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TIMP2和炎性因子TNF-α、IL-1β的变化。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AMI模型。分为4组,对照组(仅穿线并不在冠状动脉处结扎,n=10);急性心肌梗死组(n=14);瑞舒伐他汀组(n=13):AMI建模后采用瑞舒伐他汀(10 mg/(kg·d))治疗;氯沙坦组(n=11):AMI建模后采用氯沙坦钾治疗(5 mg/(kg·d))。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RT-qPCR检测大鼠AMI建模后心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及抑制物TIMP2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mmp2、mmp9及炎性因子TNF-α、IL-1β蛋白变化。结果免疫组化和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AMI组相比,瑞舒伐他汀组及氯沙坦组大鼠心肌mmp2、mmp9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0. 05);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组大鼠mmp9、mmp2、TNF-α、IL-1β蛋白表达水均明显升高(P0. 05);而与AMI组相比,瑞舒伐他汀组、氯沙坦组大鼠心肌中mmp2、mmp9、TNF-α、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 05)。结论大鼠AMI建模后心肌发生纤维化因子mmp2、mmp9及炎性因子TNF-α、IL-1β升高,而瑞舒伐他汀可通过抑制心肌纤维化,降低炎性因子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对心功能起到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红 《河北医学》2013,(8):1144-114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清脂蛋白(a)、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血清脂蛋白(a)、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瑞舒伐他汀组50例和立普妥组50例。用瑞舒伐他汀10rag,立普妥20mg,两种药物每日一次,每次分别为10—20mg,持续6周。观察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脂蛋白(a)含量的改变。结果: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TC、TG、LDL—C、hs—CP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4.146,10.104,10.862,22.05,P〈0.05);两组治疗后HDL—c含量较治疗前上升(t=7.448,P〈0.05);各指标两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脂蛋白(a)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5.33,P〈0.05),两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血清hs—CRP和LP(a)呈正相关(r=0.54,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更有效地发挥抗炎及降低血脂功能,hs—CRP和LP(a)可能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冠心病(CHD)病人血清脂联素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0例冠心病病人,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1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15例;并选20例健康人做对照组,进行血清脂联素的测定,同时检测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等相关指标。结果 冠心病病人血清脂联素的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男女存在性别差异(P〈0.05)。AMI组血清脂联素的浓度显著低于OMI组、SAP组和对照组(P〈0.05、0.01),UAP组脂联素的浓度显著低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但OMI组、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脂联素的浓度与FPG、TG呈负相关(r=-0.309、-0.333,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G是影响冠心病病人血清脂联素的最重要因素。结论 脂联素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冠心病病人血清脂联素的水平降低,且其浓度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于涛  宋志斌  甄锡云 《中外医疗》2013,(30):106-107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炎症和凋亡反应的作用。方法该院急诊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均给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常规治疗,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瑞舒伐他汀口服治疗。同时选择同期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员5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8、Bcl-2和C-myc蛋白。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hs-CRP和IL-18浓度以及C-myc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O.05),Bcl-2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s-CRP和IL-18浓度以及C-myc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Bcl-2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炎症和凋亡反应十分明显。瑞舒伐他汀具有良好的抗炎和抗凋亡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6例,随机分为强化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强化组患者加用瑞舒伐他汀片20mg/次,1次/d,对照组加用瑞舒伐他汀片10mg/次,1次/d,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8(IL-8)的水平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和IL-8水平较前明显下降(t=2.39、2.45、2.31、3.14、3.37、2.84,P〈0.05),且强化组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t=2.38、2.44、2.24,P〈0.05);同时强化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73.68%)(X^=4.55,P〈0.05)。对照组和强化组治疗过程中分别出现药物不良反应4例(10.53%)和6例(15.79%),症状均较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能明显降低血清hs—CRP、TNF—α和IL-8等炎症因子水平,提高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具有良好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瑞舒伐他汀和依折麦布联合应用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水平临床效果.方法 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瑞舒伐他汀10 mg/d和依折麦布10 mg/d,n=52)和瑞舒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10 mg/d,n=53).治疗4周后检测患者血脂、谷丙转氨酶(ALT)、磷酸肌酸激酶(CK)水平.结果 经4周治疗后,2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均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水平下降较瑞舒伐他汀组更明显(P<0.05);2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水平上升较瑞舒伐他汀组更明显(P<0.05).结论 应用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较单用瑞舒伐他汀能更显著地改善血脂水平,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白细胞介素-18(IL-18)、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急诊内科和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代他汀组每晚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每日1次,共用药6周,测定治疗前后病人LDL-C、HDL-C、IL-18和CRP水平.结果 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t=2.39、20.5,t′=5.44、4.21,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都能够减低LDL-C、IL-18,升高HDL-C,但是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的效果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调脂抑炎作用。方法对104例年龄大于60岁的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按人院顺序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3例)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10:/d;B组(51例)给予辛伐他汀20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12周。于治疗前、12周末分别采空腹静脉血测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10。结果(1)两组各项指标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2)12周末两组TC、LDL.C、TG均降低(P〈0.05,P〈0.01),HDL.C均升高(P均〈0.05),且A组LDL—C低于B组(P〈0.05),HDL-C高于B组(P〈0.05)。