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循环指标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迎接即将于今年11月9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五届全国微循环学术会议,本期我们特别独家刊载我国多位微循环血液流变学专家为大会所著的专題报告,共八篇,以飨读者。因本刊篇幅有限,各报告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均未能收录在内,在此谨向有关作者致歉,并向为本刊供稿的专家学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2.
按照疾病的分类,我们研究了1222例眼球结膜微循环(BCM),从监视器上获得BCM指标,其内容有: 1.健康成人的BCM3种;2.微血管周围的改变6种;3.微血管的改变11种;4.流态的改变6种;5.局部病变7种。以上总共33种变化制成57张图片,在图片上附加解说和注明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微循环指标量化方法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概述 计算机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现代生物医学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原理就是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微循环图像的数字化,并进行图像处理,改善图像质量,实现高智能化检测,完成微循环图像指标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3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前后的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进行监测。结果发现:患儿术后早期甲襞微循环出现管袢数目减少、轮廓模糊,微血流呈粒流、粒缓流,RBC聚集;患儿的血液粘度及血浆肢体渗透压显著降低,而红细胞刚性指数显著升高(P均<0.01)。上述结果提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期间的低温、血液稀释、体外循环机械作用及预充液成分等因素是影响围术期患儿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主要因素。为改善患儿手术的预后,术后应加强对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指标的监测并及时调节和改善其异常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状态。  相似文献   

5.
临床甲襞微循环观测指标与病情程度记分法SignsofClinicalExamonNailfoldMicrocirculationandaMethodofScoreforIllDegree¥文/曾昭炜甲襞微循环观测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已广泛在各医院开展,但...  相似文献   

6.
深低温体外循环对犬趾蹼微循环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研究表明,深低温体外循环时,犬趾蹼微循环发生的变化与温度有关。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不能反映组织灌注的优劣情况。毛细血管内的血流速度与灌注流量的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7.
微循环在心血管手术围术期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临床工作中对微循环监测的关注仍然不足.鉴于心血管手术围术期干预对患者微循环具有影响、有效运用微循环监测的结果来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进行判断和管理,对指导围术期容量管理、药物治疗,减少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本文综述了微循环监测在心血管手术围术期的应用现状及微循...  相似文献   

8.
人体皮肤微循环的观察与临床应用(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皮皮(Skin)复盖于全身表面,约占体垂的16%,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活体皮肤微循环观察,不论对全身疾病或局部病变都有独特的临床诊断价值,这一点在我们的临床观察中得以证实。 1 皮肤的组织结构皮肤主要可分为上皮性的表层及结缔组织构成的真皮。皮肤的厚度依部位不同在1~4mm左右,真皮下方有疏松  相似文献   

9.
论临床微循环研究中扩大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循环是研究人体微循环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的一门边缘学科,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血管生物学、细胞生物技术、蛋白基因工程等诸多领域,具有多学科结合、医学前沿和迅速发展的显著特点。随着微循环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展,既促进了生理、病理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通过一些炎症、补体等指标的测定及临床效果来评价PMEA(Poly2methoxyethylacrylate)涂层管道在小婴儿体外循环手术中的生物相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接受体外循环下修补的20例大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随机分为PMEA涂层管道组(A组)和非涂层组(B组),每组1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相仿.所有患儿均在麻醉成功开胸前(T1)、体外循环30 min(T2)、体外循环结束鱼精蛋白中和后(T3)、术后4 h(T4)和术后24 h(T5)5个时间点采取动脉血,测定血常规、C反应蛋白、白介素(IL)1β、IL-6、IL-8、IL-10、TNF-α、补体C3a、C5a、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术前、术后24小时常规测定肝肾功能、白球蛋白及电泳、cTnI值,并进行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24 h尿量、心包引流量、血制品用量、ICU滞留时间及术后肺功能比较.结果 术后即刻、4 h血小板计数A组明显高于B组(P<0.05).各时间点白细胞计数、白介素(IL)-10、TNF-α无明显差异.IL-6在术后4 h和24 h、C反应蛋白、IL-1β、IL-8在术后24 hA组升高低于B组(P<0.05).补体C3a、C5a两组相仿,凝血功能测定术后即刻Fib含量A组高于B组(P<0.05).术后肝肾功能两组相仿;而cTnI A组升高低于B组(P=0.023).术后机械通气气道峰压A组低于B组,术后肺功能好于B组.术后尿量、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相仿.A组心包引流量及血制品用量少于B组(P<0.05).结论 PMEA涂层体外循环管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减轻体外循环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和保护血小板的作用,临床上体现出良好的结果和对肺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过程中,甲襞管袢数目明显减少,管袢内血液流速逐渐减慢;心脏直视手术完成以后,甲襞管袢数目的恢复早于血液流速的恢复。甲襞管袢微血管自律运动性存在于手术的整个过程中。提示: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是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过程中了解末梢循环灌注的最直观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心外膜起搏电极更多情况下作为心内膜起搏电极的补充,主要在无法应用心内膜起搏电极或经静脉途径心内膜起搏电极植入失败以及心脏直视术中,成为治疗心脏手术后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及暂时性节律紊乱的主要措施。本文概述了临时心外膜起搏器的各种适应证,及何时考虑过渡到永久性起搏,起搏器的种类的选择,起搏器导线移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芬舒雅对冠心病心绞痛微循环障碍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芬舒雅是由桂枝、丹参等配伍精制的吸入型中药制剂。将其用于4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微循环障碍,并与使用速效救心丸的30例同类患者进行对照比较。结果发现:芬舒雅与速效救心丸对上述患者心绞痛及微循环障碍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92.9%和83.3%,73.3%,提示:芬舒雅是优于速效救心丸等临床常用药剂的新型制剂。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疾病与毛细血管袢形态的相关性而观察240例冠心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将其出现的各种管袢畸形与冠心病心功能程度进行等级相关测定,结果表明,心功能程度与分叉管袢、瘀血管袢、交运支管袢高度相关(rs=0.8;0.89:0.93)。  相似文献   

