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普胸开胸术后心律失常的病因及防治.方法对我院2003年8月至2005年10月265例普胸开胸术后发生心律失常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有效率100%.结论术前应有充分准备,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制定治疗方案,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使患者安全度过手术危险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肋骨骨膜内缝合关胸术和普迪思线在开胸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施行开胸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在术中采用肋骨骨膜内缝合关胸术及普迪思线进行操作;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丝线关胸法,两组术后镇痛均采用肌肉注射哌替啶。观察术后疼痛感觉的区别和切口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24、48小时,观察组中感觉轻度疼痛的患者多于对照组,感觉重度疼痛的患者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哌替啶的应用量、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肋骨骨膜内缝合关胸术和普迪思线用于开胸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非心脏手术开胸术创伤 ,对呼吸、循环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现对我院 1988年 1月至 2 0 0 0年 9月 2 38例非心脏手术开胸术后发生心律失常 38例 (15 .96 % )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非心脏手术开胸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 1988年 1月至 2 0 0 0年 9月共行非心脏手术开胸术 2 38例 ,38例在术后 10 d内发生心律失常。38例中 ,男 2 7例 ,女 11例 ,年龄 36~ 73岁。年龄≥ 6 5岁 14例 ,占 33.33%(14 / 4 2 ) ,血氧饱和度 <96 %者 9例 ,占 32 .14 % (9/ 2 8) ,术前有心血管疾病 13例 ,占 37.14 % (13/ 35 ) ,术后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与开胸手术治疗高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率。方法选取行VATS(VATS 组)、行开胸手术(开胸组)手术治疗的高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各80例,观察术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整体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4.38%,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 VATS 组为17.50%低于开胸组的31.25%( P <0.05);两组术后心律失常类型均以房颤为主,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单发发生率 VATS 组分别为10.00%、2.50%、1.25%、0.00%,开胸组分别为11.25%、3.75%、2.50、2.50%,单发各心律失常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VATS 组合并2种及以上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50%,低于开胸组的10.00%( P <0.05)。结论VATS 与开胸手术治疗高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类型以房颤多见,开胸手术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同时发生2种及以上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对高于 VATS 术式,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普胸术后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初步建立预测心律失常发生的预警系统。方法:对412例普胸外科手术患者的围术期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危险因素,建立预警评分系统。结果: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普胸术后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因素为:术前肺功能(P〈0.01)、术前心功能(P〈0.01)、手术类别(P〈0.01)和手术时间(P〈0.01)。根据心律失常发生可能性方程,建立普胸术后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危险评分系统如下:术前肺功能异常(10分)、术前心功能异常(8分)、肺和食管切除手术(26分)、手术时间≥4h(12分);根据方程预测率来绘制ROC曲线,所对应的预测普胸术后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得分为26分,敏感度为92.4%,特异度为51.4%,26分以下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4.6%(27/185),26分以上的发生率为52.9%(120/22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普胸术后快速性心律失常预擎评分系统简单易行,结果比较可靠,能给术后心律失常的早期干预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胸科非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 2 38例胸科非心脏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发生心律失常 38例 ,年龄≥ 6 5岁、血氧饱和度 <0 .96、术前有合并症、术后有并发症、酸碱电解质紊乱者发病率明显升高 (P <0 .0 5 )。认为胸科非心脏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与高龄、低氧血症、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酸碱电解质紊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吴琼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4):367-367,375
胸科非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为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我科共行胸科非心脏手术238例,其中,38例术后7d内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15.97%,较文献报道胸科非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41.94%低。现就所采取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胸胃穿孔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收集13例食管癌术后胸胃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总结分析。结果:食管癌术后胸胃穿孔发生率为0.04%,死亡率达38.5%,9例二次开胸采用穿孔区修补或加生机组织覆盖,7例手术成功,治愈出院。结论:食管癌术后胸胃穿孔与应激性溃疡、手术操作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尽早开胸修补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何萍  邱阳  杨康  刘铭  廖克龙  张伟  熊刚  李军  王海东  吴蔚  邱阳 《重庆医学》2008,37(4):361-362,364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31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护,72例发生心律失常.对多项因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术后36h内是高峰期,以窦性心动过速多见.年龄>60岁、术前ECG异常、FEV1/FVC<70%、弓上吻合、术前血钾<4mmol/L,有合并症者,术后易发心律失常(前2项P<0.01,后4项P<0.05).