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王静  李菲 《首都医药》2010,17(4):49-50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治疗组采用血必净与抗生素联合治疗,同时给予保肝、支持、利尿等常规综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感染控制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感染控制在治疗组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70%)(P〈0.05),肝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血必净注射液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是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有效措施,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亚胺培南治疗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黄河三门峡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腹腔穿刺放液≤2 000 m L/d,放液后给予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0.5 g/次,1次/d,同时静脉滴注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0.5 g加入到0.9%生理盐水100 m L中,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血必净注射液,50 m L加入到0.9%生理盐水100 m L中,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发热、腹胀、腹痛、腹部压痛和反跳痛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90.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热、腹胀、腹痛、腹部压痛和反跳痛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WBC、CRP、PCT、TNF-α、IL-6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7 d后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8.18%、4.5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亚胺培南治疗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显著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可以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ICU严重脓毒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组和血必净组.每组各20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8+、CD4/CD8比值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免疫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与对照组相比,血必净组CD3+、CD4+、CD8+、CD4/CD8比值显著增加(P〈0.051.结论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能有效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李谦  施光峰 《药品评价》2008,5(2):61-63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指无腹腔脏器穿孔、炎症而发生的急性腹膜细菌性感染。SBP的发生多有严重的肝病基础,同时也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感染并发症,占肝硬化总感染的1/3,比泌尿道感染和肺炎常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52例肝硬化伴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病情评估、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优质干预,观察患者病情好转情况、护理满意情况。结果 49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好转率为94.23%;患者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为(48.89±3.30)分;患者对护理满意评分为(95.68±3.33)分。结论给予肝硬化伴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优质护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心理焦虑,改善治疗效果,有助于护患关系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67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多以三代头孢为主抗感染治疗。结论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8年9月~2010年8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54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腹水培养、药敏试验、治疗方法和疾病转归等情况。结果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腹痛、腹胀等一般症状为主,典型的腹膜刺激征仅见于部分患者。腹水培养以大肠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提示对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敏感。全部患者采用第3代头孢菌素治疗后,治愈8例,好转25例,无效14例,死亡7例,总有效率为61.11%。结论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临床诊疗时应予以重视,及时进行腹水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高敏感抗生素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感染细菌的种类及临床转归情况;在今后临床中对此类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减少相关危险因素,提高生存率。方法对本院消化内科近几年住院的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4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48例中,治愈18例(37.5%),好转14例(29.17%),死亡16例(33.33%),死亡原因主要为肝肾综合征,其次为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结论积极治疗肝硬化及并发症,早诊断、早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降低相关危险因素,提高肝硬化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抗感染药学》2018,(1):183-184
目的:评价头孢噻肟钠对肝硬化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8月间收治的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70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如保肝、补血、抗感染、补充热量、利尿、补充白蛋白和纠正水电解质等),治疗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头孢噻肟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1.43%高于常规组为71.43%(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86%低于常规组为17.14%(P<0.05)。结论:采用头孢噻肟钠治疗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疗效较为确切,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病原菌种类以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4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5例患者中123例(84.8%)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MN)比值≥0.50。78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53.8%),共分离细菌82株.包括11种细菌,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大肠杆菌40株,为主要致病菌,占48.8%。药敏试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并发SBP临床表现大多数不典型,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的可靠指标。大肠杆菌为主要致病菌。抗感染治疗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50例肝硬化患者分为SBP组和非SBP组,分别含145例和205例。入院治疗后收集数据并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既往SBP史与糖尿病史、上消化道出血、腹水总蛋白、腹水时间、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清总胆红素、重要生化及凝血指标等因素。结果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在腹水总蛋白、既往SBP史(38vs.12)、血清总胆红素[(45.2±16.1)μmol/LVS.