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β-内啡肽和μ-阿片受体(MOR)在人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特点.方法 采取1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和10例痛痒症状明显的增殖期增生性瘢痕患者病变处皮肤与非病变处正常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所取标本进行β-内啡肽和MOR荧光染色,并应用RT-PCR方法检测皮肤组织中MOR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所有被检测的皮肤组织标本中,真表皮内均发现β-内啡肽和MOR的阳性表达.其中正常人皮肤与瘢痕患者非病变处来源组织真皮与表皮内的β-内啡肽和MOR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增生性瘢痕患处组织真皮与表皮内β-内啡肽和MOR的表达明显强于其他两组(P<0.01).同时,PCR的结果显示,瘢痕组织中MORmRNA的含量也远远高于正常皮肤.结论 β-内啡肽和MOB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分布存在差异,这可能是造成瘢痕愈合后感觉异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TGF - β受体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 ,进一步认识TGF - β及其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Ⅰ型和Ⅱ型TGF - β受体染色 ,并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增生性瘢痕Fb中能检测到Ⅰ型和Ⅱ型受体 ,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 ,受体表达逐渐减弱 ,直至消失 ;正常皮肤Fb未见受体表达阳性者。结论 ①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 ,不仅TGF - β增高 ,Fb表面Ⅰ型和Ⅱ型TGF - β受体也增高 ,使TGF - β作用放大 ;②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Fb出现表型变异 ,而且Fb表型随病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TGF-β受体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进一步认识TGF-β及其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Ⅰ型和Ⅱ型TGF-β受体染色,并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增生性瘢痕Fb中能检测到Ⅰ型和Ⅱ型受体, 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受体表达逐渐减弱,直至消失;正常皮肤Fb未见受体表达阳性者.[ HT5"H〗结论①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不仅TGF-β增高,Fb表面Ⅰ型和Ⅱ型TGF-β受体也增高,使TGF-β作用放大;②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Fb出现表型变异 ,而且Fb表型随病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periostin在过度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研究其与TGF-β1和受体的相关性,探讨periostin与瘢痕过度增生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正常皮肤组织中periostin、TGF-β1,及其受体Ⅰ、Ⅱ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eriostin的蛋白表达。结果在基因水平,periostin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TGF-β1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TGF-βRⅠ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RⅡ的表达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蛋白水平,periostin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P〈0.05)。periostin和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periostin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增高,是瘢痕相关基因;其在瘢痕疙瘩形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该作用与TGF-β1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 β三种异构体 (TGF- β1 、β2 和 β3)和其受体 - I[TGF- βR(I) ]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16块被测标本中包括增生性瘢痕 8例 (块 ) ,其对应的正常皮肤组织 8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分析其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正常皮肤组织中 ,TGF-β1 、β2 和β3细胞因子的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表皮细胞、汗腺及毛囊细胞的胞浆和细胞外基质中 ,TGF-βR(I)蛋白则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 ,TGF-β1 、β3细胞因子的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内 ,TGF- β2 的阳性颗粒则分布于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 ,增生性瘢痕组织内 TGF- β1 和 β3含量明显下降 ,TGF- β2 含量变化不显著 ,而 TGF- βR(I)阳性颗粒含量和分布无明显改变。结论  TGF- β1 、β2 和 β3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含量和分布的不同变化规律显示 ,这三种细胞因子可能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而 TGF-βR(I)蛋白及其下游的信号分子是否与瘢痕的形成相关 ,还需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67例增生性瘢痕和11例正常皮肤对照组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的阳性率为100%,且高表达为54例,低表达为13例.11例正常皮肤仅有3例为低表达,阳性率27.27%.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增强,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参与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并起着重要的作用,故在预防和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FasmRNA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原位杂交法检测42例增生性瘢痕和42例正常皮肤组织中FasmRNA的表达,采用逆转录PCR检测42例增生性瘢痕中FasmRNA的表达。结果:原位杂交法检出42例增生性瘢痕和42例正常皮肤组织中FasmRNA表达率分别为23%和64%,差异有显著性(P<0.01);RT-PCR法检出42例增生性瘢痕中FasmRNA阳性表达25例,阳性率为59.5%,阳性表达组中无缺失突变,结论:FasmRNA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明显减少,可能是瘢痕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增生性瘢痕退行性变过程中不同时期哌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及其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receptor,TGF-β-R)的表达变化规律和意义.方法 对8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退行性变过程中的增生活跃期和成熟稳定期的瘢痕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增生性瘢痕退行性变过程中TGF-β1、TGF-β2、TGF-β3及TGF-β-R Ⅰ、TGF-β-RⅡ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增生活跃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以TGF-βl、TGF-β2和TGF-β-R Ⅰ阳性表达为主,TGF-β3和TGF-β-RⅡ仅见弱阳性表达;成熟稳定期的增生性瘢痕中TGF-β3和TGF-β-RⅡ的表达强度明显强于增生活跃期,而TGF-B1、TGF-β2和TGF-β-RⅠ的表达强度为弱阳性或阴性.结论 TGF-β及其受体不同水平的表达与增生性瘢痕从增生活跃至成熟稳定的退行性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临来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67例增生性瘢痕和11例正常皮肤对照组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的阳性率为100%,且高表达为54例,低表达为13例。11例正常皮肤仅有3例为低表达,阳性率27.27%。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增强,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参与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并起眷重要的作用,故在预防和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中具有一定的临来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免疫球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疙瘩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5例增生性瘢痕、8例瘢痕疙瘩及7例正常皮肤用免疫组化(ABC)法进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及C4的分析。本文试图从免疫学方面探讨瘢痕形成有关的免疫性因素。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IgG、IgA、IgM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4的分布均沿胶原纤维方向沉积,在真皮乳头层血管周围及真皮胶原纤维间,特别在瘢痕结节处,结节内胶原周边较多,在细胞内也有。IgE主要沉积在肥大细胞内,染色均较深,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34例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进行TGFβ-mRNA斑点杂交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发现:随着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成熟,TGFβ-mRNA的总表达量明显呈由强至弱的变化,在1至6个月瘢痕组织内表达丰富,9个月时明显减弱,12个月以后的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对照标本中含量很少;TGFβ-mRNA表达的定位检测显示:除真皮层组织细胞有部分表达外,许多瘢痕表皮基底细胞内有较强表达。由此可见:①TGFβ表达与瘢痕增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②TGFβ在瘢痕表皮组织中的表达对其自身增殖起抑制作用,导致表皮萎缩。  相似文献   

12.
