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纳米活性组织工程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修复兔大段桡骨缺损的血管化进程及骨缺损修复能力。方法将44只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制备成双侧桡骨中段15mm的骨-骨膜缺损模型,随机选取4只白兔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组;剩余的40只白兔在其右侧桡骨缺损处植入复合BMSCs的新型纳米活性组织工程支架作为实验组,在其左侧植入新型纳米活性组织工程支架作为对照组。术后2、4、6、8周分批处死动物,行组织学观察,并检测各组血管化程度。结果组别和时间对血管化程度影响存在交互作用(F=78.137,P<0.01)。对照组和实验组组内任意两个时间点血管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9.225、7 803.609,P<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第2、4周,实验组的血管化程度高于对照组,第6周实验组的血管化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44~25.036,P<0.01);第8周两组血管化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新型纳米活性组织工程支架能够较快发生血管化,复合BMSCs的新型纳米活性组织工程支架成骨能力较单纯支架材料强。  相似文献   

2.
复合PRP的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和纤维蛋白胶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并探讨其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36只新西兰兔分为A、B、C3组,每组12只。A、B组动物术前4h抽取耳背中央动脉血提取PRP。A组于术前1-2个月抽取双髂骨处骨髓并培养出BMSCs,在体外与纤维蛋白胶(FG)及自体PRP构建成可注型组织工程骨,植入自体桡骨1.5cm节段性骨缺损,为实验组。B、C两组分别植入PRP+FG、FG于同样骨缺损处为对照组。另取4只桡骨同样部位和大小骨缺损旷置作为空白组。术后观察其一般情况并于4、8、12周取材做组织学切片,术后12周取尺桡骨做生物力学测试。分别从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方面评估比较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组织学观察见A、B组各时间点新骨形成均优于C组。生物力学比较:12周时A组桡骨生物力学强度与正常桡骨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PRP对骨缺损愈合有明显促进作用,复合PRP的可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及构建的含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均可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种子细胞的添加可明显促进新骨成熟度和增强其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浆(PRP)的新型纳米活性组织工程支架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修复兔桡骨中段骨-骨膜缺损,通过影像学手段评价其成骨能力。方法 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8只)、对照组(B组,8只)和空白组(C组,4只)。建立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A组将PRP纳米支架与MSCs在体外复合培养后植入兔的骨缺损中,B组将PRP纳米支架植入骨缺损处,C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检查及影像学评分等方法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A组复合材料有良好的诱导成骨能力,治疗4周即有明显的成骨反应和新骨形成,治疗12周基本修复骨缺损;B组修复能力较A组差;但A、B组均优于C组。A组和B组对工程支架无明显异物反应。结论 新型纳米活性组织工程支架是修复兔骨缺损的良好移植材料,复合MSCs后能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壳聚糖温敏凝胶与富血小板血浆(PRP)混合物浸提液对犬骨髓基质细胞(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制备壳聚糖温敏凝胶及PRP,将二者按不同体积比混合后分为5组:A组,纯壳聚糖温敏凝胶;B组,壳聚糖温敏凝胶∶PRP=2∶1;C组,壳聚糖温敏凝胶∶RP=1∶1;D组,壳聚糖温敏凝胶∶PRP=1∶2;E组,纯PRP,单纯培养液作为对照组。骨髓穿刺法原代培养犬BMSCs,通过MTT法及ALP试剂盒观察以上各组浸提液及单纯培养液对第3代犬BM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C、D、E组浸提液均可以促进BMSCs的增殖及ALP水平的表达(F=8.22~112.31,P<0.01)。结论壳聚糖温敏凝胶混合PRP后可以缓释PRP,促进犬BMSCs增殖分化,有望作为支架材料用于牙周组织再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韦纪英  杨晶晶  贺于奇  司亚静 《重庆医学》2011,40(5):422-424,412
目的验证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无机牛骨(BIO-OSS)对兔胫骨种植体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在动物的左右两侧胫骨体部上1/3距膝关节2 cm处各植入1枚种植体,并在种植体一侧建立骨缺损区,左侧为实验组,填充PRP与BIO-OSS复合物;右侧为对照组,填充生理盐水与BIO-OSS复合物。分别于术后2、4、6周处死动物各8只,行X线片检查,进行骨密度分析;行组织学染色检查,测量新生骨面积。结果术后2、4、6周骨密度分析显示实验组灰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6周实验组新生骨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P可以促进骨组织的再生与修复,PRP与BIO-OSS复合材料是良好的促进骨缺损修复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对兔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在每只动物两组下颌骨体部分别作牙槽骨缺损区,左组为实验组,填充PRP与nano-HA复合物;右组为对照组,填充nano-HA.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通过X线片、组织学染色观察兔两组牙槽骨愈合情况,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其新生骨面积.结果 术后2、4、8周,实验组新生骨面积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1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骨面积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no-HA与PRP的复合材料能促进兔牙槽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牙槽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7.
