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8月龄内婴儿麻疹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收治的28例麻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男19例,女9例,男女之比为2.11:1,占同期麻疹患儿的19.3%)患儿发病集中在4~5月(60.7%),出疹时间、出疹顺序、Koplik's斑典型、心肌酶、ALT变化较大,并发支气管炎、肺炎常见,预后良好.结论:与婴儿体内麻疹抗体水平下降有关,临床特征以病毒血症较重,可有心肌、肝脏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麻疹合并心肌酶升高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收治的53例小儿麻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3例患儿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1.1岁。心肌酶异常45例84.9%,无心肌炎表现。结论小儿麻疹并发心肌酶升高常见,但多为出疹期一过性表现,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弄清青岛市麻疹的流行现状,我们对128名急性出疹病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麻疹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在没有免疫且血清中麻疹IgM抗体阳性的病例中,9(100%)例病人的临床表现符合CDC麻疹的诊断标准;而14(50%)例麻疹疫苗免疫且血清中麻疹IgM抗体阳性的病人,仅存在低热或不发烧,不符合CDC麻疹的诊断标准。另外28例麻疹疫苗免疫血清中无麻疹IgM的病人,其临床过程较免疫或没有免疫IgM阳性的病人轻。5例病人为麻疹,风疹合并感染,其中3名呈轻型临床过程。其余55例出疹病人为风疹,其血清中风疹IgM阳性,麻疹IgM阴性。上述疫苗修饰的轻型麻疹病例,可以导致在高度免疫的人群中,麻疹疫情的漏报和对疫苗效果的过高估计。要阻止麻疹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要求更高的免疫覆盖率,这是消灭麻疹面临的艰难任务。  相似文献   

4.
180例婴儿黄疸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黄疸病因较为复杂,多数患儿为新生儿期发病不愈延续而来,治疗方法与后果也决然不同。我院儿科自1991年10月~1996年10月底收治婴儿黄疸180例,现就病因诊断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年龄2天~3月,男婴141例,女婴39例。母乳喂养160例,混合喂养卫例,人工喂养6例。农村患儿103例,城填77例。血清胆红素最低为26.]SPmol/L,最高为271.3μmol/L,其中间接胆红增高者125例(占69.4%),直接胆红素增高者55例(占30.6%),双相反应者4例(占2%),GPT升高者sl例(占28.3%)。治愈标准:肉眼黄疽消退,出院时血清检查正常。婴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心肌损害的发生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以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方法:对我院NICU2006.11—2008.11收治的12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心肌损害的发生与其出生时胎龄、体重、性别、产式、有无窒息史及静滴缩宫素史等状况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6患儿中发生心肌损害者64例(50.7%),26例早产儿心肌损害的发生率为80.8%,显著高于足月儿(43%);32例低出生体重儿心肌损害的发生率为68.8%,显著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45.7%),低出生体重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心肌损害的发生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19,p〈0.05);窒息者38例中,心肌损害的发生率为84.2%,显著高于无窒息者(35.2%),窒息与HIE心肌损害的发生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456,p〈0.05);静滴缩宫素23例中,心肌损害的发生率占78.3%。而不同性别及分娩方式对患儿心肌损害的发生率无影响。结论:早产、低体重儿、窒息、静滴缩宫素是HIE心肌损害的4个高危险因素,对于这些新生儿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时,更要关注其心肌损害的发生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型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非典型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对照组68例。治疗组予银翘散加减及西医治疗,对照组单纯用西药治疗。治疗14天。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36例,显效28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6%(95%CI=92.1%~100.0%);对照组基本治愈22例,显效29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1%(95%CI=85.4%~98.4%)。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u=2.3497,P=0.0191)。结论:银翘散加减配合西医治疗非典型麻疹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其收益OR=0.23(但95%CI跨过1),NNT=22(95%CI=9.4~82.5)。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8月龄麻疹患儿母亲和对照母亲的麻疹IgG抗体水平,探讨其与低月龄婴儿麻疹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的方法选取患儿母亲和对照母亲各50名,用ELISA的方法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患儿母亲和对照母亲抗体阳性率分别是40.0%和62.0%,抗体保护率分别是14.0%和34.0%。