髋臼层面上下、髋关节囊前方、髂外或股动静脉外后方圆形、类圆形或水滴状囊性肿物,结合髋部创伤病史,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下血管球瘤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11例甲下血管球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及MRI影像资料,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及病灶内部密度和血流情况、邻近骨质破坏情况,分析病灶的影像特点。结果:11例患者病灶位于拇指5例、食指3例、中指1例、环指1例、小指1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检查4例、行X线和MRI检查5例、单行MRI检查2例,病灶最大径1~10mm,中位数4mm。超声检查见甲床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3例,其中2例血流成像显示血流丰富;未见异常征象1例。X线检查见指骨背侧扇贝样缺损2例,指骨背侧软组织肿胀1例,未见异常2例。MRI检查T1WI均呈均匀等信号;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加权像呈均匀高信号7例,呈不均匀高信号4例;邻近骨质可见扇贝样侵蚀8例。结论:对于甲下血管球瘤,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低回声、血流丰富的结节影;X线检查可见邻近骨质扇贝样缺损;MRI检查可显示较小病灶,主要表现为T1WI均匀等信号、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加权像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周围骨质可见扇贝样侵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在MSCT俯卧位三维重建下的CT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CT诊断为乳腺癌的病人进行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其中37例经病理证实,另1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结果:(1)CT诊断率38例乳腺癌CT诊断正确37例,诊断率为97.3%,1例随诊.(2)乳腺癌的主要CT特征为:①肿块边缘不规整,有分叶和毛刺;②强化后CT值平均升高44Hu以上,无包膜;③肿块内有沙砾状钙化;④腋窝淋巴结境界欠光整,可有融合,呈"串珠状"改变;⑤肿块侵犯胸壁等.结论:CT是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一种重要方法,并能发现临床扪诊阴性的乳腺病变,为乳腺癌术前分期及手术方式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性病变的MR表现,提高MR对鞍区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性病变,分析其MR信号特征、增强扫描强化特征以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结果:38例鞍区肿瘤性病变垂体腺瘤30例,脑膜瘤3例,颅咽管瘤2例,生殖细胞瘤1例,转移瘤1例,脊索瘤1例,根据病变部位、信号特征及强化特征,大部分病例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结论:MRI是评价鞍区肿瘤性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技术,认真分析其MRI表现,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囊肉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乳腺叶状囊肉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在10岁-40岁之间是本病的高发期,以无痛性乳房肿块为主要表现,术前均未明确诊断,行乳腺单纯切除术8例,改良根治术2例,包块切除术2例。结论:乳腺叶状囊肉瘤复发与病理形态改变、乳腺的解剖结构及所用术式有关。治疗以肿瘤扩大切除术为主,局部复发后再次手术仍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在空洞型肺结核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6月~2009年6月74例肺结核患者分别给予X线和CT影像学检查,对比X线和CT影像两种表现,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4例中X线平片显示52个空洞,CT显示113个;X 线显示空洞引起肺内支气管播散11例,CT显示24例;X线平片显示空洞周围卫星病灶47例,CT 显示72例;X线显示结核空洞外侧胸膜增厚5例,CT显示10例;X线无1例显示纵隔内及肺门旁淋巴结肿大,CT显示纵隔内及肺门旁淋巴结肿大4例,少量胸腔积液6例.统计学显示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CT在空洞型肺结核诊断中作用大,其诊断肺结核准确率明显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粗针穿刺活检(CNB)高危乳腺肿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高危乳腺肿块行CNB病理结果分析.结果:送检64例穿刺病理结果.分别:乳腺增生5例;乳腺癌52例;慢性炎症4例;乳腺纤维瘤3例.穿刺与切除术后病理符合率95.3%;漏诊3例,占4.7%.结论:CNB是一种操作简单,损伤小,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在高危乳腺肿块诊断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立体定向穿刺手术是应用立体几何学坐标系原理,建立脑坐标系和在颅骨上安装定位仪,建立坐标系,在MR、CT等影像的辅助下,对脑部靶结构进行定位,将手术器械如脑穿刺针,射频或双电极,脑组织活检针,引流等等,通过颅骨钻孔送到脑深部,某些病变结构中进行手术,以达到减轻或消除颅内压迫症状,消除血肿,抽出其中瘤囊液,脑立体定向手术方法简便准确,脑组织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对立体定向穿刺手术实施相关护理,可使治疗顺利完成,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创伤性胰腺炎CT表现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提高对创伤性胰腺炎的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临床随访证实的15例闭合性腹部外伤致胰腺损伤的CT表现。男11例,女4例,年龄16~53岁,平均年龄(28.6±11.32)岁。结果:胰腺局限性或弥漫肿大10例,明显局限性血肿形成2例,网膜囊积液8例,胰周积液及左侧肾前筋膜增厚11例,其中3例主胰管损伤中仅1例CT检出。假性囊肿5例,于伤后5—7天内出现3例,于外伤3周后出现2例;而其中1例患者于1周内出现囊肿的基础上,在3周后出现多发囊肿。4例首次CT检查阴性。结论:多层螺旋CT在胰腺损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早期可对多数病例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异位妊娠90例患者采用上海通用公司生产的LOGLQ500型彩超仪和PHILPS T500彩超仪,阴道探头频率为5-10MHz,探头放入阴道内,测量子宫大小及内膜厚度,检查宫腔,排除宫内妊娠,再探查双侧卵巢及其周围有无包块,记录包块大小和血流,了解盆腔积液情况.结果:61例未破裂型异位妊娠子宫正常大小或者轻度增大,内膜回声增粗、增强,无孕囊回声或者可见宫腔中央部分呈蜕膜反应,盆腹腔无异常所见 24例破裂型异位妊娠:子宫图像与未破裂型相同,盆腹腔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 5例陈旧型异位妊娠子宫大小多属正常或稍大,无明显内膜增厚,子宫旁出现不规则肿块,呈"盆弧形",盆腹不显示无回声区.结论:应用阴道超声可发现异位妊娠,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风中经络5种分型CT与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97例中风中经络患者采用辨证分型并进行CT与MRI扫描,检查病灶分布部位及病灶大小,分析不同中风中经络分型CT与MRI特点。结果:在病灶分布部位上,中风中经络不同分型在CT与MRI表现上较为接近。其中,风痰阻络证病灶主要集中在基底节区(CT:67.6%;MRI:66.7%);气虚血瘀证病灶主要集中在放射冠区域(CT:50.0%;MRI:50.7%);两者CT病灶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大小特点上,痰热腑实证CT(84.6%)与MRI(84.6%)病灶均以大片状病灶为主,而其余4型CT与MRI病灶均主要为小片状病灶。痰热腑实证与其余4型CT、MRI病灶大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中经络5种分型中部分分型在CT、MRI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点,风痰阻络证病灶部位多集中于基底节区,气虚血瘀证病灶以放射冠区较为多见,痰热腑实证以大片状梗死灶为主,其余4型以小片状梗死灶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