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中医药大学于 1998年初启动“2 11工程”建设 ,在“九五”期间我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保健和科学管理等的总体水平 ,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 11工程”立项建设的重点学科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条件建设等方面都比“八五”期间有了较大的发展 ,学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超额完成了建设任务和既定目标。原 6个重点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 73项 ,部局级科研项目96项 ;共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1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5 2项。“九五”建设期间 ,根据我校各学科发展情况 ,准确调整学科建设方向和内容 ,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成就 ,使我校的国家重点学科达到 6个 ,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10个 ,成为全国中医院校中具有国家及市、局级重点学科数量最多、涵概学科最全面的院校。  相似文献   

2.
北京中医药大学于1998年初启动“211工程”建设,在“九五”期间我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保健和科学管理等的总体水平,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11工程”立项建设的重点学科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条件建设等方面都比“八五”期间有了较大的发展,学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超额完成了建设任务和既定目标。原6个重点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3项.部局级科研项目96项;共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2项。“九五”建设期间,根据我校各学科发展情况,准确调整学科建设方向和内容,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成就,使我校的国家重点学科达到6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成为全国中医院校中具有国家及市、局级重点学科数量最多、涵概学科最全面的院校。  相似文献   

3.
北京中医药大学于1998年初启动“211工程”建设,在“九五”期间我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保健和科学管理等的总体水平,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11工程”立项建设的重点学科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条件建设等方面都比“八五”期间有了较大的发展,学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超额完成了建设任务和既定目标。原6个重点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3项,部局级科研项目96项:共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2项。“九五”建设期间,根据我校各学科发展情况,准确调整学科建设方向和内容,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成就,使我校的国家重点学科达到6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成为全国中医院校中具有国家及市、局级重点学科数量最多、涵概学科最全面的院校。  相似文献   

4.
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科建设对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学科经过5年的建设,进入了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行列.  相似文献   

5.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进入“211工程”的高等中医院校,1998年初开始启动建设,经过十年的努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更好地推动学校“211工程”建设,对这十年来的建设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以努力开拓创新,使学校在全国中医院校中继续保持领头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陆莲舫 《中医教育》2001,20(1):10-11
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中医药学科建设作为“科教兴业”的重要工作,1999年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局级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  相似文献   

7.
赵凯  张磊 《中医杂志》2006,47(6):420-421
奚九一(1923~),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一批全国老中医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脉管病医疗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脉管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医教研工作.提出了“糖尿病足筋疽-肌腱变性坏死”理论,创“因邪致瘀、祛邪为先”的脉管病诊疗体系,擅长治疗周围血管病、风湿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创制了70余个中药经验方(内服及外用),临床疗效显著.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卫生部重大成果奖5项、上海市局级成果奖7项,完成“八五”国家攻关课题1项,上海市局级课题3项.参与编著学术著作多种,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原名黑龙江中医学院)创办于1959年。经45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具有较高教学、科研、医疗水平的著名中医药高等学府,2004年以全A的成绩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是黑龙江省重点大学之一,也是黑龙江省中医药教育、医疗、科技及北药开发工作的中心。2004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中国487所普通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分类报告中,我校总排序列13位,在68所医药院校类排序中列第5位,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排序中列第2位,学校已经成为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等中医药学府。 学校地处风光秀丽的北国名城哈尔滨市,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2万平万米;教学主楼和礼堂为古老的欧式建筑,是国家一级保护建筑;校园21尊古代著名中医药学家雕像,形成了独具特色中医药文化园——“大医之路”。 学校现有教职工2202名(其中校本部1018名),教授、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589名,其中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者36名,博士研究生导师57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49名,在这个队伍中拥有一批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和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几十年春华秋实,已有二万余名各层次毕业生走出校门,为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和国家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 学校下设8个学院、6个附属医院(四个非直属)、1个研究院、15个教学医院和24个实习医院、实习基地。有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生物技术、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12个本科专业及8个专业方向招生。学校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覆盖全部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1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中医学、中药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12个;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院校,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设置特聘教授岗位的高等院校之一。学校图书馆面积9727.77平方米,藏书51.9余万册,并实现了图书馆管理自动化。1978年以来,完成科研项目54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0余项;1989年以来,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3项,方剂学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课  相似文献   