(3)12周末两组hs—CRP均下降(P均〈0.01)、IL-10升高(P均〈0.01),且A组hs—CRP低于B组(P〈0.05),IL.10高于B组(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有调脂抗炎作用;瑞舒伐他汀剂量10mg/d时其调脂作用大于辛伐他汀20mg/d;瑞舒伐他汀较辛他汀的抗炎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王建军 《广西医学》2014,(3):338-34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脂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9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4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 mg/d,睡前口服,连用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血脂水平,并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MMP-9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但研究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大小、数量、厚度和IMT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虽然斑块大小、数量、厚度和IMT均较治疗前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CS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不仅有调血脂作用,还有抗炎作用,能够改善斑块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后炎性因子的变化。方法:90例ACS合并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按照ACS类型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46例(UA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13例(USTEMI组)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31例(STEMI组)。每组患者入院当日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检测每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8(IL-18)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TNF—α及IL-18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1),在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2周后血清hs—CRP、TNF—α及IL—18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3组患者治疗后各炎性因子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明显降低ACS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血清hs—CRP、TNF—α及IL-18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 108例成功进行PCI治疗的患...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3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256例ACS患者,其中试验组(n=130)自入院始服用瑞舒伐他汀20mg/d,对照组(n=126)自入院始服用瑞舒伐他汀10mg/d,观察住院期间及4周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前后血清hs—CR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服瑞舒伐他汀4周后,在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方面,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溶解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安全性好,能改善AC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2月在急救中心住院治疗的AMI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32例,所有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同时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抑制剂、依诺肝素等药物。 A组同时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B组同时口服瑞舒伐他汀20mg,每晚1次。患者入院行PCI术前、治疗后4周、12周、24周抽取肘静脉血,检测MMP-9浓度。入院治疗后24h内、治疗后4周、12周、24周测定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MMP-9水平较PCI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MMP-9水平较PCI术前、治疗后4周明显降低(P<0.05),B组降低更明显,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周MMP-9水平较PCI术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明显降低(P<0.05),B组降低更明显,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LVEDD,LVESD,LVEDV,LVESV较PCI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LVEF较PCI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LVEDD,LVESD,LVEDV,LVESV较PCI术前、治疗后4周均明显降低(P<0.05),LVEF较PCI术前、治疗后4周明显升高(P<0.05),B组变化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周LVEDD,LVESD,LV-EDV,LVESV较PCI术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均明显降低(P<0.05),LVEF较PCI术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明显升高(P<0.05),A组、B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MMP-9水平,改善心室重构;并且剂量增加,疗效增加,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任骞  孙琦伟 《陕西医学杂志》2013,(12):1631-163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心梗组,并随机分为A组、B组各20例,在给予吸氧、抗凝、扩张冠脉血管等治疗的基础上,A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d,B组口服瑞舒伐他汀20mg/d,服药4周。比较治疗前心梗组与对照组hs-CRP水平,A组、B组治疗前后hs-CRP、血脂水平,并监测其不良反应。结果:与正常健康人相比较,AMI患者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4周后,A组、B组hs-CRP、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其中B组较A组降低更明显(P<0.05),且冠脉事件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AMI患者早期使用较大剂量瑞舒伐他汀(20mg/d)能显著降低患者hs-CRP、血脂水平,减少冠脉事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8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 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加用瑞舒伐他汀片10 mg,1次/d,连用6个月.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TC、TG和LDL-C水平均有明显下降、HDL-C水平明显上升(P<0.05);同时两组血清MMP-1、3、8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 0.05或P< 0.01),且观察组下降值更显著(P<0.05),观察组心绞痛控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6.65,P< 0.01),两组均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疗效及安全性,作用可能与其能降低血脂及血清MMP-1、3、8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6.
杨宇  冯德辉  王俊贤  黄石安 《河北医学》2013,19(9):1290-129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冠脉支架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7)和对照组(n=57);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用药加用瑞舒伐他汀,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用药,两组均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后复行冠脉造影,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冠脉支架再狭窄率、心绞痛再发率及血脂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冠脉支架再狭窄率、心绞痛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血脂和CRP水平均比用药前明显改善,用药后观察组TC、TG、LDL-C、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显著改善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心绞痛再发,有效调节血脂和抑制炎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和脂联素(adiponectin,APN)含量的变化及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52例AMI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PLGF和血浆APN的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肌红蛋白(Mb)和肌钙蛋白T(cTnT)。结果:AMI患者在<6h、12h、24h采血,PLGF水平在6h内升高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h开始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明显升高,与6h内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PN水平在6h内即有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显著降低,与6h内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直线相关分析:PLGF水平与Mb、APN无相关性(P>0.05),与cTnT呈正相关(r=0.67,P<0.05);APN与Mb呈负相关(P<0.05)。结论:PLGF及APN分别是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联合检测PLGF和APN有利于对AMI早期心肌坏死程度的评估及危险终末事件发生率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