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结核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结核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均有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6例,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6例。7例患者CSF检查示颅内压增高4例,降低1例;葡萄糖降低5例;氯降低5例;蛋白增高6例。CSF细胞数增高7例,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6例。MRI检查显示病灶多分布于环池、鞍上池,丘脑、基底节、额颞叶。经鞘内注射治疗后,5例患者治愈,1例患者好转,1例患者死亡。结论脑结核瘤发生于结核性脑膜炎病程的各个阶段,可以表现为意识障碍及局灶性体征,需及时行MRI检查。规范的全身抗结核治疗联合鞘内注射异烟肼及地塞米松可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结脑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予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抗结核治疗及地塞米松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入异烟肼,地塞米松,胞二磷胆碱等药物治疗。分别记录2组脑脊液转阴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观察周期3个月,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脑脊液转阴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可有效缓解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结核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多发性脑结核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多发性脑结核瘤多以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随发热及癫痫发作,常伴有颅外结核。4例患者均给予四联抗结核治疗,其中3例联合鞘内注射,临床疗效显著。结论多发性脑结核瘤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脑脊液化验及抗结核疗效等综合分析,对临床疑似病例,应积极试验性正规抗结核治疗,必要时手术摘除病灶,联合鞘内注射异烟肼及地塞米松可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和脊髓膜的非化脓性炎性反应,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早期给以正规、积极的抗结核治疗尤为重要。本文报道在常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应用鞘内注射异烟肼、地塞米松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结核性脑膜炎鞘内注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儿科住院结核性脑膜炎11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及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地塞米松联合异烟肼鞘内注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表现转归时间...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我们常规应用异烟肼、氟美松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40例,收到较好地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情况:随机分2组:治疗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62岁,平均28岁。合并有粟  相似文献   

7.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11例,对照组采用正规抗结核疗法,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疗法.结果 治疗组治愈23例,治愈率为88.46%, 对照组治愈8例,治愈率72.72%, 2组的临床疗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法对结核性脑膜炎安全、有效,能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将在我院收治的11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和特征,并采用莫西沙星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11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脑脊液(CSF)常规检查结果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11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发热、恶心、咳嗽和意识障碍。影像学检查4例肺部有结合病灶,病理检查均无恶性肿瘤细胞,脑脊液常规检查氯化物含量和葡萄糖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白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正常人群,脑脊液压力和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经分析临床表现给予对症治疗后,11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提高,脑脊液常规检查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并给予对症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9.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生化的影响,并探讨其疗效。方法 128例结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65)和对照组(n=63),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束后对2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脑脊液生化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2%,治愈率为65.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治愈率为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脊液负流量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结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3HRZE(S)/9HRE方案抗结核治疗,治疗组患者同时采用脑脊液负流量置换联合鞘内注药,然后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快于对照组,脑脊液蛋白、白细胞数和脑脊液压力下降的速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时2组总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未发现与脑脊液负流量置换联合鞘内注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脑脊液负流量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在我院治疗的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42例,对照组使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1疗程为7~14 d,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压、脑脊液压力、ET和Ang-Ⅱ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压舒张压、脑脊液压力、ET和Ang-Ⅱ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 依达拉奉和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脑血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药物合并心理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64例住院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药物合并心理治疗)与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治疗时间6~12周,评价指标采用HAM—D和GQOLI-74,并在治疗后6个月后进行随访以观察其疗效及复发率。结果 药物合并心理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组疗效相当,但药物合并心理治疗组能改善患者的认知,6个月后随访时复发率低。结论 药物合并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利培酮联合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为改善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5月在广东省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15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5例。干预组接受利培酮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接受利培酮治疗,两组均治疗1年。于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定,于治疗1年后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PANSS和MR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年后,两组PANSS和MRS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均0.01),且干预组PANSS和MR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干预组WCST各项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利培酮联合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改善、康复效果及认知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单用利培酮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奎硫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方法:将7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舍曲林合并奎硫平治疗)39例和对照组(单用舍曲林治疗)37例.疗程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9,P>0.05).两组HAMD评分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均<0.05);以研究组在治疗1周和治疗2周时HAMD评分降分显著(t=2.89,2.73;P均<0.05),治疗4周和治疗8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1.07;P均>0.05). 结论:舍曲林联合奎硫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单用舍曲林疗效相当,但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病(CVD)患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发生率和类型,探讨脑血管病(CVD)合并SAS事件的发病机制。方法随机抽取急性CVD患者82例,利用多导睡眠图(PSG)进行睡眠呼吸监测,观察睡眠呼吸监测指标。结果(1)82例急性CVD患者中存在SAS者61例(74.39%),其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40例(65.57%),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MSAS)14例(22.95%),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SAS)7例(11.48%);(2)急性CVD患者中存在SAS组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低氧时间、平均和最低血氧饱和度与不存在SAS组差别显著(P〈0.01)。结论SAS与CVD关系密切,认为SAS是CVD被忽视的危险因素,但不排除CVD诱发了SAS的可能,两者形成恶性循环,影响CVD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奎硫平联合舒必利与单用舒必利治疗经奎硫平治疗无效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10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合用组52例,给予奎硫平联合舒必利治疗;单用组53例,单用舒必利治疗.疗程均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采用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药物的安全性. 结果:治疗2~4周,两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合用组有效率73.1%,单用组有效率64.2%(P>0.05). 结论:奎硫平联合舒必利与单用舒必利治疗对奎硫平无效的精神分裂症疗效相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HIE患 儿98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联合组(n=34)、亚低温组(n=30)和EPO组(n=34);亚低温组患儿采用亚低温治疗,EPO组患儿采用EPO治疗,联合组 患儿采用EPO联合亚低温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2、7、14、28 d,采用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评估神经行为发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 测血清Tau蛋白水平。结果 治疗后7、14、28 d,三组NBN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高(P<0.05),血清Tau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而且,联 合组明显优于亚低温组和EPO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后7、14、28 d,患儿NBNA评分与血清Tau蛋白水平均呈明显负相关 (P<0.05)。结论 EPO联合亚低温治疗有效改善新生儿神经发育,血清Tau蛋白水平测定可作为协助评价神经发育结局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改良型内观疗法联合药物治疗青少年焦虑症的疗效.方法 将61例中山市人民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青少年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29例),研究组给予舍曲林联合改良型内观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舍曲林及一般心理疏导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4周和8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社会适应能力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的HAMA及SAS治疗后1周、4周和8周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研究组治疗后1周、4周末和8周的HAMA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量表治疗后1周、4周和8周的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研究组治疗后1周、4周和8周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型内观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对改善青少年焦虑障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合并锂盐治疗躁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躁狂症患者随机分成阿立哌唑合并锂盐组(研究组)和锂盐组(对照组)治疗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天和第1、2、3、6周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病情的严重程度、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第4天、1周、2周、3周后BRM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降分较快,不良反应相仿。结论:阿立哌唑合并锂盐治疗躁狂症出现疗效较单用锂盐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动力性分析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疗效.方法 48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4例(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动力性分析)和对照组24例(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疗程为12周,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清单(PCL-C)、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8、12周末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第4、8、12周末,两组PCL-C的闯入性症状、高警觉性、回避症状评分及PCL-C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P<0.01);治疗后第8周末研究组PCL-C闯入性症状、高警觉性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第12周末,研究组PCL-C闯入性症状、高警觉性评分及PCL-C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第4、8、12周末,两组的STAI中状态焦虑评分及SDS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P<0.01);治疗后第8、12周末,研究组STAI中状态焦虑评分及SDS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显效率(70.83%)显著高于对照组(50.00%)(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动力性分析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疗效较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