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椎间盘术后腰椎间隙感染的发病原因、主要临床表现、症状特征及治疗效果,旨在为临床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评估病灶清除并局部抗菌药物冲洗引流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1999年9月-2011年9月入住骨科的9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选择的所有患者均采用病灶清除、局部抗菌药物冲洗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随访时间为6个月~6年,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原病变部位腰椎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未见感染复发,工作和劳动能力均恢复正常.结论 病灶清除并局部抗菌药物灌洗治疗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治疗效果良好,可用作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过程中,血沉恢复对其疗效的判断具有全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术后椎间隙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764例患者中有11例发生术后椎间隙感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手术方式、糖尿病、肥胖(体重指数BMI〉27)、低蛋白血症(〈35g/L),手术时间(〉2h)、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导尿管留置时间(〉2d)、年龄等9个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各种易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旋切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椎间隙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将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给予经皮穿刺旋切术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采取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分别占50.0%、33.3%、16.7%;持续冲洗的时间为47d,平均(5.7±1.2)d;治疗后患者均表现有轻度的腰痛,并在术后37d,平均(5.7±1.2)d;治疗后患者均表现有轻度的腰痛,并在术后34d症状完全缓解,其体温也在术后4d恢复正常水平;住院时间114d症状完全缓解,其体温也在术后4d恢复正常水平;住院时间1127d,平均(18.3±1.8)d;平均随访时间为(22.3±2.3)月,患者的腰疼等临床症状均未见复发,且术后X线检查其椎间隙变窄和模糊,而椎体前缘出现有骨桥的形成。结论临床中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采取经皮穿刺旋切术治疗是可行的,整个操作简单、创伤较小,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是一种少见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且治疗上也较棘手,因临床表现特殊,加之对其认识不足,往往易延误诊断和治疗[1]。我院12年来共发生6例,现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35岁。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4例,开窗髓核摘除2例,病变间隙:L455例,L5S11例。术后发病时间5~14天,平均8天。1.2临床特征术后原有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减轻或消失后,又出现较术前更为剧烈的难以忍受的痉挛腰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行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检查,探讨其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21例,采用磁共振成像仪对患者进行MRI检查,并在确诊后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患者进行2年随访,分析MRI诊断特点,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经MRI扫描检查后,所有患者椎间隙感染部位均为L4-5或L5-S1腰椎间隙,其感染发生部位基本与腰椎间盘突出病变发生部位相一致;21例患者中单发感染患者16例占76.2%,多发感染5例占23.8%;所有患者MRI扫描信号均呈现T1低信号,且均较为对称,T2高信号,其扫描征象主要表现为椎间盘破裂及椎体终板分离;经2年随访,其中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患者有19例占90.5%;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恢复至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经MRI检查均能够对病变情况进行充分显示,对感染早期临床诊断与鉴别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5年10月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 6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椎间隙感染情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相关因素实施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 600例手术患者中发生术后椎间隙感染62例,感染率为1.7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年龄50岁、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低蛋白血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引发椎间隙感染发生的因素众多,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腰椎间盘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发病原因,为防治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5年8月-2001年6月,住院的腰椎间盘术间隙感染患者6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3例为细菌性感染占5%,2例为无菌性炎症占33.3%,1例为自身免疫性反应占16.7%。结论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有较高的医院感染率,加强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可以减少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发病率,并进行有效地治疗。  相似文献   

