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政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6):377-378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该法首见于《难经》、《金匮要略》。然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则源于《内经》中“风起火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也焉”。《难经》指出“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  相似文献   

2.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源于《难经》。《难经·七十七难》云“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气充实,不受邪侵。《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1肝病实脾的理论基础肝病实脾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发展而来的。因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肝木旺盛,则克脾土。…  相似文献   

3.
陈磊  杨思华 《光明中医》2011,26(3):468-469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强调在治疗肝病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只知见肝治肝,导致肝病未愈,脾病又起,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灵魂)。治病必求于本(道+医德双馨)。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上工(国医名师)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进一步阐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并成为肝病的基本治则,“肝为罢极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肝脾胃胰小肠(生命营养中心)。“新冠”见“气证之病,知气传血(证)”,当先“气血湿炎虚”辨证病情,“新冠”之  相似文献   

5.
<正>"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金匮要略》确立的临床治疗原则,笔者认为此论旨在强调治肝同时应注重调脾,肝病可以从脾论治。笔者在治疗肝病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仲景"肝病实脾"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运用"肝病实脾"治则治疗不同类型的慢性肝病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天地人合一”,“阴阳平衡”是历代医家诊病治病辨证论治必遵循的基本准则。世泽堂后裔在治疗肝病时尤其注重调和脾胃功能与肝肾功能的和谐统一,强调治肝先治脾。而且,历代先贤亦有其论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阴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肾病实脾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匮要略》中的肾病,主要是指肾的生理功能异常后所导致的一部分病证。根据《金匮》肝病实脾理论(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肾病当先实心,而实际上是当先实脾。现试论如下,以便为杂病之治展示新的或曰尚未引人注目的门径。 一、但实脾 《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肾著之病,  相似文献   

8.
<正>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灵魂)。治病必求于本(道+医德双馨)。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上工(国医名师)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进一步阐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并成为肝病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为治疗杂病之典籍,书中有30多条原文阐述了近20种肝病的证治,并提出肝实证应“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和肝虚证宜“补用酸,助用焦苦,益  相似文献   

10.
一些医者见肝病则皆用舒肝解郁之品,而不考虑肝之虚实、病之传变,故临床疗效不显。《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实脾这一理论,对后世颇有启迪。笔者从六十年代初开始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始终按着肝病实脾理论进行辨证施治。肝病之初多以不欲食、厌油腻、乏力倦怠为主,此皆脾病之反应。凡治肝病,若食欲佳则病  相似文献   

11.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12.
<正>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灵魂)。治病必求于本(道+医德双馨)。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上工(国医名师)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进一步阐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并成为肝病的基本治则,“肝为罢极之本,  相似文献   

13.
"肝病实脾"的探讨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病实脾”之说,是由《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演变而来,是肝病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因此,对“肝病实脾”之论深加研究,对认识肝病的发生发展,指导临床和提高疗效,意义甚大。“肝病实脾”之机理1·肝(胆)与脾(胃)的关系1·1经络方面足厥阴肝经与  相似文献   

14.
何炎老师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刘石坚主题词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法肝硬化/中医药疗法@何炎何炎老师治疗慢性肝病有独到的经验,认为各种肝病常出现脾胃症状,故《金匮要略》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有着重要意义。实脾不能局限理解为补脾,应理解为调整...  相似文献   

15.
正《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临床所见杂病中,肝病十居六七[1],故清代医家魏玉璜称"肝为万病之贼"[2]。然而在临床中治疗肝胆病时,对于调理脾胃也当为重中之重。1生理病理关系脾为阴中之至阴,属土;肝为阴中之阳,属木。实脾胃,是因为土能克水,实脾能抑制肾水;肾水弱,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旺盛;心火旺盛,则火刑金,肺金就会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17.
在临床实践中,治肝病采用治肝法如不效,可改用调理脾胃法,常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这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见肝之病,知肝传牌,当先实脾”之义通。土实木不能侮,而肝体得养,遂其柔顺之性。通过近百例慢性无黄疸型肝炎的诊治,笔者体会到一般由肝气郁结者而致之胁痛用疏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肝病实肺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从五脏相关角度阐述了治未病的理论。日本学者曾深有感触地说:“如果《金匮要略》‘未病’的理论早些被医学界了解,那么,‘脏器相关性’可能会更早些提出来”。可见,肝病实脾论为西医新医学模式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肝病不尽“当先实脾”,有时必先实肺。1 《金匮要略》关于肝病实肺的论述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在论述脉象与四时五色相参的诊病方法时曾道:“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显然,春天当脉弦、色青,若色不青反白,乃肺金乘制肝木所致,肝病必成。此从发病学角度扼要论述了肝病成因之一即肺邪传肝。故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认为,肝脏与脾脏、胃腑,在生理上互相为用、互相协调;病理上互相影响、互相传变,肝脏疾病的病位在肝,还涉及脾胃,历代医家持此观点和论述的数不胜数。《金匮要略》首条便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后“肝病实脾”理论即为历代医家传承,并得以发掘创新。清代医家柯韵伯提出的“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理论,在肝脏疾病辨治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实脾,则肝自愈”。这种肝病实脾法,在目前治疗慢性肝脏疾病中越来越广泛而有效地应用,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脏腑关系的合理性。肝与脾生理上相互依赖肝属木,藏血而主疏泄;脾属土,统血而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