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管内治疗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病死及卒中复发率。随着神经介入技术 和材料以及患者筛选策略的进步,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血管内治疗也日益增加。抗血小板治疗作为 缺血性卒中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是血管内治疗中的重要一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是基石性 抗血小板药物,但具体的用药方案尚不统一。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指南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行 血管内治疗患者的抗血小板策略建议,以及重要血管内治疗研究中采用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以期 为神经介入医师行血管内治疗时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阿加曲班是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具有起效较快、作用时间短、出血倾向小、无免疫源性等优点,能够有效阻止血栓进展,防止继发微血栓形成。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阿加曲班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日常活动能力,且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心源性卒中均有治疗作用,此外,阿加曲班与阿司匹林、奥扎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肝素相比疗效更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由于作用机制不同,阿加曲班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联合治疗可能发挥协同作用。本文就阿加曲班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系统性综述。  相似文献   

3.
规范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专家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缺血性卒中 1.证据: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已经评价过阿司匹林的作用,尚未评价过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包括噻氯吡啶、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双密哒莫的复合制剂).目前已经完成两个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包括国际脑卒中试验(IST)和中国急性卒中试验(CAST)[1,2],均在卒中发病48 h内应用阿司匹林(IST平均用药在卒中发病后19 h,CAST则是25 h).  相似文献   

4.
氯吡格雷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背景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缺血性卒中的常规治疗方法,目前对其作用的肯定主要源于临床应用,迄今尚无一项能够准确评价其有效性的实验室指标。有研究证实,血小板活化程度与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卒中相关,尤其是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和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均为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小板膜表面CD62p和CD63表达变化,探讨以血小板活化程度反映氯吡格雷(75 mg)、奥扎格雷钠(80 mg)与阿司匹林(0.15 g)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氯吡格雷(75 mg)联合奥扎格雷钠(80 mg,联合治疗组)及阿司匹林单药(阿司匹林组)治疗前后血小板CD62p和CD63阳性表达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前急性缺血性卒中组患者血小板CD62p和CD63阳性表达率升高(P=0.001,0.032);治疗后CD62p和CD63阳性表达率、NIHSS评分逐步下降(均P=0.000)。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和阿司匹林组患者血小板CD62p和CD63阳性表达率、NIHSS评分逐步下降(均P=0.00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62p和CD63阳性表达率在不同观察时间点与治疗分组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1.403,P=0.250;F=2.830,P=0.063),但NIHSS评分在不同观察时间点与治疗分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4.518,P=0.013)。结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但氯吡格雷与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之疗效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并无差异。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测定血小板CD62p阳性表达率可以用于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但CD63表达的临床价值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2-08—2013-08收治的1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0例给予氯吡格雷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血小板CD62p、CD63表达情况、NIHSS评分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D62p、CD63表达阳性率及NIHS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9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肯定,且与阿司匹林疗效无差异,CD62p、CD63蛋白可以有效反映血小板活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正在临床上,我们经常碰到一些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治疗时还是发生了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这可能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不佳有关。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或TIA后,很多医师愿意更换抗血小板药物,但是并不清楚最佳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正脑梗死发病初期是病情复发的高危时期。研究表明,发病30d后卒中的复发率为1.1%~15%[1],TIA的复发率更高达17%[2]。因此,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启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预防卒中的复发至关重要。其中,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通过阻断血小板不同的激活途径更有效的阻止血小板活化作用。2002年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应用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指南推荐疗  相似文献   

8.
抗血小板药物能显著降低非心源性脑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再次严重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经循证医学证实可常规应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2010年中国缺血性卒中或TIA发作二级防治指南及2011年AHA/ASA关于缺血性卒中或TIA发作患者卒中预防指南指出: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和TIA的抗栓治疗,氯吡格雷75mg和阿司匹林50mg~325mg均可作为首选药物[2,3].  相似文献   

9.
抗血小板药物目前仍是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的常规用药。经典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已经肯定,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药物耐受性、增加出血风险等。因此,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以其不同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与经典抗血小板药物互补,并能克服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而受到关注并逐渐在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拟对已发表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概述,并提出其临床应用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这篇关于卒中的预防和治疗的文章是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第8版)抗血栓治疗和溶栓治疗中的一部分。1级推荐是证据充分的,并且表示做(或不做)带来的益处高于风险、负担和成本。2级推荐是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作出不同的选择。这篇文章中关键的推荐如下: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若在有明确症状发作的5h内开始治疗,建议静脉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级别1A);对于发病5-4.5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建议临床医生不要静脉使用tPA(级别2A);对于发病大于4.5h的患者,反对静脉使用tPA(级别1A)。对于没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建议早期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级别1A)。对于活动受限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预防性应用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级别1A)。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腔隙性或隐源性)的长期卒中预防,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级别1A),包括阿司匹林(推荐剂量,50-100mg/d);合用阿司匹林与缓释型双嘧达莫莫(25mg/200mg,每日2次)或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在这些患者中,推荐合用阿司匹林与缓释型双嘧达莫(25mg/200mg,每日2次)优于阿司匹林(级别1A);而且建议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级别2B);并且推荐:避免长期合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级别1B)。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推荐使用氯吡格雷(级别1B)。对于最近有卒中或TIA的心房颤动患者,推荐长期口服抗凝剂(目标INR2.5;范围2.0-5.0)(级别1A)。对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推荐在急性期使用普通肝素(级别1B)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优于不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