(33.6±11.5)μmol/L]、消化道出血(56vs.31)、糖尿病史、腹水时间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水总蛋白等因素与肝硬化并发腹膜炎有很高的相关性,临床上应重视,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布拉氏酵母菌对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血清载脂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乙型肝炎后肝硬化SBP患者74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保肝利尿、纠正低蛋白血症和抗感染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布拉氏酵母菌口服,0.5g/次,2次/d,连用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载脂蛋白A1、B水平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观察.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载脂蛋白A1、B水平均较前明显上升(t=2.46、2.37、3.04、2.87,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上升值明显大于对照组(t=2.29、2.23,均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1.89%)明显高于对照组(72.97%)(x2=4.57,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期间分别出现不良反应3例和5例,症状均较轻,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P>0.05).结论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肝硬化SBP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安全性较好,作用与其能增加肝脏和肠道载脂蛋白A1、B的合成,提高血清载脂蛋白A1、B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周建华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8):1260-1261
目的探讨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感染引起的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时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6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常规进行腹水检查,以区别渗出性腹水或漏出性腹水,同时进行血清及腹水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毒素(LPS)水平检测。结果肝硬化伴渗出性腹水患者外周血及腹水中NO、TNF-α、LPS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伴漏出性腹水患者;肝硬化革兰阴性菌感染引起的自发性腹膜炎时.腹水中NO、TNF-α、LPS水平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引起的腹水。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清及腹水中细胞因子测定,有助于鉴别腹水和细菌感染的类型,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荟萃分析拟系统评价血浆降钙素原水平测定对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作用.方法 对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检索并入选的8篇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共纳入702例患者.结果 血浆降钙素原诊断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平均灵敏度为0.92,特异度为0.90.结论 血浆降钙素原检测诊断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有助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共56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护肝类药物、利尿剂、抗生素等。自发性腹膜炎症状缓解及腹水消退后,观察组给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对照组未给予抗生素或益生菌治疗。评定两组治疗效果,观察自发性腹膜炎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9.2%,对照组有效率为60.7%,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6);观察组自发性腹膜炎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中的预防效果显著,能降低自发性腹膜炎的再发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临床特征,及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208例肝炎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BP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变化多样,诊断依据主要是腹水细胞计数和腹水细菌培养,但腹水细菌培养率极低。结论及时观察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腹水检查,早期诊断有助于SBP的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18.
闫丽娜  原芳 《安徽医药》2019,23(4):771-774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和淀粉样蛋白A在重型肝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前瞻性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重型肝炎124例,根据是否发生SBP分为SBP组(n=48)和非SBP组(n=76),比较两组PCT、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水平,并分析PCT、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IL-6在诊断重型肝炎病人SBP中的价值。结果与非SBP组比较,SBP组PCT显著升高[(0.78±0.54)比(0.19±0.11)] ng/mL, P=0.000;淀粉样蛋白A显著升高[(23.58±9.58) 比(12.57±8.82)]mg/L, P=0.000;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8.68±2.48)比(5.49±1.82)] mg/L, P=0.000;白细胞显著升高[(9.26±3.29) 比(7.65±2.84)]×109/L, P=0.000;IL-6显著升高[(89.58±38.58)比(39.58±18.58)] pg/mL, P=0.000。PCT、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IL-6在诊断重型肝炎SBP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5(95%CI:0.816~0.934)、0.898(95%CI:0.840~0.957)、0.695(95%CI:0.598~0.793)、0.709(95%CI:0.617~0.801)和0.876(95%CI:0.812~0.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存活病人比较,死亡病人入院时PCT显著升高[(1.05±0.51) 比(0.70±0.48)] ng/mL, P=0.042。结论 PCT和淀粉样蛋白A在诊断重型肝炎SBP中均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PCT升高可能与SBP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膜炎患者血清及腹水降钙素原(PCT)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1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其中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49例,非SBP22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及腹水中PCT的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伴SBP组及非SBP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伴SBP组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非SBP组(P<0.01);伴SBP组腹水PCT水平明显高于非SBP组(P<0.01);30例治疗有效的SBP患者血清及腹水PCT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其治疗前血清及腹水PCT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检测血清及腹水降钙素原水平对于肝硬化腹膜炎的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腹水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有效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来54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54例肝肝硬化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低,革兰阴性菌占82,其中大肠埃希菌最高(46.2)。结论肝硬化患者并发SB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早期诊断、及时足量地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是改善晚期肝病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