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和矫治前后颌骨软组织侧貌头影测量值的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儿8名,患儿呈凹面型,前牙或合并后牙反,上颌相对下颌后缩,乳磨牙末端呈近中阶梯,不存在功能性下颌移位。上下牙列无牙周疾病,牙体疾病须治疗,之前未做过正畸治疗。应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正畸前后头影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儿经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6个月左右,患儿的上颌N-A增长,上颌前移,N-B缩短,下颌后旋,颌骨面角减小、软组织面角相应减小;骨组织和软组织前下面高增加,乳上切牙唇倾,乳下切牙舌倾;上唇突度增大、倾斜度减小,下唇突度减小、倾斜度减小。结论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凹面型显著改善且呈直面型。颌骨和软组织侧貌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和矫治前后颌骨软组织侧貌头影测量值的变化.方法 选择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胎畸形患儿8名,患儿呈凹面型,前牙或合并后牙反<牙合>,上颌相对下颌后缩,乳磨牙末端呈近中阶梯,不存在功能性下颌移位.上下牙列无牙周疾病,牙体疾病须治疗,之前未做过正畸治疗.应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正畸前后头影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 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经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6个月左右,患儿的上颌N-A增长,上颌前移,N-B缩短,下颌后旋,颌骨面角减小、软组织面角相应减小;骨组织和软组织前下面高增加,乳上切牙唇倾,乳下切牙舌倾;上唇突度增大、倾斜度减小,下唇突度减小、倾斜度减小.结论 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凹面型显著改善且呈直面型.颌骨和软组织侧貌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牙颌结构和上颌牙弓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10名,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6个月,治疗前(T1)治疗后(T2)进行X线头影测量和石膏模型牙弓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结束时患儿侧貌明显改善,SNA增大2.70±0.97°,ANB角增大3.99±1.95°,Wits值增大3.21±1.00mm,有统计学差异(P〈0.001)。牙弓宽度增加值从后向前逐渐减小,牙弓周长增加4.66+0.93mm,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后侧貌改善明显,上颌骨显著生长和前移,牙弓宽度及牙弓周长增加,能解除上牙弓小于5mm的轻中度拥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弹性包绕式垫加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的适用性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9例,平均年龄8.1±1.5岁,患者前牙反,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应用弹性树脂材料制作包绕上颌全部牙齿及部分牙槽骨的包绕式垫,中部连接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矫治反。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矫治前后牙、牙槽骨及颌骨的变化。结果弹性包绕式垫固位良好,腭中缝在2~3周内打开,前牙反在6~11个月内解除;上颌骨前移,下颌骨轻度向下后旋转,SNA平均增大1.9°,ANB角平均增大2.8°;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在替牙期采用弹性包绕式垫加前方牵引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简便、有效地治疗替牙期骨性反。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应用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矫治混合牙列期和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骨性反(牙合)的效果。方法:7-12岁安氏Ⅲ类骨性的反(牙合)8例,用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矫治。结果:上颌骨与上牙弓均有前移,上颌长度增加,A点前移,上切牙唇倾度减小;下切牙舌侧倾斜;上下颌骨矢状关系逐渐趋向正常,凹面型得到改善。结论: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是矫治混合牙列期和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骨性反(牙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前方牵引和FRⅢ功能矫治器矫治乳牙骨性反的疗效。方法广州市儿童医院口腔科治疗的骨性乳牙反患者57例,年龄3~7岁,平均5.3岁,随机分为2组,前方牵引组29例,FRⅢ组28例。对照组为正常乳牙儿童,30人。患者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以X线头影测量方法评价疗效。结果前方牵引组和FRⅢ组均可矫正乳牙骨性反。FRⅢ组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上下颌骨无明显变化。前牵引组上前牙唇倾,上颌骨A点前移2.98 mm,上颌骨长度增加2.78 mm。结论在乳牙骨性反的治疗中,FRⅢ功能矫治器主要通过移动牙齿消除反,无骨性作用,而前牵引除有牙齿移动外,还可以促进上颌骨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乳磨牙为支抗的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合并后牙反[牙合]畸形患者腭形态的变化。方法:12例替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合并后牙反[牙合]病例,第一阶段Hyrax支架式上腭快速扩大器扩大2—3周至上颌牙舌尖咬在下颌牙颊尖。第二阶段前牵引至前牙覆盖2~4mm,对矫治前后模型进行腭形态测量。结果:腭底宽增加1.98mm±0.97mm,磨牙距增加5.04mm±1.30mm,腭底宽增加量/磨牙距的增加量为41%,上颌牙槽突夹角增加8.57°±4.05°,左磨牙的倾斜角颊倾8.99°±4.06°,右磨牙的倾斜角颊倾8.34°±3.94°,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腭深度改变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是矫治替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合并后牙反[牙合]畸形的较好方法,腭底宽、磨牙距、上颌牙槽突夹角、磨牙倾斜角的增加均有显著性差异。腭的明显变化使畸形的上腭趋向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弹性包绕式(牙合)垫加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牙合)的适用性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9例,平均年龄8.1&#177;1.5岁,患者前牙反,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应用弹性树脂材料制作包绕上颌全部牙齿及部分牙槽骨的包绕式(牙合)垫,中部连接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矫治反(牙合)。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矫治前后牙、牙槽骨及颌骨的变化。结果弹性包绕式垫固位良好,腭中缝在2~3周内打开,前牙反在6~11个月内解除;上颌骨前移,下颌骨轻度向下后旋转,SNA平均增大1.9&#176;,ANB角平均增大2.8&#176;;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在替牙期采用弹性包绕式垫加前方牵引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简便、有效地治疗替牙期骨性反(牙合)。  相似文献   

9.
