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检正常卵巢标本23例和卵巢癌标本16例(粘液性和浆液性囊腺癌各8例),分离细胞膜作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体结合反应。结果表明:正常卵巢、粘液性及浆液性卵巢癌之平均最大结合率分别为13.30±2.24%、20.15±5.14%及9.06±6.40%;受体量分别为0.66±0.14×10~(-10)mol/μg膜蛋白、1.97±1.24×10~(-10)mol/μg膜蛋白及0.48±0.10×10~(-10)mol/μg膜蛋白,Kd值分别为10.10±5.50×10~(-9)mol、25.00±0.29×10~(-9)mol及16.90±0.14×10~(-9)mol。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患者血细胞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刚入院的33例PNH患者通过骨髓涂片或/和活检分成2组:骨髓增生活跃组21例,占64%;骨髓增生减低组12例,占36%。将2组患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PNH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别为(57.47±17.87)g/L和(71.30±19.52)g/L,红细胞分别为(1.58±0.49)×10~(12)/L和(2.15±0.59)×10~(12)/L,无明显差异(P>0.05);而白细胞分别为(6.14±4.21)×10~9/L和(2.34±0.90)×10~9/L,血小板分别为(110.29±89.06)×10~9/L和(23.42±12.06)×10~9/L,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结果提示,PNH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与骨髓增生情况似无明显相关的关系;白细胞、血小板与骨髓增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报告因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5例、大部分经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佳。改用光——磁量子生物信息同步输入穴位治疗,近期有效率达80%,治疗前后血小板总数(x±s)由(54.7±25.5)×10~9/L上升到(83.4±42.5)×10~9/L(P<0.001),从而为今后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实验观察了15例成年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CPB)期间血清丙二醛(MDA)及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的变化。结果转机结束时左心房血白细胞总数(10.52±4.17)×10~9/L 及粒细胞(8.86±4.04)×10~9/L 均明显低于右心房血(11.43±3.53)×10~9/L 及(9.64±3.70)×10~9/L;同时血清 MDA(4.24±1.14μmol/L,血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值均明显高于转流前[3.18±0.73μmol/L,(7.17±2.01)×10~9/L 及((5.35±1.57)×10~9/L]。提示 CPB 期间肺内有大量白细胞聚集,氧白由基产生增加,脂质过氧化加强,是造成肺内皮细胞损伤致肺功能不全的可能机理,并为临床探讨减少 CPB 心脏手术后肺功能不全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单条动脉实验模型上,应用~(125)I标记血小板观察了CD_(w41)及水蛭素对模拟血管成形术后血小板沉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仅用肝素抗凝组(2U/ml)损伤段血小板沉积量为:9.42±2.01 ×10~6个血小板/cm~2和402.37±72.85×10~5个血小板/g;未损伤段血小板沉积量为:1.25±0.57×10~6个血小板/cm~2和67.53±18.46×10~6个血小板/g(P<0.01).CD_(w14)组及水蛭素组损伤段血小板沉积量与对照组损伤段相比分别减少了73%和43%.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报道,SpA菌体腹腔免疫615系小鼠、对10~3及10~4个L615白血病细胞攻击具有明显的免疫保护效果。实验用鼠SpA菌腹腔免疫后三周,分别用1×10~4个及1×10~3个L615细胞腹腔攻击,观察一个月,死亡动物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6.2±6.7天及25.3±2.0天,比对照组(平均存活期分别为7.3±0.5及12.9±0.5天),明显延长,抑制率达128.9%及95.7%,保护率为33.3%及50%。对存活期>30天的动物,以1×10~5个L615细胞重复攻击,平均存活时间为39.0±21.7天,比对照组(平均存活期7.3±0.3天)显著延长,抑制率达437.9%。结果表明,SpA菌体腹腔免疫可诱导一定强度的抗肿瘤免疫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前测定叶酸的方法,一般采用微生物法和放射免疫竞争结合法两类。前者虽是经典方法,但操作繁琐,易受广泛应用的杭菌素影响而日趋少用。而我院尚未开展此项检查。后者操作简便、准确,不受其它药物影响已被广泛采用。国内关于叶酸正常值报道不多,由于各实验室设备、条件、操作方法不同以及地区差异,结果也不尽相同。现将我院测定245例正常值和临床初步应用报道如下。检测对象与方法 1.对象:本科健康职工及本院献血会员245名。