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甘苦合化法是指苦寒药和甘寒药相配,以苦寒清热、甘寒养阴,且养阴药常数倍于清热药,使清热而不伤阴的治疗方法。甘苦合化法在《温病条辨》中被广泛运用,涉及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其适宜病证包括小便不利、下痢、大便不通以及热伤营血诸证,病机均包含热盛阴伤,治当清热养阴。具体运用时,可加入咸寒、酸寒之品,配合苦寒药增强清热凉血的效果;亦可加入酸味药配合甘寒药以酸甘化阴,增强养阴的作用。并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适当加强清热力度,火热毒盛者当以清热解毒为先;伤及阴血之时,又当注意凉血养血,尚可配合益气之品以益气生津、益气生血。  相似文献   

2.
依据《温病条辨》性味组方、释方特点,结合关联规则分析所得核心药对、药组,探讨《温病条辨》养阴方剂配伍规律。中、上二焦肺胃阴亏,治以凉润之法,用味甘性寒药物配伍以生津养阴之品;下焦肝肾阴液耗损,治以酸甘咸寒之法,以味酸、甘、咸性寒药物配伍组方。把握养阴方剂的配伍规律,可为临床治疗阴亏之证的选方、用方、制方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清热药,是指能够清解热性病症的药物。大多具有寒凉之性,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热性疾病。据其功能的不同,临床上针对虚证、实证、卫分、营分之区别,常把清热药分为以下类别,现浅谈如下;1$热泻火药此类药物多人气分,对气分实热能折其火势。分别适用于壮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青黄或燥诸证。常用药如石膏:味辛、甘、大寒,人胃肺二经,辛寒能内清外散。内清肺胃之热,外散肌肤之火,故能清热泻火;甘寒能养阴生津以清热,津生烦渴自止;又能除烦止渴。临床上多用于壮热口渴,神昏狂躁等证。又如知母:苦、甘、寒,人胃、肺、肾三…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慢性胃炎发展而来,病程较长,易从阳化热,受肝郁、湿热、瘀热等病理因素影响,皆可灼伤胃阴,引起胃阴亏虚证,影响脾胃之气,进一步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治疗当以甘寒养胃、养阴生津之品恢复胃气,药性以甘、寒、凉、润为主,采用凉润通降法,常用方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相似文献   

5.
养阴生津是温病的基本治则之一。历代对养阴生津法的认识均限于补法范畴,以滋补阴液作为其全部治疗作用所在。随着临床用药的发展及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发现传统养阴生津法的许多方药不仅可以滋养补虚,而且还具有祛除病邪的治疗作用。论述了养阴生津具有补养阴液和祛邪除病双重作用,养阴生津方药之甘寒濡润药性是其祛邪的药学基础,其祛邪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清热、润下、散瘀、消痰,而作用机理是既有养阴以扶正祛邪之功,又有直接祛邪泻实之效。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对中药药性理论做了纲领性的描述,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原则,为药物四气理论的萌芽;提出了"辛、酸、甘、苦、咸"五味,及"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等五味功能,成为五味理论的基础;此外,还有关于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方面的阐释。后世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逐渐发展为现在的中药药性理论。  相似文献   

7.
药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内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医者取其性味之偏胜用以消、补、温、清,是为常法.寒温并用,则是将寒凉与温热之性的药物同处一方,取其相反之性而达相成之妙,可以说是变法.将寒温并用运用于临床的首推张仲景,观<伤寒论>113方,寒温并用者竟达52方,仲景以病因病机为依据,将药性相反之品融于一方,取其相成之用,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8.
生脉饮为临床常用的益气补明剂,近年来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研究的进展,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就其在西医临床中的应用并结合本人临床实践的体会作一简述。1生脉饮的药物组成及药理作用生脉饮由人参、安冬、五味子三药组成。人参性甘、可有补中益气和补肺生津之功效;安冬、甘、微苦、微寒具有养阴益胃.润肺清心,故而是滋阴补明之佳药;五味子。酸.温,具有固表敛汗,敛肺,益紧固精及生津止泻的功效。11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能改善食欲,增进饮食.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能增加肝脏内核糖核酸和糖原的含量。fi对,。血管系统的作用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具有类…  相似文献   

