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瑞兴 《海南医学》2010,21(8):62-63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结果及治疗预后。结果本组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眩晕、头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吞咽困难、Homer征、共济失调、交叉性感觉障碍等。20例头颅MRI显示延髓背外侧梗死,其余3例未检出病灶,仅有2例头颅CT示有脑干梗死。单纯性单侧延髓背外侧损害病例预后较好,复合性延髓背外侧损害病例预后差。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闭塞所致,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及MRI,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2例患者临床资料整理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是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眩晕、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共济失调、Horner征、水平眼震,可伴有呃逆,复视,对侧肢体轻瘫。影像学改变为延髓背外侧异常信号,合并小脑,桥脑,枕叶,丘脑异常信号。经积极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综合征系由小脑后下动脉供血障碍所致,典型临床表现有眩晕、交叉感觉障碍、Horner征、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和共济失调,头颅MRI检查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27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7例均急性起病,以共济失调、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Horner征、交叉性感觉障碍为常见临床表现。MRI检查24例示延髓背外侧梗死及血管病变;24例行血管检查,其中4例不同程度椎动脉病变2,例显示小脑后下动脉闭塞,1例示椎动脉闭塞伴同侧小脑后下动脉狭窄。均给予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以延髓背外侧局部血供不足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MRI对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有助于明确病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讨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标准及误诊原因和预后.方法 对15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好转痊愈9例,4例分别遗留轻度Horner征和交叉性感觉障碍,2例遗留吞咽困难需鼻饲流食.结论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床以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感觉障碍、同侧肢体共济失调、水平眼震、Horner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偶见呃逆、对侧锥体束征等症状,磁共振成像为本病确诊有效手段.该病大多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诊断标准的5例患者,采用醒脑开窍配合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3个月。结果:1例患者共济失调、感觉障碍及吞咽困难症状完全缓解,3例患者仅遗留少许感觉障碍,1例患者仍存在病灶侧的共济失调症状。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CT与MRI的特点。方法对18例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及头部CT与MRI检查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经头颅CT扫描仅1例显示小脑梗死,余17例未见异常。MRI检查的18例中有2例未见异常,16例可见延髓背外侧梗死,其中9例梗死病变仅限于延髓(其中7例病变仅限于延髓背外侧,2例病变侵及半侧延髓);6例延髓合并小脑梗死;1例延髓伴桥脑梗死。结论眩晕,交叉性感觉障碍,构音、吞咽困难,同侧Homer征及肢体共济失调是最常见的临床特征,部分病例伴第6、7、8对脑神经或锥体束受累的表现。头颅MRI检查优于CT。但并不是所有Wallenberg综合征MRI检查均有阳性发现。  相似文献   

7.
延髓外侧综合征(Wallenbery syndrome,WS)是由于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供应延髓外侧的分支闭塞所致。临床表现为突发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同侧Horner征及交叉性感觉障碍。  相似文献   

8.
