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7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液体复苏病情稳定后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和CD4/CD8变化。结果:观察组IgG、IgM、IgA和C3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有效改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限制性及充分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并发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0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给予充分液体复苏,比较两组复苏前后凝血功能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复苏前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后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酸中毒、肾功能障碍、MODS、ARDS、DIC、病死率分别为27.50%、5.00%、7.50%、15.00%、6.25%、7.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快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增加组织器官的有效灌注压是抢救休克的关键。但随着对失血l生休克病理生理构成的深入研究,近年有的学者提出“有限复苏”的观点,对有活动性出血的休克患者,早期限制性液体的复苏可使机体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从而改善预后。本文研究分析了我院急诊科4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及其疗效,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摘 要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急救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 2019 年 9 月 至 2020 年 3 月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收治的 86 例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 例)与观察组 (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前后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活酶时间)、血乳酸水平,临床复苏相关指标(血红蛋白水平、复苏液体使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复苏 前,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复苏后,两组患者上 述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比校,观察组血红蛋白水 平更高,复苏液体使用量更低(P <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2.33 %,低于对照组的 23.26 %,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院前急救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庞建仿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57-158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急诊科救治的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组)50例,非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5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液体输入量、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乳酸含量,术后2周内死亡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结果:手术前A组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含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A组病例较B组的液体输入量少、凝血酶原时间短、血乳酸含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入院2周内发生MODS及死亡率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术前救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明显降低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日益增加,因而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已成为临床常见的危急综合征,它是1~44岁年龄段的第一位死因[1]。液体复苏已经成为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而限制性液体复苏是近年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理念,目的是寻找一个复苏的平衡点,即复苏中理想的临界血压,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  相似文献   

7.
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控制性升压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不同的液体复苏和控制性升压方法对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效果的影响。结果在99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常规液体复苏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60~80 mmHg(1 mmHg=0.133 kPa),病死率40%,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1%;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MAP维持在40~50 mmHg,病死率21%,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8%。2组MAP、病死率及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控制性升压能够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年龄、ISS评分、复苏开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总液体输人量、浓缩红细胞输入量低于对照组,复苏中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PMNs)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时期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对照组患者明显高于研究组,研究组干预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过程当中,运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理想,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的影响。方法:将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分组后给予不同两种复苏方式,观察两组患者复苏后各项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存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失血量、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治疗期间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有助于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对于患者康复有着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治疗结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6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组(26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34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5mmHg,止血后输血输液。止血后两组维持MAP在80~85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结果常规组死亡4例,治愈率84.6%;限制组无死亡,治愈率10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765±521)m1,限制组为(2079±32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显著降低了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早期和后期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对轻度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1年5月-2013年8月的84例轻度ICP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给予茵栀黄口服液20mL口服,3次/d,配合熊去氧胆酸胶囊0.5g口服,2次/d;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0.5g口服,2次/d。