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方法。方法选取2007年5—12月197例老年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安全护理措施;2008年1-10月236例老年住院患者作为改进组,采用跌倒危险因子评分表进行跌倒危险程度评定,并实施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跌倒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改进组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事件的发生率为0.8%,低于对照组的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老年患者在入院当天采用跌倒危险因子评分表进行跌倒危险程度的评定,确定其危险程度,并实施针对性的安全护理措施,可明显降低跌倒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质量监控在老年患者预防跌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1月~6月379例老年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分析相关因素;2012年7月~12月402例老年住院患者作为实验组,加强安全护理质量监控。比较两组跌倒发生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结果对照组跌倒发生率为1.84%,实验组跌倒发生率为0.4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质量监控是预防老年患者跌倒的有效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入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入住开放式与封闭式病房的意外风险状况,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90例新入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入住开放式病房,对照组入住封闭式病房;采用跌倒、噎食、攻击、自杀、出走5个风险因素评估量表及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风险状况。结果两组患者中有攻击风险者占40.0%,有自杀风险者占24.4%;研究组跌倒、噎食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出走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新入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风险评估管理,是预防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意外事件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综合干预预防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针对性综合干预治疗对老年精神病住院患者跌倒事件及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环境、患者、护理人员三方面综合干预的方法.对512例老年精神病住院患者与往年同期495例老年住院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发生跌倒事件45人次(8.79%).对照组73人次(14.7%),(x^2=8.64,P〈0.01),并且跌倒导致的损伤情况也有极显著性差异(x^2=17.89.P〈0.01)。结论对精神病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综合干预.可以减少跌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应用,为减少老年精神病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模式。方法选取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老年精神病患者160例作为纳入对象,随机分成两组,80例作为观察组采取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另8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日、发病频率、社会功能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等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272±12.5)d ,发病频率(3.78±0.36)次/月,社会功能评分(87.71±1.27);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对照平均住院时间(408±105)d ,发病频率(7.85±0.59)次/月,社会功能评分(61.25±0.75),不良事件发生率较观察组高。两组住院时间、发病频率、社会功能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精神病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发病频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周期。  相似文献   

6.
住院老年患者非医疗技术意外伤害分析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少住院老年患者的非医疗技术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方法:针对住院期间老年患者发生非医疗技术意外伤害的原因,调整并完善各项安全管理措施。比较实施前、后的发生率。结果:实施前老年患者非医疗技术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率为0.37%(8/2 166),实施后为0.04%(1/2 25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护理工作中加大安全管理,降低住院老年患者非医疗技术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PICC固定方法和更换透明敷料的频率对多汗患者PICC隐性脱管发生率的防范效果。方法选择PICC导管留置的住院患者10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干预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每周更换1次;干预组患者采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每3天更换1次,同时于近穿刺点2 cm处导管上透明敷料下加贴水胶体敷料。观察两组患者脱管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脱管率为28.3%,干预组脱管率为1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36,P<0.05)。结论采用加强导管固定方法及增加敷贴更换频率能有效地减少多汗患者 PICC隐性脱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深静脉导管意外拔(脱)管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9-2010-05-30收集神经外科病房通过各种途径摆放深静脉导管后意外拔(脱)管者,共13例,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2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11例。男10例,女3例,年龄最大54岁,最小27岁。1.2方法对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深静脉导管意外拔(脱)管原因分析,成立科室静脉治疗小组,对拔(脱)管前后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患者脱管前神志状态、患者一般状况、有无烦躁、约束带使用、镇静剂使用、体位、穿刺局部情况、导管部分还是完全拔出、导管的完整性、患者看护的反应等。2结果本组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后均未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导丝原位更换桡动脉置管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应用。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0例需要更换桡动脉置管的MOD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导丝引导下原位更换桡动脉置管方法。置管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后,将塞丁格穿刺套件中的导丝置入原桡动脉置管中,拔出原导管,沿导丝迅速置入新导管后抽出导丝;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重新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ICU住院时间、置管后感染和局部渗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更换导管后导管功能均正常。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局部渗血发生率明显降低(93.3%比60.0%;0.0%比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9.3,4.3;P〈0.05),且置管时间明显缩短[(2.7±0.2)min比(11.2±0.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P〈0.05)。结论经导丝原位更换桡动脉置管的方法避免了MODS患者重新穿刺的痛苦,并发症少,操作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10.