其中男性117名,血常规检查:红细胞4.5±0.35×10~(12)/L,白细胞7.9±2.4×10~9/L,血红蛋白135±11g/L,血小板219±79×10~9/L;女性128名,红细胞4.1±0.26×10~(12)/L,白细胞7.9±2.4×10~9/L,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中网织血小板(reticulated platelets,RP)百分率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噻唑橙(TO)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RP百分率,测定20例正常人和30例各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包括ITP 3例,TTP 1例,AA 7例,未治疗白血病4例,白血病缓解期5例)RP百分率。结果:20例正常人RP百分率和RP绝对值分别为3.66±2.27%和7.78 ±4.53 ×10~9/L;ITP或TTP组分别为21.04±12.73%和4.36±3.09 ×10~9/L,RP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AA组和急性白血病初发组的RP百分率和RP绝对值分别为2.71±1.32 %、0.75±0.48×10~9/L,和2.51±1.45%、0.64±0.42 ×10~9/L,RP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轻度减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白血病缓解组RP百分率无明显改变。结论:RP反映骨髓血小板生成能力,检测RP百分率有助于对血小板减少症病因的鉴别,特别是鉴别骨髓造血减少和外周血血小板破坏增多所致的血小板减少,并可作为疗效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00例缺锌患儿与健康儿童外周血诱生α干扰素(IFN-α)能力、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发锌和全血锌含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缺锌患儿发锌(57.4±6.2μg/g)、全血锌(5.8±0.9μg/ml),诱生IFN-α水平(1.82×10~6±5.02×10~4IU/L)和NK细胞活性(29.34+4.12%)均显著低于健康儿童(发锌: 110.5±8.1μg/g、全血锌:13.7±3.9μg/ml、NK细胞活性:38.42±2.21%,IFN-α效价:2.41×10~6±4.12×10~4 IU/L),其他元素铜、铁含量同诱生IFN-α能力、NK细胞活性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提示锌缺乏可能是导致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而致使缺锌儿童对感染性疾病抵抗力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临床资料男3例,女5例,2~3岁4例,4~6岁4例。8例均有发热、恶心、呕吐。2例呕吐明显呈喷射状,头痛5例,精神萎5例,哭闹烦躁3例。4例颈强(±),脑膜刺激症不典型,病理反射(±)。血常规:白细胞<10.0×10~9/L2例,>10.0×10~9/L6例。脑电图及脑地形图:6例广泛轻度异常。脑脊液:白细胞(0—6)×10~6/L,蛋白(30-100)mg/L,生化检查均正常。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左氧氟沙星羧甲基壳聚糖(LVFX/CMC)微球并检测其在大鼠体内结肠靶向释药的性能.方法:色谱柱:KromasilRKR100-5C18(250 mm×4.6 mm),流动相:乙腈-0.1%三氟醋酸溶液(2080),柱温:50℃,激发波长:295 nm,发射波长:495 nm,流速:1.0 ml/min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以LVFX/CMC微球(含40 mg左氧氟沙星)及等量左氧氟沙星溶剂灌胃,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对LVFX/CMC微球和左氧氟沙星(LVFX)灌胃后大鼠胃、小肠、盲肠、结肠及血液中药物浓度进行定量检测.结果:灌胃后LVFX/CMC微球组5 h盲肠、结肠药量分别达(3.394±0.197)和(1.873 ±0.216) mg,远高于LVFX组的(0.489±0.123)和(0.078±0.002) mg (P<0.01).在9 h时LVFX/CMC微球组盲肠和结肠药量仍分别达到(1.580±0.234)和(0.713±0.073) mg,明显高于LVFX组的(0.105±0.023)和(0.054±0.016) mg (P<0.01).LVFX/CMC微球组血药浓度于5 h后达到最高,而LVFX组1 h后即达最高血药浓度峰.微球组盲肠和结肠内容物的药量在7、9 h时段均明显大于胃和小肠内的药量.结论:左氧氟沙星羧甲基壳聚糖微球在体内实验中的释放符合结肠靶向释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索了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介素-2受体(IL_2R)的方法及其条件.以PHA与ConA诱导单个核细胞IL_2R表达的最适细胞浓度为3×10~6/ml:PHA和ConA最适浓度分别为100μm/ml和10μg/ml,PHA诱导较ConA为优.PHA诱导细胞IL_2R的表达24h达到高峰,尔后逐渐下降.第一抗体(抗—Tao)和第二抗体(荧光抗体)与单个核细胞孵育时间分别以20min和10min为好.检测同一标本不同复管的细胞(1×10~6)IL_2R结合荧光抗体mol(简称M)为5.22±0.45×10~(10),变异系数(CV)为8.6%,表明该法稳定性较好.测定5例正常人细胞(1×10~6)IL_2R结合荧光抗体M为4.8±0.97×10~(10).CV为20.2%,结果表明该法能较客观检测出不同个体IL_2R表达.  相似文献   

13.