15.
覃华晶 《医学信息》2018,(3):167-169
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在低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微创手术围术期的应用。方法 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65例拟行微创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先天性心脏病常规护理措施;集束化护理组采取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患儿术后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患儿实施科学、完善的集束化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中改良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30例CHD患者按病种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常规CPB主动脉阻断心内直视手术完成后,实施改良缺血后处理;对照组行常规CPB主动脉阻断心内直视手术。分别于术前(T1)、主动脉开放前(T2)、主动脉开放后30min(T3)、术后6h(T4)、术后24h(L)、术后72h(T6)、术后6d(T7)各时点采集静脉血,测定红细胞压积(HCT)、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磷酸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及呼吸机应用时间。结果:(1)对照组在T3~T6时点cTnI、CK含量及T3~T4时点MDA含量高于实验组(P〈0.05);(2)实验组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及呼吸机应用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缺血后处理能够很好地保护心肌,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微循环障碍型缺血性心脏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临床有明确心绞痛和心电图缺血表现,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的28例病人发生心肌缺血的原因。用Seldinger穿刺插管法行冠脉造影。造影前、后及治疗后查心电图、甲疑微循环并进行对照。28倒造影前、后均有明确的心电图缺血表现,甲壁微循环显著异常,但冠脉造影正常。微循环异常主要表现为管襻数减少、红细胞聚集、白色微血栓、微血流流速显著减慢、管襻周围渗出及乳头平坦。用血管扩张剂有暂效,用蝮蛇抗栓酶疗效好,红细胞聚集和白色微血栓消失、微血流流速加快、流态改善、襻周渗出吸收,心绞痛症状明显好转,心电图缺血表现也有不同程度好转。微循环障碍可引起心肌微循环系统的供血障碍,其临床表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基本相似,但对心肌供血障碍的部位不同。此型心肌缺血的起因是微循环,尤其是微血流障碍导致微循环系统气体与物质交换受阻,造成心绞痛、心电图缺血表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冠脉主干及分支狭窄、阻塞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供血障碍部位、治疗措施等完全不同。故我们暂称为“微循环障碍型缺血性心脏病”。建议在有关的国际、国内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中,补充人“微循环障碍型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及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西京-87型鼓泡式氧合器在常温体外循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分析50例患者应用西京-87型鼓泡式氧合器进行常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转流过程中的血气变化情况,同时和10例应用3M膜肺的患者比较,了解西京-87型鼓泡式氧合器进行常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的效果.结果西京-87型鼓泡式氧合器进行常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红细胞压积大于20%,采用中等以上的流量灌注时动、静脉血气均能维持在正常范围,能满足转流过程中机体氧的需求和膜肺相比转流过程中动、静脉血气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西京-87型鼓泡式氧合器在常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使用目前儿童体外循环管路基础上,探讨自体血逆预充技术用于儿童体外循环对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取60例体重在20~40kg之间体外循环下行择期心脏手术先心病患儿,分为自体血逆预充组(Rap组,n=30)和标准预充组(SP组,n=30)。自体Rap组在转机前进行Rap操作,对照组常规预充转机。记录所有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情况、术后监护室情况、不同时刻患儿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和围术期用血量。结果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和手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p组预充液量明显减少(P〈0.05);阻断升主动脉后10min时RAP组患儿Hct高于对照组(P〈0.05);Rap组术中用血量和输血率均少于S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恢复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p技术用于儿童体外循环可以减少预充量,保持转机过程中较高的Hct。但对血液保护作用不明显,目前用于临床的儿童体外循环管路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