<正>脑梗死为脑卒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致死率及复发率极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为脑梗死所致的一种类型,多表现为眩晕、交叉性的感觉障碍、真性球麻痹及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将本科收治的脑梗死致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高场强MRI无颅底骨伪影,软组织对比度高,图像清晰,对延髓梗塞诊断有一定诊断优势.本文综合22例经临床诊断,并治疗好转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资料,MRI表现进行分析.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2例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40.65岁,均为急性起病,眩晕、呕吐、眼球震颤16例,吞咽困难,饮水返呛8例,共济失调10例,感觉障碍20例,同侧Home&#183;征10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眩晕(10/15)、构音障碍(9/15)、吞咽困难(7/15)、Horner征(11/15)、共济失调(8/15)及交叉性感觉障碍(8/15)为常见临床表现。15例行MRI检查均显示延髓背外侧梗死。11例采用抗凝、抗血小板、活血化瘀治疗,4例采用东菱抗栓酶治疗,其中10例于7~10d后症状缓解,1~2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4例遗留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1例死亡。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致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是Wallenberg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但不是惟一原因,本病经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Wallenberg 综合征即延髓外侧综合征,以其典型症状及特有体征在临床上易于作出诊断。当血管变异、梗塞范围扩大或梗塞灶周围水肿严重时,可出现锥体束征、侧视障碍、舌下神经瘫,或合并面、外展神经瘫。本文报告18例 Wellenberg 综合征,并对比了脑 CT 和脑 MRI(磁共振)对病灶的检测能力,探讨了少见表现的发生机理及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Wallenberg综合征临床特点、CT与MR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病因,临床表现及CT、MRI改变。方法:分析1992-1998年住院急诊为Wallenberg综合征17例病人病因,临床表现,CT与MRI改变。结果:Wallenberg综合征病因主要为小脑后下动脉缺血所致,但也有出血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病灶侧软腭声带麻痹,咽反射消失(94.1%),病灶侧面部及对侧痛温觉障碍(88.2%),病灶同侧Horner征(82.4%),病灶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70.6%),眩晕(70.6%),眩晕(70.6%),恶心、呕吐(58.8%),水平眼震(52.9%)、头痛(23.5%)、呃逆(17.6%),病灶对侧肢体轻瘫(11.8%),17例病人发病72h内行头部CT扫描,1例发现延髓有出血,另16例延髓无异常改变。发病72h内头部MRI检查,9例延髓有异常信号改变,5例小脑有异常信号改变,2例基底节区有异常信号改变。结论:Wallenberg是一组多病因综合征。MRI检查优于CT,但并不是所有Wallenberg综合征MRI检查均有阳性发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影像学征象与病理学机制的关系,旨在提高对本病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及影像证实的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的临床特征及MRI表现,并对HOD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学机制复习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1例原发病变位于一侧脑桥被盖束及对侧小脑齿状核/小脑上脚,引起同侧HOD;2例原发病变位于一侧桥脑被盖束,引起同侧HOD;2例原发病变累及双侧桥脑被盖束,其中1例引起双侧HOD,1例引起单侧HOD;1例原发病变累及一侧小脑上脚,引起双侧HOD。6例HOD的MRI均表现为延髓腹外侧局限性体积增大,T2WI及FLAIR均呈高、稍高信号;T1WI等信号者5例,稍高信号者1例。结论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有较为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及影像学表现,结合其上游原发病变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MRI联合血清AQP4-IgG对极后区综合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4月到2018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6例以极后区综合症(APS)为首发症状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MRI表现及血清AQP4-IgG检测结果,分析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临床针对价值。结果76例NMOSD中,首次发病时磁共振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背侧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DWI稍高信号,其中60例颈髓内呈纵向延伸片状或线样损害,与延髓病灶相连,轴位T2WI见病灶主要损伤脊髓灰质,以脊髓中央管为中心呈对称分布;76例NMOSD患者中,血清AQP4-IgG阳性60例,此类患者MRI多见延髓背侧、颈1-5段长T1长T2信号,阳性率78.9%,AQP4-IgG阴性患者多见于侧脑室旁长T1长T2信号,MRI检出病灶64例,阳性率为84.2%,两者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联合诊断的阳性率为94.7%(72/76),高于单一使用血清AQP4-IgG或MRI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91、4.471,P=0.004、0.0345)。结论MRI和血清AQP4-IgG均对极后区综合症具有较高的诊断率,特别是当两者均为阳性时需密切随访,从而提高NMOSD早期诊断鉴别率。  相似文献   

15.