SARS患者T细胞和免疫球蛋白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研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患者免疫功能及其在病程中的变化。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12 4例不同病程SARS患者外周血CD3+ 、CD4 + 和CD8+ T细胞计数 ,同时测定免疫球蛋白 ,另设 5 1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患者和 5 7名健康人为对照组 ;对SARS患者进行病程分组 ,比较不同病程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 SARS组CD3+ [(5 89± 4 35 )× 10 6/L]、CD4 + [(316± 2 6 7)× 10 6/L]和CD8+ T细胞 [(2 15± 16 5 )× 10 6/L]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116 3± 32 4 )× 10 6/L、(6 4 1±186 )× 10 6/L和 (4 0 5± 14 6 )× 10 6/L],但CD4 + T细胞高于AIDS组 [(15 3± 10 5 )× 10 6/L],CD3+ 和CD8+T细胞则低于AIDS组 [(112 2± 5 72 )× 10 6/L、(96 9± 5 4 6 )× 10 6/L](P值均 <0 0 1)。SARS组和AIDS组分别有 5 4例 (4 4 % )和 39例 (76 % )CD4 + T细胞 <2 0 0× 10 6/L。SARS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计数在病程 10~ 12d达最低值。SARS组血清IgG(15 1g/L± 8 5g/L)和IgE(0 6g/L± 0 9g/L)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 (12 4g/L± 2 2g/L ,0 3g/L± 0 6g/L)。结论 SARS患者CD3+ 、CD4 + 及CD8+ T细胞均显著减少 ,病程 10~ 12d为最低值阶段。  相似文献   

14.
作者研究了蓖麻毒素对BALB/c雄性小鼠的毒性及对昆明种雄性小鼠骨髓多染性红细胞微核的影响.结果表明,BALB/c小鼠腹腔注射8 d后,6.4μg/kg剂量组体重由20.79±0.98 g降为19.62±1.00g,体重增长受到明显抑制(P<0.01);0.4,1.6和6.4μg/kg剂量组白细胞数目依次为9.070±0.751,9.210±0.801和8.270±0.396×10~9/L,与对照组(11.430±1.042×10~9/L)相比显著降低(P<0.05,0.05和0.01);脾和胸腺的重量则没有明显变化.昆明种小鼠腹腔注射24 h后,1.6和6.4μg/kg剂量组骨髓多染性红细胞微核率为21.90±4.28‰和29.26±3.48‰,与对照组(4.94±1.03‰)相比明显增高(P<0.01),且呈现出剂量 效应关系.此结果提示蓖麻毒素对小鼠有剧毒,对遗传物质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兔血浆中水飞蓟宾生物黏附微球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研究水飞蓟宾生物黏附微球的代谢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色谱柱,Agilent Zorbax C18(250 mm × 4.6 mm,5 μm);流动相A,20 mmol/L KH2PO4缓冲溶液(pH 3.0);流动相B,甲醇(A∶B=55∶45,V/V)。12只健康大白兔进行随机交叉实验,给药剂量为20 mg/kg。结果:生物黏附微球和混悬液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峰浓度Cmax分别为(905.94±230.16) ng/ml和(321.32±86.65) ng/ml;达峰时间T(peak)分别为(4.70±1.02) h和(1.66±1.00) h;半衰期t1/2分别为(4.07±0.12) h和(1.64±0.09) h;药物曲线下面积AUC0-24分别为(11 841.35±579.58) ng·h/ml和(1 537.34±156.43) ng·h/ml。由2种制剂的AUC0-24计算,生物黏附微球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770.2±370.5)%。结论:水飞蓟宾生物黏附微球的生物利用度是速释制剂混悬液的7.7倍,明显提高了水飞蓟宾在体内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对体外培养人鼻腔纤毛运动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应用高速数字化显微成像系统观察1μmol/L、10μmol/L和100μmol/L ATP对人鼻腔纤毛摆动频率(ciliary beatfrequency,CBF)的影响。结果Hanks平衡盐溶液(Hanks balanced salts solution,HBSS)对CBF无明显影响。②1μmol/LATP使CBF由(9.2±1.8)Hz升至(10.3±2.0)Hz(n=10)(P<0.05)。10μmol/L ATP使CBF由(9.5±1.7)Hz升至(11.5±2.0)Hz(n=10)(P<0.05)。③100μmol/LATP使CBF由(8.7±1.1)Hz升至(11.5±1.4)Hz(n=10)(P<0.05)。结论ATP可刺激体外培养人鼻腔纤毛摆动频率升高,在1~100μmol/L范围内,ATP对CBF的刺激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7.
