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采用吡柔比星灌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某院收治的74例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术后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给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多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复发率、初次复发时间以及毒副反应情况。结果: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为2.70%,对照组复发率为24.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次复发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8.11%,对照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9.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术后对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吡柔比星灌注化疗,有助于减少患者术后复发,且毒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尿道二次气化电切联合盐酸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12年3月该院收治的已行第1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68例,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给予盐酸THP 30 mg膀胱灌注,每周1次,连续10周。术后6周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继续采用盐酸THP膀胱灌注化疗,治疗组患者行第2次经尿道气化电切术,术后采用盐酸THP膀胱灌注。随访2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患者膀胱肿瘤的复发率[14.71%(5/34)]较对照组[35.29%(12/34)]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随访截止时,治疗组继续随访肿瘤复发率[27.27%(9/33)]显著低于对照组[71.88%(2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进展为肌层浸润肿瘤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二次气化电切联合THP膀胱灌注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可显著降低肿瘤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术治疗膀胱癌的复发与预后情况。方法 86例膀胱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对照组于首次手术后给予膀胱灌注化疗;观察组于首次手术4周后再次接受电切术治疗,术后给予膀胱灌注化疗。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患者肿瘤复发与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肿瘤总体复发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复发病例均给予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膀胱灌注化疗,1年后,观察组无死亡病例,存活率为100.0%,对照组存活率为8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术治疗膀胱癌能有效降低肿瘤复发风险,提高远期存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余小娟 《海峡药学》2013,(6):223-224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早期膀胱灌注化疗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及护理。方法 64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组术后24h内即开始予以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对照组患者术后10d开始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疗程1年。结果术后随访观察12~59个月,平均30.5±6.21个月,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95,P<0.05),初次复发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t=2.27,P<0.05)。两组膀胱灌注化疗过程中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0.14,P<0.05)。症状较轻,无严重的药物毒副反应。结论丝裂霉素早期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优于常规膀胱灌注化疗,减少肿瘤的复发率,延长复发时间,药物毒副反应较轻,安全性较好。做好膀胱灌注化疗期间的护理及加强出院指导是确保临床疗效,减少药物毒副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防治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和毒副反应。方法将58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手术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两组均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术后观察组采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对照组采用丝裂霉素C( MMC)膀胱灌注治疗,随访1年评价两组复发率,观察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随访期内总复发率为10.3%,对照组总复发率为2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80,P<0.05);观察组毒性反应发生率为24.1%,低于对照组的2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0,P>0.05);Ⅱ~Ⅲ级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6.8%,对照组为1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60,P<0.05)。结论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可以有效地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术后复发,且毒副作用小,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膀胱灌注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手术联合不同膀胱灌洗方案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8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意愿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研究组给予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手术联合注射用A群链球菌膀胱灌注,对照组给予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手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随访1年,综合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化疗不良反应情况和复发率.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及术后均无大出血、膀胱穿孔及电切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研究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手术联合注射用A群链球菌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吡柔比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钬激光膀胱肿瘤消融术(HLA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NMIBC患者随机分为A组(65例)和B组(63例);A组患者给予HLABT联合膀胱灌注化疗,B组患者给予经尿道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化疗;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A组患者导尿管留置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2%(6/65),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2.2%(14/63),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BT联合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治疗NMIBC,较传统经尿道电切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尿道电切术及术后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临床疗效。方法70例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行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观察组于此基础上行术后膀胱灌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100%,肿瘤切除率100%,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各出现2例切口感染,经相应处理后好转,未出现膀胱破裂、膀胱穿孔、大出血、电切综合征等并发症,未损害周围脏器,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至今,观察组复发率5.7%,对照组复发率22.9%,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电切术联合术后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取得显著效果,可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9.
手术联合药物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联合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从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选出8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TURBT联合THP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TURBT治疗,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年复发率。2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复发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针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效果确切,具有操作简单、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采用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来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复发影响,从而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34例。对照组采用单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并于术后4~6周再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2组患者术后均予以药物化疗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5.29%(29/34)明显高于对照组73.53%(25/34)(P ﹤0.05);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为(10.5±1.0)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2组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1.
