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典型心肌梗塞(MI)系指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或 MI部位不典型,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无MI直接征象者,或合并其他 ECG改变掩盖 MI的诊断,临床易误诊。为防止误诊或漏诊,本文拟对其ECG诊断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阐明老年人心肌梗塞心电图诊断率、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原因,作者等就东京都养育院附属医院于73年8月至77年9月间,60岁以上连续尸检1,110(男560、女550)例中的心肌梗塞217(男118、女99)例的病理和心电图关系进行了对比讨论。  相似文献   

3.
半个多世纪以来,12导联 ECG一直被认为是确定 MI 存在及其部位的标准,然而已有资料证明这种通常使用的诊断 MI 的ECG 标准是相对不敏感的,它在识别下壁 MI的敏感性为28—44%,前壁 MI 的敏感性为43—60%,而向量图(VCG)标准对下壁和前壁 MI 的敏感性分别达82%和95%,从而提示除了目前已确定的 ECG 诊断标准之外,ORS 波形还可以提供诊断 MI 的更多资料。为了提高 ECG 诊断 MI 的敏感性,国内外不少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我们已综述了一些国内外有关 ECG 诊断 MI 进展  相似文献   

4.
心肌梗塞心电图诊断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何秉贤 《心电学杂志》1994,13(3):185-187
在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诊断中,心电图(ECG)是最常用和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ECG诊断AMI的敏感性相对很高,但特异性差.若有≥2个胸导联有ST段抬高,且有相应的病史,AMI的可能性可达70%一90%.但若无上述改变,排除AMI就不可靠,应继续观察及除外其他情况.个别病人AMI的典型图形可延迟出现,但超过48h才出现的则极罕见.  相似文献   

5.
标准的12极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价值,早已确定,对大部分病例来说,是最特异而准确的诊断方法。酶测定初步支持心电图诊断。过去的陈旧性已长好的心肌梗塞,通常表现为心电图不正常,但是正常的心电图却不能排除过去的心肌梗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临床上一直将有无病理性Q波作为鉴别穿壁性与非穿壁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作者积累了二十多年的病理资料,并与心电图进行对照,发现此标准并不完全可靠。作者通过对114例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观察,将心肌梗塞分为Q波型与无Q波型,后者又进一步分为S—T段型、T波型与正常心电图型。以上诸型在病理生理、临床及预后方面存在以下差异:①Q波型心肌  相似文献   

7.
心肌梗塞最常累及左室游离壁或室间隔,后者实际在解剖上是左室的延续。纯右心室心肌梗塞是非常少见的现象,仅占解剖证实的心肌梗塞病例的2%。其原因不明,可能的机制包括:①右室心肌的质量较小②右室壁内的张力较低,③右室有较丰富的侧支循环。而且右室壁很薄,大概能从右心室腔内的血液中获得比较多的营养。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大约30%(范围20~45%)的左室下壁心肌梗塞的患者,出现某些右室坏死的证据。但是,临床上能够识别出的右室梗塞的发生率远比尸解所见的少。右心室有2个壁,下壁和前侧壁。下壁由右冠状动脉后降支供血,前侧壁由右冠状动脉的右室支、边缘支和园锥支以及左前降  相似文献   

8.
动态心电图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动态心电图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检出率和诊断作用。方法回顾分析5630例动态心电图检查,严格按诊断要求筛选早期复极综合征。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98例(1.74%),男性95例,女性3例,年龄13~72(平均39±16)岁。结论动态心电图的早期复极综合征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以青壮年多见,多无器质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动态心电图(DCG)对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检出丰和诊断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5067例DCG检查,严格按诊断要求筛选ERS.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ERS患者83例(1.64%),男性81例、女性2例,年龄14~65(平均37±14)岁.结论 DCG对ERS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以青壮年多见,多无器质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后弥漫性心包炎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为ST段的改变和P—Q段的微小变化,而局限性心包炎尚无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最近观察到致死性游离壁破裂前的T波的不典型演变与心包炎有关。作者研究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无心脏破裂的局限性心包炎的T波不典型变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评价了快速溶栓治疗对梗塞后T波振幅演变的影响。 方法和结果 20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过程和一系列心电图作了分析。心包炎的诊断标准为:急性心梗后第一周内发生典型的胸痛、左肩部或脚部疼痛,或心包摩擦音而无相关的CK—MB再次升高,无摩擦音而症状典型也可判定为心包炎。其中43例为梗塞后  相似文献   