9.
赵凯  张磊 《中医杂志》2006,47(6):420-421
奚九一(1923~),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一批全国老中医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脉管病医疗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脉管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医教研工作。提出了“糖尿病足筋疽—肌腱变性坏死”理论,创“因邪致瘀、祛邪为先”的脉管病诊疗体系,擅长治疗周围血管病、风湿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创制了70余个中药经验方(内服及外用),临床疗效显著。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卫生部重大成果奖5项、上海市局级成果奖7项,完成“八五”国家攻关课题1项,上海市局级课题3项。参与编著学术著作多种,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题词血管炎/中医药疗法免疫性疾病/中医药疗法@奚九一  相似文献   

10.
赖新生教授治疗脑病特色简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赖新生教授,著名针灸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刺灸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为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教育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中医药学报》、《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国际针灸临床杂志》等多种专业期刊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15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06篇,出版专著8部,获省部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2项;获得省优秀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称号,成为“八五”期间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百类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点学科建设是促进高等学校学术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和共享,提高综合效益,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综合优势,对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重义.提高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水平,是重点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多年的工作实践表明,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是使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有效运转和提高建设效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是国家为培养高校传统理科基础科学人才而设立的,体现了国家在科技兴国宗旨下的重源头创新、重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自1996年建立以来,依托我院4个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和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以名牌课程、名牌教材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动力,  相似文献   

13.
<正>工作室简介王育群名中医工作室成立于2002年,2011年荣升为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工作室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肝脏疾病。近5年承担国家级、上海市级、局级科研课题11项,发表学术论文35篇,出版专著6部。获得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中医药科技奖三等奖和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各1次。目前主要传承人:张玮、邢练军、李莹等。  相似文献   

14.
根据浙江省第二次振兴中医中药大会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我省中医中药事业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和加强中医药科研重点学科建设,浙江省决定在“九五”期间建设一批中医药科研重点学科实验室。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上海市卫生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九五”期间,制订了“杏林工程”,针对上海中医人才现状,加大了人才培养的投入。美国学伦朱利认为人才应具备三个要素:第一是高度的智力,第二是创造性的见解,第三是掌握某种工作的能力。为此,我们在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规范性件及配套措施的基础上,进行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6.
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建设是提升中医学类高校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完善体制建设、人才培养、稳定明确的研究方向、进行多学科交叉、加强实验室建设及加强科技创新和增加投入等方面,探讨了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建设相关的关键问题.最后,对今后医学重点学科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以期为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研讨会今天开幕了,首先我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来自工作第一线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表示热烈的欢迎!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布置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研讨学科建设中的有关问题,讨论、修改<重点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大家知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1999年9月14~16日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会.会后用了1年多的时间,在各单位申报的基础上经过多层面的评审,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最后遴选确定了一批重点学科建设点,并完善了与重点学科建设相关的文件.这次参加会议的代表主要是已公布的局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各重点学科所在单位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或者单位领导,是重点学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或组织者.借此机会,我想讲6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04 年4 月17 日,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 临床研究”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中医药科研非典专项课题“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 方案优化与多中心数据处理”两项成果,在北京通过了由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验收。   2003 年非典疫情期间,国家紧急启动了多项针对SARS 的科学研究。被纳入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项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 临床研究”课题,由中国中医研究院负责组织实施,北京地区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佑安医院等11 家医院参…  相似文献   

19.
2013年3月20日讯:教育部近日公布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位列第一。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创建于1972年,1985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中药学博士点,1997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成为上海市“重中之重”建设学科,2001年被评为教育部高等院校重点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7年通过教育部评估,成为中药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教育部第二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列中药学科第一位。2011年又被评为全国中药学科唯一的优秀博士后流动站。近3年来,该学科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项,部、市级项目103项。近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获新药证书3个、新药临床批件4个、专利授权47项。  相似文献   

20.
北京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建设成效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学科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基础环节,又是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扩大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必要途径。10年来,尤其是国家实施“211工程”建设以来,我校不失时机的加快了重点学科建设的步伐,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内涵建设,注重科学管理,使我校重点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