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珊瑚修复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天然珊瑚(natural coral,NC)的细胞相容性进行研究,观察其与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复合后修复兔桡骨缺损的能力。方法:从兔股骨转子窝抽取骨髓,体外培养扩增,将其接种于珊瑚上,一组分别于1、3、7、14天取材,扫描电镜(SEM)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另一组进行诱导,培养5天后接种于兔桡骨1cm缺损中.以珊瑚填充桡骨缺损组作为对照。结果:从第1天开始,珊瑚表面即有细胞贴壁,随时间延长,细胞数量增多,到14天时有大量胶原形成。种植于兔桡骨缺损者4周时珊瑚降解不明显,骨组织形成较少,8周时见珊瑚部分降解.骨组织形成较多,20周时珊瑚完全降解,骨折愈合。结论:BMSCs与NC复合可构建组织工程骨,能修复骨缺损,并具有成骨可靠、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对兔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在每只动物两组下颌骨体部分别作牙槽骨缺损区,左组为实验组,填充PRP与nano-HA复合物;右组为对照组,填充nano-HA。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通过X线片、组织学染色观察兔两组牙槽骨愈合情况,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其新生骨面积。结果 术后2、4、8周,实验组新生骨面积高于对照组(Ρ<0.05),在第1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骨面积无统计学意义(Ρ>0.05)。结论nano-HA与PRP的复合材料能促进兔牙槽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牙槽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浓缩自体骨髓复合纤维蛋白胶修复陈旧性骨缺损,初步探讨其促进成骨的机制.方法 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3组:单纯纤维蛋白胶组(A组),纤维蛋白胶复合自体骨髓组(B组),纤维蛋白胶复合浓缩自体骨髓组(C组).每只动物均在左侧桡骨中段制造长1.5cm的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1个月后在骨缺损处分别植入3种方法制备的组织工程复合材料.取浓缩骨髓、纤维蛋白胶复合物行电镜观察、长期培养及细菌学培养.术后4、8、12周行X线检查、硬组织切片观察成骨效果,并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电镜下可见骨髓有核细胞与纤维蛋白胶相容性良好,无细菌污染,长期培养无致瘤性.X线观察显示B组和C组的修复效果明显高于A组.术后8、12周,C组的Yang氏评分分别为(9.348±0.364)和(12.664±0.388)分,明显高于B组的(7.984±0.229)(F=40.167,P=0.001)和(10.584±0.836)分(F= 20.3647,P=0.004).B组(F= 36.004,P=0.001)和C组(F=155.141,P=0.000)术后12周的Yang氏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8周.随着时间的延长,组织学切片见B组和C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缺损修复.结论 自体骨髓或浓缩自体骨髓复合纤维蛋白胶可修复兔桡骨陈旧性骨缺损,单纯纤维蛋白胶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兔骨髓间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 探讨不同诱导方法对组织工程移植物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及退化的影响。方法:将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分为地塞米松诱导组和TGF-β1加地塞米松联合诱导组进行体外诱导,采用自体组织工程移植物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对照组缺损填充无细胞单纯载体。于术后6和12周对修复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评分及TUNEL原 位凋亡检测。结果:联合诱导组,修复组织形成理想的柱状结构,术后12周组织学评分(20.26±1.35)优于对照组(4.12±1.13)及地塞米松组(14.521.46),但修复组织未形成潮线。在骨软骨交界处软骨细胞TUNEL染色阳性,地塞米松组术后6周修复组织TUNEL染色阳性细胞记数为21.4±4.5,术后12周为7.3±2.2;联合诱导组术后6周为19.8±4.7,术后12 周为6.9±2.0,术后12周与术后6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组织工程移植物的修复效果 以联合诱导组为佳,且退化发生较晚;组织工程移植物的退化与移植前诱导条件、细胞凋亡及软骨下骨板内血管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对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从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大转子处抽取2ml骨髓制成细胞悬液,体外培养14d。在双侧桡骨处形成1.5cm长的骨膜骨缺损。再将培养14d的骨髓基质细胞注射到一侧桡骨缺损处,另一侧桡骨缺损处注射培养液作为对照侧。移植后1、2、3、4周末.用X线分别检查双侧桡骨缺损处.摄X线侧位片。取第4周末的骨痂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移植后第2、3、4周末.实验侧骨痂形成明显快于对照侧,第4周末.实验侧的骨痂中已形成骨性骨小梁.为骨性骨痂。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可以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途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小鼠糖尿病治疗效果。方法分离骨髓,贴壁培养并纯化和扩增BMSCs。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小鼠糖尿病动物模型。