8.
刘刚  任先军  吴波  蒋涛 《现代保健》2012,(27):164-164
1病例介绍患者,男,50岁,24年前出现腰背部疼痛不适,腰背部活动稍受限,曾经予以理疗、按摩、牵引等治疗,症状时好时坏。近两年来,腰背部间隙性疼痛加剧,活动明显受限,双下肢疼痛、麻木、跛行明显,行走500m或长时间站立双下肢疼痛、麻木较明显,需下蹲或平卧休息30min左右才能继续行走。查体:腰部活动受限,以后伸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患者腰椎后路清除病灶以及减压引流手术治疗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3年5月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42例,研究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以及诊断要点,其中行保守治疗的19例为保守组,行后路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为后路组,将治疗的相关结果进行记录总结,疗效分析指标以使用抗菌药物的天数、绝对卧床时间、临床症状减轻及住院时间和X线片的相关指标恢复时间等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保守治疗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平均时间为47.6d,绝对卧床时间为122.7d,治疗后腰痛症状减轻较慢,15~18d后症状消失,平均住院时间为81.1d,且X线片显示椎间隙平均融合时间为257.9d;而经后路组内患者平均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为15.4d,平均卧床时间为47.6d,住院时间平均为27.5d,X线片显示患者的椎间隙平均融合时间为164.5d,且手术后腰痛症状减缓速度较快,6~9d症状消失,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神经根所引起的下肢运动、感觉、括约肌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以男性为多见,多发生部位L4/5、L5/S1。在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手术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已在基层医院普及。所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康复与护理在骨科临床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好发于20~50岁之间,90%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满意。自2001~2004年笔者所在采用中西医结合整体调配的方法治疗该病5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患者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19例为研究对象,均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开展MRI检测,明确诊断后给予针对性干预治疗,重点观察该病症MRI检查影像学特征,随访12~15个月,分析患者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指标变化。结果 MRI扫描T1加权,信号呈持续对称性低信号,T2信号则表现为明显高信号;扫描征象可见椎体软骨终板异常分离缺损,椎间盘破损。MRI征象中病变椎体与邻近正常椎体分界较为模糊;邻近受累椎体与椎间隙软组织均发生肿胀或增厚迹象,较病灶点椎间盘更为明显;治疗12~15个月,17例椎间隙感染者体征症状均完全消失,治愈率达到89.47%,1例治疗后依旧存在轻度间歇性腰痛,1例则伴有明显腰椎活动受限。治疗后,患者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分别为(10.35±2.17)×109/L、(78.69±8.34)mm/h、(51.97±4.07)mg/L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MRI技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感染诊断效果良好,能对感染病灶椎体、边缘、间隙及软组织做准确显像,明确患者病理变化特征,有助于准确鉴别诊断早期椎间隙感染。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突出是腰腿痛的常见原因,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主要表现为下腰痛伴或伴一侧肢体放射痛或下肢麻木感,坐骨神经痛,间歇性跛行,肌力减弱,马尾神经综合征等。大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即可治愈,而症状较重,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效者须进行手术治疗。我科自2000年1月~2005年1月共手术治疗260例,在实施护理过程中,采取了适当有效的康复训练和健康指导,总结如下。1心理指导术前患者普遍对手术疗效存在过高期望,希望手术能解决所有症状,不重视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当现实与期望有差距时病人易出现情绪紊乱,我们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反映给以心理指导…  相似文献   

14.
沈阳读者张某来信说:丈夫患腰椎间盘脱出十余年,右腿痛疼麻木,不能行走,2003年保守治疗无效,做开窗椎间盘切除隐窝扩大术。术后右腿痛疼麻木消失,但活动1小时后仍出现右腿麻木,躺下休息30分钟才能缓解。到北京大医院确诊:腰脱术后腰椎不稳,椎根管狭窄,又作手术减压。术后一切良好,但半年  相似文献   

15.
李海云 《现代保健》2010,(24):113-115
目的 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的CT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8月经CT检查的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患者,其中14例行增强扫描,18例行MRI检查,46例经再次手术证实.结果 术后主要并发症有:(1)硬膜外纤维化47例;(2)术中残留、复发或新发的脱出髓核碎块54例;(3)中央型或周围型椎管狭窄41例;(4)椎间盘感染7例;(5)假性脊膜膨出5例;(6)术后脊柱滑脱6例.结论 CT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腿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腿剧痛或复发者的临床资料。给予加减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水煎,日一剂,分2次服,15天为一个疗程。结果经过治疗所有患者的腰腿痛均得到改善,其中腰腿痛消失者22例,腰腿痛明显减轻者8例。结论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腿痛的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聂敏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1245-1245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的康复情况.采用心理护理,康复宣教,康复运动训练,出院指导等方式,加强患者康复.腰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仅仅靠手术的效果恢复是远远不够的,术后必须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和系统的康复护理,才能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有效防止因运动不足导致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并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实施后路腰椎板开窗突出椎间盘摘除术的86例病人做回顾性分析,对手术前后下腰痛的JOA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前后JOA评分分别为(681±124)、(1297±177),差异显著(P<0.01)。术后67例仍有下腰痛,55例偶发轻度下腰痛。术后未见下肢疼痛的病人约占48.1%。6例病人在术后表现为手术节段退变性不稳,但病人腰椎不稳与JOA之间并未显示出明显的相关性。其中13例病人再次手术。结论中青年病人容易出现严重的下腰痛与腰椎间盘再突出现象,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中青年病人在首次手术时可进行脊柱融合,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9.
陈学英 《中国保健》2007,15(2):11-1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时机与方法.方法术后从麻醉消失开始进行下肢的自由伸屈;活动足趾、屈颈运动,直腿抬高运动,逐渐进行腰背肌的二点式、三点式、飞燕式锻炼至完全康复期.结果按照要求进行功能锻炼的恢复,随访优良率为97.8%.结论术后功能锻炼关系到手术成功与功能的恢复,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玉娟 《现代保健》2010,(20):132-133
目的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和术后护理的经验体会。方法对1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术中和术后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通过熟练的手术配合和良好的术后护理,17例患者愈后良好,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良好的术中配合、积极的术后综合护理措施和护理干预,能有效防治各种并发症,能更好地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