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髁突、颞骨多发性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1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cellreparativegranuloma,GCRG)是一种少见的非肿瘤性病变,具有局部侵袭性,容易误诊为骨巨细胞瘤。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又称巨细胞肉芽肿,多发性更为少见。笔者近收治1例左髁突及颞骨多发性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报道如下:病例报告患者女性,48岁,2001年4月20日收入院。因左颞部反复疼痛不适1年余,外院曾诊断为“神经痛”,经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无外伤史。临床检查:左颞部关节区稍膨隆,可及一2.5cm×2cm大小肿块,界不清,触痛。关节动度可,张口度3.5cm。CT示左髁突及相邻颞骨呈多囊状改变,…  相似文献   

2.
颌骨嗜酸性肉牙肿临床病理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颌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1980~2001年在我科住院,最后经病理诊断为颌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病例11例,对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X线表现、诊断及治疗作回顾性研究。结果:颌骨嗜酸性肉芽肿,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男女比例约为2:1;好发部位为下颌磨牙区及下颌角;临床表现多样,以无痛性骨膨隆为主,有时有疼痛;手术刮治是首选的治疗手段,术后极少复发。结论:颌骨嗜酸性肉芽肿,为比较少见的颌骨良性肿瘤,通过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不易诊断,确诊需要靠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3.
颌骨巨细胞瘤及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均属颌骨的巨细胞性病变。临床上,骨巨细胞瘤及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鉴别诊断困难,现将临床7例病例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7例中颌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6例,颌骨巨细胞瘤1例;男3例,女4例;年龄13岁~55岁;病程6个月~5年...  相似文献   

4.
口腔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Kimura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28例口腔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病例资料。分别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学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行同种异体移植炎症因子(allografl inflammatory factor-1,AIF-1)染色。28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40岁。结果:此28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以腮腺区为多发部位。主要临床表现为皮下单发或多发性结节样肿块。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平均为9%。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内含活跃的生发中心,滤泡间可见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型血管;血管周围及滤泡间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形成散在的嗜酸性微脓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8例标本淋巴滤泡的生发中心AIF-1染色阳性。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具有较明显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免疫调节异常是其可能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复发性阿弗它溃疡(RAU)与单纯疱疹病毒(HSV)的关系,作者采用聚合酶反应(PCR)技术检测50例RAU患者的溃疡区、非溃疡工和原溃疡愈后粘膜三个部位的HSV-DNA。结果,HSV-DNA的检出率是:溃疡区24%,非溃疡区10%,原溃疡愈后粘膜6%;对照组6.66%。溃疡区与对照组之间的HSV-DAN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部分RAU患者与HSV感染有关,HSV可能参与RAU损害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小儿球上颌修复性巨细胞肉芽肿1例报告林华小儿球上颌修复性巨细胞肉芽肿临床上罕见,现报告如下.患儿男,8岁.因左上前牙区出现膨隆4月余来院就诊.膨隆渐大,无疼痛、溃破、出血,压之有疼痛感,曾口服抗生素无效.入院体检:左上唇膨胀,口内2处唇龈膨胀,界尚清...  相似文献   

7.
恶性肉芽肿发生在口腔者不多,发生于牙龈者更少。目前,文献上约300余例,多发生于鼻部。本病例发生于右上颌牙龈,发病缓慢,早期体温不高,病理无特殊发现,确诊困难,延误治疗,导致死亡。 患者岳某某,男,47岁。因右上颌牙龈溃烂3个多月,治疗无效,于1982年6月23日入院。口腔检查:65 颊侧牙龈溃烂,牙根暴露,牙不松动。病理检查5次,先后报告为“感染坏死组织”、“粘膜溃疡”、  相似文献   

8.
口腔黏膜恶性肉芽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赵某,男,54岁,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前牙区牙龈及唇侧黏膜溃疡,约0.3cm×0.3cm大小,曾在当地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半月来溃疡区逐渐向周围扩展,累及上前牙牙龈、硬腭部、上唇黏膜及鼻部。肿痛明显,低热,我院以急性坏死性龈炎收入院。入院专科检查:上唇部及左眶下区肿胀显著。上前牙区牙龈、上唇黏膜及硬腭前部黏膜广泛性坏死约4cm×4cm大小。坏死组织呈暗灰色,牙槽骨及硬腭部骨组织外露呈暗黑色。入院后局部症状未见明显减轻,坏死区表面呈灰白状,上前牙松动,左侧鼻翼部肿胀明显,鼻腔内黄色渗液,并有少量软痂脱落。组织病理检查示:炎症肉芽肿伴鳞状上皮轻一中度不典型增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是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中的一种,主要发生于皮肤,可单发或多发,皮肤外器官主要累及眼、中枢神经系统、肝脏、肾脏等,口腔病变罕见。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腭部的幼年性黄色肉芽肿病例。该患儿表现为腭部黏膜下黄色结节,无明显疼痛,不影响进食及语言功能,治疗采取手术切除,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报告为幼年性黄色肉芽肿。  相似文献   