取2×105个第3代BMSCs,对模型鼠分别进行胰腺内多点注射、尾静脉移植以及肾被膜移植。动态观察移植后小鼠的血糖、体质量及行为的变化。结果与糖尿病对照组相比,胰腺移植组、尾静脉移植组和肾被膜移植组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有所改善,血糖明显降低(F=32.58~48.35,q=10.06~14.98,P<0.05),以胰腺移植组血糖下降更为显著。结论 3种途径BMSCs移植对小鼠糖尿病均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白花丹醌单壁碳纳米管(plumbagin-singlewalledcarbonnanotubesconjugate,PLB-SWNT)偶联物,考察其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和体外对人肝癌Bel一7402细胞的抑制活性。方法:以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作为偶联剂,通过酰胺化和酯化反应将PLB与SWNT偶联,制备PLB-SWNT偶联物,并利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考察和分析所制备得到的偶联物的组成、结构和形貌,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测定PLB-SWNT偶联物PLB含量,并以MTT比色法、HE染色法和TEM等方法对该偶联物体外抑制Bel-7402活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①制备得到在水溶液中分散性较好的PLB-SWNT偶联物;②PLB-SWNT偶联物能够抑制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结论:①以PEG和PLB对SWNT进行共价修饰,可以制备分散性良好的PLB—SWNT偶联物;②PLB-SWNT偶联物在体外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红系祖细胞的影响机制。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高、低剂量沙利度胺组和甲氨喋呤组,制定CIA大鼠模型,于初次免疫后第12 d给药,第21 d及第60 d处死大鼠,测定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中大鼠骨髓红系集落数目;流式细胞术测定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CD34 /CD71 细胞数目并应用7-氨基放线菌D(7-amino-actinomycin D,7AAD)染色检测其凋亡率;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浓度。结果模型组大鼠骨髓红系形成集落的能力明显下降(P<0.05);骨髓CD34 /CD71 细胞数目减少(P<0.05),且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血清中TNF-α浓度明显增加(P<0.05)。沙利度胺可以提高模型组大鼠骨髓红系集落及CD34 /CD71 细胞的数目(P<0.05),降低后者的凋亡率及血清TNF-α水平(P<0.05)。结论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骨髓红系祖细胞的凋亡明显增加,沙利度胺可以减少凋亡率,增加骨髓红系造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艇基质干细胞复合同种骨移植在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的成骨作用。方法6月龄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髓芯减压组及复合骨组。每组12只。取4周龄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三代细胞复合同种骨粉;采用圆韧带离断方法制备大鼠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于术后1、2、4、6周分别处死动物;光镜下观察三组间病理形态学改变;骨形态计量学参数测量及计算新骨生成量,得出骨小梁相对体积(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分离度(Tb.Sp)。结果成功的复制出大鼠股骨头坏死模型,呈现出典型股骨头坏死不同时期病理改变;术后6周,骨形态计量学参数检测结果:复合骨组新骨生成量均多于模型组及髓芯减压组,其参数BV/TV、Tb.N、Tb.Th、Tb.Sp与其他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复合同种骨支架可作为“活骨”用于ONFH模型治疗并在其修复中可提高诱导成骨能力及股骨头坏死的骨修复能力,其作用优于单纯髓芯减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脑脊液内皮素的影响。方法:运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脑梗死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内皮素的含量,应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浆、脑脊液内皮素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尼莫地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脑脊液内皮素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可能为其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通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铺层的双层细胞培养,观察内皮细胞和几种细胞因子对正常人和再障患者粒系造血的影响。方法以人内皮细胞作铺层,作体外骨髓CFU-GM半固体双层培养,并在培养体系中加入细胞因子GM-CSF、IL-2、IL-6和LAK细胞上清,观察内皮细胞和细胞因子对正常人和再障患者粒系造血的影响。结果在有内皮细胞的培养体系中CFU-GM的产率均显著高于无内皮细胞的相应培养体系。在无内皮细胞时,IL-6和LAK上清显示出与GM-CSF相似的粒系造血刺激作用。对15例初诊慢性再障患者骨髓粒系祖细胞培养结果表明,无内皮细胞存在时,无论向培养体系中加入何种细胞因子,均无集落生成,而在有内皮细胞的双层培养中,部分患者骨髓可见CFU-GM集落生成。结论内皮细胞对正常和再障粒系造血均有明显影响,并提示再障造血障碍有微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