结论 年龄、术前ECG、FEV1/FVC、术式、术前血钾水平以及合并症等6项临床因素,与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寻找并及时纠正诱因,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非常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术后乳糜胸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彦中  胡艳霞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6):650-650,767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收集食管癌术后发生乳糜胸16例(A组),并与同期未发生乳糜胸3342例(B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较B组肿瘤分期晚,病变位于食管胸上段者居多(P〈0.01),15例二次开胸低位结扎胸导管均获成功。结论:肿瘤位于食管胸上段且有明显外侵者,应术中预防性结扎胸导管,对于术后日引流量大于1000ml乳糜胸宜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开胸食管癌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回顾分析1998年5月至2006年5月施行开胸手术食管癌患者546例,其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围手术期防治对策。结果开胸食管癌切除术546例发生心律失常86例,发生率15.7%,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房颤、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完全及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19例同时或不同时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心律失常。结论充分重视食管癌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积极有效地围手术期处理是预防心律失常发生以及降低心律失常发生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药物的相互作用。方法:建立Cacl2诱发大白鼠心律失常的模型,一组用维拉帕米预防实验性心律失常,另一组利福平与维拉帕米合用预防实验性心律失常,比较两组结果。结果:大白鼠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时间,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合用组与单用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福平与维拉帕米合用后,维拉帕米抗大白鼠室性心动过速的作用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普胸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54例普胸术后心律失常病人肿瘤部位、伴随疾病、手术方法及术后治疗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54例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经过及时有效治疗,均能缓解。结论:重视术前准备,尽早治疗并发症,术中、术后加强心电监护,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防治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分法:对169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护,4l例发生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比较年龄、术前心电图表现及食管、胃的吻合部位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4.3%。其中60岁以上发生率33.3%,60岁以下19.3%;术前心电图异常者发生率38.7%,正常者21.0%;弓上吻合者发生率35.6%,弓下吻合者12.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5)。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术前心电图是否正常、食管胃吻合的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普胸外科术后血胸手术处理的情况进行总结,探究产生术后血胸的原因,分析再次开胸的方式,研究术后血胸的预防策略。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普胸外科术后血胸手术处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共24名患者,22例再次开胸手术,急诊开胸18例。再次开胸止血手术之后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死亡2例。结论: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在于普胸外科术后血胸再次进行开胸手术止血的方式与时机的掌握,预防普胸外科术后血胸的主要措施是严密止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量6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间期离散度并与心绞痛患者和正常健康人对照,结果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心源性休克或心脏摔死者QTcd:(91.6±24.6)ms,心梗合并心衰者其QTcd:心功能Ⅰ~Ⅱ故者为(80.2±15.8)ms,Ⅲ~Ⅳ级者为(84.7±22.3)ms,无并发症心梗者为(59.6±11.2)ms。有并发症心梗与无并发症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急性心梗患者,无论有无并发症,均较心绞痛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健康人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离散度是增加的,QTCd的变化可作为反应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心脏事件: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额、心脏猝死、心源性休克等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肺叶切除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早期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收集1999年12月-2010年6月,我院开胸术后发生ARDS的2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死亡5例,其中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死亡率低(1/18),P〈0.01。结论:早期诊断及早采用机械通气,控制感染,纠正休克,积极治疗合并症、并发症,维护主要脏器功能是防治普胸术后ARDS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陈波涛   《中国医学工程》2012,(12):81-81
目的探讨普胸开胸术后心率失常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我科从2009年到2011年间228例非心脏开胸手术,术后24例(10.5%)并发心律失常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果 70岁以上心律失常发生率49.8%,术后SO2<93%者心律失常发生率53.2%,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8%,术前合并心肌缺血者心失发生率65%。结论术后发生心率失常与高龄、电解质紊乱、心肌供血不足、疼痛、低氧血症等因素有关。术前及时改善内环境紊乱和脏内功能状态是减少开胸术后心失发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研究开胸术后低氧血症(HO)的发生率,发生时相、相关因素。方法:对脉率血氧饱和度(SPO2)≥95%的200例开胸手术病人进行连续1周的SPO2监测记录。结果:术后低氧血症(SPO2<95%)的峰值期是回病房即刻和术后48h,其发生率分别为94.5%和57.5%。术后1周仍有31%的病人SPO2未恢复到正常值。老、中、青3个年龄组HO发生率存在 显性差异(P<0.01),食管癌三切口病人HO发生率明显高于左胸径路手术(P<0.01)。肺手术的HO的第二个峰值期在术后第5天,发生率65.9%。结论:开胸术后HO在回病房后即刻发生,并长时间持续。经鼻塞吸氧HO大多数能得到纠治,老年、食管癌三切口和肺切除病人应延长吸氧时间。HO的不同表现与年龄、病种术式和并发症诸因素相关,经处理SPO2<90%,多有较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2003年7月~2009年7月间37例食管癌、贲门癌开胸术后心律失常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0.39%(37/356);发生于1~3天者32例(86.5%),4~7天者5例(13.5%).37例患者治疗3天内心律失常均消失.结论 术前心电图异常,既往心律失常史,FEV1/FEV2<70%,术式,术中失血>600ml等因素是食管癌、贲门癌开胸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