10.
头颈部多发性Kimura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Kimura病是临床少见的一种主要累及头颈部浅表淋巴结和软组织的局部慢性肉芽肿性病变。该病由Kim等于1937年以“嗜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首次报道并予论述。1948年,Kimura等以“伴有淋巴组织增生的特殊肉芽肿”对本病作了较系统的描述.故本病又叫金氏病或木村病。该病病因不明、临床少见。因此临床医生对该病往往认识不足,临床易误诊且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1.
木村病(Kimura disease,KD),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首先由中国金显宅等于1937年以“嗜伊红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瘤”之名报道7例,当时认为是一种肿瘤。1948年经日本学者Kimura(木村)等人首先做出“不寻常性淋巴组织增生性肉芽肿”的描述,并由此命名。该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软组织肉芽肿病变,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邹XX,男性,43岁,2004年9月发现左腭咽部溃疡伴疼痛,渐增大,疼痛加重,于外院就诊,取活检,病理示“黏膜肉芽肿性炎”。经一般抗炎治疗无效,症状进行性加重,2004年12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平素体健,否认系统性疾病及传染病史。检查:患者面部对称,开口度一指半,口内25—28缺失,上腭见大面积溃疡,前起上颌硬区,后达软腭后缘,外侧越过左牙槽嵴达颊黏膜咬合线处,内侧越过中线约1 cm,右侧翼下颌皱襞处见散在溃疡,溃疡暗红色,无分泌物。右侧颌下区扪及数枚直径约0.5 cm淋巴结,质软,可活动,无压痛。实验室及特殊检查:白细胞4.1×109个/L,中性…  相似文献   

13.
Meischer在1945年首先描述了肉芽肿性唇炎(granulomatous cheilitis,简称GC)。其表现为唇部弥漫性肿胀。经常伴有皲裂。下唇较上唇多发,但上下唇亦可同时发生。病因不完全清楚。组织学表现为慢性炎症性浸润和灶性肉芽肿形成。其中有上皮样细胞和郎罕氏型巨细胞。 Crohn等在1932年描述了节段性回肠炎之后,发生于消化道其它部位相同病变的报  相似文献   

14.
羟基磷灰石复合骨诱导蛋白“夹心”式植入牙槽嵴加高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粘膜裂开、溃疡形成及术后变形等问题,采用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复合骨诱导蛋白(bonemorphogenicprotein,BMP)“夹心”式植入修复牙槽嵴萎缩。动物实验术后行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临床病例术前术后进行X光片检查。结果显示:实验动物术后植入物牢固,周围有大量新骨形成且多面与宿主骨连接。由于牙槽嵴顶部外形、解剖结构完好,临床检查见修复效果可靠,并发症较少,术后义齿修复满意。结果表明:采用HA-BMP复合物“夹心”式植入修复牙槽嵴萎缩有如下优点:①利用HA与BMP共同作用,生物相容性好,具备骨引导和骨诱导双重功能,新骨形成快而多;②植入物与原牙槽嵴多面结触,诱导新骨形成作用强,植入物固位好,术后牙槽嵴不易变形,增加高度大、可靠;③保持了牙槽嵴顶的原解剖结构,不易形成粘膜破裂及溃疡;④形成的新骨与原宿主骨为直接连结,强度大;⑤手术简捷、安全。  相似文献   

15.
报告42例青少年复发性坏死溃疡,男37例,女5例,年龄5-17岁,平均年龄10岁。临床症着与成人腺周口疮不同,其特点为:固定部位复发,常固定于双颊脂垫下方及舌尖区;舌部溃疡呈深裂沟状及病学发现有血管炎象。42例采用中西医综合取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又称“嗜伊红淋巴肉芽肿”,常发生于20~40岁的成年人,以男性为主。我科收治1例3岁男童,累及全身皮下淋巴结及骨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病例1,女,17岁。2000年7月入院。2个月前自觉下牙憋胀,扪及牙槽隆起,无痛,渐增大。5年前行“右上颌骨囊肿刮治术”,病理诊断为角化囊肿。下颌正中唇侧可扪及膨隆,无压痛,无红肿。X线片示,下颌骨正中有一低密影;左右下颌角处各有一椭圆形低密影;左上颌骨有一低密影,内含一颗牙齿:右侧第3、左侧第3、4肋呈叉状肋畸表。治疗:全麻下行“上下颌骨多发囊肿刮治术”,  相似文献   

18.
腮腺转移癌在腮腺恶性肿瘤中比较少见,本院近一年中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例1:患者陈某,男,42岁,左耳前肿块缓慢性生长三个月。经查:肿块大小约2cm2.5cm×1cm活动,质地中等,有轻微压痛,左颌下触及两枚米粒大小的淋巴结。既往史:一年前曾行”左上睑板腺癌切除术”,拟诊“左腮腺转移癌待排除”收入院。行:“左面神经解剖加左全腮腺及肿物切除术。”病理报告“符合左眼上睑睑板腺癌腮腺区转移,癌组织穿破淋巴结包膜浸润其周围腮腺组织。”术后两周在全麻下补充“左颈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术”。病理报告示:“左颈上深3/3枚淋巴结癌…  相似文献   

19.
“养阴生肌散”治疗口腔溃疡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养阴生肌散”应用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疗效。方法:80名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病人行传统治疗,而治疗组病人在溃疡局部应用“养阴生肌散”,每天四次,并记录用药至溃疡愈合的时间,疼痛程度的变化。结果“养阴生肌散”可明显减轻口腔溃疡的疼痛,并可使溃疡愈合加快,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养阴生肌散”是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的口腔粘膜用药。  相似文献   

20.
口腔颌面部霉菌性肉芽肿继发脑部病变较为罕见,现将我院收治误诊的1例报告分析如下。一、病例介绍患者,男,16岁。因面正中部渐进性肿胀3年,突发头痛呕吐1天,拟诊“面中部结核性肉芽肿伴结核性脑膜炎”于1991年4月11日入院。3年前始出现两侧眶下区无痛性肿胀,时有鼻出血及鼻痒。当时发现上唇前庭沟外侧粘膜下条索状结节带,先后两次活检,报告均为“结核性肉芽肿”,给予间断抗结核治疗,症状时轻时重,但面损病灶渐进扩大。入院前1天突然出现头痛,喷射状呕吐而急诊入院。检体:T37.8℃,BP11.73/5.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