石泓哲  田军  李长岭 《中国医药》2013,8(5):655-656
目的评价八宝丹辅助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均采用保留膀胱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依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术后行羟基喜树碱膀胱内灌注预防肿瘤复发辅助口服八宝丹胶囊(0.6g/次,3次/d),对照组28例术后仅行羟基喜树碱膀胱内灌注治疗。在2年随访期内观察患者肿瘤复发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2年内复发8例,复发率为28.6%;5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为17.9%。观察组2年内复发7例,复发率为25.0%;3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为10.7%。观察组2年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宝丹可以辅助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并可能降低化疗药物膀胱灌注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吡柔比星不同方法 膀胱内灌注对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7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灌注前少量饮水,均于术后1周开始行灌注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40 mg吡柔比星+80 mL蒸馏水进行膀胱内灌注治疗,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8周.对照组患者前8次灌注同观察组,在治疗8周以后每1个月行灌注治疗1次,连续治疗10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1年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年内膀胱癌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7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2年术后膀胱癌复发率为14.28%,对照组为11.4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6例(17.14%)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15例(42.86%)发生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吡柔比星进行为期8周的膀胱内灌注治疗,控制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满意,而且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在乳腺癌患者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70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保乳手术+术后辅助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放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生存率为97.14% (34/35)、远处转移率为2.85% (1/35),对照组生存率为97.14%(34/35)、远处转移率2.85% (1/3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局部复发率为2.85% (1/35),对照组为11.42% (4/3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放疗不良反应共13例,对照组16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与外观美容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射治疗能降低乳腺癌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提高美容效果与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分别采用α-干扰素+丝裂霉素C和卡介苗进行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方法将64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α-干扰素+丝裂霉素C治疗,对照组给予卡介苗作膀胱灌注,观察其不同疗效。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11.76%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小。结论α-干扰素+丝裂霉素C疗效优于卡介苗,且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可以作为临床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5.
石新惠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699-3700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6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儿均采用特布他林治疗,患儿症状缓解后停药,其中38例患儿加用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作为观察组,38例患儿加用布地奈德治疗作为对照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并随访两组患儿半年,观察比较其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6.84%,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41,P〈0.05)。观察组2例(5.26%)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对照组5例(13.16%)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1例(2.63%),对照组复发2例(5.2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不同药物膀胱灌注化疗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疗效及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尿道电切切除术治疗,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术后给予40 mg丝裂霉素化疗治疗)和观察组(术后给予30 mg吡柔比星化疗治疗)各50例,采用ELISA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随访3年,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后VEGF、FGF、MMP-9水平、不良反应、复发和生存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FGF、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0.5、1、2、3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前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可有效减弱膀胱癌血管新生及癌细胞侵袭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减少患者术后复发和改善生存预后,且无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与传统根治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2例结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CME治疗)与对照组(传统根治术治疗),各46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比较两组的复发率。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淋巴结清除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39%(P〈0.05);观察组的1年复发率为2.1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04%(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根治术,对结肠癌患者采用CME治疗能更好地清除淋巴结,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复发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赵珍 《中国医药指南》2013,(12):53-53,55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途径的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随机分成:NAIT(动脉介入化疗)组24例,NVCT(静脉化疗)组28例。比较两组化疗有效率、复发风险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化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旁浸润、脉管浸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NAIT组明显低于NVCT组(P<0.05);结论动脉介入途径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临床疗效好,复发风险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9.
钬激光联合吡柔比星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尿道钬激光切除联合吡柔比星即刻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51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切除,术后即刻予以膀胱内保留灌注无菌蒸馏水50 ml+吡柔比星30 mg,1次;对照组25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治疗,两组术后拔除尿管时灌注1次,以后每周1次,共8次,后改为每月1次,持续至术后1年以上,随访15~39个月.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20~53 min,平均(31.6 ±8.9) min,无膀胱穿孔发生,术后留置导尿管1~5d,平均(2.7±0.6)d,4例复发;对照组手术时间13 ~47 min,平均(29.8±8.3)min,1例术中膀胱穿孔,术后留置导尿管3~11d,平均(4.6±1.1)d,11例复发.两组平均手术时间、膀胱穿孔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肿瘤复发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经尿道钬激光切除联合吡柔比星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疗效优于电切治疗,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