浦路明  陈斯军  袁静 《口腔医学》2009,29(12):639-640
目的评价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矫治骨性Ⅲ类错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4例青春期安氏Ⅲ类错前牙反患者,治疗前后拍摄头颅正侧位片,取模,进行测量、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相对于颅底前移,鼻底宽度,尖牙宽度,上颌第一磨牙宽度和覆盖都增加,其中57%为骨性改变,43%为牙性代偿。结论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对于青春生长发育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疗效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直丝弓矫治技术联合前方牵引矫治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及牙的变化。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7例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联合前方牵引进行治疗,配合快速扩弓,并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结果矫治结束后覆盖及磨牙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前牙反解除,患者凹面型改善;SNA角平均增加1.37°,A点前移,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ANB角趋于正常。结论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由于生长潜力有限,直丝弓矫治技术联合前方牵引是有效的矫治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矢状形态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年龄3.7—5.0岁,采用前方牵引治疗前牙反胎,进行正畸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基骨前移,SNA治疗后增加1.85°±0.60°;下颌骨向后下方旋转,SN—MP和ANS~Me/N—Me治疗后分别增加2.42°±0.59°、(1.85±0.95)%;鼻咽段(PNS—UPW、PNS—Ad2)治疗后分别增加(2.18±0.70)mm,(1.98±0.72)mm,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如〈0.01)。结论: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鼻咽段失状径增大。  相似文献   

12.
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对牙颌作用的三维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琨  王春玲  朱秀娟  苏盈盈  李红 《口腔医学》2009,29(10):528-531
目的探讨应用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反在三维方向上的作用。方法选取30例替牙期骨性Ⅲ类反患者,应用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的方法进行治疗。分别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和石膏模型进行测量分析,并运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反作用为:①水平方向上增加上颌牙弓宽度;②矢状方向上上颌突度的增加是上前牙唇倾,上颌骨向前生长的结果;下颌突度的减小是下颌后下旋转和髁突在关节窝内移位共同作用的结果;③垂直方向的变化与水平和矢状方向的变化密切相关,面下高度增加,下颌平面角增大。结论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可有效矫正替牙期骨性Ⅲ类反,但使牙颌结构在三维方向上都产生极其复杂的不同的变化,应根据错的特点调整相应的治疗措施以使在各个方向上增加有利的变化,避免或减少不利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前方牵引对于乳牙期骨性Ⅲ类错he牙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在乳牙期的应用以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8名,男5名,女3名,年龄范围4.5-5.5岁,平均年龄5.2岁,患者前牙反(牙合),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乳磨牙末端呈现近中阶梯,不存在明显的功能性下颌移位.应用前方牵引矫治前牙反(牙合),进行正畸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对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前方牵引治疗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下颌骨轻度向下向后旋转、面形改善.SNA显著增大,平均增大2.0度.ANB角增大3.0度.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初步结果表明前方牵引治疗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十分有效,有利于Ⅲ类骨骼畸形的调整.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在乳牙期的应用以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8名,男5名,女3名,年龄范围4.5-5.5岁,平均年龄5.2岁,患者前牙反(牙合),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乳磨牙末端呈现近中阶梯,不存在明显的功能性下颌移位。