Fu XH  Liu XK  Gu XS  Fan WZ  Hao GZ  Liu J  Jiang YF  Hu SD  Wei YY  Zhang J  Ma N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6):1129-1132
目的应用选择性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内微球分次灌注方法造成心肌缺血坏死,探索建立稳定存活的小型猪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CIHF)动物模型。方法选择15头8~11个月龄的中国五指山小型猪,体重20~30kg,采用4FJudkins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并超选LAD,于LAD内行塑料微球悬液分次注入(1ml/次,约含1·0×105个微球),间隔10min重复注射,直到LAD前向血流减慢,TIMI血流≤2级,LVEDP升高至15mmHg~18mmHg时停止,同时监测心电图、有创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cTnI)变化。应用心脏超声分别于制模前、制模后10、20、30、40、50、60d分别测量LVEF。并于制模前和术后2个月应用Swans-Ganz漂浮导管测量mRAP、mRVP,平均右房压(mRAP)、平均右室压(mRVP)、平均肺动脉压(mPAP)及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及CO,并行左室造影测量左室舒张末压(LVEDP)的变化,比较CIHF动物模型成功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认定和评价模型成功率、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并行心脏剖检测定梗死心肌面积和病理检查。结果制模2个月后共有11头小型猪成活,其中10头达到CIHF动物模型标准(LVEDP>18mmHg和CO下降30%以上),模型成功率为66·7%(10/15),微球注射次数(3·2±0·9)次,总量(3·2±0·9)×105个。制模2个月时与制模前相比,LVEF下降38·5%,LVEDP升高197·8%,CO下降46·8%,(P<0·01)。与模型制作前相比,模型成功后血流动力学检查显示:mRAP、mRVP、mPAP和PCWP均明显升高(P均<0·01)。病理检查显示心肌坏死面积占左心室面积的25·4%~34·9%。光镜显示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心内膜下心肌血管内散在的半透明微球阻塞,伴灶性凝固性坏死,并呈现缺血性坏死心肌和慢性纤维胶原增生的病理特征。结论超选冠状动脉LAD内微球分次灌注方法制作的小型猪CIHF模型具有闭胸、高成功率、稳定和重复性好等优点,较药物、冠状动脉结扎和起搏诱导的心力衰竭模型更接近临床CIHF病理生理学特点和病程。  相似文献   

18.
<正>1989年以来,我科应用先锋必治疗小儿重症肺炎68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8例均为住院病例,并经确诊为重症肺炎。68例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38天~5岁,≤6个月10例,7~12个月28例,1~3岁21例,4~5岁9例。发热体温在37.5~38℃ 7例,38~39℃ 25例,40℃以上12例。临床表现均有咳嗽、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口周发绀或/和胸部三凹征46例。肺部均有湿性罗音,细小、密集,部分病例有干鸣音,13例有哮喘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8×10~9~10×10~9/L 6例,10×10~9~15×10~9/L 24例,15×10~9~20×10~9/L27例,20×10~9/L 11例,以中性粒细胞为主(82%~94%)。咽拭子培养及痰液培养检查26例,其中培养出致病菌或/和条件致病菌1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化脓性链球菌1例,肺炎链球菌的5例,大肠杆菌2例,肺炎克雷白氏杆菌4例,B型流感杆菌2例。  相似文献   

19.
<正> 孙某,男,59岁,农民,因无诱因头晕、乏力、恶心、心悸、视物模糊及血象高一年余,于1997年9月20日来我院就诊。 查体:脾脏肋下9.0cm,随呼吸活动度大,脐周压痛(±),其余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Hb:151g/L,RBC:4.13×10~(12)/L,Pts:242×10~9/L,WBC:44.7×10~9/L,N:93%,L:3%,E:3%,晚幼粒:1%,RC:0.4%,碱磷酶积分:300,  相似文献   

20.
魏运军  张学渊 《重庆医学》2003,32(11):1444-1446
目的 研究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通透性特征。方法  (1)用小池技术建立起内皮细胞通透性的体外模型 ;(2 )研究该体外模型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跨细胞电阻及对12 5I 牛血清白蛋白的通透曲线 ,并与脑及肺的内皮细胞通透性进行对照。结果  (1) 3种内皮细胞的体外模型中加入12 5I 牛血清白蛋白后 ,贝克 时间变化图均呈抛物线型上升曲线 ,其通透性从小到大依次为脑、耳蜗、肺内皮细胞 ,各组间相差显著 (P <0 .0 1) ;(2 )耳蜗、脑及肺 3种内皮细胞在培养增殖过程中其跨细胞电阻呈动态增加过程 ,以 5× 10 4/cm2 的细胞密度接种时 ,7d左右电阻均到达峰值 ,其跨细胞电阻峰值大小分别为脑 (2 4 4 .7± 4 6 .9Ω/cm2 ) >耳蜗 (118.9± 18.5Ω/cm2 ) >肺 (4 6 .6± 5 .9Ω/cm2 ) ,且各组间相差显著 (P <0 .0 1)。结论 该模型下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与其活体时的通透性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