9.
陈锐 《中国乡村医生》2008,24(2):35-35,34
周老认为,酸与甘合,不但可以加强养阴的作用,而且还能化阴生津。因为酸能敛阴生津,甘能益胃滋阴,酸甘配伍,一敛一滋,则可两济其阴,相互合用,更能促进脾胃生化阴液的功能。周老在临床上应用酸甘化阴法治疗胃痛,屡获良效,现将具体用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甘寒生津类药物为主组成方剂、达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为目的者称养阴法。笔者根据眼病因火热而发病居多的病理特点,认为养阴法在眼病治疗中运用比较广泛。傅仁宇曰:“真水足而光明,眼目无疾;失之则火邪盛而昏矇翳障即生。”这说明养阴法是眼科内治法中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总结如下十法,以供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11.
知母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利水消肿。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不同的方药与知母配伍,使知母的功效各有偏重,体现了中药的多重功效及中药方剂配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仲景应用部分"血肉有情之品"如牡蛎、龙骨、文蛤、鳖甲、阿胶、猪肤、人尿、鸡子白、鸡子黄等内涵。[方法]通过梳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上述"血肉有情之品"的部分条文,剖析仲景应用部分"血肉有情之品"的内涵。[结果]仲景应用部分"血肉有情之品"另有深意,如牡蛎、文蛤、鳖甲、阿胶、猪胆汁及人尿等多用于少阴君火热病。均宗《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之法则。如用咸寒之牡蛎、文蛤、鳖甲、人尿等清热泻火;君火引动相火,用苦寒之"猪胆汁"清泄相火;少阴热病伤及阴血,用阿胶滋阴补血,人尿补液;火热克肺金,耗伤阴津,用甘寒之猪肤、甘平之白蜜滋阴润肺,甘寒之鸡子白润肺利咽;心火(阴火)产生之源在于脾胃虚弱,用甘温之鸡子黄补脾和中。[结论]仲景应用部分"血肉有情之品"其意主要是针对心君之火所致内伤火病,李东垣之"阴火论"有助于理解其深意。  相似文献   

13.
知母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利水消肿。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不同的方药与知母配伍,使知母的功效各有偏重,体现了中药的多重功效及中药方剂配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阳化内风"学说认为,中风的病机是阳气亢动和阴液耗伤,倡导中风病"介以潜之,酸以收之,厚味以补之"的法则。治疗上灵活运用经方,去其温燥伤阴之品,多以甘酸、甘寒养肝肾之液,制亢动之阳,同时注重阳明厥阴同治之法,泄木安胃。逐渐形成了以肝肾阴虚为核心病机,通过滋养肝肾、柔肝熄风和诸多配合法来治疗中风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标示中药性能功效的性味(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苦酸咸五味),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水土质异、采收季节不同、名实讹误、角度不同、性味双重、前错后改、炮制方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试论辛味     
中药五味之中,酸苦甘咸都属阴,独辛味属阳,作用广泛,解表发汗、行气活血之外,化湿醒脾、祛寒温中、通络祛风、化痰散结、开窍醒神、温肾壮阳、杀虫解毒,都是辛味的功效所在,都表现出明显的"阳"的性质特点.独阳的辛味处方地位独特,八法之中,汗、温、消多辛味,和法多辛苦并用,下、清、补诸法,亦不离辛味而多参用,起到佐使作用;引经报使之药亦多辛味,所以辛味药的临床运用远非其它药味所可及.  相似文献   

17.
标示中药性能功效的性味(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苦酸咸五味),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水土质异、采收季节不同、名实讹误、角度不同、性味双重、前错后改、炮制方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标示中药性能功效的性味(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苦酸咸五味),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水土质异、采收季节不同、名实讹误、角度不同、性味双重、前错后改、炮制方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标示中药性能功效的性味(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苦酸咸五味),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水土质异、采收季节不同、名实讹误、角度不同、性味双重、前错后改、炮制方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标示中药性能功效的性味(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苦酸咸五味),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水土质异、采收季节不同、名实讹误、角度不同、性味双重、前错后改、炮制方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