11.
心电图诊断下壁心肌梗塞的新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ill等曾提出,诊断下壁心肌梗塞最有意义的心电图标准是:在aVF导联Q波时间>30毫秒(QaVF>30毫秒)作者近年来查阅了大量下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及临床资料,发现诊断下壁心肌梗塞QaVF>20毫秒即有较高的敏感性(92%),且特异性与QaVF>30毫秒接近。同时还根据Ⅲ、aVF导联上Q波与R波振幅的比例,推荐Ⅲ导联  相似文献   

12.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6例中男4例,文2例,年龄42—81岁。临床表现:以心前区疼痛为主的4例,以急性腹疼为主的1例,以心悸为主要表现的1例,以上患者均经心电图检查、酶学检查证实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塞。治愈5例。死亡1例。 例1,男,73岁。冠心病史10余年,于1996年10月25日因胸闷加重再次入院,心电图示:P波消失以f波代之,QRS时限=0.16s,I、V_5、V_6呈宽钝的R波,V_1呈QS型,V_2、V_3起始r波呈进行性降低,V_4呈  相似文献   

13.
对25例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胸痛死亡的患者作详细尸解,以评价连续的心电图检查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价值。尸解证实的17例心肌梗塞,入院时只有4例(24%)从心电图获得诊断.在连续2—5天的心电图检查中,阳性诊断增加到7例.但5例内膜下心肌梗塞,除了1例报告为可能心肌损伤外,皆不能从心电图上作出正确诊断。25例中心电图诊断正确的共11例(7例真阳性和4例真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有关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的病理改变,发病情况,心向量改变,胸导和背部导联心电图改变,以及心电图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预激症候群的心电图表现,可伪装又可掩盖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各种病理改变—肥厚、缺血、营养不良、室内传导障碍、异位心律等。因此,心电图的诊断是相当困难的。而最有意义的是心肌梗塞和梗塞后心肌硬化心电图的伪装和掩盖。由于患者可有心绞痛存在和心电图似心肌梗塞的特征,常误  相似文献   

16.
我院近几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例中,有9例心电图表现符合超急性期(下称超急期)心肌梗塞图形,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 9例均为男性,梗塞部位8例为前间壁,一例为下壁、前侧壁、真后壁。治愈7例,死亡2例。首次心电图记录离发病时间0.5  相似文献   

17.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诊断早期复极综合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在临床上易误诊及漏诊,为了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方法。方法对有胸闷、心悸、头晕、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安静状态心电图正常、无明确器质性心血管病史的患者,进行24h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发现67例早期复极综合征,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能较好地反映出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结论24h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是诊断早期复极综合征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Hill等曾提出,诊断下壁心肌梗塞最适宜的心电图标准是:在aVF导联Q波宽度>30毫秒(QaVF>30毫秒)。作者近年来查阅了大量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发现诊断下壁心肌梗塞QaVF>20毫秒即有较高的敏感性(92%),而且特异性与QaVF>30毫秒接近。同时还推荐了心电图诊断下壁心肌梗塞的新标准:根据Q波和R波的振幅比率,即Q/RⅢ>25%以及Q/RaVF>10%,并指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包炎Ⅰ阶段和早期复极征心电图表现都有ST 段凹面向上抬高,鉴别常较困难。本文对17例急性心包炎病人和18名健康人的早期复极征心电图资料,用Ginzton介绍的心电图鉴别标准进行观察,以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甲组:本院1972年10月至1984年5月确诊为急性心包炎Ⅰ阶段的住院患者17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15—73岁,平均37.6岁,均根据临床资料和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包炎(APC)和早期复极综合征(ERS)心电图都有ST段凹面向上抬高,鉴别上常较困难。本文对15例APC和21例健康人的ERS心电图作分析,以讨论其鉴别诊断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甲组:APC 15例,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12-57岁,平均32.7岁。化脓性5例,结核性3例,风湿性3例,癌性1例,结缔组织病性1例,非特异性1例和外伤性1例。经心脏超声检查证实有心包积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