经比较分析,两组间抗体水平分布差异显著性。结论:应对育龄期妇女实行麻疹抗体检测,根据其抗体水平予以麻疹疫苗加强;建议麻疹初种年龄由现有的8月龄提前至6月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麻疹的临床特点、预防接种及治疗转归,为进一步治疗麻疹,预防控制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诊断麻疹的l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66例麻疹病人年龄构成总体呈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2)临床症状典型,麻疹粘膜斑较多见(159/166,95.7%);(3)成人麻疹全身中毒症状重,易损害肝脏(53/99,53.5%);而小儿麻疹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的并发症明显高于成人;(4)早期易误诊为上感、支气管炎。结论:目前临床麻疹仍以典型性麻疹为主,幼儿及成人麻疹的发病率较高,应重视麻疹疫苗的接种及强化免疫;提高医生的警惕性,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刘红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0):18-19
目的:比较中药内服外洗与口服西药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最终纳入评价疗效的患儿69例,治疗组36例采用中药内服外洗,每日2次;西药组33例给予酮替酚口服(年龄(6个月0.25mg〉6个月0.5mg,每日2次)、地塞米松软膏外擦(每日2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78.8%,两组差异显著(P如.05)。结论: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婴儿湿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李灿  唐定书 《四川中医》2007,25(5):63-65
目的:观察自拟首乌地黄汤治疗老年瘙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自拟首乌地黄汤加味的中药和盐酸西替利嗪、扑尔敏、VitE口服。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19例(35.84%),显效22例(41.51%),有效8例(15.09%),无效4例(7.55%),总有效率92.45%,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临床治愈10例(19.23%),显效13例(25.00%),有效14例(26.92%),无效15例(28.85%),总有效率71.15%,6例出现不良反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自拟首鸟地黄汤加味的方药治疗老年瘙瘁症具有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了解174例确诊的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74例确诊手足口病病例患者的年龄、性别、主要临床特征、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174例确诊手足口病病例中,以2-7岁患儿居多,148例,(85.05%);发热158例(90.8%),咳嗽10例(0.057%),咽痛60例(34.48%),手部疱疹100%,足部疱疹100%,口腔粘膜疱疹100%,合并扁桃体炎104例(59.77%).结论:手足口病病例年龄分布以幼儿、小学生为主,临床表现大多以手足口部疱疹并上呼吸道症状为主,部分病例出现腹泻、呕吐,大部分是轻症患者,经积极治疗均痊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8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发生不同程度心肌损害84例,其中心电图异常30例,占35.7%,分别是P-R间期延长、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ST-T改变;心肌酶CK-MB增高28例,达66.7%;心衰l例.心肌损害的发生与患儿体内FQ-MP-DNA滴度及体温的高低有关(P〈0.05),而与C反应蛋白的高低无关.结论:支原体肺炎可产生心肌损害,多数患儿常无特殊主诉,对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心肌损害并行积极保护心肌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支原体肺炎时,对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变化的意义.方法:选用感染肺炎支原体的患儿89例(观察组)和非支原体感染的普通肺炎患儿70例(对照组),对血清心肌酶谱(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及心电图进行对照检测,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异常病例达到36例(40.44%),其中AST异常13例(14.604%),LDH异常30例(33.70%),肌酸磷酸激酶CK异常14例(15.73%),CK-MB异常26例(29.21%);心电图异常18例(20.22%);对照组患儿心肌酶谱异常病例有16例(22.85%),其中AST异常6例(8.57%),LDH异常12例(17.14%),肌酸磷酸激酶CK异常5例(7.14%),CK-MB异常10例(14.28%);心电图异常10例(14.28%).观察组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 感染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更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引起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异常,临床可常规检测,并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采取保护心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经验和治疗方法,减少误诊、漏诊,提高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对2004年1月~2010年05月住院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的50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38.3±10.2岁,既往有结核病或结核病接触史者14例(28%),同时患有肺结核有39例(78%);急性起病者11例(22%),亚急性和慢性起病39例(78%);有结核中毒症状表现32例(64%),有颅高压表现者24例(48%),颅神经损害者14例(28%),意识障碍6例(12%),精神症状8例(16%),脑膜刺激征31例(62%).