两组均以10d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瘙痒症状、血清总胆汁酸(TBA)、甘胆酸(CG)、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孕妇治疗后瘙痒评分、TBA、CG、TBIL、DBIL、ALT、AST 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瘙痒评分、TBA、CG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TBIL、DBIL、ALT、AST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轻度ICP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7例病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A组(36例)单用熊去氧胆酸,对照B组(47例)予熊去氧胆酸联合茵陈汤,治疗组(54例)予熊去氧胆酸联合辨证用药。各组疗程均为20天,观察自觉瘙痒程度以及血清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的变化情况;随访新生儿出生孕周、出生评分、出生体重及产妇产后出血量。结果治疗组、对照A组、对照B组治疗后瘙痒积分均明显减少(P0.05),TBA、ALT、AS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在降低瘙痒积分和TBA、ALT、AST水平方面优于对照A组(P0.05),在降低瘙痒积分和TBA、ALT水平方面优于对照B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A组比较,新生儿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及产妇产后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B组比较,新生儿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用药联合熊去氧胆酸可以减轻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相关的生化指标,改善妊娠结局,增加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围生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8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ICP患者46例作为病例组,随机抽取同期正常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围生结局.结果:我院同期住院分娩总数为3484例,ICP发病率为1.32%;病例组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羊水粪染和早产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在围生儿死亡和产后出血上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15例行阴道分娩,31例行剖宫产,剖宫产率为67.4%(31/46),对照组33例行阴道分娩,17例行剖宫产,剖宫产率为34%(1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TBA≤40μmol/L组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羊水粪染和早产发生率低于TBA>40μmol/L组,但不同TBA水平组围生儿死亡和产后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肝内胆淤积症对围生结局有重要影响,应早期诊断,积极治疗,降低围生儿患病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母体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3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的临床资料,同时对同期正常孕妇6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母体和围生儿结局。结果ICP组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严重影响母婴安全,应加强孕期监护,必要时终止妊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围生儿患病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严晶晶  夏晓萍  部娜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3):4428-4435
系统评价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计算机检索截止2016年6月,在Medlin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ICP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 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最终纳入7篇随机对照研究,总计71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茵栀黄口服液能明显改善患者瘙痒症状[MD=-0.68,95%CI(-0.95,-041),P0.000 01];降低血生化指标:总胆汁酸(TBA)[MD=-7.23,95%CI(-10.88,-3.58),P=0.000 1]、总胆红素(TB)[MD=-1.90,95%CI(-3.09,-0.70),P=0.002]、谷丙转氨酶(ALT)[MD=-39.08,95%CI(-56.46,-21.70),P0.000 1]、甘胆酸(CG)[MD=-0.71,95%CI(-0.89,-0.52),P0.000 01];在改善妊娠结局方面,能明显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MD=430.03,95%CI(219.28,640.78),P0.000 1];但在剖宫产率[OR=0.93,95%CI(0.36,2.36),P=0.87]、早产率[OR=0.63,95%CI(0.28,1.42),P=0.26]、新生儿窒息率[OR=0.50,95%CI(0.18,1.43),P=0.2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目前有限的证据表明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ICP具有一定的疗效性且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轻微,但需要更多设计严谨、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57例ICP孕妇的各项化验指标及围生儿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非胎儿窘迫与胎儿宫内窘迫组间,只有总胆汁酸(TBA)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TBA水平增高,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早产儿发生率渐增高,胎窘组与非胎窘组、早产组与非早产组、巨大儿组与非巨大儿组TBA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ICP孕妇TBA增高与围生儿预后有关,必须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丹参注射液在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中的治疗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在治疗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中的机制。方法:采集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患者血清,与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模拟其宫内环境,不同含量(1,2,4,8 g.L-1)的丹参注射液进行干预,MTT法检测内皮细胞的活力,ELISA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内皮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丹参注射液治疗组能使脐静脉内皮细胞活力增强,脐静脉内皮细胞自分泌可溶性和膜结合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增加,并呈现剂量依赖性;以8 g.L-1的作用最佳。结论:丹参注射液对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患者血清刺激后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8.
冯艳丽  于晓丽 《河北中医》2012,34(9):1352-135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7例产后肥胖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8例不进行任何干预,治疗组89例予营养干预、有氧运动及针灸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每日摄入总能量、体质量指数(BMI)、脂联素及瘦素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每日摄入总能量、BMI、瘦素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P<0.01),而脂联素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P<0.01)。结论在适当饮食控制配合适量运动基础上针灸治疗产后肥胖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肝功能指标与围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66例ICP孕妇肝功能指标及围生儿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胆红素水平升高者胎儿窘迫及羊水粪染发生率增加,新生儿体质量及Apgar评分均与胆红素水平有关。孕妇血清胆汁酸(TBA)升高程度与羊水粪染及胎儿窘迫率无关,其他肝功能指标、脐动脉S/D比值及瘙痒时间的长短也与胎儿预后无关。结论ICP孕妇妊娠期ALT、AST及胆红素水平升高者胎儿预后不佳,必须高度重视,通过公式计算可以预测围生儿预后,适时剖宫产终止妊娠将明显改善围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早期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200 6年9月~2009年3月,对105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传统中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