应用前方牵引矫治前牙反(牙合),进行正畸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对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前方牵引治疗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下颌骨轻度向下向后旋转、面形改善。SNA显著增大,平均增大2.0度。ANB角增大3.0度。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 初步结果表明前方牵引治疗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十分有效,有利于Ⅲ类骨骼畸形的调整。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上颌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颌前方牵引是矫治因上颌发育不足而导致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有效手段,在国内,大多应用于替牙期患者,获得了一定的疗效,本研究应用上颌前牵引治疗12例乳牙期骨性反[牙合],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上颌前方牵引矫治骨性反的疗效,探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3例骨性反患者使用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的疗程进行观察,并对其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19名患者完成正畸治疗,反解除,达到治疗目标,成功率82.61%。SNA角增大2.3°,SNB角减少1.2°,ANB角增大3.5°,患者侧貌由Ⅲ类凹面型变为直面型。4例患者中途放弃治疗。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骨性反的正畸治疗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提高其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骨钉前方牵引治疗对生长发育期上颌后缩下颌前突型反[牙合]病例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替牙晚期和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病例8例,男2例,女6例,年龄11~14岁,平均12.2岁。均为上颌发育不足并伴有下颌、下牙弓轻度前突的凹面型,在双侧上颌颧牙槽嵴区植入骨钉,骨钉与牵引面罩的牵引钩相连,与[牙合]平面成向前下30°夹角,力值维持在350g左右,每日戴用时间为10~12h。有3例恒牙早期病例因牙列拥挤或下牙弓前突,设计对称拔除了上、下颌第二或第三磨牙,植入下颌磨牙骨钉以牵引排齐内收下牙弓。结果:8例患者前方牵引5~10个月,平均7个月,均有效解除前牙反[牙合]。结论:应用骨钉做前方牵引,牵引力通过上颌骨阻力中心,不会致颌骨出现异常旋转。牵引力完全作用在颌骨上,避免了对牙齿产生副作用。骨钉还可用于牵引上下颌牙列远中移动,减少上前牙唇倾并增强前方牵引对下牙弓的矫治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应用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矫治混合牙列期和恒牙早期安氏III类骨性反牙合的效果.方法7-12岁安氏Ⅲ类骨性的反牙合8例,用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矫治.结果 上颌骨与上牙弓均有前移,上颌长度增加,A点前移,上切牙唇倾度减小;下切牙舌侧倾斜;上下颌骨矢状关系逐渐趋向正常,凹面型得到改善.结论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是矫治混合牙列期和恒牙早期安氏III类骨性反牙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滕英 《广东牙病防治》2011,19(3):154-159
目的探讨治疗安氏Ⅲ类错伴有单侧的后牙反、锁和单侧前牙反的牙源性下颌偏斜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安氏Ⅲ类错伴单侧的后牙反、锁和单侧前牙反等牙源性下颌偏斜患者21例,年龄8~25岁,平均15.5岁。单侧后牙反、锁引起的下颌偏斜通过上颌扩弓、上下牙交互牵引纠正宽度不调,促使下颌自行复位;前牙反通过Ⅲ类牵引予以解除。结果 21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治疗后颜面对称性和咬合关系恢复正常,颏点偏斜平均减少(2.9±0.6)mm,因长期错导致的下颌骨偏斜亦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牙源性下颌偏斜,经过合理正畸治疗,随着单侧后牙反、锁及单侧前牙反的解除可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骨钉在矫治恒牙晚期骨性Ⅲ类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1例骨性Ⅲ类错病例,男7例,女4例,年龄15~29岁,平均19.5岁。第一磨牙为近中或超近中关系,侧貌为Ⅲ类凹面型,下颌不能后退,ANB≤-1.5°。错异常表现多样,三维不调较为明显。全部病例均采用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均设计减数下颌双侧第三磨牙,双侧下颌颊棚区植入骨钉,用以内收下牙弓,4例上颌颧牙槽嵴植入骨钉,用于排齐上颌牙列。结果:矫治后全部病例的软组织侧貌均有明显改善,Ⅲ类凹面型特征有所减轻,前牙反解除,建立正常覆覆盖关系及磨牙、尖牙中性关系,部分病例矫治前存在的后牙宽度不调,高度不调,平面偏斜及牙弓矢状向不对称等异常均得到有效矫治。矫治期最短17个月,最长35个月,平均24个月。结论:应用骨钉可以实现下颌牙弓分段或全牙弓整体远中移动,不需通过以直立磨牙方式获得下颌牙弓远中移动的间隙,也避免了Ⅲ类牵引可能引发的副作用,同时还适用于Ⅲ类错伴发的三维不调病例的矫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