病原学检查阳性病例4例(8%),其中脑脊液涂片阳性1例,培养阳性3例;脑脊液检查:颅内压升高26例(52%).脑脊液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44例(88%),蛋白升高36例(72%),氯化物降低34例(68%),糖含量下降31例(62%).神经系统影像学表现:脑膜增厚28例(56%)、脑积水23例(46%).全部病例均接受抗结核和激素治疗,41例(82%)患者病情好转出院,6例自动出院,死亡3例.结论: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改变不典型,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其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脑脊液改变以及影像学特征,有效的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助诊断.治疗效果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外固定技术在小儿骨折护理中的有效用途.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7年9月到2010年5月的患儿72例,男43例,女29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l4岁;上肢骨折49例(68.1%),其中肱骨睬匕骨折29例(59.2%),尺、桡骨骨折l2例(24.5%),锁骨骨折6例(12.2%),内外髁骨折2例(4.1%),下肢骨折23例(31.9%),其中股骨骨折14例(60.9%),胫、腓骨骨折9例(39.1%).结果:所有患儿均经l~3个月随访,无骨折不愈合或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外固定技术队小儿骨折护理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877例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我科共收治病儿1775人次,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877例(除外新生儿感染),占住院病儿49.4%,其中男581例,女296例。通过对患儿年龄分布、临床特征、抗菌素使用、住院转归进行分析。结果:这些患者中,总住院天数为4392天,平均住院5.2天。治愈856例占97.7%,好转16例占1.9%,未愈5例占0.4%,无死亡病例。结论:我们医院选择抗菌素不合理的程度较高,有必要增强对各种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临床特点以及抗菌素使用规律的认识,合理、规范使用抗菌素。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有典型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症状,结合特征性的心电图及血清心肌酶谱的系列变化诊断不难.但在临床中也有表现不典型的,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早期会延误诊断和治疗.现就近几年来临床工作中所发现的有代表性的不典型AMI病例328例(其中男213例,女1115例;中年63例,老年265例),就其临床表现罗列如下,提高我们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心电图特点及鉴别方法.方法:对25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4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占84.00%,心电图示ST段抬高及T波高耸.平板运动试验(TET)中ST段可暂时下降至基线.结论:ERS多见于青年男性,部分患者伴有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常被误诊为心绞痛等,故掌握ERS的心电图特点,结合动态心电图(DCG)及TET检查,可提高ERS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肺炎患者应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1例,男30例,女21例,年龄(45-85)岁;对照组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龄(45-83)岁,对照组按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组加用痰热清注射液30毫升静脉点滴每日一次,观察2组患者咳嗽、咯痰、体温变化及实验室检查情况.结果:治疗5天,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10天,治疗组疗效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炎患者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加用痰热清注射液临床效果确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患者年龄性别特点、季节分布特征及首发症状等资料,以总结出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措施开展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年龄、性别、发病月份分布以及症状等特点.结果:19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142例,女性55例,男性:女性=2.58:1;患病高峰年龄50~69岁,达58.89%;在39岁以下人群中,AMI发病者均为男性;50~59岁人群中,男/女发病率构成比基本持平,而在60~69岁人群中,女性发病率构成比明显高于男性(女性:38.18%,男性:29.58%).为当年11月~来年1月是AMI发病高峰时间段,占45.69%.以疼痛为首发症状的AMI患者占39.09%,疼痛是青壮年AMI首发症状.结论:AMI在青壮年男性及老年人群中均有发病,冬春季是发病高峰,可表现为不典型胸痛或无特征性表现.院前急救人员应快速反应,及时判断,正确救治,安全转运,减少AMI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