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孕期监护、分娩及产后的影响。方法对2009-2011年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51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regnancy associated thrombocy-topenia,PAT),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和其中PAT占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68.62%。HDCP占19.6%,ITP占7.84%。血小板计数>50×109/L的PAT患者一般不需特殊处理。血小板<5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和)免疫球蛋白治疗;输注血小板只用于血小板<2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或紧急手术前。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及有无产科指征而定。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应视不同的病因、血小板减少的轻重程度以及病情的缓急状况,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8年5月13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5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68例(50.3%),子痫前期(PIH)23例(17.0%),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16例(11.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10例(7%),其他病因4例(2%).有出血倾向或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需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阴道分娩31例,剖宫产104例,产后出血6例.PAT、PIH和ICP组患者产后42d血小板较产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TTP组患者产后42d血小板较产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有多种病因,以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最多见.对血小板<50 ×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预防产时或产后出血.血小板<50×109/L,应在术前输注浓缩血小板后行剖宫产,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孕妇,如无产科指征,应阴道分娩为主,PAT一般不作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母儿结局,探讨临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小板情况分为3组:Ⅰ组,血小板计数(51~100)×109/L,54例;Ⅱ组,血小板计数(11~50)×109/L,44例;Ⅲ组,血小板计数≤10×109/L,10例.妊娠期发现血小板减少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输入血小板等治疗.结果 剖宫产分娩82例(76%),阴道分娩26例(24%),两种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50×109/L时,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率均高于血小板>50×109/L组(P<0.05).108例新生儿无颅内出血及其他出血症状,其中1例新生儿死亡,2例死胎.结论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应注意观察及给予相应治疗,产前适当提高血小板水平,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可以减少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PT)的病因及围产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8年间82 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主要包括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方法: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血小板计数<50×109/L者于分娩前后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82 例中阴道分娩54 例,剖宫产28 例,发生产后出血10 例(12.2%),全部病例无孕产妇死亡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结论:PAT为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产时对母儿无明显危害,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PT的有效手段,分娩方式应由产科指征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江阴市中医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诊治的80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一般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主要病因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子痫前期(PE)。血小板计数〉150×10^9/L,GT病因占90%;血小板计数〈10×10^9/L,ITP病因占48.6%,GT病因占30.4%,PE病因占21.0%。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和输注浓缩血小板的治疗方法较为安全可靠,产后出血现象发生率较低,疗效确切。轻度和中度妊娠血小板减少一般是GT为主,而重度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则是ITP为主。应该加强治疗,保证产妇的顺利、安全分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54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或输注血小板等治疗,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及有无产科指征而定。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应视不同病因、血小板减少的轻重及产科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PT)的病因及围产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8年间8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主要包括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方法: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血小板计数<50×109/L者于分娩前后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82例中阴道分娩54例,剖宫产28例,发生产后出血10例(12.2%),全部病例无孕产妇死亡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结论:PAT为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产时对母儿无明显危害,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PT的有效手段,分娩方式应由产科指征决定。  相似文献   

8.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10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分析1995年至2005年间10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结果106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40例(37·74%),子痫前期25例(23·5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3例(12·26%)。血小板减少出现最早孕周为20+3周,<28周出现25例(23·58%),>28周出现81例(76·42%)。阴道分娩25例,剖宫产81例。产后出血13例(12·26%)。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有多种病因,以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最多见,对血小板<5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预防产时或产后出血。PAT一般不作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病因及治疗。方法对2000—2008年间本院50例妊娠期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占62%(31/5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PIH)占18%(9/50);特发性血少板性紫癜(rrP)占12%(6/50)。治疗以病因治疗为主,血小板计数〉50×10^9/L,不予输注血小板治疗;血小板计数〈50×10^9/L,积极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计数〈20×10^9/L,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全部病例无孕产妇死亡。结论对妊娠期合并血小板减少以病因治疗为基础,针对血少板减少程度应用血小板制剂及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2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62例患者中剖宫产25例,产后出血4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6.0%;阴道分娩37例,产后出血6例,发生率16.2%。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39例,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4例,联合治疗血小板仍持续下降给予输注血小板治疗6例。新生儿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7例,无颅内出血、内脏出血及其他相关出血性疾病,且血小板计数均于1周内恢复正常。结论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及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妊娠合并ITP孕妇安全有效的方法,分娩方式选择由产科情况决定。两种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率无明显差异,虽产后出血率增加,但对围生儿结局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