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的种类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揭示瘢痕增生与肥大细胞的关系是本研究的目的。取临床病人的增生性瘢痕和相邻或相近部位的正常皮肤作电镜切片和特殊染色的光镜切片。光镜发现:瘢痕中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各层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束之间,其数量比正常皮肤中的多(P<001);瘢痕中爱先蓝阳性肥大细胞的比值也比正常皮肤中的高(P<001);增生性瘢痕中存在一定数量(1124%±045%)的粘膜肥大细胞。电镜发现:增生性瘢痕中存在一定量的较不成熟的肥大细胞和脱颗粒的肥大细胞;部分肥大细胞与成纤维细胞有胞膜接触。增生性瘢痕与肥大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3.
取临床病人的增生性瘢痕和相邻的正常皮肤作组织切片,分别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on,F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①增生性瘢痕中,基底膜FN呈弱阳性;真皮全层由浅及深FN呈弱阳性-强阳性-弱阳性分布;中层含有大量FN阳性的成纤维细胞;部分瘢痕最深层FN分布呈“树根”状突入皮下组织内。提示增生性瘢痕增生最旺盛的部位在中层。真皮FN阳性与否和强弱是判断瘢痕增生程度的一种指标。②增生性瘢痕中基底膜LN呈阳性;真皮内分布有密度不均、疏松紊乱、呈条索状或丛状的LN阳性结构。增生性瘢痕真皮内LN的存在可能是瘢痕长期增生的另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4.
探讨硫酸软骨素酶在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兔耳模型探讨硫酸软骨素裂解酶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的日本大耳白兔12只,随机分成胶原酶治疗组(A组)、硫酸软骨素裂解酶与胶原酶混合治疗组(B组)、硫酸软骨素裂解酶治疗组(C组)、对照组(D组)。采用复合染色法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进行图像定量分析。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结果各治疗组酸性黏多糖染色变浅,数量减少,胶原纤维被破坏,排列稀疏。A、B、C、D组的羟脯氨酸含量,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含量不一致(P〈0.05),A、C组与B组比较在第28天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组与A组比较在第35天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用药两周后B组羟脯氨酸含量始终低于其他各组。结论硫酸软骨素裂解酶水解了硫酸软骨素,在去除了胶原纤维周围的酸性黏多糖后,促进了胶原的降解,提示可能为瘢痕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兔耳模型探讨硫酸软骨素裂解酶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的日本大耳白兔12只,随机分成胶原酶治疗组(A组)、硫酸软骨素裂解酶与胶原酶混合治疗组(B组)、硫酸软骨素裂解酶治疗组(C组)、对照组(D组)。采用复合染色法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进行图像定量分析,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结果各治疗组酸性黏多糖染色变浅,数量减少,胶原纤维被破坏,排列稀疏。A、B、C、D组的羟脯氨酸含量,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含量不一致(P<0.05),A、C组与B组比较在第28天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组与A组比较在第35天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用药两周后B组羟脯氨酸含量始终低于其他各组。结论硫酸软骨素裂解酶水解了硫酸软骨素,在去除了胶原纤维周围的酸性黏多糖后,促进了胶原的降解,提示可能为瘢痕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FGFR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表达的差异。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检测FGFR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及相关细胞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在成纤维细胞中的亚细胞分布状况。结果 FGFR1阳性细胞主要存在于角质形成细胞、汗腺、皮脂腺、血管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 ,细胞爬片观察到阳性颗粒主要位于细胞核 ,细胞浆中不如细胞核中明显。FGFR1在单个细胞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FGFR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表达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水蛭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水蛭素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用消化法进行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水蛭素对不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部分与细胞周期相关的蛋白(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p27及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的表达.结果 随着水蛭素浓度的增加,人体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G1期细胞增加而S期细胞则减少,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p27的表达上调,细胞周期蛋白E的表达下调.结论 水蛭素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表达,使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周期分布发生改变,导致细胞周期G1期阻滞(G1 phase arrest),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因此水蛭素对于瘢痕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增生性瘢痕组织中P物质含量是否高于非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分别对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中P物质含量做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增生性瘢痕组织中P物质含量显著高于非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P<0.01)。结论 P物质在增生性瘢痕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phase,MCT)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MCT在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是否存在差别。方法采集未经任何治疗的临床诊断为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手术切除各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的MCT进行定位,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进行mRNA基因水平的半定量研究分析。结果MCT在增生性瘢痕中分布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多(P<0.01),主要集中在各层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束之间,以真皮浅层分布较多;RT-PCR半定量结果显示,增生性瘢痕中MCTmRNA有高表达,而且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增生性瘢痕中MCT在分布及基因水平半定量表达均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多,故有理由推论MCT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