闫海花 《当代护士》2017,(8):120-123
目的探讨分析品管圈活动对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期间来本院神经外科就诊并住院治疗的危重患者190例作为观察组,2014年本院患者住院期间行品管圈活动(QCC)管理,即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采用PDCA循环法对患者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改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另外选择2013年1~12月期间来本科就诊并住院治疗的危重患者19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未接受品管圈活动(QCC)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意外拔管发生率、导管相关感染、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意外拔管发生率为4.7%,显著性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意外拔管发生率10.5%(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能显著改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同时能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临时性血液透析(血透)导管颈静脉置管及股静脉置管的优缺点.方法 将153例住院需血透临时性置管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按照住院号的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75例,给予临时性血透导管股静脉置管;观察组78例,给予临时性血透导管颈静脉置管.结果 观察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4%)显著低于对照组(51%)(P<0.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导管使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临时性血透导管颈静脉置管较临时性血透导管股静脉置管使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在预防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制定PICC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体制,将化疗需要长期置管的80例肿瘤患者依就诊时间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导管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 PICC质量监控。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操作时间(33.5±4.77)min ,显著短于对照组(57.5 ± 7.55)min ,置管出血量(0.41 ± 0.12)mL显著少于对照组(1.73 ± 0.3)mL ,一次置管成功率84.15%显著高于对照组55.73%( P <0.01),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中无深静脉血栓与导管阻塞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例次率)4%与10%( 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例次率为10%,低于对照组30%;感染发生例次率为2.5%,低于对照组6%( P<0.05)。穿刺点渗血在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PICC的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可有效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有效预防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新方法,应用肩扣式病号服,探讨该新技术的优势,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制作肩扣式病号服,选取从2014年9月至2015年月中2留置中心静脉置管术(CVC)的病例200例,随机分为肩式病号服组和对照组,各100例,通过观察两组患者CVC导管的敷料开裂情况、CVC导管固定缝线局部皮肤的炎症反应情况以及敷料更换的次数,评估CVC导管可能存在的移位或脱落,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结果通过应用统计学配对 t检验和χ2检验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敷料开裂程度、皮肤炎症反应、敷料更换次数、导管移位脱管、非计划性拔管、患者满意度与医生满意度的差异,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CVC留置后第1、3、5、7天,肩式病号服组患者CVC导管的敷料开裂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肩式病号服组患者CVC导管固定缝线局部皮肤的皮肤炎症反应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肩式病号服组患者敷料更换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肩式病号服组导管移位脱管的发生率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肩式病号服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肩式病号服组医生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明肩扣式病号服在CVC护理中应用效果良好,降低了置管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结论肩扣式病号服能有效减少和预防因中心静脉置管护理意外而引发的非计划性拔管。该新技术操作简单、实用,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普外科老年手术患者的护理方法,保证患者的安全护理.方法 通过改进组和对照组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的比较和因素比较.结果 改进组患者在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的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更好地了解老年患者的对外科护理的需要及反应能确保老年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患者和家属的全程教育对PICC置管患者延续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2例)和观察组(96例)。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由护士维护导管并进行宣教,出院后带管回家;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由护理人员为PICC患者和家属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和操作培训,培训后评估患者和家属对PICC导管维护的能力。两组患者出院后每周到当地医院进行导管维护1次,其余由患者自行护理,护士每周进行电话回访。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P1CC留置时间及患者电话求助情况。结果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PICC留置时间较观察组明显缩短(P〈0.01),患者电话求助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结论对患者和家属实施全程教育的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质量可以通过提高PICC置管,延长PICC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6.
林旭波  秦静  徐丽 《护理学报》2010,17(13):31-33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脱)管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对策。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0月260例颅脑外伤住院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置管类型、非计划性拔(脱)管发生的时间及发生时患者的意识状态.及发生原因等信息。结果鼻饲管、气管切开套管、深静脉置管、胃肠减压管、导尿管的非计划性拔脱率分别是15.4%、7.7%、6.7%、4.2%和3.9%.其所占构成比分别为65.8%、9.8%、4.9%、2.4%和17.1%;术后躁动患者占发生总数的61.O%;发生在前、后夜班的比例分别是22.O%和46.3%。本组资料未发生负压引流管、血肿腔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管、气管插管和脑室引流管的非计划性拔(脱)管。结论颅脑外伤术后患者易发生鼻饲管、气管切开套管、深静脉置管的非计划性拔脱,应加强易拔(脱)管道、重点患者、管道拔(脱)高发时段的管理,加强患者及陪护人员自护能力教育等,以减少非计划性拔(脱)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进置管方法在降低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的患者导管异路率及其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肿瘤科住院并置PICC导管的患者231例。将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住院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1年5月至2012年2月住院的患者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筛选适应证后在非超声下置管;实验组患者筛选适应证后在全程超声引导并配合相应按压手法按压住分支血管入口处协助导管按预定路线前行的方法进行置管。观察2 w,比较两组患者颈外静脉PICC置管的导管异路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相关性并发症(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栓、感染)的发生率及穿刺部位舒适度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发生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置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患者穿刺部位舒适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经颈外静脉PICC置管配合相应的按压手法,可降低患者颈外静脉PICC置管的异路率,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时间,降低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穿刺部位舒适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危重患者鼻饲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按常规鼻饲,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置管情况及置管意外情况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置管情况比较,试验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6.78,P〈0.01);置管反应小(X^2=24.56,P〈0.01),置管过程远较对照组顺利;两组患者置管意外情况发生率,除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外(X^2=2.12,P〉0.05),误入气管及呛咳方面两组比较有最著性差异(P〈0.05),血压升高、胃管盘曲口腔内、食物反流或窒息、鼻咽部损伤或炎症比较,两组有差异(P〈0.05,P〈0.01)。结论:老年危重患者置管时应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有心脏病史及置管过程中血压过高者应禁止强制性置管,以防意外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精神科住院患者实施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探讨其防跌倒康复效果。方法随机对二个病区120例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实施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研究组),并与另二个病区120例仅实施常规安全护理管理(对照组)作对照,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半年后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总分、跌倒发生的相关因素、跌倒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经实施防跌倒护理风险措施干预后BPRS评分下降更显著(P〈0.01);意外跌倒的发生率对照组为11.7%,研究组为4.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特别是互相戏耍打架而意外跌倒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精神科住院患者实施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与一般常规安全护理相比,对预防意外跌倒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100例按照置管方式分为VPA组(n=50)和PICC组(n=50),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每次导管维护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带管期间生活质量。结果VPA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2.0%,虽低于PICC组9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4,P〉0.05);每次导管维护操作时间(3.49±1.37)min及并发症的发生率8.0%均低于PICC组的(8.03±1.63)min,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6,X2=6.0;P〈0.01);带管期间生活质量VPA组患者无明显变化,PICC组患者下降明显(P〈0.01)。结论植入式输液较中心静脉置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减少导管维护的频率,且不影响患者带管期间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乳腺癌患者的静脉治疗中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