Wallenberg综合征磁共振诊断及五例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玉军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8):1526-1527
目的 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11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部CT及MRI特点进行分析,总结5例误诊病例的误诊原因。结果 颅脑CT扫描检查未发现延髓病灶,11例MRI显示延髓长T1,长T2异常信号,临床表现复杂,多以头晕、眩晕或感觉障碍为首发症状。结论 临床特点、MRI是诊断Wallenberg综合征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arry-romberg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一例Parry-romberg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头部CT、MRI影像学进行分析,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患者以癫痫起病,左侧面部萎缩,头部CT可见左侧枕叶钙化灶,头部MRI示左侧基底节、颞枕叶白质片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MRI梯度回波T2*示左侧多发小点状病灶提示微出血,随访发现患者左侧面部萎缩进行性加重,头部MRI可见原有脑部病灶处小圆囊性改变。结论Parry-romberg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病,可以合并神经系统症状,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有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与脑瘫类型、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9月~2018年9月于我院明确诊断的520例脑瘫患儿展开回顾性分析,观察不同脑瘫类型、危险因素患儿的MRI检查结果。结果①520例脑瘫患儿中MRI表现异常441例,异常率84.80%,以脑室周围软化(PVL)(18.85%)、侧脑室扩大(12.12%)、脑萎缩(10.38%)发生率较高。②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MRI异常率(88.00%)最高,混合型脑瘫患儿MRI异常率(77.36%)最低,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MRI异常率分别为85.93%、81.82%,以PVL、侧脑室扩大、脑萎缩、基底节病变多见。③具缺氧窒息、早产因素脑瘫患儿MRI异常率分别为88.12%、77.27%,均以PVL、侧脑室扩大、脑萎缩多见;具出生低体质量因素脑瘫患儿MRI异常率为79.49%,以PVL、脑萎缩、基底节病变多见;具病理性黄疸因素脑瘫患儿MRI异常率为58.41%,以基底节病变、局灶性脑缺血、髓鞘发育不良多见。结论MRI检查对脑瘫的临床诊断具重要价值,其结果或与患儿脑瘫类型及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8.
脑白质稀疏症MRI与临床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白质稀疏症的MRI表现与临床对照分析。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经MRI诊断为脑白质稀疏症者86例,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分析,并与临床表现进行比较。结果脑白质稀疏症在MRI T2加权像呈高信号,T1加权像呈等或低信号,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层下白质区域,累及额叶(100%)、枕叶(84%)、顶叶(80%)、半卵圆中心(78%)及脑干(2%),常伴有不同程度脑室扩大、脑萎缩及多发脑梗死等,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智能障碍、脑卒中反复、高血压、进行性痴呆等。结论MRI是发现脑白质稀疏症的主要手段,对防治老年性痴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的肠道病毒7l型(EV71)相关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伴有AFP的EV71型相关HFMD患儿临床及MRI资料,并总结其临床及MRI特征。结果 14例患儿中,单上肢瘫痪1例、单下肢瘫痪1例、双上肢瘫痪2例、双下肢瘫痪1例、单侧偏瘫3例、四肢瘫痪6例,临床表现为相应受累肢体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典型MRI表现为矢状位脊髓长条形、横断位相应节段脊髓前角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灶。本组中同时合并脑干脑炎6例,MRI表现为延髓和桥脑背侧长T1长T2信号灶。结论 MRI是评价伴有AFP的EV71型相关HFMD脊髓及脑部病变范围、程度及观察预后的最有效影像学检查手段。伴有AFP的EV71型相关HFMD的MRI表现具有相对特异性,损害部位常位于脊髓前角、延髓及脑桥背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简称Xp11.2易位性肾癌)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08年12月至2015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14例Xp11.2易位性肾癌患者资料.14例行肾脏MRI平扫及多期多时相扫描.观察分析Xp11.2易位性肾癌瘤体的部位、大小、形态、信号特征及强化方式.结果 14例14个病灶均位于髓质,实性13个,囊实性1个.病灶大小平均(4.5±2.1)cm;圆形/类圆形病灶9个,不规则形/分叶状病灶5个.T2WI像13个病灶信号混杂(含囊实性病灶),1个病灶信号均匀,瘤体内均见不同范围短T2信号,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①5个病灶以短T2信号为背景,内见结节状或条状稍长T2信号;②9个病灶以等和稍长T2信号为背景,内见斑片状短T2信号随机分布.T1WI像7个病灶表现为等和稍长T1信号,7个病灶表现为等和短T1信号.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瘤体内等或稍长T2信号区域皮质期中度强化,髓质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廓清.结论 Xp11.2易位性肾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当MRI平扫发现位于髓质内信号混杂伴有不同范围短T2信号,皮质期中度强化,髓质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廓清时,结合临床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